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陈云与于若木在延安:6双袜子穿了8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6双棉袜,经过于若木同志的精心加工以后,整整让陈云同志在延安度过了8个春秋。

    陈云和于若木居住的窑洞不太暖和,冬季尽管生了一盆木炭火,室内温度仍改善不大,凉气袭人。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以其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吸引着全中国的有识之士。各地的热血青年,为了寻找救国真理,纷纷奔赴延安。据统计,仅1937年到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凡是到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不管是党员还是团员,也无论是组织派遣还是自发行为,都要经过学习,一部分进陕北公学,一部分到抗日军政大学。于若木便是当时分进陕北公学学习的党员知识青年中的一个。

    于若木早年就读于济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在其兄的支持下,转入北平一所私立中学。这所私立中学的国文教员周小舟,系中共地下党员,其时,仍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他在课堂上,生活中,不停地传播进步思想,教材选用进步的活页文选。初中毕业后,于若木经考取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高中部。当时,女一中已经有地下党支部了。在党组织的影响下,于若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散发革命传单和抗日及统一战线资料。不久,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1936年秋转成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任女一中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那时,于若木的家是地下党的交通站,时刻都有被查抄的危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于若木在1937年被组织上派往革命圣地延安,当时,她只有18岁。到延安后,她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翌年,又进入中央党校继续深造。在这两个学校的学习期间,她经常聆听正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的报告,深为陈云同志高深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革命经验所倾倒。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与一颗热血青年的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合了。

    1938年3月,陈云与于若木喜结连理。当时,延安正处在艰难的岁月,日常生活用品十分简单,同时,于若木奔赴延安时,所携行装甚少。所以,结婚时,新房内四壁皆空。连一床新被子、新床单也没有买。定情之物是,陈云送的一本《列宁主义问题》,于若木送给对方一个小小的英国产的“计算器”。那婚礼,办得既简朴,又十分热闹。因为当时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全分散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因此,婚礼就在中组部的会议室里举行。窑洞中央的桌子上,放满了陈云同志花了一元钱(法币)购得的瓜子、花生、糖果,桌上一只小碗里,放入灯芯,盛上麻油,权作花烛。前来贺喜的是与陈云同志一起在中组部工作的同志们。大家品尝瓜子、花生、糖果,掌声、祝贺声,一浪高一浪,笑声一阵接一阵。

    于若木同志结婚以后,仍然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以完成全部学业。由于中央党校位于桥儿沟,距中组部尚有八九里地,加之学习紧张,故平时于若木均住在党校,只是在周末才回家。

    陈云同志结婚时用的一床棉被,是组织上分配给他的。原来是红布被面,然而,岁月匆匆,红色已经褪去,露出浅黄的底色。说是“棉被”,其实已是“棉”而不“被”了。被里的棉花,已经滚成许多小球球,被套一提,它们就滚到另一头。有一个星期天,于若木一大早就拆了这床棉被,试图将棉球球撕开、铺平,谁知,一旦干起来,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岁月将棉球球打得十分结实,很难撕开;每每撕开一个棉球球,要花去很长时间。于若木平静地、不慌不忙地将棉球球一个一个地撕开,使它们变成了一堆废旧的棉花。她把棉花重新絮平,装进被套里,再密密匝匝地行上网状的线络,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钟,尚未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一贯重视学习的陈云同志,不断地催促她早点休息,提醒她别耽误第二天的课程。于若木同志一边应声道“这就快完了”,一边双手上下翻飞,终于使那床棉胎换了新颜,恢复了它的舒适与温暖。

    1938年的一天,从白区归来的廖承志同志送给陈云半打棉线袜子(6双),这在当时,简直可以说是高消费了。为了使这半打袜子充分发挥作用,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于若木将它们重新加工,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因为那时,延安的代步工具奇缺,只有毛主席有一辆宋庆龄赠送的小汽车,主席也不常坐。组织上虽然给陈云同志配了一匹枣红马,陈云同志也不常骑,出门办事,仍然乘“11号汽车”。所以,袜子的磨损十分厉害。廖承志同志送来6双袜子,无疑是雪中送炭。

    经过长征生活锻炼的陈云同志,深知如何增加袜子的牢固性,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于若木出身大家闺秀,初为人妻,然其心灵手巧,很快掌握了飞针走线的技术。于若木学着红军战士的做法,将袜底从前到后剪开,将袜底翻向脚面部,袜子的前头和后跟处再用布加固,用布纳成3层厚的袜底,缝到袜子上。改制后的袜子,一双顶几双穿。待袜底破了,再换新袜底,又可穿一段时间。陈云同志穿到脚上,似乎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这6双棉袜,经过于若木同志的精心加工以后,整整让陈云同志在延安度过了8个春秋,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那一天!

