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秦朝卷秦朝卷·定鼎中原的大一统序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是由战国末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国家。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也是在这个朝代有了“皇帝”这一称呼,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虽然是个暴君,但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也是在秦朝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百里奚与妻子的半个世纪隔空苦恋

    百里奚30多岁时才被妻子杜氏说服,到诸侯国去干一番事业。临走时,妻子交代他:“以后富贵了,千万不要忘记家里的妻儿。”

    百里奚到了70多岁时才被秦穆公看重,任为宰相。杜氏听说丈夫富贵了,便带着儿子到了秦国。可是她担心百里奚不会同她相认。于是,她先以洗衣工的身份进入相府。后来相府乐队又招乐工,她便自荐进入了乐队。这样,她就有机会接近丈夫了。晚饭后,百里奚照例让乐队演奏,杜氏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场,只见她以清亮的歌声落落大方地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舂黄黎,搤伏鸡。西入秦,五羊皮,今日富贵捐我为?”

    百里奚听罢,情知一定是自己的妻子,便连忙下阶相认。两人相认后,抱头痛哭起来。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很是感动,派人送来了财宝相贺。从此,百里奚富贵不忘旧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七国中为何只有秦国崇尚斩首

    秦国地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期仍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因此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秦人是商周的家臣,他们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他们向往文明,觉得商周王室的礼乐仪式和文物很是神秘,但他们对文明的认识只局限于外在形式。所以,他们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积累。

    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只要能够快速达成目的,他们便什么都不顾忌。秦孝公时,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来进行改革,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相对其他六国而言,其他国家致富的渠道较多,唯独秦国只能靠农业。所以,秦国只要控制了土地的分配,也就控制了民生问题。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授予爵位,以爵位分配土地。秦国在经济上依赖农业,要想致富就必须依赖土地,要想获得土地就必须去战场上以斩敌之首来换取爵位。因此,秦国便成为崇尚斩首的国家。

    秦王夺九鼎而意定天下

    相传九鼎是夏禹所造,象征着九州,由九州上贡的铁制成。夏、商、周将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的人就意味着是天子。公元前256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国又继续对韩、赵发动攻势。在这种情况下,东方各国联合起来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威胁和影响下,西周也卷入这场战争。于是各国打着周王的旗号,一致抗秦。

    秦昭王对此大怒,他早就想尽快除掉西周这个障碍,现在西周参与反秦,正好可以以此为借口出兵。同年,秦国出兵攻打西周,周赧王听从西周公的话,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昭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不久,周赧王便去世。西周灭亡,九鼎迁往咸阳(在途中有一鼎落于泗水,因此秦国得到的是八鼎,但习惯上依然称“九鼎”)。公元前255年,九鼎迁至秦国。这就意味着秦王将是天下的君主,可以正大光明地讨伐各诸侯国。

    “三公”和“九卿”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建立一套适合统一国家的新的政府机构。在中央官制上,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指的是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互相制约,互不统属,这样中央权力便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设九卿,所谓“九卿”,是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朝时期的卿具体有: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三公九卿的职务全部由皇帝一人任免,不实行世袭制度。

    轰动全国的十二铜人

    秦国是凭借武士来获得天下的,当六国庞大的军队被逐一瓦解后,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王政怎能容忍众多的兵器流落民间?于是,他便下令收缴全部六国兵器,有私藏者严惩不贷。群雄被歼灭了,秦王政面对堆积如山的兵器,就想将它们处理掉。六国兵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铁器和铜器。铁器可以熔铸后制成农具,那么铜器呢?于是有人建议将铜器熔铸成铜人,这样既可以使天下人得不到兵器,又能壮天子之威,还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公元前221年,就是秦统一天下这一年,他正式下达了销毁六国兵器、熔铸12铜人的命令。不过,这12铜人至今下落不明。

