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想要什么样的下属?下属想要什么样的上司?这两个问题突然让我想起一个不相关的问题:你喜欢什么样的菜?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绝对普遍的答案:我喜欢好吃的菜。这个正确答案等于什么也没说,但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我们更认真地讨论这个话题,答案肯定就有了分歧,有人崇尚清淡,有人偏爱酸甜,有人无辣不欢,有人烧烤不倦……什么样的菜最好吃,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当我采访众多的下属时,他们都喜欢“公平公正、平易近人”的上司;当我采访众多的上司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们喜欢“认真负责、努力进取”的下属。看来这就如同“好吃”一样,是个正确但含糊的概念,全然忽略了其千差万别的个性。
其实,一道菜好吃不好吃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我喜欢的,不见得别人喜欢。有一次我参加聚会,特意买了我最爱吃的奶酪蛋糕过去,谁知道主人一见就皱起了眉头,后来才知道她最不喜欢吃奶酪蛋糕。同样,喜欢怎样的上司也是见仁见智的。当然,有的上司让许多人都感觉不爽,有的上司只是对个别人来说是魔鬼。下属同样如此。
所以,我们不妨多一些对上司或下属个性的了解。当然,谈个性其实也是在谈类型及类型中的共性,但至少有了分类,有了梳理,就好比中国有八大菜系,形成了系统。
如果我们只谈优点,DISC上司个个都是可爱的:
高D果断麻利;
高I热情幽默;
高S善解人意;
高C身先士卒。
可惜下属往往对上司的期望值很高,看上司如同看老公——一开始怎么看怎么顺眼,时间一长就失望甚至绝望。数落起上司们的缺点来就会发现,天下肯定没有好上司,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高D粗暴强势脾气大;
高I信口开河不靠谱;
高S慢慢悠悠不表态;
高C吹毛求疵难伺候。
上司怎么看下属呢?同样,从优点来说是:
高D不用扬鞭自奋蹄;
高I长袖善舞人脉广;
高S踏实稳重忠诚高;
高C一丝不苟最可靠。
缺点当然也很让上司头疼:
高D头长反骨难管理;
高I粗心大意马大哈;
高S不拽不动难刺激;
高C死板教条不开窍。
谁也不是省油的灯。
常常有下属跟我抱怨他们的上司,我听完后表示理解,然后问,假如你的上司不是这种类型,而是其他类型,那么他可能是这样的——照各种类型的局限性描述一番后我问:“你更喜欢这样的上司吗?”很有意思的是,他们想了会儿,说:“嗯,那几种我也不喜欢。”谈到下属情况也同样如此。
看来,你不可能遇到一个十全十美的上司/下属,正如你自己也并非十全十美一样。
二、莫把上司妖魔化
一位食品行业的销售经理竟然说:“我的领导是个笑面虎,吃人不吐骨头。”下文是他亲笔写下的故事。
我的领导圆盘大脸,总是面带微笑、憨态可掬,乍一见会让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典型的生一张马脸,长一颗猴心的主儿)。面对这样的领导,会让你失去基本的谨慎和警惕,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给你设计的各种圈套中,同时还会感恩戴德。
他认为我不是他队列里的人,我会成为大老板的卧底。他不能明目张胆驱赶我,就明着大力支持,暗中诋毁陷害。比如,当我提出各种想法的时候,他是最支持、最认可、最提倡的,打着“支持年轻人,培养后备力量”的旗号,在老板面前卖乖,私下里却百般阻挠。
需要他来帮助我作决断的时候,他可以和我谈一个下午,我的感觉是:他说了很多,但又什么没说,球又被踢到了我这里。如果事情碰巧办对了,他会说:“××,以后啊,事情还是要多和我商量,多征求我的意见,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成长啊,这次你可得好好谢谢我哈。”如果事情办砸了,他会说:“哎,××,听人劝吃饱饭,年轻人还是要虚心一点,我说了那么多,你都没听见去啊……”无语,这是神马(什么)道行,真的是让初出茅庐的我膜拜了一下。一肚子的委屈,说不出倒不出,苦在肚子里自己尝吧。
