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子孙秘传-人间正道(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此时的北京仍由冯玉祥的国民军控制,偏偏这个时候出事了。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在大沽口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发生摩擦,日舰损失很大。日本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国,援引《辛丑条约》“海口不得设防”条款,向北京中华民国政府外务部提出44小时限期答复的“最后通牒”。外务部的回复是:日军的要求“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徐谦和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人李大钊认为北京政府话太软,应对日本帝国主义予以坚决回击。于是,徐谦和李大钊组织北京各校学生和群众团体到天安门前游行,给政府施加压力。3月17日,游行队伍冲击国务院,守门的卫兵还算克制,双方相持,没有发生冲突。3月18日,国共两党等团体组织80多所学校5000多人二次冲击国务院,要求段祺瑞和国务总理贾德耀出来对话。

    当时段祺瑞不在现场,国民政府卫队长是冯玉祥的心腹,这位心腹下令开枪,致使4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死者之中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也受了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写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纪念刘和珍君》。这就是“三一八惨案”。

    北京中华民国政府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鲁迅等人。徐谦、李大钊进入苏联使馆躲避,国共两党领导机关也都迁到苏联使馆。段祺瑞下令抚恤死者,医治伤者。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调查取证,结论是:“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

    在冯玉祥内外交困之际,奉军派人潜入北京城与段祺瑞密谈。1926年4月9日,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由包围了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段祺瑞政府倒台。

    张作霖不但要置冯玉祥于死地,他还组成了“讨赤联军”,对国共两党下手。此时的“赤”是指苏联支持下的国共两党。后来,国共两党反目,国民党当权者放弃“联俄”政策,“赤”专指共产党。

    “讨赤联军”于4月17日占领北京。冯玉祥的国民军节节败退,而此时冯玉祥仍在苏联未归。

    小林子又说:“奉军进入北京后,国共两党的一批优秀党员惨遭杀害。如今奉军剑指归绥,一旦归绥失守,包头难保。若愚同志,赶快拿个主意吧!”

    归绥是归化和绥远的合称,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将归化和绥远两城合并设归绥县,作为绥远特别行政区军政长官的驻地。

    李裕智想,内蒙古人民革命军虽然是自己创立的,但自己只是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的候补执行委员,这种关乎革命党命运的大事,必须经中央讨论才能决定下一步方向。

    李裕智道:“小林子,你今天晚上就住在我这儿,明天一早,我们一起去见白云梯委员长。”

    两个人正说着,外面传来巴锦秀的呵斥声:“进去!进去!”

    门开了,巴锦秀押进一个年轻人,她一脸怒气。

    李裕智不解:“小妹,怎么了?”

    巴锦秀一指那个年轻人:“你问他!”

    李裕智下了炕,还没到年轻人身边,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气。李裕智借灯光一看,见此人鼻青脸肿,嘴角流血,但扬着脖,七个不服,八个不愤,一百二十个不含糊。

    李裕智一愣,不禁道:“暴子清?”

    暴子清醉眼蒙眬,他手指巴锦秀,舌头好像短了半截:“我是白委员长的警卫连长,你敢打我,我明天就带人把你家平了!”

    巴锦秀大怒道:“大哥,你都听见了吧,这就是你们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蒙古人民革命军?”

    有句话叫“打狗看主人”,暴子清毕竟是白云梯的警卫连长,李裕智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想把暴子清交给白云梯处理,李裕智一拉暴子清的袖子:“我送你回党部。”

    暴子清还挺倔:“我不回去,我看看在这包头城谁能把我怎么样?”

    李裕智对小林子道:“小林子,我们一起送暴子清回党部。”

    李裕智和小林子分别架起暴子清的一条胳膊,可是,暴子清连踢带打,就是不走。李裕智和小林子把暴子清拖到包头召大殿前,暴子清一屁股坐在地上:“我不走,我就是不走!”

    李裕智的火压不住了,厉声道:“暴子清,我是革命军的副总指挥,我现在命令你,马上离开!”

    李裕智不但没有镇住暴子清,相反,暴子清却蹦了起来:“李裕智,你在我面前摆什么副总指挥的臭架子?老子侍候的是白委员长,不是你。老子一句话,白委员长就能要你的命!”

    李裕智火撞顶梁门,见大殿前有个大水缸,他一手揪住暴子清的衣领,一手抓住他的腰带,两膀一使劲,把暴子清举了起来,“咕咚”,大头朝下把暴子清扔进水缸。

    Chapter 7

    一个女孩,整天不着家,东跑西颠,不是跟这个结义,就是跟那个拜把子,以前说是找云娘,可好几年过去了,云娘的影子也没寻到。现在每天跟李若愚在一起,人家李若愚是有妻室的人,这清不清、浑不浑的,算怎么回事?

