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意 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鸡尾酒会现象如何体验意识?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心理学上的鸡尾酒会现象。假如你去参加一场热闹的鸡尾酒会(或其他大型Party),你所接触或者注意到的人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对于这部分人你也许有清晰的意识,对于其他更多的来宾,可能不会留下清楚的意识。这就是心理学的鸡尾酒会现象。

    我们必须承认意识这个词是很模糊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一般的心理状态或其特殊的内容:有时你说你是“有意识的”,这是相对于“无意识”而言的(例如,正在麻醉或睡眠状态下);在另外一些时候,你说你是有意识的,是对某些信息或反应的觉知。事实上,这些说法里有某种一致性,即对任何特定信息的意识,你一定是意识到的。本章中,当我们讲到意识的内容时,指的就是你正在觉知的信息。

    心理学上对意识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分类?

    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

    意识是有层次之分的,关于意识的层次(又称意识水平)分类或者说结构,不同的书籍划分是不一样的,但一般都认可如下的分类:

    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者略微注意而得到的意识,比如,对鸡尾酒会上其他众多来宾的意识,多属于这种情况。

    边意识:对于处在注意力边缘的事物,获得模糊不清的意识。比如,你熟练地骑自行车时,对脚踩踏板的意识,就是这么一种现象——你一般不会去特别注意脚是怎么踩的。

    焦点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全神贯注下所发生的意识。比如,我们(指球迷们)在看世界杯上意大利和德国点球大战,就是一种焦点意识。

    按意识的发生过程来划分,意识可分为以下几种:

    无意识: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觉知的现象。比如,你通常不会觉察到自己脉搏跳动或内分泌活动,也不会觉知到X射线和手机辐射的运动。

    潜意识: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前意识: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潜意识的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前,先经由前意识层面。

    人的意识存在各种意识状态,有自然发生的,比如,睡眠和梦;也有人为的,比如,静坐和催眠状态下的意识,醉酒后飘飘然的感觉,或服用迷幻药物产生的幻觉意识等。意识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谜团,我们期待科学家有更大的发现。

    意识的特征是什么?

    意识有丰富性、深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个特征。

    丰富性指意识的广度,即它能超越时间、打破空间的限制,与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的信息相联系。深刻性指意识的深度,即它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点,能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两个特征是与人掌握语言密切相联系的。

    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手脚俱不能动,也不能言,但霍金的意识却是极其丰富的、深刻的。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质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法逃逸。黑洞形成后,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最终将因为质量丢失而消失。2004年7月,霍金向学术界宣布了他对黑洞研究的成果。他认为,黑洞不会将进入其边界的物体的信息淹没,反而会将这些“信息”撕碎后释放出去。

    我们见不到宇宙,更见不到黑洞,但霍金的意识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并揭示了宇宙的规律,这就是意识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意识能动性指人们能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强加于客体,从而去利用它、支配它、控制它。创造性指人们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自己的目的意图,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新奇事物。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这两种特征。

    有一次,富兰克林发现了“莱顿瓶”的放电现象。莱顿瓶所释放的电量让他感到惊讶,于是他决定在风雨雷电夜做个实验。

    尽管此时的富兰克林,不是不明白这样做的巨大危险,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远大目的,使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谢绝了亲朋好友的劝告,坚定不移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终于有一天,富兰克林带着风筝和一只储电瓶来到野外将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富兰克林感到手中有麻木的感觉,这无疑是带电的现象。为了能进一步确认,他把手靠近了那一把铜钥匙,顷刻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惊喜地大叫起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

    就这样,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摩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而不是上帝发怒。这一著名的“风筝实验”,震动了全世界。

    人的意识行动是和人的目的性相联系的。人根据一定的目的性,积极地改变着客观世界,使自己的活动结果印上意识的烙印,富有一定的创造性。富兰克林坚持在危险情况下做“风筝实验”就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并根据风筝实验发现了“电”,体现了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有哪两个重大功能?认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人生在世界上,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一是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有意识参加到实现这两大任务的活动中,才能完成人生的使命,达到人生的目的。与此相应,意识也就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认识功能、调控功能。