这位领导最大的功力是可以控制舆论,通过不经意间传播一些负面信息,利用公司里的大嘴巴(估计每个公司都有几个这样的人)广泛传播,传到大老板耳朵里。一次、两次、三次,再大的信任也会土崩瓦解,三人成虎啊。所以,最终我被把我放到枝头的人用枪射掉了。枪打出头鸟,能举起这支枪的人,一定是能把你送上枝头的人;而那些希望你死掉的人,虽无力举枪,却可以去影响能举枪的人。
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后,我总结出战斗经验,用白纸黑字对付他。这样的领导,不担当、不决断、心思狭隘、嫉贤妒能。如果你想生存下去,一方面要取得他的信任,一方面要掌握方法。有句话说:给领导办一百件好事,不如陪他办一件坏事。对于这样的领导,这句话是真理(当然要在自己底线内),选择点小坏事跟他一起经历,关系马上有了变化;同时,在比较重要的工作事项上,各种沟通全部采用书面形式,邮件全部抄送到老板及相关部门,让他的推脱、含糊、不作为在阳光下无藏身之地。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不担当、不决断、心思狭隘、嫉贤妒能”的上司。这样的上司有没有?肯定有。多不多?没有统计过。但我们断不能把这样的上司归于DISC中的某种类型,因为这实在是价值观决定的,而不是风格决定的。如果说风格是匹马,那价值观就好比马上的骑手。任何马上都可能有好骑手,任何马上也可能有坏骑手。同样一匹马,骑手不同,走的方向就不同,最终的目的地也就不同。
从北京回多伦多的飞机上我看了一部搞笑片《恶老板》 (Horrible Bosses),是说三位好友不幸都遭遇了不可理喻的恶老板——一位耍弄下属的精神虐待狂A,一位继承了老爸产业,却没有继承老爸仁厚的“混事二代”B,还有一位热辣却变态的色情狂女牙医C……在忍无可忍之际,三人决定雇凶杀人,除掉这三个祸害下属的老板。
故事的结局很让受气的下属们解气:恶老板A开枪打死了恶老板B,因为怀疑其与自己的妻子有染,被拘捕判刑25年;恶老板C,那个美貌迷乱的女牙医终于被偷拍下足以中断职业生涯的录像,从而不再具有威胁性……三位下属稍觉放心,但最后影片还是以哭笑不得的结局收场:继任的老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部片子充满了喜剧色彩,很适合在长途飞行中给人解闷。然而,我相信影片中的变态老板们是艺术加虚构的产物,不太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存在。
想起近来国内有好些畅销书都是讲如何与上司“斗智斗勇”的,基本上已经把上司妖魔化了,很有些担心。
没有处不好的上司,没有管不了的下属。我觉得上司都是正常的,并非变态,更非妖魔。我也曾经历过似乎让人匪夷所思的上司,而那时候我并不清楚如何与他们沟通,更不知道与上司沟通其实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今天,当我对上司的性格有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之后,我相信所有正常的上司都是可以沟通、合作的。不正常的上司极其罕见,恐怕你还真没有运气碰到,除非你有潜质中大奖。
前几天晚上和几位刚工作不久的华人青年聊天,其中一位提到自己公司的老板娘是如何无知、无能,却还霸道地压制他们这些有创新意识的下属。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然而,他需要学习的功课就是如何与这样的上司或是老板娘沟通。
我们在职场中经历的任何一位上司都是可贵的,都是让我们成长的试金石。
三、莫把下属当假想敌
Helen(海伦)学的是建筑设计,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就移民到蒙特利尔。在蒙特利尔打过几份杂工后,在多伦多找到一份专业工作——画设计图。
这家公司专门从事顶级豪宅的室内装修设计,本身的装修也很气派,办公环境很不错。Helen的顶头上司Mary(玛莉)和公司老板是中学同学,专业能力也很了得,画的图非常漂亮。
Helen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发现大家还是用手工制图,非常耗费时间。于是,她把电脑制图引进了公司,顿时受到设计师们的热烈欢迎,大大减轻了工作量。每天,Mary见了Helen都笑眯眯地说:“I love you!”
