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元辉的《伏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把歌声留在哨所,

    把笑声留在哨所,

    告别木鼓,告别铜锣,

    我们要去过伏击生活。

    把火柴留在哨所,

    把手电留在哨所,

    告别灯烛,告别篝火,

    我们要去过伏击生活。

    快走!快走!快走!

    趁着这浓密的夜幕。

    穿过翁龙山,

    来到南卡河。

    此刻呀,我们的动作只有一个:

    把身子化入岩石,化入草木,

    仿佛在地面上,

    根本就没有我。

    想抽烟,嚼嚼槟榔果,

    想咳嗽,对着湿手帕,

    十天,二十天,一百天……

    就这样在丛莽中度过。

    寂寞吗?

    不寂寞。

    趴下来,在地上贴上一只耳朵,

    你听!祖国大地上那沸腾的生活!

    晚会上的音乐,工地上的灯火,

    城乡大道上的马龙车河,

    条条战线上的高奏的凯歌,

    此刻呀,一齐汇聚到战士的心窝。

    于是,你该懂得了:为什么,

    此刻我们把歌舞欢笑一齐“加锁”,

    可丝毫不感到生活寂寞——

    当呼啸的子弹射向偷袭者,

    听吧,那胜利的歌声将奔放出百倍的欢乐!

    “伏击”指的是伏击偷越国境的入侵者。翁龙山和南卡河在我国西南边境,这首诗写的在那一带保卫国土的我边防战士的生活,题目下面本采有诗人做的一条注:“伏击分队要求做到五无:无声,无光,无烟,无痕迹,无目标。”要求如此严格,就为了不让敌人发觉咱们有无数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地监视着他们。要是他们胆敢偷偷地越过国境线,破坏咱们的和平建设,那就听着吧,呼啸的子弹就是咱们的胜利的欢歌。

    这首诗一共八节,每节四行。第一、第二两节写伏击分队出发的情景,写那个紧张而激动的时刻。战士们的生活就要完全变样了。在哨所里,大家对着灯烛,围着篝火,可以唱,可以笑,可以击鼓奏乐,可是现在,他们就要离开哨所去执行伏击任务了,乐器当然不能带,连歌声笑声,也只得暂时留在哨所里,还不能露出一星半点儿光,冒起一丝半缕儿烟,甭说灯烛和篝火,连手电、火柴都得全部留下。咱们念了这两节,好像看见战士们已经在哨所前面整好队,队长在对他们做出发前的最后叮咛,队员们在互相检查身上携带的物品。咱们似乎能听到他们的心声:“再见吧,可爱的哨所,我们留下了声音,留下了光亮,我们要去过伏击生活了!”

    第三节写分队去伏击点的路上:“快走!快走!快走!”每个战士在心里催促着自己,催促着自己的战友。趁着浓密的夜幕,穿过草木葱郁的山径,他们来到了河边。“此刻呀,我们的动作只有一个”,每个人找一个最好的隐蔽点,把自己的身子“化入岩石,化入草木”。为了伏击偷越国境的狡猾的敌人,他们必须隐蔽得如此干净,如此彻底,好像地面上“根本就没有我”。“五无”原来那么难,要求那么严,咱们念到这儿稍停一下,回味一会儿,仔细揣摩一会儿,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身子已经“化入岩石,化入草木”,抽烟当然不行,身边连盒火柴也没有,这个习惯只好克服。喉咙痒痒,快拿湿手帕捂住嘴,免得咳出声来。谁也说不准敌人的猪嘴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拱进咱们的篱笆来!咱们的战士一点儿松弛不得,得时刻保持警惕,耐心地严密地监视着边境,不放过任何一点儿细微的动静——任何可疑的影子和声响。这样一天又一天,十天,二十天,一百天……歌声笑声有多么欢乐呀,都被留在哨所里了。但是他们并不寂寞,他们都知道他们是在保卫亲爱的祖国,保卫祖国大地上的沸腾的生活。这才是他们的伏击生活的目的,才是他们肩负的重任的归宿,对他们说来,一件一件都如此具体而又如此亲切,只要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就能听到,“晚会上的音乐,工地上的灯火,/……/条条战线上的高奏的凯歌”,“此刻”——在丛莽中、在夜幕中伏击的“此刻”,“一齐汇聚到战士的心窝”。

    在第八节,也就是结尾的一节,诗人对咱们说:“你该懂得了:为什么,/此刻我们把歌舞欢笑一齐‘加锁’,/可丝毫不感到生活寂寞……”是的,咱们念到这儿已经完全懂得了“五无”的意义和“加锁”的代价,懂得了边防战士的胸怀和感情。咱们决不能忘记,也决不会忘记,是谁在时刻警惕地保卫着咱们的沸腾的生活,保卫着咱们的祖国前进的步伐。不管咱们在哪一条战线上,咱们都会跟伏击分队的战士一样,当听到“呼啸的子弹射向偷袭者”的时候,分享“那胜利的歌声”,“奔放出百倍的欢乐”!

    这首诗的大多数行的末一字是同韵的(韵母包括o和uo),念上声的有“所”“火”“我”“果”“朵”“锁”,念阳平声的有“锣”“活”,念阴平声的有“窝”,念去声的有“过”“寞”,所以押韵而并不严格。但是有些该押韵的行,末一字的韵母并不是“o”或“uo”,如“幕(mù)”“木(mù)”,“河(hé)”“个(gè)”“歌(gē)”“么(me)”“乐(lè)”,还有“帕(pà)”。很可能诗人用他家乡的口音念,这些字也跟前面的字同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