    包头召小学课间休息,男同学打篮球,女同学跳绳。

    “当当当”,上课钟声响了,男女同学走向教室。教室的门上有块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百舟风励”。

    教室里,校长巴振华面对黑板,用粉笔写下几个字——

    军阀帝国主义政府

    学生坐好了,巴振华转过身,学生起立,同声道:“老师好!”

    巴振华道:“同学们好!请坐。”

    学生坐下,巴振华脸色凝重:“今天,我们讲一下‘军阀’、‘帝国主义’和‘政府’这几个词。首先,我们讲军阀。军阀是指以武力为后盾,拥兵自重,占有国家土地、国家资源,以扩充地盘为目的,称霸一方,甚至控制国家政权的军事团体。民国以来,国家这么乱,就是因为各地军阀存在,他们相互争夺地盘,连年争战,致使百姓民不聊生。同学们说,军阀好不好?”

    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好!”

    巴振华问:“那我们应不应该打倒他们?”

    同学们道:“应该!”

    巴振华道:“同学们说得很好,国家要富强,就必须打倒军阀。那么,什么是帝国主义呢?帝国主义是通过经济、文化或军事手段,掠夺他国领土和资源,凌驾于他国之上,奴役他国百姓。比如,当年的八国联军,他们侵略中国,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对于帝国主义,我们是反对呢,还是支持呢?”

    同学们高呼:“反对!反对!”

    巴振华又问:“对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我们是应该废除呢,还是保留呢?”

    同学们十分激动:“废除!废除!坚决废除!”

    巴振华因势利导:“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一定要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他们强加在我们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巴振华转向黑板,“下面,我们再讲讲政府。以前的政府就是朝廷,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当年的朝廷是不是保护老百姓的?”

    同学们的声音低了下来,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巴振华道:“老师明确告诉大家,任何一个朝廷都说自己是保护老百姓的,可他们的本质都是维护皇权、保护皇权的,保护老百姓只是他们的幌子,是他们蒙蔽老百姓的华丽外衣。朝廷从来都是以皇帝的利益为根本,即使皇帝错了,也绝不允许老百姓提出反对意见。皇权至高无上,皇帝让你三更死,谁也难活到五更。那么,政府是保护谁的呢?”

    同学们无人应答。

    巴振华手指黑板:“政府应该是保护老百姓的,但是,现在的政府是军阀政府,他们只顾自己争夺地盘,不管百姓死活……”

    巴振华发觉课堂的气氛不像刚才那么热烈了,几个学生向门外张望,巴振华顺着同学们的目光一看,见四婶郝香香站在外面。

    巴振华走出教室,他问郝香香:“四婶,有事吗?”

    郝香香面带笑容:“振华,我和你大爷爷托人给秀儿提了一门亲事,你一会儿回趟家,也帮你妹妹秀儿相看相看。”

    巴振华有些意外:“秀儿知道吗?”

    郝香香道:“她不知道,她不在家,不过,我叫人找她去了。”

    巴振华点点头:“行,四婶,我一会儿就回去。”

    郝香香由教室往南走,包头召小学的南侧是蒙民生计会。

    蒙民生计会简称生计会,是维护蒙古族百姓权益的半官方组织。清末民初两次大规模放垦草原,以放牧为生的蒙古民众土地所剩无几,日子日益艰难。1923年京绥铁路修到包头,火车站建在南城外二里半的一片盐碱地上,这片本无人问津的荒地价值飙升,蒙汉百姓视之如肥肉,都来争夺。蒙民与蒙民之间,汉民与汉民之间,蒙民与汉民之间不时发生冲突。土默特旗公署派人前来调解,纠纷很快平息了。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由官方提出成立蒙民生计会。自此,蒙民的土地全部由生计会统一出租,生计会从中抽取3%的手续费。生计会既照顾了蒙民的生计,也考虑到了汉民的利益,得到了蒙汉百姓的认可。

    蒙民生计会会长叫巴福。巴福兄弟五人,他是长子,他的弟弟依次是巴祯、巴祥、巴喜、巴丰。巴祯、巴祥、巴丰离世后,同辈之中,只剩巴福和巴喜喇嘛兄弟二人。巴喜喇嘛是包头召的当家喇嘛,终日念经礼佛。

    巴福的子侄共六人——

    巴福有两个儿子:巴文棱,巴文虎。

    巴祯有一个儿子:就是巴文栋。

    巴祥有三个儿子:巴文峰,巴文嵩,巴文俊。

    在巴福子侄六人的排行中,巴文栋老大,巴文棱老二,巴文峰老三,巴文虎老四,巴文嵩老五,巴文俊老六。

    虽然清朝灭亡了,但传统的蒙古人仍然“三出一,五出二”当喇嘛,也就是说,家里三个男孩,就得一人出家;有五个男孩,就得两人当喇嘛。巴祥有三个儿子,于是,就把巴文嵩送进了寺院,其他兄弟五人各自成家,老四巴文虎娶妻郝香香。

