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低调一点,更易博得他人信任
俗话说得好:“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纵观驰骋商务应酬场上,所向披靡的商务人士,许多人都是一脸的谦和,抱着低调的态度。正是他们的谦和低调,轻易地博得了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轻易得到了商务上的便利,达到了自己的商务目的。
在网上论坛里经常有人炫耀一个月做多少多少万,一年做多少多少万。其中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是炒作,还是为了吸引眼球?真正做大生意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他们做了多少万的。你看可口可乐在各大网站上炫耀过自己的营业收入吗?不说可口可乐,你看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有谁在网上炫耀自己的营业收入?
做成一笔比较大的生意固然可喜可贺,但人得往前看,真正有远大目标的人,不会因这一单生意而沾沾自喜,他的目标是整个生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商场领袖。
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名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家,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等人比肩。
《时代周刊》的评价说,任正非显示出了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8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但任正非和他所统领的华为公司,却不致力于“抛头露面”,其行事作风是出名的低调。
任正非的低调是出了名的,这位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企业家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从不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从不参加各种无关紧要的集会、宴会,这与他的很多同行形成强烈的反差,很多人都是唯恐被媒体和大众冷落,他却是唯恐被媒体曝光。在回答为什么不接受采访时,任正非的坦率让人吃惊:“我们有什么值得见媒体?我们天天与客户直接沟通,客户可以多批评我们,他们说了,我们改进就好了。对媒体来说,我们不能永远都好,不能在有点好的时候就吹牛。我不是不见人,我从来都见客户的,最小的客户我都见。”
2001年,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谈道:“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就是遵纪守法,我们去年交给国家税收共27亿,今年可能会增加到40多个亿。我们已经对社会负责了。”
正是由于任正非的低调做人,才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理公司,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他每年花大量时间游历全球,在各个发达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上寻觅机会,在通信设备国际列强间合纵连横,寻觅可用的力量与资源,在深刻领悟西方规则的同时,充分发挥东方的智慧,带领着华为再创辉煌。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太出风头招人妒,只有隐藏锋芒,才是成就事业之道。搏击商海,精明的商人一向擅长运用谦和低调的力量,他们喜欢深藏不露,不动声色间运筹帷幄。
反而是那些在商界发展不久,开始有点成绩的人,做出一两件得意的事情便令他们感到十分骄傲,总想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这类人在社交圈子中,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或是做一些大动作引人注目,却常常起到商务应酬的反效果,招人厌恶。另一类锋芒外露的情况,是在竞争手腕方面。争取生意时,他们高调处理,无所不用其极,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以取得生意,赢得订单,气势逼人,不可一世。
锋芒外露只能在争取生意时作为一种策略。商人平时应该保持低调,这是避免当箭靶的不二法门。另外,锋芒过于外露,容易影响人际关系,大家都喜欢和一些谦虚的人结交,太骄傲必然破坏关系。企业发展依赖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很重要,人和就是要注重人际关系,谦虚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和谐,太露锋芒的结果恰好相反。
老子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一切小河流的下游。许多了不起的商人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自然是深谙此道的。
深藏不露,他人心思看破不点破
看破是一种眼力,点破是一种心力。偶尔点破,能示震摄,事事点破,一览无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谁愿意与你为伍呢?商务应酬中,人人都在暗自较量心机,都在心里暗自扒拉自己的小算盘,谋算自己的利益。你看穿别人的心机,看透别人的意图,看破别人的心思,你就做到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商务应酬中,人们也会因为紧张或其他情绪而做出超乎常理的事情来。这个时候,即使你已经看破他的心思,也要把握好分寸,给对方留面子,最好不要点破。在商务应酬中,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每个人都不愿自己的错误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当然,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给他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知名度很高,仰慕他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
一天,信陵君正在宫中和魏王下棋,忽然下人报告说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有敌人来袭。魏王一听便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而信陵君却不慌不忙地说:“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在打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魏王很惊讶:“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疏远了信陵君。信陵君渐渐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一个人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来祸事。