    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

    公元前266年,有个叫范雎的人来求见秦昭王。他向秦昭王献策说:“秦国和魏国地形犬牙交错,秦国要想吞并天下就首先要灭掉魏国,这样才能除掉心腹之患。”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听了大喜,拜他为客卿,参与军国大政,主谋兵事。

    范雎,祁姓,范氏,名雎,战国时魏国人。范雎早年家境贫寒,有辩才,年轻时便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本想侍奉魏昭王,但因家庭贫寒不能如愿,于是就先投靠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后来他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对他很是赏识,给予他重赏。回国后,须贾对他产生怀疑,便将此事告诉给魏国的宰相魏齐。魏齐便让家臣鞭打范雎,不仅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还让人羞辱他。范雎对看守的人说:“请您让我出去,我以后一定会重重答谢您。”于是,他得以脱身。

    范雎历尽磨难后,才得以见到秦昭王,并在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范雎受秦昭王的重用,这是外籍政客在甘茂和樗里疾斗争失败后,近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因为樗里疾和穰侯长期执政后,游说之客几乎全部被封杀在秦境外。

    韩国走投无路的政治产物:郑国渠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主持兴建的,大概用了十年才完工。郑国渠长达三百多里,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面积号称四万顷。其实郑国渠这一工程的兴建不只是为了发展水利的需要,更政治军事的需要。当时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当时秦国强大,韩国孱弱,随时都可能被秦国吞掉。韩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郑国为间谍,派他入秦游说秦王,说要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的灌溉渠道。表面是要发展秦国的农业,实质是想耗竭秦国的实力。

    这年是秦王政元年。嬴政本来就很想发展水利,这下正合他意。他便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财力,任命郑国为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阴谋被秦国识破,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理,没有杀他,继续任命他为主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秦王统一六国的设计师:尉缭

    尉缭,生卒年不详。他是魏国大梁人,姓失传,名缭,著名的军事家。公元前237年游说到秦国,被任命为国尉,因此称作尉缭。公元前334年,魏国招贤,尉缭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到梁并见到魏惠王的,《尉缭子》一书便是他和魏惠王交谈的一个记录。从记录中看,尉缭不仅了解魏国的国情,还处处为魏国的振兴着想,但由于当时庞涓当权,他没有被起用。

    公元前237年,尉缭来到秦国。当时亲王嬴政已亲临朝政,国内形势稳定,他正全力准备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虽然以秦国之力,消灭任何一国都不成问题,但六国联合起来一致对秦,就很难说了。所以如何离间这六国,便是摆在秦王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另外,秦国当时虽然猛将如云,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熟谙军事理论的军事家。靠谁去指挥这群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又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订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

    这时的尉缭一到秦国,便向嬴政献上一计,希望他能不惜财物,贿赂各国的权臣,来扰乱他们的谋略。一句话说在秦王的心坎上,嬴政觉得这人非同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要寻找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他还让尉缭享受和自己同样的待遇,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不过,尉缭却在和秦王嬴政接触一段时间后,看出了秦王的虎狼本质。于是他说走就走,逃跑了。幸好秦王发现得快,及时将他追回来,并一下子把他提升到国尉的高位之上。尉缭不好意思再跑了,只好死心塌地地为秦王效劳。

    尉缭对当时战争的看法是: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一种是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一种是“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关于战略战术,他强调对战争要有全面的认识,并指出三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取胜策略,那就是有道道、威胜、力胜等。他还明确了战争中将帅指挥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战术上,他还实践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比如列阵方面,他提出士卒“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这样的阵法,错落有致,便于指挥。总之,尉缭在军事、情报、政治方面是个奇才、怪才,有人说他是鬼谷子的高徒。

    影武者马车的由来

    尉缭这个人不但在军事等方面是个怪才,他还是最早运用影武者战术的人。公元前218年,当时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为了报亡国之仇,从朝鲜的沧海君处请来一个大力士来刺杀秦王。不过尉缭给秦始皇建立了非常完备的警卫体系,每次秦始皇出巡都有许多他的替身副车,这样张良的计划风险就很大。张良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选择了一个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博浪沙。

