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夏朝卷夏朝卷·血雨腥风的世袭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通常认为它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也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我国历史的“甲天下”也就是自夏朝开始的。夏朝的文化以及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新石器晚期。

    皇权象征物玉玺的前身:“九鼎”

    到了夏朝,青铜铸造业非常发达。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各部落首领有些对他很顺从,有的却有些不服气。于是,他命令各部落首领贡献出自己的铜,并用这些铜铸成了九个大鼎。九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都铸有各州的地理特产和珍禽异兽,再将九鼎运到宫中作为镇国之宝,是权力的象征。在各部落首领向大禹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拥有九鼎的大禹也成为九州大地的主人。禹已经在部落联盟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九鼎的铸成让这种权力加强,也让这种权力神圣化。如此,各个部落统一在一起,禹的权力更加稳固。九鼎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则表示全国政权的建立。除此之外,九鼎的铸成也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

    涂山之会:夏朝建立的标志

    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的怀远县,在四千多年前,禹在涂山与夏和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和部落首领举行了一次会议,史称“涂山之会”。涂山之会标志着夏朝的建立。

    禹建立了夏朝,后又征讨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的君长,以奉行天命自居,逐渐确立王权。禹掌握了最高王权,取得了“夏后”的位置。在激烈的战斗过后,禹打败了三苗,这次大规模的武力征讨,进一步加强了禹的王权。禹的王权确立之后,在崇氏部落所在地,即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来,都城又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县)。为了进一步巩固王权,禹沿着颖水南下,至淮水中游,与夏和夷的众多邦国与部落首领在涂山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集会。在这次大会中,众多部落首领都转化成为世袭贵族,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历史上将这次大会称为“涂山之会”。

    夏启与伯益之间的王位之争

    禹在位时也曾想效仿尧舜,让被推举的贤能之士接替自己。开始,人们推举的是皋陶,皋陶掌管刑法,治理民政。然而,皋陶在禹之前就病死了。

    后来,经过商议,众人推举伯益作为禹的接班人。

    在禹治水的过程中,伯益是一名得力助手,他发明新的凿井方法,并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逐山林中的猛兽。伯益擅长畜牧和狩猎,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名声仅次于禹。但是后来,禹的王权更加巩固。禹逐渐想让儿子启继承王位。但是,伯益的威望很高,禹只得顺应民意,推举伯益。然而,禹吸取当年他继承帝位的经验,让启参与治理国事。启将国事治理得很好,在民众心中的名望也雀跃直上。而人们也渐渐淡忘了伯益的政绩。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启开始行使王权。他为了博得众人的信任,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选用贤臣,任用良将,不纵情声乐,不奢侈浪费,并得到民众的拥护。多数部族首领都表示效忠于启。

    伯益知道后,非常愤怒,遂召集东夷部族的军队与启展开了争夺王位之战。但是,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之后,伯益失败。启获得胜利,为此,他在钧台(今河南禹县)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宴会,以示庆贺,并向众人宣布自己为夏朝的第二代国君。至此,奴隶社会家天下的制度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禅让制的陪葬人:有扈氏

    启继承了禹的权位后,在钧台设宴款待各部落首领,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但自古以来就是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一些部落首领不赞成启继承王位。有扈氏就是其中反对禹继承权位的部落,有扈氏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为由,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愤怒至极,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有扈氏。于是,双方在名为甘的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最后,有扈氏战败,被启消灭,其族人全部被诛杀,族众沦为牧奴。

    成就“家天下”的“钧台之享”

    禹去世后,启继承了王位,君王禅让制改成了王位世袭制。由于当时仍旧存在“公天下”的禅让观念,一些部落反对启继承禹的权位。

    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并最终失败。《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后来,启又剿灭了起兵反对的有扈氏。

    排除干扰之后,启为了巩固王权,让世袭王权得到天下公认,召集众多诸侯在都城阳翟举行了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标志着夏王朝的统治完全确立,世袭制度正式确立,我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开始。

    夏朝的疆土范围有多大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其疆域以今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至河北省,南至湖北省,西到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东到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处。夏朝的统治扩至黄河南北,甚至到了长江流域。夏朝的都城几经变化,其中,阳城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的东部地区;阳翟位于今河南禹州;安邑位于今山西省夏县的西北部地区。