齐国有一位官员名叫隰斯弥,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去田常府第拜访,以表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府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四周风景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命令停止砍树,他想:“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非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最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觉得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如果不砍树,他顶多埋怨我,但还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在商务应酬中,即使你看穿了对方的意图,也轻易不要点破它,更不可四处宣扬他人的意图,置他人于被动的尴尬局面,也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商业危机。他人心思看透而不点透,才不至于打草惊蛇,你才能不动声色地暗中筹备,在利益攸关的时候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看似“不经意”,实则是“有意”
俗语常说:“不招人妒是庸才”,但在商务应酬中,锋芒毕露而招人妒恨的人却并非天才之列的优秀人士,而被归入了蠢材一类,因为:真正的商务应酬高手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表现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而又不为人所妒。因此,商务应酬之中,人们需要学会运用“不经意”这门应酬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斯大林受“自我尊严”的驱使,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允许世界上有比他高明的人。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早已没任何意义了。但是,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用他独特的进言策略,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意见。
在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闲聊”中,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出一个好计划。不久,斯大林便会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十分高兴。而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但是,上帝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在军事会议上,华西里耶夫斯基常用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言。他首先口齿不清,没有条理地讲三条正确的意见,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处都明明白白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了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实施。
华西里耶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很有效用的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商务应酬之中,许多人总是极力表现出自己的自信,甚至达到了自傲的程度,他们总以为“我是天下第一”,“最了不起”,把自我抬得太高,而对别人却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然而,这种话过分的自信常常伤害、打击了别人的虚荣心,引起别人的方案和憎恨,而结果当然是自己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商业利益。只有那些看似普通随意,懂得抬高他人,在“不经意”中让对方唱“主角”的人,才是真正操控商务应酬大局的人。
适时帮人一把,也就帮了自己
古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往往一些原本你并没有在意回报的帮助,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幸运。尽管商务应酬往往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但也要增加一点人情味,懂得适时对他人伸出援手,为他人解困,所以说,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香港知名企业家李嘉诚就善于为他人谋利,做到仁至义尽。杜辉廉是曾为李嘉诚的事业鼎力相助的一位“客卿”。他是英国人,出身伦敦证券经纪行,是证券专家。李嘉诚最辉煌的战绩在股市,最能显示其超人智慧的场所也是在股市,而被称为“李嘉诚的股票经纪”的杜辉廉,在其中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他是长江多次股市收购战的高参,并实际操办了长实及李嘉诚家族的股票买卖。但杜辉廉并不是李嘉诚属下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谢绝李嘉诚要他担任长实董事的邀请,是众“客卿”中唯一不支干薪者。但他却不因为未支干薪,而拒绝参与长实系股权结构、股市集资、股票投资的决策,这令重情重义的李嘉诚一直觉得欠他一份重情,总想寻机报答他。
1988年底,杜辉廉与他的好友梁伯韬共创百富勤融资公司,李嘉诚当即决定帮助百富勤公司,以报杜辉廉相助之恩。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李嘉诚邀请包括他在内的18路商界巨头参股。他们都和李嘉诚一样不入局、不参政,目的仅在于助其实力、壮其声威。在李嘉诚和其他商界巨头的大力协助下,百富勤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收购了广生行与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证券,杜辉廉任这两家公司的主席。当百富勤集团成为商界小巨人后,李嘉诚等巨商主动摊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好让杜梁两人的持股量达到绝对的“安全”线。
