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毛泽东散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那贪婪的样子真像那爱书如命的大学生,而那专注的事情又似一位严谨的学者在资料堆中翻找那份急需的资料。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傍晚,在那一次次的散步中,我们和毛主席的心贴近了,也更进一步了解伟大领袖那宽广的胸怀。

    “一个地区进步快慢关键有两条,一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二是教育要跟上,文化要提高。陕北为什么落后呢?因为这里没有交通,广大群众见不到外面的新事物,加之没有文化,不能看书、看报,想干点什么都困难。”

    “你们也都20多岁了,按道理该结婚了,但是许多人不想结婚,要到前方去,有的说生活艰苦,有了孩子不好抚养。我看这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延安女的少,才十八比一,不好找对象,条件差的不想要,条件好的又没有。”

    从1939年2月至1942年末,我一直在延安杨家岭,给毛主席当保卫参谋。如果有人问毛主席对生活有什么嗜好?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酷爱读书,二是喜欢散步。

    在延安,我们的工作是紧张的,生活的节奏是快的,毛主席就更繁忙了,没有一点儿闲暇。然而,毛主席能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抓紧点点滴滴时间看书学习。

    细细观察,毛主席读书是有规律的。他有时写文章累了,就拿起一本书靠在藤椅上看,他说这是一种休息。有时晚饭后他到外面走一圈,回来后坐到桌前看书,如果工作不太忙可以看一个或两个小时。而每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书则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之事,常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书从手中滑到地下,或者掉到床后,等警卫员打扫房间时总要从床后捡出几本书。

    毛主席看的书很多,有马列主义原著,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和历史之类的书,其中历史书颇多,一般的书主席通览一遍后就放下,重要的历史书籍要反复认真地看数遍,重点语句都用红笔画上。他是带着问题看书的,有时候手捧着书本出神,陷入沉思之中。他将书中的理论、史实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找出历史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的知识面非常宽阔,博古通今,这与他平时博览群书分不开。

    1939年2月,我由重庆去延安时,带领车队运回一些物资,其中有给毛主席买的书。这些书都是从武汉、长沙、桂林、贵阳、重庆、西安等地买的,装在十个大箱里。书运到杨家岭,放在主席住的窑洞里。主席见后笑逐颜开,像得到什么奇珍异宝似的,立即放下手中的笔,坐到书箱上翻,翻了一本又一本,翻了大半天也没有翻完,最后选出几本捧在怀里,放到里屋的床上。他那贪婪的样子真像那爱书如命的大学生,而那专注的神情又似一位严谨的学者在资料堆中翻找那份急需的资料。

    这时候,毛主席办公和就寝的两间屋子里堆满了书,主席几乎天天傍晚都到书箱里翻书,翻出几本拿回去看,看完再找。

    我把李管理员找来,和他商量做几个书架,把这些书放好。但是做什么规格什么样式的,我们不知道,我从政研室找来两名大学生,又请来木匠,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把书架做成一米六高、两米长、六十厘米宽,先做一个样品让主席审查,主席看后很满意。按着这个模式,木匠们又做了六个书架,在主席的窑洞里摆了大半圈。

    书架做好后,我又请李六如秘书长调来三个人,整理这些书。他们先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贴上标签,然后按着类别摆在书架上,他们干了五六天,才把这些书整理完。

    主席休息时,把椅子移到书架前找书看,望着整整齐齐摆放的书,他高兴地说:“这书整理得不错,每本书都贴上标签,好找,好拿,方便多了。”

    我也高兴地问:“主席,这么多的书,您能看完吗?”

    毛主席笑了笑,说:“这些书是一下子看不完的,休息时就看点儿,日积月累嘛。”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三年,耳闻目睹了他是怎样读书的,那一本又一本的书陪伴着他送走了多少个黄昏,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而他说的“休息时就看点,日积月累嘛”,这句话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积土成山,积水成潭。读书学习亦如此,工作忙没有时间,只要像钉子那样去挤、去钻,时间总是会有的。在这方面,毛主席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毛主席喜欢散步。在通常情况下,他都带着我们两个参谋出去走走、转转,大多数是到延河边。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小草从地底下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解冻的河水哗哗地急速流动。伴着河水声毛主席向我们提出许多问题,了解我们的家庭,了解我们的经历,了解我们的思想,因势利导,启发教育。夏天来临,满山遍野的庄稼长得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在夕阳的映照下,河水是半边红来半边蓝,波光粼粼。毛主席带领我们走向农民家,挨家挨户访问,与他们促膝谈心,从庄稼的播种到秋收,从一年的收入到柴米油盐,一一了解个遍。回来的路上,他又针对这些情况谈解决问题。阵阵秋风把山山岭岭换了新颜,庄稼熟了,田野里金灿灿。毛主席又带领我们来到马号,来到车库,看望战士,和他们交谈,掌握每一个人的思想脉搏。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傍晚,在那一次次的散步中,我们和毛主席的心贴近了,也更进一步了解了伟大领袖那宽广的胸怀。

    记得我刚到杨家岭时,晚饭后主席在门口来回踱着,和警卫员打着招呼,问战士们生活怎样。我跑出屋去,主席乍见我用亲切的目光望了几眼,就沿着路边向下坡走去。我急忙招呼李德山参谋,跟随主席而行。

    主席放慢了脚步,等我们跟上时,回过头来微笑着问李德山是什么地方人?李德山回答是东北牡丹江人。主席又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说是奉天人。主席接着问是奉天哪个县的?我说是黑山县的。

    望着主席那和蔼的笑容,听着他唠家常嗑似的问话,我一点儿也不拘束了,跟在他身旁,像儿子回答父亲似的回答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黑山县离哪儿近?”

