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朱德与斯特朗:“他简朴得像个农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初次见到朱德时,简直不敢相信面前的八路军总指挥竟是一个如此敦厚、朴实的人。

    “我们认为,拯救中国的希望主要在于华北的游击部队,不仅是我们,还包括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民。”朱德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斯特朗也笑了起来:“蒋介石在南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朱德却一直住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笑着反诘道:“我不相信蒋介石就过得那么安逸。”

    “他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的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初次见到朱德时,简直不敢相信面前的八路军总指挥竟是一个如此敦厚、朴实的人。

    1937年年底,斯特朗看到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及其领导的军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记者,她决定亲自到中国西北部那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去采访。

    飞机降落在汉口的机场上。自从日寇侵华以后,汉口就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斯特朗看到在江岸、街道和铁路沿线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难民。这与她10年前到汉口的情形相比,更加混乱不堪。她已经是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1938年1月上旬,斯特朗在朋友的帮助下,从汉口来到山西临汾——阎锡山的司令部。面对阎锡山的美味佳肴,她却感到索然无味。她迫切地希望尽早到达八路军的司令部。

    一辆老式的福特卡车载着斯特朗,穿过狭窄的山谷,顺着蜿蜒的山路爬行着。经过10余小时的旅程,汽车终于开进洪洞县马牧村。当时担任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早已在寒风中等候她的到来。

    “你们是在政府统一的指挥下还是作为政府的同盟军在前线作战的?”在一幢普通的民房里,斯特朗开始了对朱德的采访。

    “我们是政府的正规部队,是第二战区的一部分,我们的顶头上司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我们可以打阵地战,也可以打运动战。但在目前对日作战中,由于是在敌后作战,所以我们采用游击战术。我们认为,拯救中国的希望主要在于华北的游击部队,不仅是我们,还包括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民。”朱德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你们是怎样对日作战的?”斯特朗接着问道。

    “我们的战略前提是进行持久战,以便赢得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不仅要教育和组织部队,而且要教育和组织人民。同时要组织人民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朱德充满信心地回答着。

    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气氛平静而又坦诚。

    在马牧村的日子里,斯特朗听到许多有关朱德的传说。有人告诉她,朱德神通广大,他只要用扇子轻轻一拂,便能将敌人驱散,并且有眼观六路的本事,能看到百里之外。她的翻译苏珊告诉她,朱德不像个将军,他常常和农民、士兵在一起,无所不谈,关系十分融洽。这一番话,证实了斯特朗对朱德最初的印象。这里每天的粗茶淡饭,她觉得比阎锡山招待的山珍海味还要可口。短暂的10天,使得斯特朗对朱德以及八路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油然生出一股敬佩之情。她认为,共产党军队在朱德总司令领导下,已经在实行所谓“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且正在取得胜利。

    这年4月,斯特朗结束了在中国的采访,临行前她在给朱德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朱德先生:

    现在已经是深夜2时,我这几天都是夜晚两点钟睡觉,早上7点起床,明天早上我又要赴香港,我太疲倦了,不能给你写封长信……但是,在我离开中国武汉之前,我不能不给你说几句话,以表示我对八路军同志们为我们共同的目的而献身的事业的敬佩,为着中国的自由,也为着全世界的自由……中国的同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真诚,有一种对同志炽灼的热情……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无法得到的。

    我很幸福,因为我在一个世界上,在一个世界的运动之中,那中间,有中国的同志们,也有你……

    斯特朗

    时光流转,当斯特朗再一次见到朱德时已是9年之后。

    1946年11月,斯特朗到达延安后不久,恰逢朱德60岁的生日。

    “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参加宴会?”斯特朗为没有接到请帖质询陪同她的翻译兼向导凌青。

    “我也不清楚。”凌青回答说。

    “你们的活动我一定要参加。”斯特朗坚持己见。

    斯特朗如愿以偿,她拿着那张深红色的请帖高高兴兴地“赴宴”去了。

    祝寿会上洋溢着一派喜悦的气氛。周恩来在致辞中说:“亲爱的总司令,你60年的奋斗,已使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席间,斯特朗向毛泽东表示,延安的生活使她感到非常愉快。毛泽东微笑着对她说:“朱德总司令已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寒冬,他的年龄同蒋介石一般大,而蒋介石已是鬓发俱白,朱德却只有几根灰发。”斯特朗也笑了起来:“蒋介石在南京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朱德却一直住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笑着反诘道:“我不相信蒋介石就过得那么安逸。”

    平静而快乐的生活,因为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而宣告结束,斯特朗决意要同共产党的军队一起行动。但是,朱德宣布了令她沮丧的决定,要马海德护送她回北平(即北京)。斯特朗的眼眶里滚动着泪花,朱德同情地劝慰她说:“你的年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任务是写作,部队经常要转移,没有固定的地方。你在那样的条件下不可能从事写作,更不可能发表任何东西。”听了朱德的一番话,斯特朗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止不住痛哭起来。朱德尽力安慰她,周恩来也在一旁劝慰着……直到第二天,她才恢复了往日活跃的常态。

    1947年2月14日,斯特朗带着对延安的眷恋,带着对中共领导人的深情,也带着她和朱德珍贵的留影,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前往北平的途程。她相信,终会有一天她还会见到朱德总司令和他的同事们……

    (魏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