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序跋集(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是一个有炽热信仰、服膺真理和正义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热爱生活,向往美好与光明。关心和感受生命包含的启示,撷取动人心智的人与事,化而为文。虽是老年人,但生活态度积极,一颗心特别年轻,思想决不僵化陈腐,文章里也决不无病呻吟。由于在国内国外飞来飞去,东南西北畅游,如他所说的像个“游牧民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见多识广,他的散文随笔就是即兴之作,致亲友信,也有生活的咀嚼和心灵的思索,反映的生活丰富多彩,时刻有爱国心的体现。于是,才华可以像鲜花般的开放在纸上,激情能在人生之巅峰喷薄如锦。

    贺祥麟教授是研究外国文学和莎士比亚的专家(他只自称是“莎迷”),散文随笔应属他的副产品,但成就可喜。本卷所辑作品,仅从1980年开始至1997年为止,已洋洋大观。质量虽未必篇篇整齐,个别文章中一些看法或提法,看来他保持旧作未做改动,目的不外是反映那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及思维,以求其“真”。有的文章不免琐碎,有些一家之言或对人物关系的叙述,即使可以引起议论,也极坦诚,决不世故。完全书生本色,值得尊重。

    所以,我愿向读者推荐这厚厚一卷散文随笔。这种推荐并非做广告。我拒绝做广告。今年春天,意外的有家酒的集团要我为他们的酒做个广告,盛情可感,但我说:“对不起,我从不喝酒!”干脆拒之于千里之外。但这卷散文随笔值得一读,向读者推荐义不容辞,这倒并不因为贺教授是我的朋友!

    是为序。

    (1998年9月于成都)

    《黑色的爱》序

    由于负责出版社工作的原因,前几年我曾不止一次婉谢过别人要我为他的书写序的好意,但现在,我不能谢绝靖一民同志的要求。他的集子《黑色的爱》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为之高兴。我正在病中,医生禁止我用眼动笔,我却宁愿用潦草的字句来写这篇序,因为我的心是诚恳的。

    我在鼎鼎大名的沂蒙山区工作、生活过二十二年,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在那里,曾陆续看到一批青年作者由崭露头角到出名;从一个地区跃上了全省、全国的文坛。靖一民同志应当就是这中间正在继续努力攀登冲刺的一个。他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听说最近他的名字已被分别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及《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对于一个三十岁的青年人来说,他的收获是可喜的。

    记得我同他相识是在1983年的9月底,那时,我要离开临沂地区到四川成都工作了,来送行惜别的朋友很多。一个天高气爽的初秋下午,阳光灿烂,他随别人来看望我。他在文化馆工作,我听说他对民间文学有兴趣,虽在一年前刚开始发表作品,但全国性的《民间文学》上已刊登过他写的故事。他有点拘谨,沉默寡言,带点忧郁,但朴实浑厚的模样给我留下了印象。我感到这可能是个不善辞令但善于实干的青年。当天没谈什么,合摄了一张照片留念,就分别了。

    感觉没有错。他确实是个能努力拼搏的人。同我分别以后,他一口气连续发表了几十篇故事。与此同时,还写小说、报告文学。显然,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后来是临沂市文化馆“美术、创作股”股长、《沂河文艺》报副主编,工作极忙,但一直没有放弃创作。我们分别以后,倒是通起信来了。他编的《沂河文艺》和写的作品常寄给我。《沂河文艺》编得挺好,版面美观,内容可读。他写的作品常有花果一般的清香和令人耐嚼的人生滋味。我甚至想:如果把靖一民调到出版社来,一定也是个称职的编辑。在临沂时曾听人说:靖一民只上过两年小学,我对这将信将疑,因为我觉得无论从他编的《沂河文艺》看或是写的作品看,都比有些大学毕业的编辑强得多。