    “黑山县在京奉铁路线上,离奉天240华里,离锦州也是240华里。”

    “在什么地方能上火车?”

    “在大虎山。”

    “离火车站有多远?”

    “有25华里。”

    “有公路没有?”

    “有。”

    毛主席点点头说:“你家离火车站可不近呀!”然后又问我们家中有几口人?都是什么人?屯中有地主没有?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毛主席又问:“你们那儿一个劳动力一年种多少地?”

    我答:“我们那儿种高粱,可以种四田地,每田地有15亩,能有60多亩。”

    “一田地能打多少粮食?”

    “能打12~15担,年成好时还能多些,可以打17担。”

    “一担高粱能卖多少钱?”

    “能卖7元左右,可是一个劳动力半年只能挣回3担高粱。”

    “好年成一田地能打回17担粮食,四田地能打回多少呢?可是一个农民一年只能挣回六七担粮食,拿回不到十分之一,那十分之九哪儿去了,全被地主剥削了。”

    主席讲完停了停,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什么是剥削,什么是阶级,使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从此后,每天散步时主席都向我们提出一两个问题,在他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我们认识有了飞跃。

    说者无心,听者留意。毛主席回去后根据我说的黑山县地域情况又翻看一下地图,进一步了解了我的家乡。第二天傍晚散步时他对我说:“你们那儿不错,大虎山有去通辽的铁路,大虎山附近的八道壕和阜新都有煤矿。你们那儿还有工业吗?”

    我一听很吃惊,主席对我家乡的情况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调皮地问:“主席,您怎么知道的?”

    “地图上写的。”主席慈祥地望着我笑了。我如梦方醒,满面通红,认真回答主席提出的问题。“我们那儿有几个煤矿,但是没有工业。”

    主席说:“此处通火车很好,交通不错。你们那儿有学校吗?有多少孩子念书?”

    我答:“屯中没有官办学校,有私塾,学的都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课本。农村的孩子上学的不多,我家那儿往北好一些,但是能念完小学的是极少数。”

    主席沉吟片刻说:“一个地区进步快与慢关键有两条,一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二是教育要跟上,文化要提高。陕北为什么落后呢?因为这里没有交通,广大群众见不到外面的新事物,加之没有文化,不能看书、看报,想干点什么都困难。”

    我认真领会毛主席讲的每一句话,豁然开朗了。在这慢慢的散步中,在他由浅入深的询问启发下,使我懂得了教育、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类似这样的散步几乎天天都在进行。毛主席问我们当地有共产党没有?“九一八”事变时在家干什么?何时参加的革命?

    我和李德山分别作了汇报,并详细汇报了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情况。李德山于1934年1月参加了反日游击队,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我于1935年2月在大荒沟起义后加入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三团。以后各军党组织又分别送我们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在谈到抗联时,毛主席问得很详细,问抗联战士怎样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怎样解决枪支弹药问题?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冬里,抗联战士又是怎样在密林中坚持战斗的?主席没有去过东北,可是他对东北人民抗日情况了如指掌,对抗联战士如此关心,使我们深受感动。我和李德山俩把所知道的抗联二军、四军、五军方面的一些情况向主席作了汇报。

    毛主席认真地听着,偶尔也插入一两句。末了问我们最困难的是什么?

    我答:“冬天是最困难的,经常穿不上棉衣,没有鞋袜,没有饭吃,甚至没有枪支弹药。但是,我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通过地方党组织,探准敌情,在夜深人静时偷袭敌人后力薄弱的据点和日本人的洋行,打他个措手不及,然后把那里的粮食、布匹、枪支弹药等物资抢出来,急速运进山里,有时够用一两个月的。”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用他那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拍拍我的肩头笑了,笑得我心里好甜呀。

    一天傍晚,我陪毛主席散步来到了马号。马号班长高树成正在刷洗马,见主席进来急忙放下手中的刷子,亲热地和主席打招呼。主席几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高树成的手,和他攀说起来,问马号有几个人?喂几匹马?马料是否够吃?从什么地方运来?

