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传-小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有好吃的植物,看上去都美丽、善良、亲切,就是皮肤粗糙的松树,它的花粉也很香,它松针上的蜜也很甜。而那些不能吃的植物看上去总是有点不近人情,甚至是有恶意的。

    人种的庄稼跟野生的草木又不一样,看起来更亲切,似乎有了人的表情和脾气。而自己种的庄稼,花了心血,也承受着期待,看上去就像是自己的亲人。

    庄稼在农民们的心里都是娇嫩的生命,会怕冷怕热,会饥渴,会怕饿怕病,也需要营养。他们给庄稼锄草时总是很小心,锄到苗就是锄了一条命啊。当孩子们在野外玩,如果要尿尿了,熬也要熬到自己家的自留地,或者自己生产队的地,尿可是庄稼最爱的营养啊。

    小麦就是一种善良的植物,也是给农民们带来无数享受和惊喜的植物。它不像水稻那么娇贵,一定要生长在肥沃、平整、有水的田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晒了几天太阳就病蔫蔫的;它也不像番薯那么随便落地生根;它更不像瓜果开那么漂亮的花,招蜂引蝶的。它总是默默无闻地开花结实。

    小麦种于冬天,整个冬天为荒凉的大地增添了绿意。整个冬天和春天,麦子是田野上最普遍的作物,所以山根陈村的童谣里《燕啊燕》里的燕子飞到山湾里也只好停留在麦子上:

    燕啊燕,飞上天。

    天门关,飞上山。

    山头白,飞上麦。

    山头麦头摇,飞到桥。

    桥上打花鼓,桥下聚新妇,

    聚个癞头新妇做麦果。

    麦果碎,嫁小妹。

    小妹穷,嫁竹筒。

    竹筒两头空,嫁相公。

    相公有奶奶,嫁田蟹。

    田蟹八只脚,嫁喜鹊。

    喜鹊不会飞,嫁雄鸡。

    雄鸡不会啼,嫁小生。

    小生不会做戏,嫁皇帝。

    皇帝不会管天下,嫁给瓦。

    瓦无边,嫁给大黄鳝。

    大黄鳝不会打洞,嫁给烂眼凤。

    烂眼凤双眼烂糟糟,嫁给猫。

    猫不会捉老鼠,一棒打个死。

    一到初夏,小麦就可以收割。就是收割也不像割水稻,人要站在水里,收割小麦可是脚不沾水的。但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息,面对一年中的第一次农忙,天又一日热一日,人还有点慵懒,干活容易感到浑身酸痛、四肢无力,所以,割麦的日子是很让一些懒汉心焦的。

    收割以后,麦粒归仓,麦秆当柴火烧,节日时剪成麦秆棍,念上一遍“南无阿弥陀佛”或是一些佛经,就是可以烧给神鬼当钞票用的宝佛草了。

    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要吃小麦粉。番薯、小麦、稻谷,这是山根陈村一带村庄的三大主粮,每天三餐都要轮流吃这三样主粮。早饭一般是蒸番薯或煮番薯丝,中饭要么是大米饭,要么是麦饼,中饭如果吃了大米饭,晚饭必然是煮面条,中饭如果吃了麦饼,那晚饭必然是粥,条件稍好的人家还会炒一盆粉干或者糯米圆之类。

    碾米厂就在老祠堂里,一个柴油机分别拖碾米机和碾粉机,所以,哪一天如果又要碾米又要碾粉,碾好一样后就得先关掉柴油机,皮带换了方向后再发动起来。这是进入村庄最早的机器,由村书记的兄弟乌人叔叔管理。

    柴油机为什么会转动?碾米机为什么能把稻谷碾碎,并且米归米,糠归糠?为什么能把麦粒碾碎,并且白粉归白粉,乌粉归乌粉?当陈多宝被妈妈带去牵口袋,他对隆隆的机器声感到又好奇又害怕,心里老想着这些问题。他觉得机器真是不可思议,城里人真聪明,单凭这碾米的机器就比整个村庄的聪明加起来还要多。

