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位世界著名将帅生活写真-永远的异国朋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史迪威的中国之旅

    全名:约瑟夫·沃伦·史迪威

    生卒:1883.3.19~1946.10.12

    出身:绅士

    学历:大学(西点军校)

    职务:第3军军长、中缅印战区司令兼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

    军衔:四星上将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子女:不详

    主要指挥的作战:1942年4~5月,在缅甸曼德勒以东地区指挥中国军队阻击日军;1943年10月指挥中美联军和云南远征军进行缅北战役;1944年8月指挥部队攻占北缅甸重镇密支那。

    考入西点军校

    史迪威出生在弗罗里达州帕拉特卡附近的一个大农场,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的祖父约翰·史迪威是个颇有商业头脑的干货商人,经营房地产积累起大量财富。父亲本杰明·史迪威是一位法学、医学双博士,但他却放弃了法学、医学专业,回到自己的祖居地扬克斯,在一家公共事业单位担任副总经理。本杰明·史迪威是位很有教养的人,和蔼可亲,家教甚严,被沃伦·史迪威称为了不起的父亲。

    沃伦·史迪威从小聪明、活泼,被家人亲切地称为“乔”。乔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不安分,上树爬墙,翻越护拦,与小猫小狗玩耍嬉戏,在学校里恶作剧不断。一个调皮淘气的孩子所具有一切不安分特性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他最讨厌星期天的三次礼拜和到教堂聆听神甫的说教,总是在布道的日子悄然逃走。正如他年老时对女儿说:“由于看到宗教对任何人都没有真正的好处,我劝人们不要相信那一套,而要用常理办事。”

    乔的父亲本杰明· 史迪威有一个理论,认为把孩子留在身边比远离父母到外地学习更好。因此,他放弃了几次送乔出去学习的机会。但这种呵护并未使生性好动的乔在家教甚严的家庭环境中改变性格,反而使他因此在学校里出了名。易于与人争论的脾气锻练出了他非凡的口才,健壮结实的身体和好动、果敢的禀性,使他成为学校里著名的篮球队长。这些都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赞赏,同时也得到中学校长的赏识。1899年,史迪威以优良的成绩毕业,校长在他的评语中写道:该生精力充沛,有办事能力,没有坏习惯,完全可以信赖。考虑到让16岁的史迪威上大学有点过早,父亲便决定让他再上一年中学。正是这溺爱之举使史迪威成为一名军人。

    史迪威继续上中学便使他彻底背离了那令人称赞的过去,因为他早巳厌倦了中学生活。他拉了几个朋友组织一个称为“四巨头”的俱乐部,在学校大楼顶层的库房里设置了一个隐蔽的游戏场所。有一次,他们竟从天花板上用绳子把校长的桌子吊了起来。他们登峰造极的恶作剧行为发生在1900年一次高年级毕业班舞会上。在史迪威的带领下,这四个强盗向茶点桌发起了进攻,与守卫者大战一场,然后提着抢来的一桶桶冰淇淋,拿着盘子上的糕点逃之夭夭。“冰淇淋大进攻”恶作剧的发生,使其父意识到,对儿子要严加管束,参军是最好的办法。

    军伍生活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900年,史迪威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那时,军校中的训练课程被学员们喻为折磨人的施刑场,其花样百出,每一种都无所不用其极,还导致了两名学员因不堪折磨而被迫退学,此后二人因难以恢复健康而死去。这一事件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国会立即派专人进行调查,发现这所著名的军校折磨学生的训练方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位学生在一节苛刻的操练课之后,躺在床上浑身抽筋,目光呆滞,精神和肉体遭到极大伤害。最遭罪的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官们命令他们必须裸体跑步,同时往他们身上猛泼凉水。有的把大拇指捆住吊在树上,有的让学生在澡盆中头朝下倒立,有的让学生大热天裹着毯子出汗,吞食辣椒油,强迫吃掉大量食物,有的逼迫学生相互打架,在桌子底下吃饭和忍受各种各样的人格耻辱等等。

    教官们认为这样做并非胡来,而是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和抑制恐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服从命令和权威的习惯。因为有朝一日,在战场上关键的时刻,有没有这种习惯,可能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败。因此,就是最基本的坐、站、行、走,也要通过近乎古板的程式训练,使他们早日“定型”。史迪威还参加过一次折磨人的晚会。教官用烟头烧学生的下颌,摔别人几个跟头取乐。和其他学生一样,史迪威想家了,非常痛苦,神情木然,整天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在这样的生活中,他只好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书籍中,以期找到慰藉和解脱。一年中,他涉猎了广泛的书籍,书中知识的营养弥补了精神上的欠缺,也为他成为一位极富个性的将军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1904年6月15日,21岁的史迪威获得了少尉军衔,以名列第32位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被派到菲律宾服役。一年两个月后,史迪威接到通知,回母校任教官。在四年的教官生涯中,史迪威利用假期游览了很多国家。