    我终于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那坎坷困危的经历,很像高尔基童年有过的遭遇。我不能不对他产生了同情和兴趣,也使我理解为什么他留给我的印象总是忧郁和沉默。他1958年3月出生于沭河岸边一个落后的村庄里。那时,父亲已被错划为右派,每月只发十八元生活费,父母被迫离婚。母亲带着他四处流浪乞讨,终于改嫁。1962年父亲“摘帽”后再婚,将他接了去,但继母并不疼爱他,常常打骂他。父亲不忍,只好送他去莒南县乡下祖父处。他在那里生活了几年后,父亲又把他接回来,可是继母仍旧像从前一样待他。此时,“文革”已开始,父亲为逃避批斗常四处躲藏,家中没了经济收入,继母更不容他,他被迫流落街头。所幸父亲又找到了他,将他送给一位老红军抚养。在老红军家里生活了一年,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可是继母知道后,又到老红军家吵闹。他只好又回到祖父那里割猪草、放羊,虽然年纪很小,但什么农活都干,只是没能上学(这之前,曾上过两年小学)。那时,他总是问自己问苍天:“为什么我是一个多余的人?”甚至常常想到死……

    1971年,他十三周岁,得人帮助到郯城县第二饭店当服务员。他下决心要学文化。每月极少的工资用一半左右买学习用品。学了几年,能读小说、写信了。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高玉宝》,高玉宝的命运使苦孩子感动,他开始在日记里写自己的命运,但并没有做文学梦。以后,他又当过商店的营业员、工厂的车工。1974年,结识了一位很有才气的姑娘,她长他四岁,诗写得相当好,多是表现自我感情的。他读了她的诗,被打动了,第一次知道文学的感染力这么强。可不久,姑娘由于出身问题,抗争不了命运的戏弄,自杀了!他躲在一间草棚里哭了一夜,决心学着她的样子写点诗,抒发感情。尽管他并不懂得诗是什么,却觉得人要生活就需要文学,需要诗。1976年,他参了军,被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文化工作站工作。在那里,结识了些作家,才开始做起文学梦来。以后总是学习、写作,坚持不懈,用他自己的话说:“写过几百万字,但一个铅字也没见。”不过,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挺身走进了文学殿堂之门。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作品仅不过是靖一民已发表的一百三十余篇作品中的一部分。虽未必篇篇精萃,有的还不免稚嫩,却不乏真情实感、令人羡慕之作。我不打算对集子里的作品多加评论。选辑在这里,理应让读者来谈读后的感觉与得失。我介绍靖一民的用意是希望让读者看到:人,必须兢兢业业以自己的意志和智慧,用自己的眼泪、汗水甚至整个生命同逆境搏斗,去披荆斩棘开拓现在和未来,去做命运的主人!一个有过苦难生活经历积极向上的青年人,他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意图和思想感情,无论如何是应当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心弦颤动并得到某些启示的。

    靖一民自学成才,他是从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他年轻,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前面还有漫长而未必平坦的路,但过去的经验可以昭示:只要思想闪着光,坚持社会主义的创作方向,走创新和继承发展的道路,富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刚健的美学意识,忠于时代、忠于生活、忠于人民,我相信他会有勇气和耐力继续前进,在横竿面前跳得更高的。靖一民同志过去的经历,对他从事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可能会从往昔的难忘记忆中诞生出无此经历的人所无法拥有的好作品来。

    (1988年7月8日于四川成都)

    李书敏书法代序

    书敏同志:

    握手!

    我们相识并相交瞬间二十多年了!友谊由浅而深,相知也随之增多。我对您的许多方面均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极好的认识。现在您的新书将要出版,嘱我写序,我义不容辞,但我觉得就书谈书来写这篇序,不如用这信封来谈我对您的一些总体印象和对您的了解似乎更好。因为“文如其人”,我写出对您的印象和了解及对您的感觉和感情来,可能更实际和理性一些,读者如果对作者增加些了解,对阅读作品也有帮助。如果您同意,就用这封信代序如何?

