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爱恨情仇(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巴家兄弟五人,巴祯是老二,巴丰是老五。巴丰武艺出众,弓马娴熟,他在绥远将军衙署官居从六品前锋校,是绥远将军的侍卫头领。归化城副都统主管土默特左右两旗,他的上级就是绥远将军。副都统为了在绥远将军那里办事方便,他巴结巴丰,把巴丰的二哥巴祯调入旗务衙门。归化城是蒙汉分治,“一城两制”,归化城副都统是管蒙古人事务的,林永盛是汉人,这事不归副都统管,而是由归化厅官府管,可为拍绥远将军的马屁,他命巴祯带十几个人也去捉拿林永盛。

    李二改坐车,本来就不如林永盛骑马快,加之李二改有意等丈夫林永盛,车更慢了。林永盛匆匆出城,不一会儿就赶上了妻子李二改。李二改见丈夫身上有血,手里还拎着一把刀,她大吃一惊,就问出了什么事?林永盛也不回答,只是催促赶车的伙计快走,巴丰带人很快就追上了。

    见清军追来,林永盛用刀背一抽拉车的那匹马,车在路上剧烈地颠簸起来。李二改挺着大肚子,这么一颠,五脏六腑都往上翻,痛得她通身是汗,脸都变形了。林永盛一看,这怎么行?再过一会儿,妻子非早产不可。看来,不能和妻子走在一起了。此时,前方出现一个岔道,一条路通向包头,另一条路通向大青山,林永盛一拨马就奔大青山去了。

    李二改跑了几里,一回头,见丈夫没了,清军也不见了,她让赶车的伙计停下,她要返回去找丈夫。赶车的伙计劝李二改,李二改主意已定:活,与丈夫活在一起;死,她和丈夫死在一处。

    总店有个伙计从归化城跑到包头给林永昌送信儿,林永昌骑着马去找哥哥嫂子。在山脚下,林永昌发现了一件血衣和一只绣花鞋,不远处还有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林永昌来到孩子近前,他跳下马,见婴儿脖子上挂着一块玉佛。林永昌拿起玉佛一看,认识,这是哥哥给嫂子的定情之物。不用说,这孩子一定是哥哥和嫂子的骨肉。

    林永昌没有找到哥哥嫂子,却找到了他们的孩子,这孩子就是林玉凤。

    林永昌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林永盛和李二改夫妻拒捕,被巴祯和巴丰兄弟杀了。

    林永昌恨官府,恨寇五,也恨刽子手巴家兄弟。林永昌无数次想为哥哥嫂子报仇。可又一想,哥哥嫂子只留下这么一个孩子,自己要是死了,这孩子怎么办?不顾死的,还得顾活的。林永昌把侄女林玉凤视如己出,爱如掌上明珠,一直抚养到现在。

    林永昌说完,林玉凤痛不欲生。她在想,如果自己嫁到巴府,巴祯就成了自己的公公,她就要叫仇人为爹,这怎么向九泉之下蒙冤的父母交代?

    林玉凤仍称叔父林永昌为爹。爹说得对,她牙一咬,心一横,快刀斩乱麻,慧剑斩情丝,她不想再和巴家的任何人见面。

    林玉凤说完,转身而去,巴文栋呆若木鸡。

    巴文栋怪父亲巴祯,怪五伯伯巴丰,林家受那么大冤屈,你们不为民申冤也就算了,为什么助纣为虐杀害林永盛、李二改夫妻?再说了,林永盛杀人,他妻子李二改是无辜的,你们为什么连一个产妇也不放过?五伯伯已经死了多年,阿爸还在,巴文栋真想到土默特旗务衙门质问父亲。

    巴文栋伫立良久,还是四伯伯说得对:万事皆因缘而生,因缘而聚,因无缘而散,不可强求啊!

    巴文栋两眼迷离,漫无目的地向前走,买卖铺户向他打招呼——

    “巴少爷,进店看看,有新进的安徽宣纸,还有西洋进口的自来水钢笔。”

    “巴少爷,店里有新到的和田羊脂玉手镯,要不要给巴少奶奶买一只?”

    “巴少爷,富三元大师傅烤的糕点,给老人带一盒吧……”

    巴文栋无心理会。

    一辆自行车驶来,骑车的是个男子,后架上带着一个女的。自行车速度很快,巴文栋想着心事没留神,一下子被撞倒在地。自行车倒了,自行车上的男子摔在地上,女子跳了下来。

    “你瞎了眼……”女子骂道。

    巴文栋很气愤,你们撞了我还骂人,太不讲理了。巴文栋一抬头,见这女子是妹妹文雅。

    文雅也发现了文栋:“哥!”

    文雅把文栋扶了起来。

    那个骑自行车的男子惊道:“焕章!”