    夏朝的中央机构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中央机构逐渐完善,古代官制也形成于此。夏朝的国家首领称为“后”,又称作“夏后”、“夏后氏”,后来改称为“王”。在夏朝,国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置有负责六卿政务、顾问辅弼、宗教历法官和王室事务的官员。六卿掌管中央政务,以总百揆为首,称为司空;掌管农业的为后稷;掌管教化的是司徒;掌管司法刑狱的是大理(士);掌管百工营建的是共工,掌管山泽畜牧的是虞人。据记载,这些官员都源自虞舜时代。担任顾问之官多为一些有学识、声望高的人,包括“三老五更”、“四辅”和“四岳”,“四辅”包括“前疑后丞”和“左辅右弼”。宗教历法官员包括“秩宗”和“羲和”,其中,“秩宗”掌管典三礼祭祀,羲和掌管四时历法。负责王室事务的官员有遒人、官师、司射、车正和庖正,遒人传达王室命令;官师为规谏补缺之官;司射掌射法治射仪;车正掌权夏后用车;庖正掌管王室饮食。

    后羿与太康之间的争斗

    夏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后,统治者中以启为首,肆意放纵,过着“淫湎康乐”的生活,他们对庶民群众任意搜刮和剥削。启去世之后,其子太康继位,仍旧随意挥霍,昏庸无道,其兄弟五人之间争夺王位,后又发生武观叛乱,庶民群众就此展开了反抗斗争。后羿是东方夷人诸部落中势力相对较强的一位首领。他在王室发生内讧时,率兵攻入夏都。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后羿趁此机会攻入夏都,夺取政权。太康回城,行至洛水岸边时,见有重兵把守,惊慌不已,便仓皇而逃。后羿张开大弓,将太康射杀。这样,后羿便轻易取得了权位,号令诸侯。后来,后羿先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傀儡皇帝,仲康死后,令其子相即位。最终,后羿把相赶走,自称为王。这就是历史中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武功高强,同样只知田猎游乐,“不修民事”,把治理国家的政事都交给寒浞处理。寒浞与后羿的“家众”勾结,将后羿及其家属杀死,并篡夺了政权。

    重兴夏朝的第五代夏王:少康

    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他是夏王相的儿子。寒浞篡权后,为避免相的势力扩大,杀死了相。当时相的妻子后缗氏怀有身孕,情急之下,不顾悲痛和尊严地跟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了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从小历尽艰难,跟随外祖父学习管理畜牧和带兵作战的本领,并时刻警惕寒浞的刺杀。他发奋图强,立志复国。一次少康为了躲避寒浞的追杀,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有虞氏看少康很有出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并把一块叫做纶的地方交给他治理。少康体恤百姓,宣扬高祖禹的功德,号召天下百姓,联合夏朝旧臣,准备起兵征讨寒浞。一切就绪后,少康在纶地起兵,声讨后羿、寒浞、过浇等,率兵直接攻入安邑。当时,寒浞已经去世,过浇的势力仍旧很顽强,但大势已去,最终被少康消灭。至此,国家政权又回到夏禹的子孙手里。

    少康复国后,勤政爱民,倡导信用。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安定繁荣,各部落都拥护他。夏朝再度兴盛。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杜康酒的曲折由来

    据汉朝《说文解字》记载:“杜康作秫酒”,“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另据民间传说,少康又名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晋朝江统《酒诰》记载:“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迈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

    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在桑园的树洞里,发酵之后散发出芳香的气味。酒就由此而产生,杜康成了历史上酒的发明者。

    喜——史上第一位女间谍

    妺喜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的宠妃,她来自山东蒙阴县境的有施部落。公元前18世纪,夏桀发动军事战争,攻击有施部落,使有施部落处于灭亡和屈膝之间。有施部落的酋长选择了屈膝求和,并献出了牛羊、马匹和美女。妺喜就是酋长的妹妹,是有施部落里最美丽的女子,被有施氏献给夏桀。《国语·晋语一》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据说,妺喜来到夏国之后,纵情声色的桀为她神魂颠倒,终日饮酒作乐。外间击鼓奏事甚多,而桀却依旧不理朝政。遂诸臣免朝,所有的政事都交由太师处理。妺喜则借机调查夏的地形,寻找夏的机密,并与商派来的间谍伊尹合作,离间夏朝君臣,破坏夏朝统治。在时机成熟之后,妺喜让伊尹向各诸侯国散布谣言,说夏桀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后来两个太阳搏斗,东方的太阳战胜了西方的太阳。

    东方的太阳代表商国,当时的商国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后四处宣扬,并最终消灭了夏朝。在消灭夏朝的过程中,妺喜的贡献重大。但是,最后妺喜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与夏桀一起被流放到南巢。