    张良让大力士身怀大锤藏在侧道旁,等秦始皇一出来便用铁锤重击他。可是由于副车跟秦始皇的车一模一样,很难判断秦始皇在哪辆车内。朝鲜大力士的暗杀失败了,他也因为体型大很快被发现处并被死了。张良由于体型相对瘦小,没被发现躲过了一劫。复仇失败后的张良便开始投靠刘邦。而这影武者马车便是尉缭的杰作。

    “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魏国人姚贾,为“世监门子”出身,父亲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地位的人。姚贾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他曾经在魏国犯过盗窃罪,后来到了赵国,又被赵国驱逐,以至于韩非曾说他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得到秦王政的重用和赏识。

    当属,楚、燕、赵、吴四国联合起来抗秦,秦王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姚贾愿意出使四国。秦王很赏识他的勇敢和胆识,便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还让他穿上自己的衣冠,配上自己的宝剑。姚贾告别秦王,开始出使四国。他这次的出行,不但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跟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回国后,秦王政给予他重赏。韩非对此非常不满,就到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先是说他用秦王的财宝贿赂四国君王,然后又说他出身卑微,做过魏国的盗贼,还被赵国驱逐过。他觉得重赏这样的人是不利于“厉群臣”的。

    秦王便召见姚贾质问,姚贾说自己用财宝贿赂四国君主是为了秦国的利益考虑,如果只是为了利己,那么他也不用再回秦国了;至于自己的出身,他便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为例,说一个人的出身和名声不好并不影响他效忠“明主”。他劝秦王不要听信谗言,于是秦王信任姚贾并杀了韩非。

    韩非与李斯之间的恩怨

    韩非和李斯的恩怨,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公案。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善言语,但文才出众,李斯自叹不如。韩非的著作很多,主要都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出身于韩国宗室,他亲眼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曾多次上书韩王,但其主张得不到韩王的重视。韩非很悲愤,便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他的书传到秦王嬴政那里,嬴政很赏识他,便以派兵攻打韩国作为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效力。韩非到了秦国,备受重用,这就引起了李斯的嫉妒。李斯便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秦王因韩非是韩国宗室,就不再信任韩非,将其投入监狱。李斯最后赐予韩非毒药,韩非被毒死。

    征战途中娶公主的老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跟随秦始皇征战。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公元前243年,他又攻克赵都,俘虏了赵王迁。接着又攻破了燕国。从此他威名大振,各诸侯听到他的名字无不胆战心惊。

    在消灭燕赵之后,秦王决定乘胜追击,积极准备讨伐楚国。但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秦王不敢轻举妄动。他想找一个能够一举成功的将军来挂帅出征,但觉得王翦要以60万军队出兵不妥。便选定年轻气盛的李信为伐楚大将军。王翦担心秦王怀疑自己,便请求告老还乡。殊不知,李信出战,却被楚军重围。秦王十分震惊,这才想起老将王翦,于是请他出马。王翦借口有病,不见。秦王再三赔罪,并答应用60万人马出征,王翦这才答应。

    得到秦王的命令,王翦次日便从家乡千口村出发。秦王还是不放心,就将华阳公主嫁给他。公主即日起程,在频阳县的南塬上,她和王翦的兵马相遇,两人匆匆在那里举行了婚礼。但秦王还是对王翦放心不下,王翦在途中上书秦王,说攻取楚国后,秦王要答应给他良田美宅,荣归乡里。秦王这才放了心。王翦解除了秦王对他的怀疑,指挥大军一举攻破了楚国,俘虏了楚王。

    “皇帝”一词的由来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自己继续称王,便和六国的国君没有什么两样了。因此他决定给自己一个名号。于是,他便从“三皇”和“五帝”这两个名称中各取一个字,自称为“皇帝”,还说他是第一任皇帝,所以就是“始皇帝”。从此,中国历史上便有了“皇帝”这个名号。