    在去墨西哥之前,史迪威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姑娘弗雷德·A·史密斯。弗雷德是史迪威妹妹在私立学校里的同学,他们一见钟情。1910年10月,史迪威和弗雷德结婚了。1911年1月,史迪威携妻子再次到菲律宾服役,这次去的是马尼拉附近的威廉·麦金利堡兵营。3月,史迪威晋升为中尉。

    外出度假好像成了史迪威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活动,为此他失去了许多休息时间,以积累尽量多的假期。至1911年9月,他和妻子利用“积攒”的3个月假期游历了日本。假期中,他开始学习日语。11月中旬他将妻子送回美国,而自己则到了盼望中的中国。

    爱上中国,爱上中国人

    当时,中国给史迪威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满目疮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贫富差距到了惊人的程度,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他却从衣衫褴褛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性格,他喜欢上了中国。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史迪威所在的第四军随之解散,史迪威归国。他意识到,战后美国庞大的陆军将面临削减,在军中发展已困难重重。不久,他拜访了在陆军部人事局工作的老同学昌西·芬顿,要求派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就这样,史迪威在当年8月6日被任命为代表陆军的驻华首任语言教官。9月,史迪威携妻子住进了东交民巷,并和其他外国人一样,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史迪威。

    此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吴佩俘刚刚赶走了张作霖,并与冯玉祥结成联盟。然而,退守山海关以外的张作霖在1922年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大战又使中国陷入战火之中。

    史迪威此时在中国的任务是研究中国的军事。为了和中国人接近,他学会了按照中国方式生活,每天和中国官员、工头和劳工打交道,并在国际赈济委员会修建的山西公路建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了建设该公路的总工程师。通过与普通中国百姓打交道,他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好感。

    1923年7月9日,史迪威应召回国。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使史迪威不安于在国内工作。1926年8月20日,史迪威获得机会再度到中国,到天津美国驻军任职。

    美国驻军第十五兵团卡斯特纳将军建议扩充驻军到2.5万人,从马尼拉调兵把美军中的妇女、儿童护送远离中国。美国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使美国驻军的力量成为各国中较强的一支。为了摸清蒋介石及国民党军队的真实情况,史迪威孤身一人来到徐州求见张宗昌,遭到拒绝。当时各军阀频繁调动军队,所有旅客列车几乎停运,他不得不随人群挤上货车。在车上他领教了中国百姓对可恶的外国人的仇视,抵达上海时,眼前还长时间闪动着中国老百姓对外国殖民者愤恨的眼睛。

    1928年5月,史迪威作为美国驻华武官晋升为中校。1929年4月回国,同年7月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战术科主任。在那里,他和马歇尔一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宁改革”。马歇尔认为史迪威是教练天才,可以担任任何一级指挥工作。1935年,史迪威晋升为上校,同年7月7日,奉命重返北平,再次出任驻华武官。

    此时,日本正准备大举进攻中国,而蒋介石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投降政策,致使日本在中国频频得手,这对于在远东有重大利益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英美等国决定支援中国,促使中国军队对日本的抵抗,遏止日本的侵略势头。但蒋介石拒不改变初衷,照样我行我素,加快了“进剿”红军的速度。

    此时的蒋介石因缺乏军需敦促美国给予援助,为此,史迪威受命调查蒋军对日本的抵抗情况。通过调查,史迪威感到蒋介石根本没有准备抵抗日本的侵略,而是加紧内战。但从军队的部署情况看,史迪威认为蒋军的最高统帅是个蹩脚的军人,形成了对蒋介石才干的藐视心理。

    与蒋介石相反,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战的旗帜,在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下毅然北上抗日。1936年,红军在山西发动了一次进攻,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同年3月史迪威到太原和汾州调查这次军事行动,认为“共产党人靠的是某种精神上的支持,尽管他们缺少粮食,武器装备极差。”“他们情报工作搞得很好。组织健全,战术高明。他们不要大城市,甘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然而却把政府吓得要死。”这是与国民党的腐败没落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

    史迪威花了一年的时间了解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西安事变后,史迪威更相信共产党人是有潜力的。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了解是不完全的,因为他只了解中国劳苦大众而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尽管如此,他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声誉仍得到了提高,他对中国问题的探索,使他获得比其他外国人对中国有更深刻的认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史迪威对中国的战事非常关注,但南京政府却表现出令他意外的沉默,因为当时蒋介石根本不在总统府,而是到庐山度假去了。日本军很快占领了北平,美国总统发布命令,让美国侨民全部离开中国。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提出出面干预,但罗斯福总统保持了沉默。

    1937年12月,史迪威到达汉口,不久南京陷落。12日,日军向停泊在长江的美国“帕奈号”炮艇开火,造成美国军队伤亡事件,但由于罗斯福总统迟疑不决,最后只以日本道歉了事,史迪威对此感到不解。

    此间,史迪威又到河南了解中国军队的士气,到兰州了解美国向中国提供物资的使用情况。返回汉口后,听到了台儿庄大捷的喜讯,不久,又听到了蒋介石炸开花园口,使三省成为一片汪洋的消息。

    通过穿梭式的观察了解,史迪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士兵的素质极好,但他们遇上了一位愚蠢的领导人。