    喜欢裂帛之声的妺喜

    妺喜也叫末喜,是有施氏之女,名妺,姓嬉,他是夏朝的第十七位君主也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的宠妃。妺喜姿色不凡,美貌绝伦,诗中曾这样称赞她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在中国历史上,妺喜被冠以诸多第一,有史可稽的第一位王国皇后,中国第一位女间谍,第一个献物等,是我国古代四大妖姬之一,其余的三位是妲己、褒姒和骊姬。

    妺喜有三个癖好,即笑看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帝王世纪》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妺喜听到撕裂绢帛之声就笑,夏桀为了博得妺喜的欢心,命人拿出绢帛,在妺喜面前一匹匹地撕裂。当时是农业时代的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起步。绢帛是稀有昂贵之物,撕裂绢帛无异于暴殄天物。

    暴君夏桀在享乐中亡国

    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又名癸、履癸。夏桀文武双全,可赤手把铁钩拉直。但他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而致使夏朝灭亡。

    当夏桀的父亲发在位时,四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朝君主不修政事,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他骄奢恣意,横征暴敛,进而德政衰败,民不聊生。《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桀还四处搜寻美女,藏于宫中,终日与妺喜饮酒作乐,沉溺于玩乐之中。据说,桀建造了可以航船的大酒池,让人溺死其中,此类荒唐之事,让妺喜欢笑不已。夏桀重用佞臣赵梁,赵梁投桀所好,教桀享乐,他们残害百姓,任意搜刮。有人给桀推荐伊尹,伊尹用尧、舜的仁政劝说桀,桀却充耳不闻,伊尹只得离去,最终投奔了商国。大臣关龙逄进谏,桀一气之下将他处死。

    桀为了自己享乐,无休止地征发夏民,迫使夏民无常劳役,实行暴政,民众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后来商汤起兵,桀与妺喜渡江到南巢之山,后一道死去。夏桀在享乐中亡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朝从此灭亡。

    第一位死于谏的大臣:关龙逄

    关龙逄是夏朝末年的贤臣。他出生于奴隶主家庭,而且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富有同情心,深明大义。夏朝明君发在位时,关龙逄被选为大夫。桀即位后,国家德政衰败,君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错杀忠良。史籍记载:“关龙逄,夏末贤臣。桀为酒池、糟丘,作长夜之饮。龙逄进谏,立而不去,为桀囚拘而杀之。”关龙逄向桀进谏时说:“君王讲究谦恭、诚信,生活要节俭,社会才会安定,民众才会追随,王朝也更加稳固,可如今陛下生活奢侈无度,对百姓残暴至极,百姓都盼着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改正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挽回民心,挽救夏朝。”桀听了非常生气。关龙逄却站立在原地,不离开。桀命人将关龙逄关起来,后将其杀死。关龙逄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死于谏的大臣。

    夏朝亡国的标志: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夏朝灭亡的标志。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九夷之师不再听从桀的指挥,有氏开始公开起义,反对夏朝统治。商汤先后翦除夏朝羽翼,即夏的属国葛、韦、顾和昆吾。商汤见桀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果断起兵讨伐。《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商汤隆重誓师后,精选良车和“必死之士”,与其他各国联合,绕道至夏都的西边,突袭夏都。夏桀匆忙应战,与商汤的军队在鸣条(据说在今河南洛阳附近,也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展开激烈的战斗。商汤的军队英勇无畏,将夏桀的主力部队一举击败。夏桀被击败后,归依于属国三朡。接着,商汤又乘胜攻灭了三朡。后来,夏桀只得率少数残余逃往南巢,不久之后病死。夏王朝灭亡。

    《易·革·彖辞》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战争,是战争速胜的最早成功战例,对以后战争的发展和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夏朝人有哪些代步工具

    《史记·夏本纪》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辇。”可见,夏朝已经出现了车、船、撬等代步工具。夏朝的车车辙有1米宽,商朝的车车辙有2米宽。

    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

    民谚中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后人将奚仲奉为车神,常年祭拜,以求平安出行。因为奚仲是造车鼻祖,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四千多年前,世界上的许多古老民族都以牛、马等为交通工具。奚仲创造了木车,是人类第一辆马车。春秋《管子》的《形势篇》中记载:“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奚仲所造之车,结构合理,车部件的制作都有一定标准,稳固实用,驾驶起来也方便灵活。马车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为人们解决了交通问题,促进了道路的发展,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而马拉战车的产生,也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朝人如何确立月份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夏历”根据尧舜时代“观象授时”的原则和形象变化制定而成,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规律确定一年12个月。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方向时为岁首即正月,称为“建寅”之月。夏朝已经出现干支纪日法。夏朝末年的国军如孔甲、胤甲、履癸等用的都是天干名。由此得知,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很普遍。