    阅读量最大的皇帝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记述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的是秦始皇专权独断,无论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亲自裁决。甚至处理的文书都以“衡石”计算,每天都有明确的定额,若完不成定额就不休息。现在的学者根据这些资料做出推断,秦始皇每天必须处理的文书要超过三十万字。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阅读量。

    帝王与潇湘女神的地位之争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车驾出关,巡行帝国的东南地区。秦始皇带领文武官员以及随行人员,乘船顺长江漂流而下,取道湘山祠,想要登临南岳衡山时,遇到大风浪,几乎船翻人亡。登岸后,秦始皇便问身边的博士:“湘君是何方之神。”

    博士回答道:“湘山祠是为了祭祀舜二妃而建。相传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巡狩南方,病死在苍梧。两位妃子寻找丈夫而没有找到,悲伤啼血,血迹溅在斑竹上,然后投水自尽,死于江湘之间。后世便称斑竹为湘妃竹,当地居民将二妃葬于她们死的地方,并立祠祭祀,后人将此祠称为湘山祠。尧舜都是‘天下共主’,二妃又是帝子、帝妃,所以死后都被奉为神灵。”

    秦始皇正在为渡江遇到风险而发怒,又听博士讲什么湘君神,更为恼怒。于是他便下令3000名刑徒砍掉湘山上的所有树木,使得湘山成了一片秃山。看着秃山,秦始皇才觉出了口恶气,以为自己战胜了湘水女神。身为帝王,“不敬神明”,这在当时也属于典型的专横行为。

    哪些书被秦王下令焚毁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也只允许留下有关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对于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也要在一定期限内交出并烧毁。“焚书”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但是,秦始皇还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的皇家图书馆里。

    中国知识分子奴颜的起源——秦汉门客

    春秋战国时期,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而门客不一定是士,可能既不是武士,也不是文士,有些仅仅是些有鸡鸣狗盗一技之长的“食客”。门客的人生目标就是求得荣华富贵,建立不朽之功业。他们通过“依附”于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和被豢养的关系。

    战国七国争雄的时候,门客们在列国王侯贵人间奔走,选取门庭投靠,即使朝秦暮楚也不以为耻。在一客多主的情况下,门客们为了自抬身价,便要求主子给予特殊的待遇甚至是与主子相同的待遇,一些门客甚至追求与主子建立精神上的“知己”关系,当时的门客豫让曾道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但是,到了客,便失去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再也矜持不起来了。他们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人生信条,为了得到帝王的看重而相互争宠。

    先秦的门客流品芜杂,既有破落的贵族子弟,也有不甘贫贱的底层游民,他们渴望建立功业,为了达成目标,甚至毫无原则、毫无人性。门客的主客关系说到底还是主奴关系,这种依附性决定了门客的工具性。门客们是攀附权势的,他们为了出将入相,不择手段邀宠固位,相互倾轧。

    嫪因何被车裂

    嫪毐,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他受吕不韦之托假装成宦官进宫,跟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私通,因此备受宠信,受封为长信侯,还自称为秦王的“假父”。

    嫪毐受封于长信侯后,恣意享受着王宫的奢华生活,难免有些得意忘形。有一次,他和宫中的侍臣们在一起饮酒作乐,发生了口角。喝醉酒的他大声斥责对方说:“哼!敢跟我争!我是谁!我是秦王的干爹!”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被他斥责的人将此事告给了秦王。本来他和赵太后的私情也是朝野共知的事情,但当时秦王年幼,赵太后权大,大家也都当做没看见。如今秦王长大了,嫪毐还如此不检点,如此不顾及秦王的颜面。因此,秦王开始追查他。嫪毐也预感到危险逼近,于是他先发制人,和赵太后商量对策,想要发动政变。