    要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有意识参加,才能使认识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也可以称为意识的定向功能。意识的认识功能还表现在选择功能和整合功能两个方面。前者系从许多认识的客体中,把那些符合于认识目标的客体分离出来,加以考察。后者系把那些符合于认识目标的客体联结起来,加以考察。没有这两方面的功能,意识的认识功能是不能实现的。

    有一个叫智聪的少年向陶渊明求教学习的妙法。陶渊明带智聪来到稻田边,问智聪有没有看到稻田的禾苗长大,智聪怎么也看不到禾苗长大。

    陶渊明问道:“真是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一尺多高的呢?”智聪摇摇头说不上来。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而已。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坚持,勤学不已,知识就会积少成多。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道:“你看它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智聪答:“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

    智聪想了一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的,绝不是一天之功啊!”

    听了这一席话,智聪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连忙叩首拜谢。

    从此,智聪真正的聪明起来。他不再刻意去寻找“省时又省力的方法”,而是踏踏实实用“笨”功夫,从此,他学知大进。

    在这里,陶渊明把对禾苗的认识,对磨损的石头的认识与智聪学习的认识,三部分认识选择出来,并把它们整合到一起进行比较而得出了“学海无涯”、“要勤奋”的结论,体现了意识的选择和整合性,也就是意识的认识功能。

    曹操是如何运用意识调控功能的?

    三国时期的曹操,可谓是善于利用意识调控功能的人。曹操在濮阳中计后,手臂须发被烧伤,险些丧命于吕布手中。突出重围后,众将前来问安。面对挫折,曹操不但没有颓丧,反而仰面大笑道:“误中了诡计,我一定要报这个仇!”这一笑,稳定了军心,也缓解了自身的紧张情绪。很快,曹操将计就计,诈言自己火伤身亡,引诱吕布前来攻袭。吕布果然中计,他的兵马刚到曹营,只听得一声鼓响,伏兵四起,被曹操军队杀得大败而归。在这里曹操就运用了意识的调节功能,他在出现挫折后,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动作,将计就计最终取得了胜利。

    要改造客观世界,也必须有意识参加,才能使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意识的调控功能表现为:一是调节功能,即按照活动目标和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主体的行为动作。二是控制功能,即控制主体的行为动作,做出有利于主体的行为。

    睡眠也是一种意识吗?它有哪两个特征?

    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大家都知道睡眠时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状态。睡眠时人的意识是不由自己调控的,一夜夜的睡眠中往往都伴随着一个个奇幻、怪异的梦。睡眠和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睡眠只是意识的一种状态,人为什么会睡眠?为什么会做梦?心理学从未放弃过对其探究,但大多数心理学家还是从考虑睡眠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入手:一是睡眠的普遍性,二是睡眠的必要性。

    根据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睡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人类与动物,在其每天24小时的生活周期中,都会睡眠。其不同者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已。动物学家曾观察研究170种不同动物的睡眠时间,结果发现,所有动物或多或少都有睡眠的行为。马、牛、大象的睡眠时间甚短,每天仅需2~4小时;犰狳与蝙蝠的睡眠,每天多达19~20小时。在睡眠时间分配上,各种动物也不相同。有些动物昼伏夜出,多数动物的睡眠是在家里;有些动物睡眠时间集中,每天只睡一次;有些动物的睡眠,每天分为多个时段进行。家畜中猫与狗的睡眠则是随时睡随时醒的。

    就心理的层面讲,睡眠可以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在学习心理学上早有实验证明,练习过后立即睡眠者,醒来之后会有较好的记忆。原因就是练习后立即睡眠,可供未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继续在睡眠时完成。按此种心理层面的恢复作用,多半在浅睡阶段发生。做梦是一种心理活动,而且梦中情境常与日间生活有关,甚至日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梦中可能获得答案,此事也可作为睡眠具有恢复功能的佐证。按心理学家的研究,只有在浅睡阶段才会做梦。

    保养论是恢复论的补充。按保养论的说法,个体之所以需要睡眠,主要是为了保存精力,以免疲劳过度,危害健康。换言之,对维护身心正常功能而言,睡眠具有自动的调节作用。

    睡眠是一种神秘现象吗?

