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下不了黄鹤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蛇山脚下、武昌民主路、沿江大道,一股一股人流在涌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从四面八方向黄鹤楼涌来、涌来……

    罗瑞卿和武擎天好似神话中的“哼哈二将”,一边开路,一边呼喊着:“同志们爱护毛主席,请不要拥挤!”

    主席听了街长的汇报后,满面笑容地说:我非常羡慕你的工作,每天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一行抵达武汉,住在武汉市委16号招待所。

    2月18日一早,毛泽东便去东湖看望在那里疗养的同志。随行的人有罗瑞卿、中南局的邓子恢、湖北省委的李先念、武汉市委的宋侃夫和刘惠农等。

    东湖真是风景秀丽,东、南有群山环抱,湖水清莹碧透。在湖的北岸,成群的白色建筑在阳光映照下非常醒目,那便是东湖疗养院。在那里养病的同志中,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老资格的领导人郑位三。毛泽东的到来,使病人们都很高兴。

    在东湖疗养院,毛泽东特意去看了郑位三同志,并安慰他说:“位三同志,好好养病。”

    “谢谢主席!”郑位三感动地回答。

    约近中午时分,毛泽东一行由东湖返回汉口。

    吉斯小车飞快地奔驰着,不久就到了蛇山脚下。毛泽东透过车窗望着郁郁葱葱的蛇山,对坐在身边的同志说:“黄鹤楼就在这里,我就在这里下车。”

    这是临时决定,但既然决定了,就难以阻止了。

    司机把车停住了。毛泽东缓缓走下车来,健步上山登黄鹤楼。这对他来说是旧地重游了。

    早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一家就住在武昌北角的都府堤41号。当年,他曾和杨开慧一起登上黄鹤楼,俯瞰长江,远眺大江两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表达了他和开慧忧国忧民的共同心情: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伫立黄鹤楼,抚今思昔,心潮起伏,久久地凝神望着滔滔东去、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大江的南北两岸,群峰壁立,峥嵘突兀,巍巍峨峨,屹立在那里,迎送着长江波涛的来去,只是在岸边的峭壁上默默地刻记着长江水位的深浅变化。望着这滚滚东去的长江,毛泽东心潮汹涌,浮想联翩:要锁住大江,为中华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改变它的流向去灌溉干旱的中国北方农田,使它拿出能量提供发展的动力,使它改变水位,提供载舟的良好航道……

    这时,罗瑞卿和邓子恢等人走到毛泽东的身边。毛泽东见他们过来,面对着武汉三镇说:“好啊,武汉好啊,以后我来,一定要到长江里游泳。”

    “好呀,主席,我来陪你畅游长江。”罗瑞卿说。

    毛泽东点点头,然后走下了黄鹤楼。

    在黄鹤楼前,毛泽东见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湖北风味的煎豆腐,便走了过去。

    这位老人60多岁年纪,一身黑棉衣,一条粗布围裙,担子一头儿是个火炉,火炉上的锅冒着热气。

    毛泽东来到老人面前,亲切地问他生意好不好,买的人多不多。老人一见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毛主席,又是那样的亲切、和蔼,十分激动,他高兴地说:“我的豆腐好吃,买的人可多哩!”

    毛泽东仔细看了老人的豆腐担子,当他发现老人棉衣有的地方破了时,就关切地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老人说:“家里还有老伴和孩子。解放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啥也不缺。趁过节,我再卖点煎豆腐。”

    听了老人的回答,毛泽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两个小姑娘,觉得这位高高的个儿,微微发胖的老爷爷好生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经过数秒钟的审视之后,其中的一个小姑娘忽然惊喜地、带着疑惑的口吻,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试探性地说道:“毛主席?”话音一落,另一个小姑娘睁大了眼睛又看了一下身旁的这位老爷爷,再看看她的小伙伴,肯定而又欢欣地大声说道:“是!是毛主席!”

    毛泽东听到呼声,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投向了身旁天真的小姑娘。当这目光与两位小姑娘欣喜、兴奋的视线相遇时,两位小姑娘的幸福感更强了,她们更加确信在他们面前的这位老爷爷,就是她们常常歌唱的敬爱的毛主席。两位小姑娘真有点欣喜若狂了。她俩为了让这重大的发现分享给所有游山的人们,于是含着幸福的泪花,激动地欢呼起来:

    “毛主席!”

    “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来了!”