    秦王政九年正月,嬴政满22岁,他亲政的日期一天天逼近。四月,嬴政前往雍城举行冠礼,嫪毐此刻在咸阳发动了政变。两军交战于咸阳,嫪毐兵败。最后他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车裂也就是车马分尸的酷刑。

    奇货可居:吕不韦最初的政治宏图

    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他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在各地往来做生意,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了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太子悼死在魏国,第二年他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叫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叫子楚,子楚的母亲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子楚在赵国并不受优待,他的生活很拮据。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子楚很高兴,他觉得子楚就是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然后待高价卖出。

    因此,吕不韦便游说子楚,说可以光大他的门庭。吕不韦拿出五百金交给子楚,让他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然后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全部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的聪明贤能,并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继承人。华阳夫人去求安国君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答应了。

    吕不韦跟一个姿色非常且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居住,直到这位女子怀孕。子楚有一次跟吕不韦喝酒时,看到她非常喜欢,请求把此女献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又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如此多的财产,不如献出这个女子。这个女子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的事情,后来生下儿子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华阳夫人为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一年后,便突发疾病去世了。子楚继位,也就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吕不韦为何服毒自杀

    嫪毐之乱后,赵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棫阳宫(今陕西凤翔南)软禁。她所生的嬴政的两位异父弟弟也被处死。从此之后,以赵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瓦解。在事后的一连串追究中,相国吕不韦跟赵太后的旧情也被牵连出来。吕不韦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

    秦王政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务,驱逐出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次年,他受到更严重的责罚。他被罢免后,秦王怒气未消,亲自下书给吕不韦,质问他:“你没有任何功于秦,为什么要封地于河南?你跟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号称仲父?”吕不韦接到这封信后,害怕秦王给他更严重的处罚,便饮鸩自杀,终年57岁。

    嬴政的后宫嫔妃为何史上无载

    中国历代王朝的帝王,后宫都有记载,尤其是皇后,那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夫人。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是谁,史书上却毫无记载,两千年来也没人知道,这让人觉得很奇怪。不过更奇怪的是,史书上不但没有记载始皇后,有关秦始皇所有后宫的消息,史书上几乎都没有记载。而且,秦始皇陵也没有皇后之墓相伴。

    有人猜测是秦始皇后宫太多,看花了眼,没有定下来,所以没有立后。也有人说,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延迟了立后的进程。还有人说秦始皇的母亲生活不检点,养面首,还生了两个私生子,所以秦始皇便仇恨女人,故迟迟未能立后。不过这些猜想,都是勉强的臆测,都不能做到有理有据的破解。

    唯一的线索,也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始皇三十七年条: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说的是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平台,赵高在秦始皇死后伪造遗书,逼迫长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继位。在安葬秦始皇时,秦二世就下了这道命令:“先帝后宫中没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宫。”因此,将她们全部殉葬,死者众多。

    从这条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后宫数量不少,而且秦的后宫有严格的制度。根据继承了秦朝制度的汉朝初年情况来看,秦始皇应该有正夫人一人,称为皇后,侧室多人,都称夫人。这些后宫们,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有子女的,一类是没有子女的。凡是没有子女的,都按照秦二世的命令殉葬了,而有子女的后宫,免于殉死。

    被活埋的到底是儒生还是术士

    历史上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说,其实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在私下议论秦始皇,说他逆行倒施。秦始皇知道后,开始派人追查,并坑杀有确凿证据的460人,无罪者被释放。这就是“坑儒”。

    秦王的苛政到底有多严苛

    秦始皇的事业,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基础上的。在统一天下的十几年内,秦始皇便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及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且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还大兴土木。秦始皇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当时的人口为一千多万,服兵役的就超过两百万,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服兵役的人当然要靠农民养活,这就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粮,女子纺织不足以供衣的局面。为了加强统治,秦始皇又推行严酷的刑罚,并把数十万的人民变成国家的囚徒。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土地私有制,这就使得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合法占有土地,并且还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被兼并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农民生活非常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猪狗之食。在这种急政的情况下,社会矛盾被激化,农民暴动越来越多。