    赭色的麦粒被机器分为头遍粉、二遍粉、三遍粉和乌粉,头遍白如玉,二遍灰如银,三遍乌吞吞,乌粉粗垒垒。尤其是白粉和乌粉,像是两个鲜明的阶级。

    每年第一次吃新麦,村里人都要先做馒头,叫尝新。一年只有尝新和六月六两日是吃馒头的,所以,吃馒头是很开心的。

    做馒头还要馒头种,多宝的妈妈常年将一团石头一样坚硬的粉团放在碗橱里,闻闻有点酸,如果香喷喷的话,估计早被多宝偷吃了。要做馒头了,妈妈头天就把馒头种泡在水里,第二天将馒头种揉合进面粉。做好馒头,最后一小团面粉藏起来做种。

    面粉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煮面条和做麦饼。

    面条最常见的是擀面条。将粉放在专门的木粉甑里掺上水搅和好,放在木面板上用圆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层,再折叠起来,切成细细的面条。放入沸腾的锅里,一会儿就熟了。

    妈妈高兴的时候会做另外一种面条,叫拉面皮。拉面皮时,面粉的水分要更多些,擀得更厚些,用薄刀划成大拇指那么宽的一条一条,然后用手把它慢慢拉薄拉长。

    妈妈如果心情更好的时候,就要割麦虾了。多宝从小到大也没吃过几次,所以感觉比面皮自然更好吃了。

    煮面条离不开菜,最多的是土豆、青菜、葫芦、冬瓜、丝瓜,客人来了则加一个鸡蛋,什么都没有就放咸菜。

    夏日吃面条,热得满头大汗,嘴巴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妈妈总是多烧一点,当餐吃不完留下来当点心,而冷面条比热面条更香,吃起来也快,就像喝冷饮一样的几口就囫囵完了。

    小麦粉还可以做成垂面,那个和米面一样可以当作走亲戚的礼物,也可以作为接待亲戚的点心。凡是可以作为礼物的东西往往不是每村每户都会做的,多宝外婆的村庄几乎家家都做垂面,而山根陈村却没有人做垂面。

    还有专门做麦面的机器,机器做出来的麦面就叫机器面,机器面比手工做的垂面整齐,但缺乏韧性,口感也没有垂面细腻。

    垂面也好,机器面也好,一般只有做客时才能吃到,都是面中的高级货。因为常用来做礼物,它们好像长着翅膀,即使今天在这一家,明天就说不定要飞到别的村庄别的人家,进入别人的肚皮。

    面条一般都用头遍粉或二遍粉,大家一起吃。但做麦饼或者馒头,那就有分别了,头遍粉给男人和男孩子吃,二遍、三遍给女人和女孩子吃,乌粉给大人最不喜欢的女孩吃。多宝奶奶说自己从小就是在多宝爷爷家做小媳妇(童养媳),小时候从没吃过白粉麦饼,都是吃乌粉麦饼。

    麦饼分对拗麦饼和圆麦饼两种,馅儿多又粗的要对拗起来,馅儿小又细的就包在里面,用面杖擀薄,擀成一个圆饼。麦饼贴在铁锅上,翻来翻去翻几次就熟了。

    小孩子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游戏,而游戏最初又似乎是大人为了讨好小孩而传授给小孩的。多宝和他的妹妹经常在薄薄的圆麦饼上用箸头戳一个洞,用一根麦秆穿过这个洞,像铜锣一样提着跑。伙伴们就会集体喊叫:“今日天气真正好,狗拖麦饼沿路咬。”

    多宝妈妈有时就地取材做比较讲究的麦饼。在她心情好的时候,会做麦饼烙。用海苔包的圆麦饼印上几粒芝麻,在锅里烤熟后再用饭锹架在热锅上或者锅底的灶洞里慢慢烤,直到又坚硬又松脆为止,吃起来特别香,有点像城里人的饼干。

    有客人来的时候,会买一块豆腐做麦饼,还灌进一个鸡蛋。多宝从没吃过鸡蛋麦饼,只能等长大了再吃。

    多年以后,他读大学时候的一个暑假,他睡在奶奶家。晚上,奶奶喜欢跟他讲过去的事情,其中就有跟鸡蛋麦饼有关的故事。奶奶说:

    “多宝,在你出生之前,本来还有一个姑妈。她很乖,五岁就开始织苎线,每市能织一斤。我哄她,好好织,到过年给你做一件花衣服。到了过年,我又哄她,供销社好相的花布还没进来,等进来了再给你买。过了年,一次,她肚痛,眼看快不行了就背到仙岩街卫生所打了一针。她还没上过街,我就带她去供销社看看。她看到了很多花布,她说,妈妈哄我,供销社的花布介多多,还说没进来。我继续哄她,等过年供销社将会进来更好相的花布,妈给你买来做棉袄。回来时碰到外村的一个亲眷,前脚后步跟进来,送来大概十只鸡蛋。眼看她不行了,我问她,你想吃什么?她说,我要吃鸡蛋麦饼。我就马上做了一个鸡蛋麦饼,但她没咬几口,就哎哟哎哟叫着断了气。”