    陈云和于若木居住的窑洞不太暖和,冬季尽管生了一盆木炭火,室内温度仍改善不大,凉气袭人。于若木发现陈云同志穿的棉制服,棉絮厚薄不均匀。大部分棉花已落到棉衣的底边处,决定将他的棉衣拆了重做。

    心细的于若木,一边一针一针地拆,一边记上如何一针一针地缝。她将棉花球撕开,重新铺展开来。在棉衣的后背、双肩处,将棉花絮得厚厚的(因为背部是最容易受风寒着凉的地方),再一针一针地缝制。经过于若木重新缝制的棉衣,陈云穿在身上,感到特别暖和。

    1938年年初,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因为这期间,日本鬼子和阎锡山、胡宗南、马鸿奎等匪军,全方位包围了延安,切断了通往延安的所有的交通要道,妄图困死边区100多万军民。为了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冲破国民党和日伪军的封锁,克服财政经济的极度困难,党中央于1941年1月再次发出“精简节约,生产自救”的号召。于是,部队和机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不分男女,全部上山开荒种地。但几天干下来,大部分女同志力不从心。毛主席又提议说,女同志和体弱者,可以从事纺纱工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延安军民纺线线运动。

    那时,纺线线分为两种。一种纺羊毛线,用以织毛衣;一种纺棉线,做针线活用。于若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纺缝纫机用的棉线,叫做“机子线”。纺这种棉线要先纺两根很细的棉线,然后合二为一,因此很结实。开始,因为是上面布置的生产任务,产品全部上交,与每月2元钱的零用费无关。后来,为了鼓励多纺线线,中央决定,取消零用费,把自己的产品卖给边区政府,以换取零花钱,由于于若木纺线多,所以,陈云家的“收入”也比过去大为改观。

    1942年,边区兴起做军衣的高潮。这时,陈云家还没有缝纫机,只有中央组织部机关里有一台缝纫机。白天,机关要用,所以,只能在晚上,等到阿伟(长女)熟睡之时,于若木才摸黑走几里路,赶到杨家岭——中央组织部所在地,缝制服装。她在那里快速地干到夜深人静之时,再摸黑赶回家中。半路上,经常有老百姓的家犬冲她猛地狂吠,吓得她一身冷汗。当她看到从自家窑洞里射出的灯光时,幸福感化解了疲劳。陈云同志一面在油灯下工作,一面等待她的归来。

    大生产运动,改变了延安没有工业的状况。尤其是359旅的大生产,使延安出现了“延安呢子”、“延安毛线”等产品。那“延安毛线”,不可与今日之毛线同日而语,它粗细不匀,各种颜色也是土法染制的。当时延安人,衣着上唯一可以自豪的,要算身上有件毛线衣。这是时髦的象征,美的标志。所以,有的人左一件,右一件地织,美化亲人,美化自己。由于购得的毛线粗细悬殊太大,于若木便一边织,一边将一些毛线粗加到毛线细的部位,使其粗细大体均匀些。所以,她织出的毛衣,不仅比较平整,而且也显得结实些。

    心灵手巧的于若木,无须多久,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织毛衣。一件毛衣织完了,能看完好几本书,真是学习、生产两不误。一家3口人的毛线帽子、毛衣、毛裤、毛袜、手套等,均出自于若木一双手。而最暖和的,要算陈云的那条藏青色的围巾了。那是用于若木赴延安时,身穿的那件藏青色的毛衣改织的。这是货真价实的上好的蜜蜂牌藏青毛线,均匀细软。陈云围上那条长长的藏青色围巾后,显得格外风度翩翩。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除了纺线以外,还有一种是捻线,是利用一根短小的木棍,既当下垂的重物,又当旋转体,用手把驼毛捻成线。这在当时,多半是男同志干的。于是,于若木想起换工的念头。她与陈云同志的警卫员商量,她为警卫员织一件毛衣,警卫员为她捻一斤毛线。警卫员一听,立即同意了这个方案。于若木充分发挥自己熟练的手艺,为一些警卫员织毛衣,把换工得来的棕色驼毛毛线,为女儿阿伟织了一条工装毛裤。