    历史上最不甘寂寞的人

    李斯(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他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的时候曾是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老鼠在厕所里吃人粪,一遇见人和狗,就吓跑了。后来,他看到在仓库里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粮食,也没人管。他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要像在仓库里吃粮食的老鼠一样,才能为所欲为,自由自在。可想而知,在当时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不甘寂寞,想要做出一番事情。

    为了能够飞黄腾达,李斯辞去小吏的职务,到齐国拜荀卿为师求学。荀卿在当时很有名,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不过,他不像孔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儒学,因此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卿的思想主张很接近法家,也是研究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跟着荀卿学完之后,就想着要去哪里才能崭露头角,到哪里才能享受荣华富贵?他反复比较、分析之后,觉得楚王没有什么作为,其他各国也是在走下坡路,于是他决定去秦国。

    临行前,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去秦国,李斯说:“做事情要讲究时机,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大好时机。秦国现在实力最强,到那里我可以大展宏图。人生在世,最大的耻辱就是卑贱和穷困。一个人总是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会让人所不齿。不爱名利,没有作为,不是读书人的想法。因此,我要到秦国去。”李斯说完辞别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秦始皇开拓疆土的服越战争

    百越,就是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天的浙、闽、粤、桂等地带,因部落众多,所以总称百越。秦始皇在灭楚之后,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立会稽郡。接着又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以及今福建境内的闽族,设置闽中郡。攻南越的秦兵,也占领了番禹(今广州)。

    不过西线的秦军却遭到了西瓯人的顽强抵抗。秦始皇为了支援前线的战争,在今广西兴安县开凿了一条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解决了运输粮饷的问题,这才将越族打败。公元前214年,越族趁秦军不备,大败秦军。秦始皇派兵增援,终于征服了越族,并建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次年,秦始皇又派几十万北方农民戍守,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

    移民:秦始皇的定疆策略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常侵犯中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在公元前218年,派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抗击匈奴。蒙恬用了三年的时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秦始皇便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开荒,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不仅有利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还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秦朝PK古罗马:二者军力谁更强

    正当秦国崛起于黄土高原统一天下之际,在西方的古罗马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帝国。东西两大帝国遥相呼应,那么这两大帝国到底是秦军更强,还是罗马兵团更有威力呢?我们来从兵器等七个方面来进行PK。

    其一,进攻兵器的PK,秦军是青铜兵器,罗马是铁制兵器,相对而言,铁质兵器更为强大,但是铁器的优势可能不明显。通常来说,铁兵器的杀伤力更强,若是秦国还没有摆脱对战车的依赖的话,秦军和罗马军的战斗力会相差很大。

    其二,个人防护方面的PK,虽说秦军的皮甲相对前代有所进步,但罗马兵的盔甲头盔则是更为完备的防护装备。

    其三,攻城器械的PK,秦朝是冲车,罗马是盾车,相对而言,罗马更为先进些。

    其四,防御工程方面的PK,秦朝筑石垒,罗马是壕沟。西方的数学、军事工程学相对发达,这令罗马军团在工程技术上略胜秦军,相应地他们也有更好的防御工事。

    其五,作战阵型的PK,秦朝有三军,罗马是兵团。这个不分上下。

    其六,军事制度方面的PK,秦朝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战斗力逊色于古罗马的职业士兵。不过罗马将领流动性强,所以在将领方面秦朝占优势。

    其七,战斗经验方面的PK,秦朝是吞并六国,只是和“山东六国”以及匈奴交过战,而罗马跟各种文明的军队都曾打过,所以罗马的经验更丰富些。

    悉数秦朝的残酷刑罚

    秦朝制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据文献记载,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榜掠,凿颠,抽胁,镬烹,车裂,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夷三族等。当时的中原地区,古人多儒雅仁义,社会是宗族形式结构。秦朝崇尚韩非的以法治国,这就造成了受刑的人数大增。面对残酷的刑罚,人民怨声载道。这也是加剧秦朝灭亡的不可忽视的诱因之一。

