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爱恨情仇(1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栋细声慢语:“阿爸,高祖母从小教我背《孟子》,《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朝廷早就把我们当成土芥了,难道我们还不把朝廷当成寇仇吗?”

    巴文栋的高祖母叫打力扣,打力扣夫人虽是一介女流,但熟读经史。打力扣夫人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她和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却只活了一个,名叫卜扣。卜扣娶表姐报德稍。卜扣、报德稍夫妇到了三十岁也没有生育,夫妻两人从同族中过继一个儿子,这就是海宝。海宝生了巴福、巴祯、巴祥、巴喜四个儿子,后来又收养了五子巴丰。这五个曾孙都跟曾祖母打力扣老人读过书。巴福、巴祯、巴祥娶妻生子,兄弟三人给打力扣老人生了五个玄孙,巴文栋是老大。打力扣老人教罢曾孙,又教玄孙。在五个玄孙之中,巴文栋学习最认真。文栋爱学,打力扣老人也爱教。后来,老人谢世,巴文栋才上了私塾。

    打力扣老人生前,巴家五世同堂,其乐融融,和和美美,在包头城一度传为佳话。包镇公行出于对巴家的敬仰,专门送上一块“五世同堂”匾。这块匾一直挂在巴家老宅。日本侵占包头后,“五世同堂”匾被砸毁。此是后话。

    文栋想以高祖母打力扣老人来压父亲,巴祯的声音果然低了下来,他有点语无伦次:“孟子,孟子……你高祖母怎么教你这个,怎么教这个……”

    文栋继续说:“阿爸,不说别的,朝廷低价征收我们的牧场,高价卖出,我们的牧场一片片被朝廷卖掉,这是你老人家亲眼目睹的吧?阿爸,还记得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的陶克陶、绰克达赉的抗垦起义吗?还记得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台吉丹丕尔的抗垦起义吗?如果没有这两次起义,我们的牧场早就被朝廷放垦完了。”

    巴祯虽然觉得儿子说得在理,可心中仍难以接受:“可是,自古道:没有国,哪有家呀?”

    文栋道:“阿爸,唐朝时,我们蒙古人就在草原上放牧,从唐到清,一千四百年来,国家一个个灭亡,又一个个兴起,可我们的家不是还在草原吗?怎么能说没有国就没有家呢?”

    巴祯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国家不能乱,国家乱了,倒霉的是我们这些老百姓。”

    文栋道:“阿爸,成汤伐桀,国家是经历了大乱,可商朝建立,老百姓丰衣足食;武王伐纣,国家也经历了大乱,可周朝建立,老百姓安居乐业;汉高祖起兵除暴秦,国家也经历了大乱,可大汉建立,老百姓休养生息。在朝代更替之时,乱不可避免,这不是人为所能左右的。历史证明,没有大乱就没有大治。今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就是要革旧鼎新,推翻专制王朝,建立民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巴祯辩不过儿子,火气又上来了:“我让你念书是让你报效祖国,没让你跟朝廷作对!”

    文栋口若悬河:“阿爸,祖国和朝廷不能混为一谈。唐朝是我们的祖国,唐朝灭了,这片土地就不是我们的祖国了吗?元朝是我们的祖国,元朝灭了,这片土地就不是我们的祖国了吗?同样,如果清朝不存在了,难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就能变成异国他乡吗?不会,绝对不会!这片土地仍然是我们的祖国。历代帝王都把他们的朝廷和祖国混为一谈,他们的朝廷亡了,就说祖国亡了。这是统治者的障眼法,是诱骗老百姓愚忠的手段。有永远的祖国,没有永远的朝廷。”

    “好!说得好!‘有永远的祖国,没有永远的朝廷’,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啊!”大殿走进一个人,此人头戴红色官帽,帽顶镶着青宝石顶珠,身着海蓝色官服,下衬江牙海水,脚上穿着一双高筒马靴,胸前是猛虎补子。一眼就看出此人是四品武官。

    巴祯一愣:“大哥!”

    来人是巴祯的族兄巴长春。

    成吉思汗的后代有四个姓氏:孛儿只斤、博尔济吉特、奇渥温和巴拉格特。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只有达延汗一人,达延汗生了十一个儿子,从此,成吉思汗的后代又兴旺起来。达延汗的三子叫巴尔斯博罗特,巴氏家族就是巴尔斯博罗特后代中的一支。

    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之后,许多蒙古家族简化为单姓,孛儿只斤氏和博尔济吉特氏姓包或白,奇渥温氏姓奇,巴拉格特氏姓巴。巴长春、巴祯都是巴拉格特氏,两家也都是巴氏家族十五户的分支。巴长春是土默特第六甲沙尔沁章盖衙门的世袭章盖,沙尔沁章盖衙门设在包头东三十里的沙尔沁。沙尔沁、包头一带的蒙古事务都由巴长春负责。

    巴长春鼓起掌来:“不愧是土默川的才子,有学问!好口才!”