    那时,巴福的后代和巴祥的后代两大家子住在巴家老宅,也就是今天包头市东河区东门大街12号大院。

    当时医疗条件差,人的寿命比较短。几年之中,老大巴文栋夫妻、老二巴文棱夫妻因病故去,老五巴文嵩圆寂。不久,老四巴文虎也驾鹤西去。老四巴文虎生前与郝香香生了一个儿子,乳名叫潘月。然而,寒霜单打独根草,小潘月也去世了。

    郝香香年轻守寡,但是,她性格坚强,胸怀宽广,富有爱心,她把老大巴文栋和老二巴文棱的四五个孩子收养在身边。1923年夏,包头地区发生了大瘟疫,先是老三巴文峰的长子巴振中染病而亡,接着,巴振中的媳妇云娘遭遇土匪失踪,老三巴文峰和荣氏夫妻相继辞世,巴家连遭不幸。如今,巴福的子侄六人中,除了老六巴文俊和周恩来赴法国留学,其他兄弟五人都不在人世了。

    老三巴文峰和妻子荣氏生了巴振中、巴振华和巴锦秀三个孩子,巴振华和巴锦秀从小就喜欢往四婶郝香香的屋里跑,在四婶的房中,他们怎么玩都可以。父母下世后,兄妹俩视四婶郝香香如亲生母亲一般,郝香香也把巴振华和巴锦秀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段时间外面风言风语,说巴锦秀总是跟李裕智在一起,郝香香和公公巴福商量之后,便托媒婆给巴锦秀找个人家。

    媒婆提的小伙子是乌拉特东公旗的王子。包头是绥西重镇,十分繁华,乌拉特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以及达拉特旗等地的王府都在包头设有办事处。

    乌拉特东公旗王府办事处位于包头召西北的园子巷19号。这片地归巴福所有,几年前租给了乌拉特东公旗。东公旗王子刚满十八岁,不久前,他到包头召蒙民生计会交地租时见到了巴锦秀。巴锦秀对他没有什么印象,王子却跟丢了魂似的,站着想巴锦秀,坐着想巴锦秀;吃饭时想巴锦秀,睡觉时想巴锦秀;穿衣服时想巴锦秀,走路时想巴锦秀……脑子里都是巴锦秀。这次王子征得父母同意,随媒婆一起来巴家提亲。

    郝香香给媒婆和王子煮了奶茶,让两个人先坐着,她来到包头召,招呼公公巴福和侄儿巴振华回家。

    巴家的老宅是一套大四合院,巴福住在正房,郝香香和她抚养的孩子住西厢房,巴振华小夫妻和妹妹巴锦秀住东厢房。

    巴福随儿媳郝香香回到家中,见东公旗王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白脸膛,长得有点像教书先生,没有蒙古人的魁梧身材,说话也有些腼腆。

    巴福和王子聊了一些家常话,无非是王子的父母可好,家中兄妹几人,牲畜水草如何,等等。

    正说着,巴振华回来了,郝香香向媒婆和王子介绍说:“这是秀儿的哥哥,刚下课回来。”

    民国时的蒙古王子虽有其名,已经没有其实了,远不像清朝时那样高贵。王子和巴振华相互施礼。双方谈了半个多小时,还不见巴锦秀回来。

    媒婆低声问巴福:“巴老爷,您看王子怎么样?”

    巴福点点头:“挺不错的。”

    媒婆眉开眼笑:“那这门亲事就定了吧?”

    巴福未置可否:“我们一家人先商量商量。”

    巴福把郝香香和巴振华叫到另一间屋,三代人都认为王子沉着稳重,文质彬彬,一表人才,与巴锦秀风风火火的性格形成互补。可是,巴锦秀到现在还没回来,巴福有点着急。

    巴振华道:“大爷爷,四婶,要不我去找找秀儿?”

    巴福问:“你知道秀儿在哪儿吗?”

    巴振华道:“革命军准备西迁,部队急需一批军鞋,秀儿可能是帮李若愚采购军鞋去了。”

    一听李若愚的名字,巴福有点不快,一个女孩,整天不着家,东跑西颠,不是跟这个结义,就是跟那个拜把子,以前说是找云娘,可好几年过去了,云娘的影子也没寻到。现在每天跟李若愚在一起,人家李若愚是有妻室的人,这清不清、浑不浑的,算怎么回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