    这欢呼声,像是在蛇山顶上放了一串鞭炮,立即炸开了。顷刻间,在黄鹤楼周围做买卖的,游览名胜古迹的,路过这里的人们,都朝着小女孩的喊声巡视而来。当人们发现毛主席确实来到了武汉人民中间,呼啦一下如同潮水般向敬爱的毛主席涌来,人们无比激动,欣喜若狂地振臂欢呼。

    这亲切而又热烈的欢呼声,立刻使武汉的春风化为热浪,向四面八方传开去。蛇山脚下、武昌民主路、沿江大道,一股一股人流在涌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从四面八方向黄鹤楼涌来、涌来……

    黄鹤楼上人越聚越多,顿时把黄鹤楼围得水泄不通。一声声深切的呼唤,一张张异常激动的脸,一双双勤劳的手,伸向面容慈祥的毛主席,人们争先恐后跟毛主席握手、问好……

    群众把毛主席一层一层围了起来,毛主席一个一个跟群众握手,笑着向江城人民问好。然而,群众都想挤到毛主席跟前,跟老人家握握手。毛主席笑着向他们频频点头致意,不住地说:“同志们好!同志们好!”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担心了,他建议毛泽东到黄鹤楼里去休息一下,等群众走后再回驻地。罗瑞卿的这种想法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个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蒋介石还在梦想反攻大陆,派特务进行破坏,用飞机骚扰沿海城市……但他的这个建议被毛泽东微笑着用手势拒绝了,他不愿避开群众,乐于跟群众在一起,于是他决然地向山下走去……

    群众像海浪一样随着毛泽东脚步的移动而波动着,成千上万的群众顺着山势重重叠叠、起起伏伏,好像大江的波涛向前冲击着。千万双明快而充满喜悦激情和幸福感的目光,随着毛泽东的身影闪动着。

    群众越集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紧,毛泽东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哪里还能前进一步呢?

    怎么办!身高1.89米的罗瑞卿急忙将比他还高数厘米的武擎天拉到毛泽东的面前,他俩一右一左成了“开路先锋”,将各自那有力的双臂展开,抵挡住从侧面和前面拥来的群众。杨尚昆、李先念及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则从侧面和后面形成一个半圆形人墙,将毛泽东围在中间向山下移动着。

    罗瑞卿和武擎天好似神话中的“哼哈二将”,一边开路,一边呼喊着:

    “同志们爱护毛主席,请不要拥挤!”

    “同志们,毛主席工作很忙,时间很紧,请让出一条道来,让毛主席下山!”

    人们听说毛主席工作很忙,立即自觉地让出一条路来。毛泽东边走边向群众挥手致意,并说:“同志们,以后我再来看望大家!”

    终于,毛泽东一行走到了江边,登上了停泊在武昌汉阳门码头的渡江船。

    正当毛泽东站在船上向岸边的群众挥手致意的时候,人群中一位老太太挤到了江边,她眼里噙着泪花,说:“真是他老人家呀!你看看,我连碗水都没有敬给他老人家!”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毛泽东从蛇山到黄鹤楼,走到半山腰,看到一所矮矮的小茅草房子门口挂着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子,特意走进去探望访问。茅屋的主人是一位老太太,孙子参加了解放军,只带着一个小女孩过日子。毛泽东问老人家:“生活困难不?”老太太回答说:“不困难,蛮好,政府非常关心我们。”毛泽东这才放心地向老太太告辞。老太太送走了毛泽东,又回到屋里来,觉得这位客人跟墙上挂的毛主席像一模一样,她猛然醒悟:他就是毛主席呀!于是,她不顾一切地追到江边,不断地责备自己:“真是他老人家呀!你看看,我连碗水都没有敬给他老人家!”

    回到驻地,罗瑞卿的情绪尚未稳定下来,怀着负疚的心情说:“好险呀!万一毛主席出个什么差错,我这个公安部部长怎么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呀!”

    然而,毛泽东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话:“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到了晚上,毛泽东找中南局和省、市委的负责人座谈农业生产情况,很晚才结束。第二天上午,毛泽东又找武昌区委负责人谈话,了解工业生产情况,特地听取了汉口大智街街长陈光中汇报街道民主改革和民主建改的工作。在座谈中,毛泽东强调说:“现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放了,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当干部的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注意工作方法,要克服官僚主义,要为人民掌好权。”

    关于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视察的日程与主要活动,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曾有日记记载,现转引如下:

    1953年2月16日

    今晚11时3刻,毛主席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我和中南局李先念、李雪峰等同志去迎接他。这是我第一次和主席握手谈话,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是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后第一次来武汉视察工作。

    2月17日

    今天晚上8点10分,主席请中南局、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少数领导同志和他一起吃饭。吃饭时与饭后,主席向我问了武汉市工业、手工业和公私合营的情况,我只作了简要的回答。主要是想多听听主席的谈话。

    主席的谈话要点如下:

    一、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要对私人工商业、手工业、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要有办法。像从汉口到武昌,要坐船一样。