    “中华第一勇士”蒙恬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山东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相传他曾改良过毛笔,是我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蒙恬出身于名将世家,祖父是秦国的名将,事秦昭王。蒙恬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他还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黄河边,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路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他在那里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这一战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的安定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赵高与蒙恬之死

    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就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其实他也是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而且秦始皇是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皇帝,但他却对蒙恬十分信任。就这样一位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最后却以被迫吃毒药的悲剧收场。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都是相当悲惨的。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的弟弟),蒙氏家族被灭其门。为什么这样一位有大智慧又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下场呢?这就不得不提赵高这个人了。赵高,秦二世时的丞相,著名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秦二世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不过,他还是担心自己这个皇帝来得不够光彩,便问赵高怎样才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赵高乘机说出自己的想法,想借皇上之手除掉一些心腹大患。于是,胡亥听从他的建议,将生死大权交给他。赵高除掉的第一个人就是蒙恬。可怜一代名将战无敌手,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于卑劣的小人之手。不过,蒙恬的死,却直接导致了30万秦军的溃败,这样秦帝国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赵高与李斯之间的恩怨

    赵高曾经和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秦二世即位后,一心只顾享乐,将所有的决断大权都交给赵高。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不断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做一名郎中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李斯的位置——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的想法在赵高心中越来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不过秦二世对这些不管不顾。李斯看到这种局面,心急如焚,屡次想见秦二世,但秦二世都不予以理会。赵高见此情形,便假意问他,天下乱成这样,怎么不去劝阻皇上。李斯不知是计,便说自己找不到机会。赵高说愿意帮他,只要他看到皇上有闲,便立即告诉李斯。李斯真是感激不尽。因此,每当看到二世歌舞狂欢时,赵高便通知李斯。如此几次,秦二世很是生气。赵高便趁机诬陷李斯,还说他有造反之心。

    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将李斯关进监狱,还派赵高审讯李斯。赵高便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熬不住肉刑,便招了假供。他还天真地以为秦二世会赦免他,因为他没有造反之心。但这时的秦二世完全被赵高控制。李斯的上书都被赵高撕得粉碎。后来,秦二世亲自审讯李斯,李斯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便将李斯处死。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宰相。

    一手葬送了大秦王国的人

    蒙恬死了,李斯也死了,赵高便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他进一步清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他还决定杀掉秦二世,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这时的咸阳城外,已经刮起了亡秦风暴。荒淫的秦二世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他还质问赵高:“丞相不是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怎么到了今天这种地步?”赵高听了很是害怕,唯恐秦二世杀了自己。于是为防夜长梦多,他便先下手杀了秦二世。秦二世死后,赵高想自立为皇帝,但文武百官都低头不从,赵高无奈只得将玉玺传给了赵子婴。到此时,秦朝已名存实亡。

    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驾崩。大臣赵高就伪造了“诏书”立皇子胡亥为帝,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比起父亲的残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埋葬秦始皇的时候,为了保守秘密,竟然将封口堵住,将工匠们都困死在陵墓中。秦二世也没有什么治国的才干,他重用赵高,制定十分严酷的法律制度。当时犯法的人非常多,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次年,秦二世让淮河地区的900人去守卫渔阳(现在的北京密云)。当时正是七月,赶上雨季。这些人走到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县西南)时,天降大雨,无法继续行走,这样就会延误时期。按照当时的法律,延期就要被处死。不得已,人们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起义。

