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刘少奇对孩子的“管”与“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奇同志接着又说:“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

    少奇同志把他们的老师请来,讲了管孩子的事。少奇同志对老师说:“你们要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那样管,不要迁就他们,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可以照顾。”

    1965年夏天,王光美同志在河北新城县高镇搞“四清”。有一天,少奇同志把一位秘书叫去,说:“我写了封信,让平平给她妈妈送去,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更不要用小车送她,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

    当时,平平刚15岁,还是个孩子,过去没有出过远门。听了少奇同志的话,秘书心里不免有些嘀咕,为避免孩子路上出差错,想谈点意见,可是少奇同志接着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总靠大人,要让她自己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助,她倒是舒服省心,可是得不到锻炼,将来还是不会做事情。”

    少奇同志看问题,总是站得高,看得远,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也是这样。

    少奇同志接着又说:“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管、管什么?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要管;没有礼貌也要管。你们自己的小孩子不是也要管吗?我的也一样。当然管也要得法,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

    说到管孩子,使我们想起1959年的一件事。那时候,平平和源源在实验二小读书。有一天,少奇同志把他们的老师请来,讲了管孩子的事。少奇同志对老师说:“你们要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那样管,不要迁就他们,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可以照顾,相反,应当对他们更严格地要求。”

    对孩子要严加管教,这是少奇同志一贯的思想。那些年,为了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每次开家长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王光美同志总是根据少奇同志的意思,骑自行车亲自到学校去参加。

    什么叫“放”呢?少奇同志说:“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要跌些跤子,受些挫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

    由于家庭教育严格,少奇同志的孩子都很俭朴,有毅力、有志向、有骨气,从小就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少表现出什么优越感。平常他们在外面从来不提自己是谁的孩子,叫我们某某秘书时,还总要加上“叔叔”两字。我们不让他们去的地方他们不去,不准他们接触的东西,他们自觉躲得远远的。

    那一次,平平自己从北京中南海到了河北新城县。当她突然出现在妈妈面前的时候,在场的人们都很惊奇,抢着问:“平平怎么来的呀?”“谁送你来的呀?”平平高兴地回答说:“我自己来的,谁也没送。我知道怎么买票了,知道怎么上公共汽车、怎么坐火车了。”

    少奇同志对子女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尽管工作很忙,也要抽时间做孩子们的工作,从不放过任何能够使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1962年前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对旧社会阶级斗争历史的了解,暴露了许多问题。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觉悟,使他们懂得旧社会的苦,知道新社会的甜,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各地共青团组织曾对青少年进行“四史”(家史、厂史、村史、公社史)教育。少奇同志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知道刘振德生在旧社会,是苦出身,就让他给平平他们讲自己的家史。少奇同志说:“我的小孩子不知道过去穷人受的苦,不知道穷人的孩子为什么念不起书,你给他们讲讲吧!”讲过之后,少奇同志还让孩子们谈感想。

    1964年“五一”节后,当年参加过安源罢工的工人代表袁品高同志,应少奇同志的邀请前来北京欢度“五一”。少奇同志在中南海两次接见了他,还让王光美同志带着孩子到他住的地方去看望他,请他给孩子们讲安源工人的斗争故事,向孩子们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袁品高同志见孩子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并且听说他们上学不是走路就是骑自行车时,非常感慨,激动地说:“少奇同志在安源的艰苦朴素作风已经传给了孩子们。”

    1965年,全国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许多干部参加“四清”工作队,到农村和贫下中农搞“三同”,接受教育。少奇同志决定让儿子允若也去受锻炼。那年8月,刘振德去参加“四清”时,少奇同志对他说:“你把毛毛带上。他接触农村情况不多,从上海把他找到后,就送去延安,后来又去苏联留学。这回让他跟你下去搞‘四清’,可以更多地了解农民的情况,向贫下中农学习。下去以后,和贫下中农搞好‘三同’,对他不要有什么特殊照顾。”

    毛毛是刘允若同志的小名。20世纪30年代,何葆贞同志被国民党杀害后,允若曾在上海过流浪生活。抗战时期,组织上把他找到后送到延安,后来又去苏联留学,所以他基本上是在城市长大的。

    在农村,允若和工作队五六个同志住在一间小屋里,睡在一个炕上,在社员家里轮流吃派饭,生活条件比较苦。允若劳动起来很卖力,不怕脏不怕累,得到社员的好评,但始终没人知道他是少奇同志的儿子。

    1965年冬天,“四清”中间刘振德回来过一次。汇报情况时,少奇同志专门问他:“毛毛怎么样?”

    刘振德说:“还不错。好像对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

    少奇同志高兴地说:“这也算一条收获啊!”

    为了使允若得到锻炼,在“四清”之前,少奇同志还让他去当过一年兵,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反映也很好,看不出他是高干子弟。

    那时候,源源小,还在上学,不能当兵。少奇同志就叫他利用暑假当兵站岗,把守门口,学习解放军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的优良作风。

    少奇同志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摆到广大工农子弟当中,让他们从思想上接受劳动人民的教育,避免使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特殊的环境里,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少奇同志的严格要求,对孩子们后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中,孩子们被迫离开了父母,独立生活,曾受到一些人的歧视,但他们没有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而是迎着风雨,接受考验。像平平,“文革”开始时,才中学文化程度。那些年一直在济南一个马场劳动,业余坚持学习外语,现在已成了专业翻译。“文革”时潇潇才6岁,后来,她不管别人怎样歧视,自己坚持读书,取得了优异成绩,粉碎“四人帮”后,考上了大学。源源插队8年,亭亭工作9年,由于坚持自学,也都考上了大学。孩子们在与父母隔绝的情况下,都能够独立生活,经受住了各种磨难挫折,并且在学习、工作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与少奇同志生前耐心、细致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吴振英 刘振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