    1939年5月1日,史迪威结束本次驻华武官的工作,经暹罗、印度支那、马来亚和爪哇回国。

    其时正逢乔治·马歇尔被任命会为美陆军参谋长。为了排除保守老将军们的干扰,完成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任务,马歇尔需要挑选一批具备实干和首创精神的年轻军官担任重要职务。他提议晋升为准将的头两个人之一就有史迪威。此时,史迪威还在回国的船上颠簸着。8月3日他到达檀香山,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晋升的消息。一时间,雪片般的贺电纷纷飞来,人们钦佩史迪威的能干,赞赏他的实干精神,他也为自己的才能与实干精神得到广泛肯定而高兴。

    一个月后,欧洲战争爆发了。次年7月1日,史迪威被任命为美陆军第七师及其基地的司令官。

    1940年10月,蒋介石向美国提出派遣由500架飞机组成的空军部队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美驻华武官陈纳德上校也敦促美国政府和军队领导人尽快批准这一计划。总统及史汀生、赫尔等人非常赞同这一计划,但当这一计划交给参谋长马歇尔时,才知道计划实际上很难实现,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可提供的飞机,也缺少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最后,不得不从原打算给英国的飞机中抽调100架支援中国。1941年4月,总统颁布法令,允许并鼓励美军飞行员离职去中国作雇佣兵。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使得中国代表宋子文可以在美国合法地租借军用物资。但由于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大部分物资都是通过惟一的陆上补给线滇缅公路运达国内的。此时的史迪威正担任第三军军长,但他对中国的事情仍然十分关注。当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上下唯恐战火蔓延到本土,进攻洛杉矶和旧金山的谣言不断传来。在新加坡海域,日本海军重创英国军舰,获得了绝对的海上优势。美国感到日本不久就会挥师西进,进攻美国大陆。

    12月22日,史迪威所在的第四集团军司令约翰·德韦特中将命令他火速赶往华盛顿。24日,史迪威抵达后直奔作战计划处。在那里,他吃惊地受领了一个新任务:执行“黑色计划”,进攻法属西非。传达这项命令的正是他在利文沃思学院的同学、作战计划处副处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少将。但这项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执行。1942年1月10日,史迪威应邀到陆军部长家作客,马歇尔向史迪威谈到蒋介石需要一名美国人作顾问。美国和英国为了使中国能够拖住日本,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给蒋介石以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的头衔,蒋趁此机会提出了需要一名顾问的要求。史迪威由于了解中国,成为最佳人选。不久日本加紧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的最后一条补给线——滇缅公路。马歇尔作出决定,任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部参谋长、援华租借物资督导人和联合军事委员会美方代表,军衔晋升为中将。他的任务是指挥分派给他的中国军队,保障滇缅公路畅通。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第四次来到中国,向蒋介石报到。他很快发现,自己在这次计划中不过是个配角,没有任何实权,蒋介石虽然口头上说第五军、第六军听他指挥,两位军长也绝对听从他的命令,但实际上这两位军长听命的是蒋介石。

    在缅甸,日军已攻下仰光,史迪威赶到缅甸,命令英、印和中国三国部队在仰光以北约150英里处建立固守阵地,自己把指挥部设在苗眉。由于史迪威仅有名义上的指挥权,很难迅速调动军队,使驻缅远征军多次贻误战机,丢失缅甸。

    缅甸失陷后,中国完全被日本封锁。史迪威鉴于缅甸战争的失败,建议美军直接参战,收复缅甸。他对蒋介石已彻底失望,认为蒋根本不积极抗战,而是利用盟国,坐收渔利,因此不想再同蒋军合作了。但这一想法同史迪威受领的任务背道而驰,这又使他感到无奈。在一次与蒋的会谈中,史迪威愤愤地把他对缅甸战役失败的分析坦率地告诉了蒋介石夫妇,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一次大失误。不动声色的蒋氏夫妇自然明白该怎样对待这位脾气暴躁的美国佬。不久,蒋与陈纳德一起,争取到了美国的空军支援。1942年7月4日,美国空军志愿团到达中国,蒋与被提升为准将的陈纳德加强了合作,史迪威却被冷落到了一边。

    紧接着,史迪威又同蒋介石就美援华物资的分配问题发生冲突。史迪威希望利用这些物资改革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蒋却把这些物资居为己有,任意分配给效忠于自己的嫡系部队,至于其他杂牌军,则全然不管。史迪威的多次建议都像下级对上级的请示报告一样,等待蒋的批复,而结果往往又都是否定的。也许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选择了后者,由于罗斯福的支持,史迪威更成了蒋打击与排挤的对象。

    1944年10月,罗斯福以史蒋个性相异为由,密召史迪威回国。回国后的史迪威并没有减少对中国的关注,他仍然密切注意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在中国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史迪威和很多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6年10月12日,在得知史迪威去世的消息后,朱德和周恩来立刻致电美国,向他的亲属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和沉痛的哀悼。

    6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刚强、坚毅的美国将军史迪威,他始终活在中国人民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里。

    史迪威生活名言:

    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除非你不想成功,那么你就该为成功付出艰辛的努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