    高树成告诉主席:“现在马号有7个马夫,喂16匹马和杨尚昆书记的一匹四蹄踏雪的大黑骡子。马料够用,都是从三十多里地以外买来的,今年我们自己开荒种地,到秋后打下粮食就好了,有马料,就不用到外边买了。”

    毛主席在马厩四处走了一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赞许地点点头说:“不错嘛,里里外外收拾得很干净,像个养马的样子。”然后他又指着马的饮水处对高树成说:“小高,你看,这木槽子底下有泥不好,应该拉点儿河卵石把它垫上,或者把马牵到河边饮水,这里离延河近,很方便。”

    高树成望着慈祥的主席满面通红,憨厚地笑着,心悦诚服地说:“主席,您想得真周到,我们马上改正,把水槽子底下垫上河卵石,把马牵到延河边饮水。”

    毛主席亲切地望了他一眼,又问马夫们生活怎样?有时间学习没有?学习得怎样?

    高树成全面作了汇报,告诉主席马夫们生活得很愉快,每个人都能抽出时间上课,大家学习劲头儿很足。毛主席放心地点点头。这时那几匹马正在那儿斗架玩,你咬我一口,它踢你一脚。主席看见了幽默地说:“你们看,它们待得难受了,互相帮着活动一下,锻炼身体呢!”几句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从马号回来,毛主席问我:“泽民,这些马夫都是哪里人?”

    我答道:“他们大部分是陕北人。以前四川人多,后来都分别送去上学了,又来了这些陕北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农村来的,在家里养过马。”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学骑马容易,养好马就不简单了,这里有学问,这也是一门科学。让马夫们讲可能讲不出来,但是他们得按着科学规律去办,比如什么时间给马饮水,什么时间喂料,他们有实际经验。做什么事情都得遵循规律啊。”

    我默默地望着主席,听着他这由浅入深的教诲,深深的敬意从心头升起。

    秋天的一个傍晚,我跟随毛主席散步来到了机关管理员李振堂的窑洞。司机梁国栋正在门口擦洗主席的那辆救护车。毛主席走上前亲切地问:“老梁呀,又擦车子啦?”

    “啊!主席。”梁国栋听见主席的声音急忙从车里钻出来。毛主席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他那脏乎乎的油手。

    正在里屋炒菜的李振堂听见外面的说话急忙奔出来,高兴地说:“主席来了,快进屋,在这儿吃饭吧。”

    “好!老李,我吃你做的饭,坐老梁的车。”毛主席一边说着一边进了屋。

    李管理员搬来一个小方木凳请主席坐下,搓着两只油手说:“为首长服务,我服务得不好。”

    毛主席轻轻摆摆手,微笑着说:“服务得不错嘛,要说服务得不好,我服务得也不好。咱们大家是一盘机器,各自有不同的责任,你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同志们工作起来有干劲,这就不错。”说完他从兜里掏出香烟,递给李振堂一支,梁国栋一支,又问:“机关伙食搞得怎样?”

    李管理员说:“今年咱们大生产,开荒种地,现在什么菜都下来了,吃不完,食堂又喂了许多猪,猪肉吃不了还送给老百姓一部分。如今的伙食大大改善啦。”

    毛主席点点头说:“许多地都是头一年种,地生有劲,但明年就得施肥了。马号里有粪,要早做准备,埋起来发酵,还有猪圈里的粪、厕所里的粪都要很好地利用起来。”

    事后,李管理员和我们一起商量,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制定了具体措施。翌年秋天又喜获丰收。

    类似这样的散步经常进行,散步到哪里,毛主席就把工作做到哪里,更把思想工作做到我们的心坎里。记得一次他问我们:“干部、战士们都有哪些思想问题?

    我不假思索地说:“没有问题。”

    毛主席笑着说:“回答得好快呀,没有问题就好。蒋泽民、李德山,你们俩也没有问题吧?问你们也会说没有的。不是没有问题,是现在没有办法解决。你们都是东北人,想打回老家去,看看家乡的父老乡亲。你们也都二十多岁了,按道理该结婚了,但是许多人不想结婚,要到前方去,有的说生活艰苦,有了孩子不好抚养。我看这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延安女的少,才十八比一,不好找对象,条件差的不想要,条件好的又没有。”说到这儿他朝我们神秘地笑了笑,问:“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被问得满脸通红,可是心里却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极了。毛主席讲的这些话正是我们心里想的,却又是难以启齿的,他那敏锐的目光把我们心里那点不为人知的秘密观察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见我和李德山俩羞红了脸,马上转移了话题,微笑着说:“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小道理也得服从大道理,个人利益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这是对的。我们要把战士的生活搞好,让他们吃饱睡好,对他们学习要抓紧,鼓励他们上进。你学得好,我要比你学得还好。”

    这真诚的话语似润物的春雨,字字句句滴在我们的心田里。

    从1939年年初我到杨家岭至年终,这一年期间基本上都是我和李德山俩跟随毛主席散步的。延河边上、杨家岭旁,处处都我们的脚印。在这一串串的脚印中,我们成熟了、进步了,这是一串串把我们引向未来的脚印,在我们的心田里留下了深深的永不磨灭的印迹。

    (蒋泽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