    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编辑出版家,敬业称职,不论放在这方面的什么岗位上都能努力踏实地工作。我们相识时您当时是重庆出版社的社长。重庆出版社从那时到现在始终是出版界的一朵奇葩,一座山峰。出版过许多有影响的滋润过无数读者心田、似绵绵书香泽被读者的好书。你是社长,总揽全局,经营管理。你也是编审,有时还亲自做某些书的责编。您重视选题计划,重视联系作品,重视装帧,重视印制与出版,能及时准确地贯彻方针政策、感受社会的脉动,营造葳蕤书林。从与您交往中,使我深深感到您有编辑出版家的文化担当意识,有善待作者之道,有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举措。您卸任后,在重庆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主管主办的《出版视野》杂志担任执行主编。这本刊物办得极好,是各地版协刊物中的佼佼者,秉承自己的宗旨,坚持自己的品味,不仅信息多,办得新颖活泼,非常大气,而且丰富多彩,信息量大,专业而又有可读性。刊物的栏目众多,有卷首寄语、特别关注、出版要闻、改革探索、综合信息、书刊点评、编读杂谈、出版春秋:有知识走廊、出版扫描、百花园地、协会资料等等栏目。每期封面都美观大方,封二、封三及封底图片、书画、摄影作品(包括插图)都较精彩。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每期我都必读。我知道这个刊物的编辑人手是较少的,但这个班子的高尚敬业精神是可喜可赞的。为这个刊物付出的心血中,可以看出您的敬业勤政精神,我认为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办的版协刊物,这《出版视野》应是办得最用心最出色的一本!

    您是一位率真豪爽重友情、讲友谊的益友。我有这印象不仅由于您因为我年纪大了,常惦记我,使我感到友情之可贵,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您就很快来电话询问平安,殷殷关心。更从您对其他人身上同样感到您待人真诚而动感情。例如您对马识途、袁明阮两位老人都常关心。以我的感觉,您并无求于这些老人,只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您对他们有感情才这么做的。更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我熟识的好友王吉亭与您是知交。他不幸患癌症,于去年8月逝世于成都。您历来与他交往切磋较多。吉亭有学识。为人谦和。在他去世前的7月15日上午,您去重庆江北324医院看望,因当天下午成都要派车来接他回成都就医。分别时,您和他双方都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一别。那时,吉亭已不能行走,说话困难。你俩相拥而泣,泪流满面。7月21日,是吉亭的67岁生日,您发一条短信祝他生日快乐,在电话中念给他听:“巴山苍苍,蜀水泱泱,君之厚爱,永志不忘。配合医疗,祈早健康,快乐人生,岁月悠长。”吉亭边听边叹息,重复说了两次:“书敏,谢谢你!”他去世后,您在电话中通知全国你熟悉的他的好友,包括我在内。您写了悼亡诗:“年年岁岁盼吉祥,停笔凝视意惆怅。天总难遂人心愿,痛哭吉亭欲断肠。”外国谚语说:“友谊不因死亡而消亡。”又说:“观其对友人而知其为人。”我是思索过这两句话的。

    您是一位爱读书、善读书、读了书又善于思考的读书人。您将读书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人说:“世界实际都是被书籍统治着的。”我认为所说的基本是对的。您读书很多很杂,这可能同您的工作需要有关。您读的都是有益有用的书,读时认真,边读边思索,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端正而勤于钻研。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得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也见古人说:“读书有四要:深入、怀疑、虚心、耐烦。”您读书,所引起的思索的强度很高。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毫无用处。您则读了总是有用。您写的《读书偶得》在刊物上连载时我多数都读了,这就是属于读书心得的结晶。读后引起我不少思索。您虽有文化底蕴,但始终用谦虚的态度进行阅读,还将感受与成果一一写下,写了一本书。我要为您喝彩。同样一本书,读的人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只要出自真实的感受,有益于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天地是广阔的,是值得给别人去阅读再感受的。

    您是一位书法家,又是摄影家,是作家,广电方面也是行家里手,您对美学、美术有造诣。近年来,我看您的书法作品,能从书法本源着眼,重意、重神、重气韵,入古不泥而新意时出,深为钦佩。您的不少摄影作品,取景如画,妙趣天成,有的摄影作品色调美丽、剪裁得体,有的摄影作品匠心独运,有纪念意义……说您多才多艺,故在于您的热爱生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当然也在于您的聪颖与好学,与您的日积月累的大量阅读分不开。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就拿写读书笔记来说,您就写了不少。现在,您的新作放在眼前,我突然又想到了您的为人。您为人忠厚宽容,这本书中也寓含着你的为人待人之道以至于评论世界大事之道。书风墨趣,想到您潜心于在书海里遨游之乐,真为您高兴!

    希望读者爱读您的作品,读了有所收获!

    紧紧握手

    王火

    2008年8月30日于成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