    《夏小正》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最早文献,保存于《大戴礼记》中,它按照夏历12个月份的顺序记载了每个月事的星象、气象和物象以及在这些月份中应该做的农事和政事。夏历的产生反映了夏朝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朝人以什么为主食

    历史上有“酒池肉林”的说法,说明夏朝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家发现,夏朝已经出现谷、稻、麦、菽和瓜等多种农产品。一般农户将家畜的饲养作为副业,饲养牛、羊、马、鸡、犬“五畜”,用于食用、耕驾或牺牲。此外,林木蔬果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夏朝人以小米为主食,平常也多吃肉。畜牧业是副业。食器多为陶器,也有少量青铜器。

    夏朝人主要穿什么衣服

    夏朝人穿的衣服主要由麻布和丝制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服饰的颜色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当时,上衣下裳的形制已经形成。因此,夏朝人多穿玄衣黄裳,上衣代表天,是因为天未明时是玄色;下裳是黄色,代表地,因为土地是黄色的。此外,夏朝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服饰制度,包括冕服和祭服,其形式、色彩和样式都源自夏朝人对天地的崇敬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夏朝奴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反抗,维护自身利益,设置军队,制定刑法,建造监狱,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奴隶。奴隶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大量战俘和破产的贫民都变成奴隶。也有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夏朝的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为“民”、“黎民”、“众”、“众人”,从事畜牧业的称为“牧竖”、“隶圉”,奴隶主家的内奴男性称为“臣”,女性称为“妾”。这些奴隶各司其职,担负着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他们被奴隶主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姓氏。少康流亡有虞氏时,有“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说法,其中“一成”指的就是方圆10里的土地,“一旅”就是500个奴隶。奴隶从事生产劳动,为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可把奴隶关进监狱,施加刑罚,还可能会将那些不愿意为他们作战的奴隶杀死,以祭祀之用。

    《禹刑》:中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古语有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谓乱整,指的就是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为镇压奴隶的反抗制定《禹刑》。《禹刑》是夏刑的代称,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

    《禹刑》是中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其具体内容已无法考证,只有相关文献中有零星记载。晋国在回答韩宣子关于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时,征引了《禹刑》的法律条文。

    《左传》昭公14年载“昏、墨、贼、杀”,“《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晋国叔向认为《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是皋陶制定的,夏朝时沿袭使用,其中,“昏”指自己做了坏事并且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指作风败坏,贪得无厌;“贼”指肆无忌惮地杀人,此上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禹刑》的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朝以后,多部典籍都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的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夏朝的农民如何耕作

    夏朝的农业文明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考古发现,当时已经出现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作物产品。“五十而贡”是说夏朝的纳税制度。每个部落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向中央政府纳税。实际上,后来的井田制度在夏朝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大规模推广。

    夏朝的工具多是石器,虽然当时出现了青铜器,但使用较少。据说,当时人们收割水稻使用石镰和河蚌壳。

    《左传》记载:“于斯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此处所说的“一成”与《周礼·考工记·匠人》中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都指的是百井。此外,《汉书·刑法志》记载:“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虽说此书记述的是殷商之事,但是从其中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的土地划分单位来看,“有田一成”的“成”也是最初的土地划分单位,而且在夏朝已经出现,而且夏朝已经出现了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

    多数文献也认为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夏朝百姓如何纳税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夏朝的公社农民自己耕种五十亩“份地”,除此之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赵岐《孟子注》记载:“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夏朝公社中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给公社成员,令其独立耕种。还有一部分土地是公社的“共有地”,这部分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其收获物缴纳给公社的酋长。《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

    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该书按照地区记录历史,内容包括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全书共18篇,约31000字,藏山经5篇、大荒经4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该书在内容上分为三组,其中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大荒经5篇和书末海内经1篇为一组,每组自具首尾,有纲有目,前后连贯。五藏山经组按照南、西、北、东、中的方位的记录顺序分篇,每篇分有若干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关联词语承接,清晰连贯。

    书中所记录事物多从南开始,然后向西,向北,后到大陆九州。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这四海包围九州。

    《山海经》是述图之书,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据说此书与东夷族有关。

    此书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地理描写顺序与现实不同,是现存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古代历史、文化、交通、地理、民族、神话等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业在夏朝崭露头角

    新闻传播业在夏朝崭露头角。在夏、商、周时期,宫廷中设有遒人的政府官员。木铎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循于路。”遒人是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他们摇动木铎,在各地巡行,负责宣传政令,了解民风。这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业的最原始状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