    在开荒种地的热流中,各首长家窑洞前的院子,也都开垦出来,种上作物了。于若木决定在自家门前种60棵西红柿,间种玉米。她办事有个特点,不办则已,办则全力以赴。由于她与延安光华农场素有交往,便去觅得美国培育的马齿玉米和甜玉米的良种,种在当院。于若木不断地给西红柿、玉米浇水、施肥、除虫、锄草。浇水时,要去很远的井上提;施肥时,要挎起粪筐,到很远的茅坑里去掏粪。她整天忙得十分疲惫,连周围的同志看了,也为她感到心疼。

    然而,当她看到玉米和西红柿绿遍前院的时候,心里却是甜滋滋的。绿油油的庄稼,风吹哗啦啦响,十分惬意。世上没有比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使人高兴的事了。于若木说,甜玉米的味道特别好!进城以后,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的玉米了。要说那西红柿,就更好了。由于于若木管理及时,搭架、打杈、浇水、施肥,所以,西红柿结得特别多!

    于若木自幼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每当西红柿收获时,她便取成熟的西红柿,经开水消毒,剥去表皮,再将纱布用开水煮沸消毒,用以挤出西红柿汁,喂养孩子。这是既无污染,又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C的西红柿汁,孩子们特别爱吃。这么好的西红柿,进城后也没再吃过了!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陈云家请来一位保姆,名叫王玲。这是中组部通过地方党组织介绍来的。王玲出生在延川,是黄河边上苦大仇深的农家女,是年仅18岁。这时,陈云的大女儿阿伟已经出世,于若木忙得脚不沾地。王玲的到来,无疑减轻了她不少繁重的家务劳动。陈云告诉王玲,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带阿伟,洗洗衣服”。陈云同志的和蔼态度,使王玲的心里暖洋洋的。比王玲年长5岁的于若木,更是完全把王玲当作小妹妹一样看待。然而,王玲毕竟刚到陈云家,对陈云同志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尚不了解。

    王玲回忆说:“那时的延安,生活艰苦,工作繁忙。陈云同志身体不好,但在生活上却十分简朴。一次,我做饭时,正要将纽扣大的一块洋芋扔掉,被陈云看见了,他说:‘王玲同志,食物不要糟蹋了,炒炒还可以吃嘛!’”

    要说陈云同志的节约精神,故事还多哩。王玲同志回忆说:“1943年初夏的一天,我在延河边洗完衣服,将一块薄薄的肥皂片,丢在河沿下。下午,陈云同志散步,路过这里看见了,便捡了回来,和蔼地对我说:‘这点肥皂还可以用嘛,浪费了可惜!’”王玲听了,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1943年秋收后,陕甘宁边区的粮食、棉花、经费全部达到了自给。然而,经艰苦岁月磨炼过的陈云同志,丝毫也没有改变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那年初秋,王玲给陈云同志拆洗棉衣,看到棉衣里的棉花已经成在了圆蛋蛋。于是,让秘书领来一斤半新棉花。陈云见了,严肃地说:“现在是战争年代,应该节约!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嘛!”秘书只好将新棉花退了回去。

    陈云同志的被子破旧得很厉害,秘书领来一块洋白布,让王玲为陈云同志换个新被面。陈云同志听到后,对秘书和王玲又是一顿劝勉:“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可要节约哟!”

    有一次,王玲的舅舅王占富,从延川来到陈云家看望王玲。陈云亲自接待他,让出自己的座位,请王占富上座。吃饭时,把饭碗递到王占富手里,边吃边问王占富,延川有多少个区,有多少个乡,人们生活得如何?王占富一一作了回答。陈云高兴地说:“你老人家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王占富回到村里,见人就说:“陈云把我当兄弟一样看待!”

    还有一次,陈云的儿子元元高烧不退,于若木不在家。王玲手足无措,急得直哭。这时,陈云同志开会回来,见状,宽慰王玲说:“没关系,别着急,今后给孩子穿暖和一点就行了。”一句话,使王玲如释重负。陈云那坦荡的心胸,给王玲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延安,凡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大部分接受过于若木的文化教育。于若木充当扫盲教师,为他(她)们购买文化用品,教他(她)们识字、读书、看报、写信。直到今天,王玲每每读报纸、念文件时,总免不了要说一句:“我认识的许多字,还是于若木同志在延安时教的呢。”

    (阮通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