李嘉诚对百富勤的投资,完全出于非赢利目的,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报杜辉廉之恩。尽管李嘉诚并不想从百富勤赚得分毫,但他持有5.1%的百富勤股份,仍为他带来了大笔红利。因为百富勤发展迅速,是市场备受宠爱的热门股,他不想赚钱,也得赚钱。
唐太宗李世民用水和舟来深刻阐述民与君的关系,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李嘉诚的做法与他很相像,不同的是前者用在企业管理中。李嘉诚说,一支同心同德的军队、身体力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军队,才是无坚不摧的军队,才能够出奇制胜,一个光杆司令打不了天下,孤掌难鸣,就像舟和水的关系一样。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如果要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就要将心比心,让员工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保证他们的利益。
懂得感谢员工,回报部下,不计利益和索取,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功的又一个诀窍。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免不了互相帮忙。但办公室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要表示你的关切,必须是诚挚的。这不仅能使付出关切的人有些成果,接收这种关切的人也是一样。它是条双向道,当事人双方都会受益。
学会为别人效力,你会发现,得到的总是会比付出的多。
大愚若智,揣着明白装糊涂
《菜根谭》中曾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的样子好像睡着了一样,老虎走路时的姿态好像它生病了一样,正是它们看似平常甚至孱弱的姿态,让它们的猎物被老鹰和老虎这种看似“糊涂”的行为所欺骗,放低了防备心,所以它们往往能趁其不备出击,顺利达到自己的捕获目的。
人们常说:“大愚若智”,人们也常常说“难得糊涂”。在商务应酬中,处处充满了心机的陷阱,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时你若锋芒太露,容易遭致他人的嫉恨,更容易树敌,如果您懂得适时装傻,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愚若智,降低了别人对你的防备心,反而容易和他人沟通,顺利达到你的商务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打败了希腊,此举激起了英国的不满,英国遂联合法、意、美、俄等国代表在瑞士的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迫使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
英国派出的外交大臣是克遵,其声如洪钟,是名震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外相相比,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了。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在国内、国际均属无名小辈。
会谈开始后,克遵显然不把伊斯美放在眼里,态度骄横、嚣张,其他列强代表也是盛气凌人。然而,伊斯美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精心选择外交辞令,有章有法,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耳聋具有“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言辞他都听见了,不利的话好像全没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们提出的苛刻条件概不理会,只顾提出维护土耳其的条件时,克遵雷霆大发,挥拳怒吼,咆哮如雷。恫吓、威胁不断向伊斯美劈头盖脸压来,各列强代表也气势汹汹、咄咄逼人,那种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
伊斯美虽然有些耳聋,此时对于克遵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当然是句句听得清楚,但他仍坐在那里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等到克遵声色俱厉地叫嚷完了,各国代表都面对伊斯美看他有何表示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并将身子向克遵移动了一下,态度温和地问:“您刚才说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克遵气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克遵的暴怒是由对立意向引起的激怒,是由当时的情绪、气氛引起的心理压抑的一种急迫宣泄。这种激怒的宣泄,犹如突然爆发的火山,势不可当,时间短暂却强烈。不过,这种激怒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用他的“特异功能”——耳聋,控制了整个谈判局势,在将近3个月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游刃有余,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装聋作哑的人,往往才是具有高深智慧的人,所谓“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不是真的傻瓜,而是在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太认真,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更难以应付利益攸关的商务应酬。
商务应酬中,也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凡事过于斤斤计较,难以营造出和谐的商务氛围,更难以实现自己的商务目的。许多时候,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商务应酬,轻松获得自己期望的商业利益。
舍卒保车,明处吃亏暗中得福
“吃亏是福”,人们常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要心胸开阔,不被眼前眼前的小利益牵绊住了前进的脚步。商务应酬之中,人们尤其要懂得运用“吃亏是福”的道理,学会巧妙地明处吃点小亏,暗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彼克是英国哈利斯食品加工工业公司的总经理。有一次,他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又会影响食品的鲜度。