    巴祯愣住了。

    巴文栋脸红了。

    巴文雅笑了。

    巴长春对巴祯说:“二弟,巴氏家族忠厚继世,包容传家,这不错。可是,忠于祖国是大忠,忠于朝廷是小忠;容忍别人的过失是德操,容忍朝廷的暴虐就是自我毁灭!”

    巴长春对清朝的不满由来已久。巴氏家族的祖先游牧于土默特领地时,土默特是北元蒙古帝国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号称十二部土默特。说是十二个部落,其实,有二十多个部落,北元蒙古帝国当时总共有四十四个部落。土默特部鼎盛时期,控制着东到山海关,西达青海湖,南抵榆林,北接外蒙古,其势力曾一度达到新疆和西藏。

    阿拉坦汗是土默特部的第一位可汗,阿拉坦汗在《明史》中译为俺答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阿拉坦汗四传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改为清。有清以来,清朝对土默特部防之又防,担心土默特部东山再起。

    在北元蒙古帝国中,最先投降清朝的是科尔沁四部,清廷在科尔沁四部中各设一个世袭王爷。后来,凡是主动投降的蒙古各部都依此例。1636年,清廷认为归化城土默特部不是“带地投诚”,因此不设世袭王爷,而是设世袭都统。然而,仅世袭三任,就降为世袭章盖了。

    清代的王爷分四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王爷中最低一等的贝子为例,世袭王爷主要有以下特殊待遇——

    其一是俸禄。清初,正一品文官的年俸是一百八十两银子,正一品武官是六百零九两,而贝子的年俸是一千三百两。

    其二是选子入宫。清廷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蒙古王公子弟中选八到十五岁聪明俊秀、有培养前途的男孩,招他们和皇子一起习文练武,对他们进行特殊培养,以备其长大之后委以重任。晚清著名蒙古族将领僧格林沁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其三是“备指额驸”。清廷选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才貌双全的未婚蒙古族男子作为驸马的候选人。据史料记载,清朝先后有三十二位公主嫁到蒙古各部,其中包括康熙帝的两个亲生女儿。当然,嫁到清廷的蒙古贵族少女也很多,尤其是科尔沁,科尔沁四部与清廷的姻亲关系尤为紧密,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人。

    土默特两旗因为不封王,这些好事都与他们无关。可见,土默特部蒙古在蒙古诸部中的地位。

    即便这样,土默特部对朝廷也没有二心。但是,在赴山东平定捻军起义时,令土默特人伤透了心。巴长春的祖父沙津率九百土默特右旗蒙古军把捻军主力吸引在一座山上,试图聚而歼之。可是,清朝的巡抚、知府见死不救,除了沙津的九弟巴鲁一人侥幸生还,其他人全部战死,土默特右旗几乎成了寡妇旗。

    近年来,朝廷放垦草原,巴长春家的牧场大部被征收。放垦中,朝廷官员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巴长春敢怒不敢言,这使他更加痛恨这个朝廷。

    巴长春觉得这个朝廷无药可救,灭亡是早晚的事。

    巴祯一回到包头,巴长春就知道了。巴长春带着几个随从来到家庙包头召,一方面拜佛祭祖,另一方面就是想开导巴祯。巴长春刚到包头召大殿,就听到巴祯、巴文栋父子争辩。巴文栋的话句句打动巴长春,巴长春越听越佩服,当听到巴文栋说“有永远的祖国,没有永远的朝廷”时,巴长春激动得不能自制,他迈步走进大殿。

    巴长春动情地对巴祯说:“恕大哥直言,该教训的人不是焕章,而是你呀!”

    在打捻军时,巴祯的父亲海宝尚在童年,海宝这支巴家没有人阵亡,因此,巴祯没有切肤之痛。

    巴祯正想辩驳,突然,“啪啪”,庙外传来枪声。巴祯环顾左右,发现文雅不见了。巴祯问文栋:“文雅呢?”

    枪声是从清真寺巷传来的。文雅出了庙门,跑到召拐街和清真寺巷交叉口,见一个人由北向南跑来,几个乡勇一边追,一边开枪。

    跑在前面的人有二十六七岁,头戴一顶羊皮帽子,身着一件黑色羊皮袄,腰间系着宽布带子,好像马贩子一样。那人跑出十字路口,左右张望,正不知往马号巷跑,还是往召拐街跑,文雅一把拉过男人的皮袄,那个男人刚要反抗,文栋出现了。

    文栋定睛一看,这“马贩子”不是王定新嘛!

    文栋惊道:“柄章!”

    王定新,字柄章,是山西同盟会的领导人之一,巴文栋从小就在王定新家读私塾。在山西优级师范学堂时,王定新比巴文栋高一届,巴文栋参加同盟会革命党,王定新是介绍人之一。

    王定新很激动:“焕章!”