    巴文栋上下打量面前的男子,见他二十七八岁,重眉朗目,双眼皮,高鼻梁,白脸膛,嘴唇棱角分明,下颏微微翘起,身着西服,内着白衬衫,系着一条蓝底红花领带。这身打扮已使他鹤立鸡群,但最引人注目的还不是他的穿着,而是他的头发。清朝男人都是前额剔发,后脑结辫。可这个人没有辫子,梳着一个三七开的小分头。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另类。

    巴文栋惊道:“松如先生!”

    李青林,字松如。祖籍山西,后来全家走西口在包头扎下了根。李青林家住财神庙二道巷。李家家道殷实,李青林从小读书,十九岁时中了秀才,第二年考入山西优级师范学堂。

    清朝取消科举制度,国家为培养人才,便从几所优级师范学堂选学子入国子监。国子监可了不得,凡是从国子监学成出来的人,大多都给五品顶戴,因此,各优级师范学堂的生员削尖脑袋往国子监里钻。早些年,进国子监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可是,清末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国库空虚,为了补充国家开支,国子监开始招“自费生”,谁花钱,谁就能进国子监。李青林进了国子监仅一年,京城修城墙没钱,大清朝为了筹银子,向有钱人卖官。李家捐了多少银子不得而知,反正李青林一下子就当了个五品。几个月后,李青林又被朝廷选派到日本东洋大学留学。李青林入学时学的是医科,后进入警务系。

    能被派到国外深造,不但光宗耀祖,整个包头镇的官员百姓脸上都有光。可是,谁也没想到,李青林吃大清的饭,砸大清的锅。

    Chapter 7

    同盟会山西领导人李青林、王定新等人看到了这一有利条件,不久前,他们在归化城策划起义,因计划泄露,部分同盟会革命党人被捕,起义流产。

    李青林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痛恨皇权专制制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李青林是第一批同盟会成员。1906年,李青林与山西同盟会领导人一起回国。此时,清朝社会矛盾激化,风雨飘摇。为挽救其灭亡,清廷拟改皇权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了国会性质的咨议局,筹备订立宪法。因此,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都被视为稀缺资源,难得人才。李青林一回国,山西省咨议局就给了他一个重要官职。

    李青林经常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说,他讲西方工业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电灯是靠什么亮的,电话是怎么传声音的,为什么说妇女缠足是对人性的摧残,为什么说专制制度愚昧落后,等等。李青林不但在山西讲,每次回包头都讲,而且,他还特意买回一辆自行车在大街上来回骑。

    然而,老百姓对李青林没有辫子却很反感,身为大清朝的子民怎么可以没有辫子?洋鬼子才没有辫子。又见李青林穿西装系领带,老百姓对他更为排斥,这不就是二鬼子嘛!如此一来,老百姓都躲着李青林,对他的演讲只当笑料,背地里都叫他李疯子。

    别人把李青林当李疯子,巴文雅却不这么看,她觉得李青林有思想,有见识,是个做大事的人。每次李青林在街头演讲的时候,巴文雅都认真倾听,有时人都走光了,巴文雅就一个人听。

    巴文雅把林玉凤拉到财神庙与哥哥巴文栋见面,她没事干,就在九江口街上闲遛,进这个店看看衣料,到那家店看看首饰。这时,李青林骑着自行车拐进了九江口。

    李青林一年回包头不过两三次,一见李青林,巴文雅上前打招呼:“李先生,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李青林也认出了巴文雅:“哦,文雅姑娘,我前天回来的。”

    “李先生,您今天还要发表演说吗?”

    “当然,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恢复中华盛世,我李松如义不容辞。”

    “太好啦,我就喜欢听李先生演讲。”

    “好啊,走,跟我一起去财神庙戏台。”

    巴文雅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李青林带着巴文雅沿着九江口街往南骑。

    李青林的自行车是包头镇的第一辆,当时的人都管自行车叫洋车。每次见他骑出来,街上的人都看新鲜。今天更新鲜了,巴文雅坐在李青林身后,几乎跟李青林零距离接触。巴文雅第一次坐自行车,还掌握不好平衡,她双手抱着李青林的腰。

    李青林没不好意思,巴文雅也没不好意思,看热闹的人却不好意思了,没出嫁的姑娘都转过头去,年轻的小媳妇想看又不敢看,年龄大的女人口中啧啧连声——

    “哟——巴府小姐竟跟李疯子挨那么近,这成了什么世道?”