彼克考虑了一下,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即使暂时吃亏也是值得的。于是他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情告诉了每位客户,随之又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他这样做之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量锐减,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他们一起抵制彼克公司的产品,彼克公司一下子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彼克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经无以为继,但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
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彼克。哈利斯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哈利斯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哈利斯食品加工公司一举成了英国食品加工业的“龙头公司”。
由此可见,肯在明处吃亏的人,往往能够看到暗处之福。
有个砂石老板,既没文化也没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多年以来长盛不衰。他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最后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说到底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因此,做事真正有心机的人,都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这并不是简单的阿Q精神,而是福祸相依的生活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心胸变得宽阔,心态更加乐观、积极,而且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帮助。商务应酬之中,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需要学会在明处吃亏,不仅免去了大动干戈之苦,无形之中成了一笔人情债的施予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暗中得福。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我们知道,在钓鱼时,线放得越长、越久,钓得大鱼的可能性越大。商务应酬之中,许多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能放眼长远利益,不懂得放长线,自然也钓不到大鱼。
要知道,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许多时候,商务应酬也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见效,让你迅速获得你的利益,它往往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过程,需要一个岁月考验的过程,需要利益攸关的双方经过慎密的全局考虑,才能做出决断。这时,你只要耐心等待,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对方沟通、协调,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唐代京城中有位窦公,聪明伶俐,极善理财,但他财力绵薄,难以施展赚钱本领。因此,他只有先从小处赚起,等待赚大钱的机会。
他在京城中四处逛荡,寻求赚钱门路。某日来到郊外,却见青山绿水,风景极美,有一座大宅院,宅院后花园有一个清澈的水塘,直通小河,打听后才知是一个权要大官的外宅,但因无人管理,有些脏乱。窦公心想:生财路来了。水塘主人觉得那是块不中用的闲池,就以很低的价钱卖给了他。
窦公买到水塘,就请人把水塘砌成石岸,疏通了进出水道,种上莲藕,放养上金鱼,围上篱笆,种上玫瑰。
第二年春,那名权要大官休假在家,逛后花园时闻到花香,到花园后一看,直馋得他流口水。窦公知道鱼上钩了,立即将此地奉送。
这样一来,两人就有了交情。一天,窦公装作无意间谈起想到江南走走,大官忙说:“我给您写上几封信,让地方官吏多加照应。”
窦公带了这几封信,往来于几个州县,贱买贵卖,又有官府撑腰,不几年便赚了大钱。后来,他又回到京师。
他早已看中了皇宫东南处一大片低洼地,那里因地势低洼,地价并不贵。窦公买到手之后,雇人从邻近高地取土填平,然后在上面建造馆驿,专门接待外国商人,并极力模仿不同国度的不同房舍形式和招待方式。馆驿一建成,便客户盈门,连那些遣唐使们也乐意来住。同时,窦公又辟出一条街来,多建妓馆、赌场甚至杂耍场,把这条街建成“长安第一游乐街”,游人日夜爆满。不出几年,窦公挣的钱数也数不清。
窦公敢于放线,不惜血本,钓到大官,而且耐性极好,使鱼上了钩仍浑然不觉。他的这种“钓鱼”技巧即所谓的“放长线,钓大鱼”。他既保持了足够的耐性,在机会来临时又懂得紧抓不放,这些都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要素。
学会等待,是商务应酬中值为关键的一课。庄稼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期盼早上刚播下种子,晚上就收割,必须经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日夜的考验、风雨的摧残、烈日的曝晒,方能成熟。不经过耐心等待,就不会有好的收成。但等待并不是让你完全静止不动,而要积极主动,等待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蟒蛇捕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蟒蛇的身体很庞大,所以它的行动速度不是很快。它为了吃到食物,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埋伏在丛林间,等待猎物经过。有时候猎物一天不经过,两天不经过,甚至十天半月不经过,但是它知道,只要在那儿等待,就一定会有猎物经过。关键时刻猎物出现了,它就一跃而起,一口把猎物咬住,绝不放过任何机会。从表面上看,大蟒蛇在那儿一动不动完全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很警觉,即使睡觉的时候都在用耳朵听着,用身体感受着周围的变化。蟒蛇比任何动物都更加清楚等待的重要性。商务应酬之中,我们也要学着做一只蟒蛇,静静地等待,一旦时机闪现,就要敏捷地抓住它,才能达到我们的商业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