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朱德与陈玉珍:一见钟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朱德第一眼看到陈玉珍时,他就深深地爱上她了。

    一向矜持的陈玉珍在见到这位大她十岁的护国军团长朱德时,对他也颇有好感,愉快地接受了俩人的婚事。

    他这一走,就再也未能回过南溪,也没能再见到他妻子陈玉珍。

    在旧时代,丧偶的男人立刻再娶并不是异乎寻常的事情。有人给他提了一门亲事,女方叫陈玉珍,毕业于南溪简易师范学校,是当地商人陈方洲的长女。她没有缠足,参加过辛亥和1916年的革命。当时,她已21岁,在那里称得上是一个老姑娘了。

    当朱德第一眼看到陈玉珍时,他就深深地爱上她了。因为这位看上去并不漂亮的姑娘,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夺人的风度。一向矜持的陈玉珍在见到这位大她十岁的护国军团长朱德时,对他也颇有好感,愉快地接受了俩人的婚事。

    和陈玉珍的结合,朱德似乎感到很满意。后来他这样回忆他和陈玉珍会面时的情景:“最吸引我的地方,大概是她的端庄、沉着和自信,此外,还因为她曾作为地下工作者参加过辛亥和1916年革命。她出生于一个小康的读书人家,很早就和革命运动有了接触。我们在谈话之中,发现彼此都读过许多书,都爱好音乐。此外还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现在一时说不上来了。从那以后不久,我们就结了婚。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而且非常干净,里里外外都是鲜花。我们非常喜欢养花,她修整出了很漂亮的花圃。她爱我的孩子,就像自己所生一样。我想,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已经去世。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从外面回来,经常看到她们母子在院内花丛中捉迷藏。她没有生小孩,所以我只有这么一个孩子。”

    当时,朱德的薪俸很高,妻子手里也有些积蓄。他们在很节俭的同时,经常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他们还布置了一间雅致的书房,一同在屋里看书和讨论已读过的书籍。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及其关于种族和民族平等的宣言传遍中国以后,他们夫妻俩也搜集这类题材的书籍和小册子,并且订阅了《新青年》等杂志。

    这期间,朱德的家庭生活十分美满。在闲暇时间里,他吹箫、拉胡琴,陈玉珍弹琴,可谓琴瑟和鸣。当时,封建的社会习惯在四川还很顽固。可朱德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朋友,都对此全力攻击。他们多数人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生活,组织聚餐会。有时还在星期天晚上玩麻将牌,男人和妇女以平等的地位交往……

    然而,好景不长,从外界传来的一些消息,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平静。

    “护法运动”使朱德不得不离开住在南溪的妻子和儿子,重新投入到战火的硝烟中。这时,朱德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

    这以后,朱德担任泸州城防司令,他的妻子陈玉珍也搬到了泸州。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生活是消闲和安宁的。朱德在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辛亥革命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实际情况使他感到十分失望,他“陷入一种怀疑和苦闷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这年的3月间,云南的政局再次出现了动荡。滇军代理总司令金汉鼎与朱德等人商议,先到缅甸,再作计议。行前,朱德将小梅园巷的房产及藏书赠与李云鹄,并嘱托李帮助照管他的家眷。

    最后他们没去成缅甸,在朱德的建议下,这支逃亡的队伍准备渡过金沙江,到四川去寻找出路。渡江后,遇土匪雷云飞。雷云飞原是当地的贫苦农民,因无法忍受地主的欺侮,跑到山里做了土匪。他在这一带打富济贫,从不伤害百姓。于是朱德与雷云飞交了朋友,临别时,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自动手枪和高头大马送给了他,并把妻子在南溪的地址告诉了他,邀请他在外出或是避难时,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

    朱德一行人告别了雷云飞之后,穿越大小山岭,于5月中旬抵达南溪。这一次逃亡,对朱德来说,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悲惨的记录。回到南溪,他打算休息几天即顺江东下,从上海转北京去找他的好友孙炳文。这一决定,使他谢绝了杨森委任他师长一职,决心出国学习军事。

    他这一走,就再也未能回过南溪,也没能再见到他妻子陈玉珍。

    然而,在朱德出国留学和老家遭受天灾人祸之际,陈玉珍竭力支持其所需,并以一个慈爱的母亲的名义抚养大了朱琦,直到1967年11月病逝于南溪。

    (陈雪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