    “可不是嘛,男女授受不亲,他们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真叫人脸红。”

    包头镇北高南低,自行车一路下坡,速度很快。刹车不及,撞上了巴文栋。

    巴文栋很早就认识李青林,但是,深入了解李青林还是在山西优级师范学堂读书期间。在山西优级师范学堂读书的还有一个包头人,这个人叫王定新。王定新的父亲在包头城外的刘宝窑子村开了家私塾,巴文栋从小在王家上学,王定新比巴文栋早一年进入山西优级师范学堂。巴文栋一到太原就去找王定新,两个人既是童年的玩伴,又有同窗之谊,所以,王定新对巴文栋十分热情。李青林此时在太原为官,他经常到师范学堂演讲。王定新每次都带巴文栋一起去听,回来之后,他们在宿舍里,围绕如何振兴国家,如何振兴民族,如何使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发表各自的想法。

    听了李青林的演讲,巴文栋深受启发,他慷慨激昂,痛斥朝廷腐败,大骂官府欺压百姓。王定新也是同盟会革命党人,见巴文栋思想进步,就向他介绍同盟会的纲领和宗旨,想发展巴文栋加入同盟会。然而,巴文栋对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心存疑虑。“驱除鞑虏”什么意思?“鞑虏”是中原大汉族主义者对北方民族的贬称。巴文栋满腹诗书,他记得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的檄文中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主张。“鞑虏”和“胡虏”是一个意思。同盟会要推翻清朝,难道连蒙古人也不放过吗?

    “平均地权”怎么平均?在土地上,草原跟中原是不同的,中原的土地大都掌握在少数有钱人手里,随便买卖。草原上蒙古人的土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地,是朝廷按人头分给蒙古百姓的牧场;二是战场上阵亡蒙古将士的抚恤地,蒙古兵战死沙场,不给抚恤金,只给一片牧场;三是蒙古官兵的俸饷地,清廷对蒙古民族除了世袭职务外“官无俸,兵无饷”,也是给一片土地。有清以来,分配给蒙古人的各种土地都不允许交易。

    巴氏家族在乾隆时期有十五户,后来分成几十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巴氏族人生活在土默特右旗第六甲沙尔沁章盖。十五户之中有一户是世袭佐领,蒙古人称佐领为章盖。章盖衙门设在沙尔沁。章盖在清朝是从四品武官。包头镇东五十里,南北二十余里,这个区域内,几乎全是巴氏家族的牧场。

    当年晋陕汉人走西口逃荒来到草原,巴氏家族把牧场租给他们耕种,第一年按秋后收成的十分之一收取租金,第二年按十分之二,第三年之后全部按十分之三。这远远低于内地的地租,汉人因此在草原上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平均地权”,是不是要把巴氏家族赖以生活的牧场跟外来的汉人平分?

    这些问题王定新也说不清楚,他找来李青林,李青林向巴文栋解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驱除清朝统治者。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使国家成了唐僧肉,列强谁想割就割一块,中华民族为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蒙古民族不是统治者,“驱除鞑虏”当然不包括蒙古人。“平均地权”是对内地而言的,蒙古、西藏地区情况与内地不同,有历史原因,同盟会当然不会平均蒙古、西藏的土地。李青林明确告诉巴文栋:蒙古民族不是同盟会的革命对象,而是同盟会的革命盟友。

    巴文栋的心结打开了,在李青林和王定新的介绍下,巴文栋秘密加入同盟会,成了一名革命党人,与李青林和王定新等共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巴文栋的革命热情很高,每当节假日,他都和同学一起到太原闹市区散发反清传单。毕业的前一年,为了掩护同学,巴文栋被警察抓入大牢。巴祯得知此事,迅速奔赴太原,不惜重金把巴文栋从牢中赎了出来,带回包头。巴文栋的学业中断了,与同盟会的联系也中断了。没想到今天遇上了李青林,巴文栋又惊又喜。

    巴文栋说:“松如先生,那边有家茶馆,我们到茶馆里坐坐。”

    李青林推着自行车,与巴文栋和巴文雅兄妹进了茶馆。

    店小二对巴文栋说,茶馆有红砖茶、绿茶、花茶、奶茶,问他们要什么?巴文栋征求李青林的意见。李青林虽是汉人,但从小生活在包头,早就习惯了蒙古民族风俗。他们点了一铜锅奶茶、一盘风干牛肉、一盘风干羊肉、一盘炒米和一盘黄奶油。

    巴文雅在三个木碗中放入风干牛羊肉、炒米和黄奶油,然后,给三个碗盛上奶茶。李青林吹了吹热奶茶,喝了一小口,品了品道:“嗯,还是家乡的奶茶香,就是香。”

    见巴文栋有些心不在焉,李青林笑道:“焕章,‘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别为过去的事烦恼了,还有大事等着你呢。”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出自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的罗敷是个绝代美女,使君是个当官的,当官的想娶罗敷遭到拒绝。李青林引用这两句诗,劝巴文栋振作起来。

    巴文栋有点不好意思:“松如先生也知道了?”

    李青林道:“我一回来就打听你,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说着,李青林哈哈大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