    睡眠是意识的一种状态,睡眠是人类的奥秘之一,自古以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近年来对睡眠和梦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较快,但由于它们的复杂性,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脑电波和眼动的研究,发现人的睡眠不是单一的过程,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夜间睡眠多数时间处在这种睡眠状态。成年人慢波睡眠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盹浅睡;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阶段为中度至深度睡眠;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儿童睡眠的分期比较困难。

    快波睡眠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快波。人的一生中,快波睡眠的时间在整个睡眠时间中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新生儿的快波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50%,2岁以内的婴儿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的30%~40%,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的20%~25%,而老年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时间不到5%。

    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量缓慢的运动,故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故又称快速眼动睡眠。

    成年人的睡眠中,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先进入慢波睡眠状态,持续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波睡眠,约持续20~30分钟,接着又进入慢波睡眠。两种睡眠状态都可以直接进入觉醒状态,但从觉醒状态进入快波睡眠必须先进入慢波睡眠。一夜整个睡眠期间这种反复交替约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

    做梦是人脑的一种活动吗?它有什么样的原因?

    做梦是人脑的正常活动,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做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个人每夜都反复地做着梦,只是有的人记得清楚,有的人记不清楚。

    研究表明,做梦主要是在快波睡眠期间,当然,也有少数是在慢波睡眠期间。但两种睡眠状态所做的梦,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慢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概念性较强,内容常涉及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快波睡眠期间所做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生动、古怪。由于快波睡眠状态大部分发生在下半夜,因此整个睡眠时所做的梦,一般是从较多概念化的上半夜向较多知觉化的下半夜过渡。

    梦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的特点。离奇性指梦中出现的事物常常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如有时梦见人会飞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做梦时,高级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缺乏意识的严密调节和控制,使激活的表象形成了离奇的结合。逼真性是指人们在梦中常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有人梦见自己坠入悬崖,其情景犹如真的一般。

    人类历史上,许多学者研究过解梦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解梦书汗牛充栋。最著名的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他们的研究对于人类对梦的理解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构成了一部辉煌的人类解梦史。一般来讲,梦虽然是无意想像,但也是由一定的动因引起的。

    第一,身体各部的某些变化。如胃空时,人们往往梦到自己到处在找食物。

    第二,外部刺激的作用。如睡觉时风刮树叶的沙沙声,可使人梦到下雨。睡觉时把手压在心脏跳动的部位,就会做恐惧的梦。

    第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易抑制,也能构成梦境。

    做梦是脑的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维持脑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是潜意识在脑海起作用的表现。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连续几天剥夺人的快波睡眠,人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易激怒,甚至出现幻觉等反常现象。还有人认为,从半睡眠状态到做梦这个阶段,对于恢复脑细胞的功能,用于积累、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机体的信息是极为重要的时刻。做梦可以防止人脑因晚上不用而丧失其效能。

    催眠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催眠过程如何展开的?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此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之下,经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与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术。

    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过“动物磁”(animalmagnetism)治疗癔病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麦斯麦本人相信星相学,认为星球的引力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微粒产生影响,麦斯麦称这种影响为“动物磁”。治疗家可以将这种“动物磁”传给病人,从而减轻病人的症状。他用的方法就是早期的催眠术。

    催眠过程一般采取这样的步骤:首先,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然后催眠师要求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像中的风景、表的嘀嗒声等,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者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感觉非常舒适”等;这样被试者就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这时候被试者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者的描述是真实的。

    大约有10%的人容易接受催眠,接受催眠后,一般都会出现想像力丰富,经常做白日梦,易沉浸于眼前事物等,催眠之所以能让催眠者无条件顺从,是因为催眠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意识本身的执行功能超过了其他方面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没有以个体的正常认知系统作中介。

    现在催眠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曾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吸烟等。但是除非病人的意志很薄弱,催眠一般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催眠的效果更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