    二、全国解放后,富农不敢雇工剥削了。即使还没有搞完土地改革的地方,富农实际上也变成富裕中农了。斯大林建议我们在土改中要保留富农,为的是不要影响农业生产。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不依靠富农,而是依靠农民的互助合作。

    三、我们现在家底子很薄弱。钢很少,汽车不能造,飞机一架也造不出来,面粉、纱布的生产,还是私营为主。

    四、要团结民主人士,使他们的生活好一点,争取他们和我们一起搞建设。经济基础不强,政治基础也就不强。

    五、私人工商业如何转?资本家转什么?他们如何生活?其中有些人会和我们一起进到社会主义的。只要不当反革命,就要给工作,给饭吃。

    2月18日

    上午毛主席去东湖游览,回来时徒步经过蛇山,虽然他戴了一个大口罩,还是被一个小学生发现了。这个孩子一声呼喊:“毛主席来了!”成千上万的人马上都拥上来了。短短时间就聚集了几万人,把主席团团围在中间,一片喜悦欢呼之声。李先念、罗瑞卿等同志和警卫人员一起手拉手,组成一个圆圈,一步一步地保护着主席下了山,大家都挤得通身大汗。

    晚上主席叫我把当时在武汉市管工业的一个人和武昌区委书记找去,向他汇报手工业的问题,又问了码头工人的情况。他说,大革命的时候,有一次他路过武汉,乘船到上海去,被搬运工敲了竹杠。我说,我们准备在今年秋季对码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取消把头,成立统一的搬运公司。现在正在作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等准备工作。那些欺压工人作恶多端的封建把头,已经在民主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中被打倒了。

    2月19日

    早晨8点时,主席的秘书打来电话,让我带一个街长去向主席汇报街道工作。我立即找到大智街的街长陈光中同志,带他去见主席。我告诉陈光中同志不要紧张,主席问什么就如实地讲什么。主席问了街道居民生活的情况、街道的组织和工作情况。主席听了街长的汇报后,满面笑容地说:我非常羡慕你的工作,每天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主席问我,为什么有些手工业要停工?我说要停工的主要是织毛巾、袜子的工厂,这是失业工人组织起来的合作工厂,他们技术不高,产品质量比较低,商业部门怕积压,既不加工订货,也不收购。让这些失业工人没饭吃是不行的。实际上到秋季是商业旺季,运到农村去是会有销路的。

    主席说:要把经济核算的原则与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国营商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要关心工人就业问题。在不赔钱的原则下,应当加工订货、收购。

    早饭之后,大约在上午近10点的时候,主席把中南局的几位领导同志找到他的住所谈话。我也参加了。他谈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主席说: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中国有三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已经被打倒了,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文盲三个问题。当然对待这些人不能用对待前三个敌人的办法。个体农业,要用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去代替,手工业要用现代工业去代替。手工业目前还要依靠,还要提倡,没有它不行。文盲要扫除。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二、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

    主席说:你们在东湖盖的两座房子(指甲所、乙所)像个乌龟壳,有什么好看?落后的东西都要逐步废除,木船是民族形式,要不要用轮船代替?为什么人们不喜欢旧茅厕,要用抽水马桶?飞机、汽车、坦克哪一样是民族形式?这是说,要提倡进步,反对保守,反对落后。还是大洋房子比小平房好。有些人对保护老古董的劲头可大了,连北京妨碍交通的牌楼也反对拆除。

    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主席说:对人要和气,说话要和气。你们有的人,为什么说话不和气呢?

    官僚主义作风主要在上边,你们要敢顶、敢抗。对于上边来的错误的东西,要筑坝、要消毒。对于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要分别轻重缓急来执行。

    贸易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批评,主要是针对武汉市的。你有什么意见?你怎么看?

    我说:我们主要担心工人失业问题,我们一定努力把产品质量抓上去。我们没有把情况向中央贸易部报告清楚,是个缺点。我们还是要求国营商业加工订货或收购。

    主席说:实际上你也有责任,但我同情你们的做法。

    主席谈话是很随便的。并没有分一、二、三,这些小标题是我加上的。但对主席的谈话,我是尽可能按照他的原话记录的。

    这天上午11时半,主席离开武汉,乘海军的一艘舰艇去南京。李先念、李雪峰、赵毅敏同志和我四个人送他到船上。主席在甲板上检阅了海军指战员。

    这几天我的精神很紧张,但又很愉快。主席的谈话和他平易近人的作风,使我受到了宝贵的教育。主席到达武汉的前几天,中南局的领导同志就告诉我要准备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我组织了几个人写了不少材料,都没有用得上。因为主席是根据他想了解的情况,向你提问题,除了特殊情况之外,他是不要你按照本本向他汇报工作的。

    (萧心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