    节日里最常见的食品就是麦焦,正月十四中午、七月半、十月半和过年的中饭都是吃麦焦。麦焦,据说是天台济公和尚发明的,他用一块面粉摊成一张皮,将所有剩菜卷在里面吃,就有了麦焦。

    做麦焦要准备麦焦皮和卷麦焦的菜。麦焦皮是面粉或米粉做的,粉搅和成熟后,用手涂在锅上,圆圆的,几秒钟就熟了。麦焦的菜也有讲究,比较理想的麦焦菜必不可省的有炒肉片、煎豆腐、炒海带、煮豆面、蒸毛芋、炒豆芽、菜丝干(萝卜丝干)、炒芹菜、炒海藻等九碗。像肉片、豆腐、豆芽、豆面、芹菜、海藻平日里都是没机会吃的,而卷麦焦时一股脑儿都吃上了。但多宝妈妈有规定,每张麦焦只能放一片肉,最多两片。

    多宝的爸爸曾经把外村的一个亲眷的女儿做媒嫁到舟山,每年过年,舟山人都会给他们带来海藻,黑乎乎的,看上去像是不能吃的橡皮线,但味道很独特,卷在麦焦里咬起来很有劲。

    条件好点的人家会用鸡蛋丝和炒面干(粉干)卷麦焦,条件差点的或者不是正式节日里吃麦焦,那么就是没有猪肉和豆腐,没有所有需要买的菜,而只有自己家里有的豆面、土豆、毛芋、菜丝干了。

    麦焦皮和菜都准备好后,先将麦焦皮平摊在桌上,再将各种菜搛到麦焦皮上,均匀地摊成一条,然后像卷席子一样地卷起来吃。各种菜卷在一起,各种菜的味道似乎都还在,但又交融在一起,你吃的是一种综合的香味和口感。

    每年夏至的中午,全村吃大馄饨。那一天一大早,外村的卖豆腐佬会把几板豆腐送到村里来,家家户户拿着一升黄豆来换一块豆腐。豆腐加咸菜、切成粒的豆面就是馅了。有煮的,也有蒸的,味道都很好。

    割早稻的时候,往往天还黑就出门了,出去之前不能只吃稀饭,要么煮饭吃,要么稀饭加上麦糊头。做麦糊头和做麦焦皮差不多,但麦糊头更厚,在里面揩点猪油,放点葱,特别香。

    除了小麦还有大麦,但村里很少种大麦。大麦长得呆咕咕,没有小麦好看,主要是喂牛,但偶尔吃一碗用石臼捣出来的大麦碎煮的粥也是很香的。

    多宝很喜欢爬上奶奶或者妈妈的膝盖,奶奶的双手拉着他的双手,和他前仰后合地做拉锯状,同时念着歌谣:

    叽咕拉锯(音同钙),油麻炒菜,炒到横头戴,

    横头戴人炒麦碎,吃一碗,藏两碗,

    一碗藏在碗橱里,一碗藏在锅孔里,

    让老猫咪拖个去,横头戴人出眼泪!

    每次念到最后一句,奶奶都会把双手放掉,在多宝即将倒下去的时候被她拉住了,很惊险,也很刺激。

    村里的大人经常说:“大麦未割就想割小麦啊?”意思是家里大兄弟还没讨亲,小兄弟就不能讨亲。

    聪明人就是样样聪明,村里只有他这个男人样样粉食做得不比女人差还比很多女人好,就是因为以前他家里只有一间屋,大麦未割割小麦,他弟弟先娶了。他弟弟是一个一年到头没几句话的人,人称菩萨,但一个漂亮的姑娘就嫁给他了,据说是叫灵活的后生去相亲骗来的。聪明人到了三十多岁才娶了现在的老婆,打光棍时间蛮长的,就练了这套女人烧饭的本领,又因为他当时没有家,每天晚上总是赶热闹,村里的种种言谈,他是集大成者,除了老百晓,村里讲大话就数他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