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者-离骚与反离骚[2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29年12月4日

    我今天想和诸位讲的,是“离骚与反离骚”。《离骚》这册书,是战国时楚人屈原作的。他因为当时的王糊涂,听信奸人的谗言,不亲信他,他于是恨而作《离骚》,自己也就投江自杀了。至于“离骚”两字的解释:离,罹也;骚,忧也;离骚者,因得忧患而发牢骚也。从屈原作了这册发牢骚的《离骚》以后,中国文学界为之一变,许多失意的人都仿他的体裁呐喊,这叫作“骚体”。而模仿《诗经》的文学,就因此湮没。仿《诗经》的句子是须修饰的,需要文雅的,句子的长短也不能十分差异;而“骚体”则能自由伸缩,句子粗些也不妨。所以从“骚体”盛行之后,“诗经体”可说是亡了。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称兵,羽败走时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和汉高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末董卓造反,帝也唱着“骚体”的歌。从此看来,发牢骚是人的天性,只要有一些不满意,便喜欢发牢骚。不过发牢骚这个事情,却不是很轻易的,实有很大的危险。当皇帝的权力强盛时,发牢骚也须变更方式。像唐贾岛在长安呈帝的诗中有两句: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就听皇帝的骂声。这个方式是以说自己的不好而来发牢骚。现在的新闻记者常采用这种方式,譬如自己总用“小记者”“小子”“吾侪小民”等,来骂大人物,把自己弄成无价值,一方面愈显对方的无价值。不过,这究属是很危险的。

    综述发牢骚有三种方式:

    (一)赤裸裸地说对方不好——像屈原一类的。

    (二)仅说对方有某些方面的不好——胡适之先生就如此。现在舆论界议论得他很厉害,其实他的行为绝非造反。

    (三)说自己的不好——像贾岛一类的。现在的小报最会像这样地发牢骚,譬如他一方面说自己不是人,而一方面评论你,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现在且说到“反离骚”吧。《反离骚》是汉扬雄做的。《反离骚》是反《离骚》的,换句话说,他就是反对发牢骚的。他的意思,是人应听天由命,发什么牢骚?人一发牢骚,社会就会扰乱了。而发牢骚的也往往说,因为社会扰乱了,所以我要发牢骚。

    其实,发牢骚多少会使人们的意识清醒些。而反牢骚究竟也不是绝对地不发牢骚,一点反牢骚的牢骚就是他的牢骚。现在的出版物《新月》说是只限于文艺的研究,却不许人发牢骚,这便是反牢骚遗下来的精神。

    不过,我们须认清,这两派——牢骚与反牢骚,都不是社会的叛徒。发牢骚也绝不至扰乱社会,不过发牢骚的也都为一己利禄而已,整个的社会问题仍是不会涉及的!今天我看到《申报》上载有《新文艺之没落》一文,大概说是中国在几年前产生了一点肤浅的文学,后来由欧洲、日本传来了一些无产阶级文学、恋爱文学,于是文艺界以为大获了,而现在却什么都不成东西,新文艺的末日到了等等一段话。像这种言论,实在处于牢骚与反牢骚之间,它的意思是谁都不好的,只有我一个人好。这种人思想的没有统系,正和我今天的演讲一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