    这时,几个乡勇从清真寺巷北面跑来,文雅一推王定新:“快,进庙。”

    三个人进了包头召,巴文栋随手关上庙门,插上门闩。

    “梆梆梆”,庙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文栋向文雅打了个手势,文雅点了点头,文栋带着王定新奔向后院。

    文雅下意识地往腰里摸了一下,身上没带枪。

    “开门!开门!”敲门声更急了。

    文雅想寻找应手的家伙,可庙门两侧什么也没有。

    “咣咣咣”,外面不是敲门,而是砸门了。

    文雅跑回大殿,从刀枪架上拿起一把大刀,巴祯喝道:“文雅,放下!你要干什么?”

    文雅道:“阿爸,那帮乡勇要往庙里闯。”

    巴祯夺过大刀,狠狠地瞪了文雅一眼。

    巴长春道:“我去看看。”

    巴长春在前,巴祯、巴喜喇嘛、巴文雅、乌恩其四人跟在后面,巴长春的几个随从也跟了过来。

    “开门!开门!”外门仍在砸门。

    巴长春向身后的随从一挥手,有个随从拔开门闩。门一开,乡勇往里就闯。巴文雅怒不可遏,照着最前面的乡勇就是两记耳光。

    那乡勇大怒,举枪要向巴文雅开火。

    巴祯见文雅有危险,他挡在女儿身前,对乡勇喝道:“我是包头镇的协防巴祯,不得放肆!”

    与此同时,巴长春的几个随从把枪口对准乡勇,双方一触即发。

    Chapter 14

    林玉凤神经高度紧张,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身后,她的心一个劲儿打鼓,王定新虽然是同盟会革命党,可对他的为人我并不熟悉。如果他挨我怎么办?他搂我怎么办?对我非礼怎么办?……

    巴长春身着四品官服,巴祯身着六品官服,两个人怒目横眉,乡勇的气焰一下子被压了下去。几个乡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手中的枪口都耷拉下来。其中有个长着黄眼珠的人,他反应挺快。

    黄眼珠向巴长春打了个千儿:“大人,刚才有个同盟会乱党打死了我们的队长,他跑到这儿就不见了,我们担心乱党狗急跳墙,危及大人安全。”

    巴长春用大拇指往后指了指自己的随从,冷冷地说:“难道他们不能保护本官的安全吗?”

    黄眼珠连声道:“能,能。”

    巴长春问:“你们是什么人?”

    黄眼珠道:“回大人,我们是五原厅同知樊大人的属下。”

    巴长春哼了一声:“樊恩庆好像是管汉人的官吧?”

    黄眼珠道:“是,大人。”

    巴长春训斥道:“蒙汉分治,你们知道吗?”

    黄眼珠毕恭毕敬:“知道,大人。”

    巴长春提高声音:“这是蒙古巴氏家族的家庙,你们知道吗?”

    黄眼珠点头哈腰:“知道,大人……”

    巴长春的声音更高了:“难道你们要插手蒙古事务不成?”

    黄眼珠“扑通”就跪下了:“大人,小人知罪,小人知罪。”

    巴文雅上前就是一脚:“知罪还不快滚!”

    黄眼珠被踹倒在地,他爬了起来:“是是是……”

    黄眼珠带着乡勇跑了。

    马号事件,包头革命遭到重创,云恒等一些同盟会革命党纷纷逃往山西阎锡山营中,请求阎锡山发兵攻取包头,为牺牲的同盟会骨干和革命军报仇。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殷实的家庭,后来家道败落。阎锡山1902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1903年被清廷送到日本士官学校,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参与孙中山制定同盟会“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南方同盟会起义,北方同盟会积极呼应。阎锡山也一直在执行这个决策。

    山西离北京很近,阎锡山起义,朝廷非常惊恐,急调直隶省驻保定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禄贞是清朝第一期留日士官生,是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的校友,也是阎锡山的学长。在日本学习期间,吴禄贞和阎锡山就是好朋友,两个人都是孙中山赏识的同盟会骨干。

    1911年11月4日,吴禄贞和阎锡山在娘子关秘密会晤,双方商定组建燕晋联军,吴禄贞被推举为大都督兼燕晋联军总司令,阎锡山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

    武昌起义之后,清廷调集最为精锐的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但是,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谁也指挥不动,而此时,袁世凯受清廷排挤,被逼下野,在河南项城老家赋闲。武昌的北洋军对清政府施压,请求袁世凯出山,他们今天向朝廷要钱,明天向朝廷要枪;今天高兴了,就向革命军放两枪;明天不高兴,就紧闭营门,坚守不出。清政府无可奈何,一方面向武汉运送军火钱粮安抚他们,另一方面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指挥北洋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