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李搏程的《纤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绳索陷进肉里,

    两肩压弯了腰身,

    右手着地帮着右腿蹬,

    要挣出鲜红的心。

    唉啊——唉啊——唉啊——

    痛苦牵成一条线,

    像无尽的江水,

    流,流向天边。

    肉在身上跳跃,

    全身暴起了青筋,

    汗水从第一个人的头顶

    流到最后一个人脚跟,

    淹没一个个脚印。

    唉啊——唉啊——唉啊——

    汗水流成一条线,

    像无尽的江水,

    流,流向天边。

    哀号直到日落,

    绳索牵回了人群,

    又挨过一天的苦痛,

    又送走一天的旅程,

    黑夜带来了鼾声。

    呼——呼——呼——

    鼾声像卸不完的重负,

    随着无尽的江水,

    流,流向天边。

    这首诗发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是川江上的纤夫的痛苦的呼唤声。川江——四川境内的几条大江——长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等,全都水急滩险,几千年来,旅客来往,货物运输,主要是靠的木船。新中国成立后这么多年,木船还没有全部被机动船代替,可是航运安全多了,因为河道经过整修,还加强了管理。咱们念过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讲夏秋之交水涨的季节,乘着木船顺流而下的情形。痛快固然痛快,可是经常有船让激浪给打翻了,让岩礁给撞碎了。在江边的石滩上,随处可以拾到被流水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木片,这就是那些遇难的木船的残骸。逆流而上主要靠拉纤——好像拔河比赛似的,纤绳的一头系在木船的桅杆上,江水裹着木船毫不留情地往下冲,另一头是一二十个纤夫,他们把挎在肩膀上的绳索系牢在纤绳上,拼着性命跟水力做较量。在旧社会里,纤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苦力。咱们且看诗人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头一节:“绳索陷进肉里”——湍急的江水裹着沉重的木船,把纤绳绷得紧紧的,挎在他们肩膀上的绳索深深地陷进了他们的肌肉。“两肩压弯了腰身”——如果扛什么东西,他们的腰杆非挺直不可,因为重量自上而下压在他们的肩膀上;拉纤可完全不同,肩膀得抵住从背后来的拉力,为了跟冲向下游的流水相抗衡,他们得把上半身尽量往前倾,肩膀上的重负压弯了他们的腰杆。他们左手向后拉住纤绳,好给肩膀帮上一把力;右手扒在地上,抓住一窠草也好,扳住一块石头也好,使劲帮着右腿向前蹬。好不容易迈出一步,左腿急忙跟上挺住,好让右腿右手一齐使劲,再向前蹬。他们赤裸着胸膛,可以看出他们的心在猛烈地搏动——胸膛似乎就要被挣破了,那颗鲜红的心就要跳出来了。“唉啊——唉啊——唉啊——”他们一齐使劲,有节奏地喊着号子。“痛苦牵成一条线”——纤绳把他们每个人的痛苦串在一起了。说不完的痛苦随着这流不尽的江水,流呀,流呀,“流向天边”——望不见尽头。

    第二节:“肉在身上跳跃,/全身暴起了青筋”——肌肉跳动,青筋暴起,这是力的表现;他们使出了全身所有的力气,在这场无休无歇的跟激流的斗争中,他们丝毫不能怠慢。他们浑身是汗,“汗水从第一个人的头顶/流到最后一个人的脚跟”;汗水滴在沙滩上,淹没了他们自己踩出来的一个个脚印。“唉啊——唉啊——唉啊——”他们喊着号子,汗水沿着江岸流成一条线,和着无休无歇的劳累,随着这流不尽的江水,流呀,流呀,“流向天边”——望不见尽头。

    第三节说太阳落山了,船停靠在岸边,纤夫回到船上,躺在船头的甲板上。“哀号”就指“唉啊——唉啊——唉啊——”的号子声。咱们念过了前头两节,完全能体会这号子声没有一点儿进取的欢乐,而是不能忍受又无法摆脱的劳累的呻吟。直到太阳落山,船靠岸了,纤夫们才停止哀号。纤绳收回船上,纤夫们挨个儿跟着回到船上,像干了一天活儿的牲口,让纤绳给拉回圈里。“又挨过一天的苦痛,/又送走一天的旅程”,这儿的两个“又”字,表明他们天天如此,背着沉重的纤绳,沿着江边走了一程又走一程。天黑下来了,劳累了一天的纤夫连说个话儿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们都呼呀呼地睡着了。“呼——呼——呼——”鼾声这么大,睡得那么死,可是白天的重负仍然压在他们的肩膀上,就像这流不尽的江水,流呀,流呀,“流向天边”——望不见尽头,不知到哪一天才能了结。

    这样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四川解放之后,纤夫们跟所有的劳动者一个样,摆脱了剥削和压迫,劳动减轻了,生活改善了。可是川江上还有不少纤夫,上水的木船还得靠他们拉,他们还得用浑身的力气去跟湍急的江水做较量。要等到川江上的运输全部机械化了,全都用上了轮船,情况才能彻底改变。咱们相信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而且不会太遥远了。到了那个时候,纤夫都要转业了。他们大多将成为轮船上的员工和管理航运的员工,成为川江上真正的主人,大自然的主人。

    这首诗一共三节,每一节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咱们先比较第二节和第一节的后四句,一望而知,除了把“痛苦”换成了“汗水”,其余完全一样。这种形式很像歌谣中的副歌。在分成几节的歌谣里,往往有几句在各节中重复出现。如《国际歌》一共三节,三节的后两句都是“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种在各节中重复的部分就叫副歌。一首歌谣的主要意思往往表现在副歌中,而副歌重复出现,能使唱的人和听的人都得到更深的感染。这首《纤夫》的类似副歌的部分,也能起这样的作用。在歌谣中,各节的副歌也可能稍有不同,或者歌词有点儿变化,或者曲调有点儿变化,而且变化大多在最后一节。这首《纤夫》的第三节,类似副歌的部分也跟前两节不同,变化稍大点儿,正好作为一首诗的结尾。

    第一、第二两节的类似副歌的部分,第二句末尾的“线”和第四句末尾的“边”,韵母都是“ian”,所以念着顺口。第一节,第一行末尾的“身(shēn)”和第二行末尾的“心(xīn)”押韵。第二节,第一行末尾的“筋(jīn)”和第二行末尾的“跟(gēn)”押韵;第五行末尾的“印(yìn)”,韵母虽然跟“筋”相同,却念去声,严格地说不算押韵。第三节,第四行末尾的“程(chéng)”和第五行末尾的“声(shēng)”,韵母相同,一个念阳平,一个念阴平,勉强可以算押韵;但是第二行末尾的“群(qún)”,韵母跟“程”和“声”不同,因而并不押韵。从整首诗来说,念起来还顺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