    陈胜和吴广都是河南人,他们带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县(现在的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接着陈胜向西攻打秦朝军队,结果被秦军打败。后来起义军内部产生分歧,陈胜和吴广分别被手下杀害。其他的剩余起义军跟刘邦、项羽的军队联合,终于在公元前206年消灭了秦朝。这就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霸王的一场豪赌:巨鹿之战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起义军领袖。项羽是项燕的孙子,楚国的贵族,因被封于项地,所以以地为氏。他是中华历史上最勇猛的将领,所以有“霸王”之称。巨鹿之战是项羽领导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前207年,项羽带领五万楚军同章邯、王离率领的四十多万秦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决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使得秦军遭受严重损失,不久还迫使另外二十万秦军投降。经此一战,项羽确立了在各路起义军中的领导位置,秦朝也名存实亡。

    项羽与章邯的最后较量

    项羽灭掉王离军,救赵成功后,战争并没有结束。章邯军还有二十多万人退居棘原,这时的怀王命令项羽回师。但项羽另有大志,他要摆脱怀王的控制灭秦而称霸天下,这时不失为一个良机。章邯在王离兵败后,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他一直想求战,希望以胜利来回应朝廷。但是局势的主动权在项羽的手里,项羽非常有耐心,他屡次击败章邯却不决战,他只是一点点地消磨章邯,而章邯是退也退不得,战也战不得。

    如此对峙了6个月后,秦二世多次派人责问章邯,章邯也派亲信司马欣到咸阳打听消息。赵高却派人捉拿司马欣。这时陈余写信让章邯投降项羽。章邯有些心动,但又不甘心,一边派人和约,一边准备作战。不过章邯的这些动作,项羽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了彻底征服章邯,项羽决定打怕他。项羽先命人到漳南击破章邯军,接着自己又带大军再败章邯军。章邯无奈,只好投降。

    千古名宴:鸿门之宴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带兵各自攻打秦朝。刘邦虽然兵力不如项羽,但他先破咸阳,这使得项羽大为恼怒,因为谁先入秦谁就是关中王。项羽便决定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那里得知此事后非常惊讶。刘邦为了拉拢项伯,便和他约为亲家。项伯答应了在项羽面前为他求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答谢项羽。

    于是,项羽就在秦朝都城咸阳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了一次宴会。在这次宴席上,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黯然不应。范增这时便召项庄舞剑助兴,以便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

    在这种危机时刻,刘邦的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项羽见此人气质不凡,便问他是谁。得知他是刘邦的参乘时,就命人给他赐酒赐肉。樊哙说了一通项羽的好话,刘邦趁机一走了之。刘邦的部下张良赶紧入门为刘邦推脱,说他酒量不胜,不能前来道别,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笑纳。无奈项羽只好收下白璧,范增气得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促成刘邦成就大业的间接原因。现在常用“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象棋上“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中国的象棋棋盘上,通常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人们以下棋来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今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纷争之地。公元前22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缺兵少粮,无奈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自此之后,便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直至今天,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着东西相望的两座城:汉王城和霸王城,相传就是刘邦和项羽所筑。在两城的中间,有一条约三百米宽大沟,这也就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依据的由来。

    从“四面楚歌”到“霸王别姬”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约好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决定趁项羽虚弱时消灭他。于是,刘邦跟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交战,最后使用韩信的十面埋伏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将项羽紧紧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项羽战败回营,汉军围困数重。到了夜晚,他听到周围围住他的军队唱起了楚地的民歌,很惊讶:“刘邦怎么到了楚地呢?为什么他的军队有这么多楚人呢?”这时的他已经丧失斗志,心里充满了忧郁惆怅。他便在营帐里喝酒,以排除忧愁,还吟了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虽然气势盖世,但时势已经不利了,骏马不能奔跑,心爱的虞姬也不知道如何安排。项羽跟他心爱的妃子虞姬一起唱歌,直掉眼泪,左右也都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带着八百多名骑士突围,最后只剩下28人。英雄末路,他感觉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便自刎于江边。刘邦得天下。

    独占十二个“第一”的皇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独占了12个“第一”的皇帝。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皇位的皇帝;第一个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第一个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第一个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第一个“释放奴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第一个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从而提倡节俭的皇帝;第一个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第一个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的皇帝;第一个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第一个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