3个月后,Helen以出色的工作表现通过了试用,而且加了薪。但那时她上班地点在市中心,住处却在30公里外,接送孩子上学很不方便。于是,Helen向老板提出早下班一个小时以便接孩子,没想到老板竟同意了。
试用期算是Helen在这家公司的蜜月期,老板看重,上司赞赏,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然而,自从老板同意她早下班后,形势慢慢有了变化。同样是带着一个孩子的单身母亲Mary早来公司一年多,而且是老板的同学,还从来没有得到过早下班一小时的待遇,凭什么Helen可以后来居上呢?Mary有些嫉妒,觉得老板给Helen的待遇太好,开始不由自主地挑起Helen的毛病来。
Helen聪明、肯动脑筋,工作能力没得说,绝对拿得出手。按她自己的话说,就如打排球,只要球到了她的范围,她绝对能接起来,不会飞球。而且压力越大,能量越大,图画得又快又好。然而,Helen却有个毛病,大事不含糊,小错却难免。比如拷贝图的时候把注释一起拷过去却没有修改,名称标错了,有时候楼层也标错了。正憋着劲找碴儿的Mary就拿着图愤怒地向她吼起来。一开始她自觉理亏,忍着不吭声;有过几次后就受不了了,觉得Mary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而且,由于她的座位就在Mary办公室门口,实在受不了每天Mary的收音机就在门口哇啦啦吵着,心里越来越烦躁,天天回家向老公诉苦。
后来有一天,Mary又找碴儿发火,Helen再也忍不住就和她大吵了一架。这一下后果很严重,Mary马上向老板告状,随即通知她干完手头的活,两周后走人!Helen也觉得自己受够了,如释重负,宁愿回家拿EI(失业金)。
上司从 “I love you”到“I fire you(我解雇你)”才不过一年多。这个故事里Helen当然是有错的,但Helen在试用期间同样也犯过这些错误,Mary却没有这样严厉。也许是老板对Helen的另眼相看让Mary嫉妒起来,隐约间就把她当作了假想敌——嫉妒是骨中的朽烂(出自《圣经》)。上司把下属当作假想敌肯定有原因,或者是想清除异己,或者害怕被取代,或者担心被陷害,有些却起因微妙——但这些也不是DISC中某一种人的专利。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吗
我在上一本书《性格决定领导力》中讲过下面的故事。
2011年年初,我回国为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做培训,他们特地选了两个部门参加这次培训:第一天是财务部门,第二天是市场部门。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两个部门的员工“品种”多么不一样!
第一天的气氛轻松但并不算活跃,他们能够参与,却都是理性地提出问题;第二天就不同了,从头到尾都是欢声笑语一片。为什么?很简单,财务部员工大多是沉稳内向的高S、高C,而市场部员工多为活泼开朗的高D、高I。培训现场高I一多,那就成了“鸭子”效应,我不得不提高很大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到我讲话。
财务部说,最怕跟那些不关注细节又自说自话的高I打交道;市场部说,那些吹毛求疵、缺少灵活性的高C太可怕了,和他们简直没法沟通,好像“鸡同鸭讲”。
我就是从那里学到“鸡同鸭讲”这个词的。“鸡”和“鸭”显然使用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所以彼此很难沟通。后来我发现,“鸡”和“鸭”的沟通困难还在于,他们对同样一件事的理解或解释完全不同。
一位朋友与其老板在沟通上总是有问题,彼此都带有相当大的成见,以致他们都会按照对对方的固有看法来诠释彼此的话。比如,她主动向老板表示愿意多承担一些管理职责。老板却说:“如果你承担了一些管理职责,却没有达到应有的绩效标准,这对你自己的整体绩效考核是不利的。”她觉得老板似乎是不愿意给她这样的机会,只好不吭声了。事后,老板却说:“看来你还是不够有魄力,我一说责任意味着风险你马上就放弃了!”
我马上想到了“鸡同鸭讲”这个词。
“鸡”和“鸭”品种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一件事)、感觉方式(对一件事的感受)、行为方式(对一件事的反应)都大相径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这句话误导了我们两千多年。因为,这个法则假设大家都一样,你想要的就是别人想要的,你不想要的就是别人不想要的。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同鸡与鸭一样明显,而每个人的偏好又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法则来取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施人以其所欲”,不是“自己认为对别人好”,而是要知道别人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从DISC来说,不同性格的人偏好的沟通方式、激励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在上本书探讨了不同类型经理人的自我管理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关系管理,这正是本书的重点。尤其在职场中,“如何与不同的上下级沟通”毫无疑问是经理人最重要的功课;而沟通的总原则就是“施人以其所欲”。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对方的“欲”——偏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鸡”要了解“鸭”,“鸭”要认识“鸡”,迁就对方而不是改造对方,这才是沟通的基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