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都看作简单-活着就不要被动地被无影之手牵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电影《东邪西毒》里有句经典台词: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了,以后的每一天都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多开心。而佛家也说,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著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生活中,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而如果我们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所以,面对烦恼,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地被烦恼牵着走,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佛教中,人世间的许多事业都需要用人的恒心去完成,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就难以成功。当人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愿望时,如果仅有三分钟的热度而没有恒心,最终结果必定是虚度岁月,一事无成。

    一位老先生充满悔意地对他的朋友说,年轻时候的他非常喜欢绘画,曾经每一个周末都到丛山峻岭中去写生,其作品也深受老师的赞赏。可惜他在毕业以后,为了应付生活,需要多赚一些钱,就把绘画的兴趣完全放弃了。如今已经退休,不必再上班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每天无所事事。某日,他和当年一起写生绘画的朋友相逢,这时对方竟已经成为画坛有名的画家,作品身价不菲。画家这个行业不需要退休,反而由于年轻时代的投入和努力,累积了深厚的人生经验,加上长期的绘画实践,到年老时就会显现出更出色更优秀的创作能力。这位老先生感慨地说:“当年要是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继续坚持,要是我愿意刻苦钻研,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要是我每个星期用一两个小时继续画下去……唉!”

    另一位过了而立之年的普通上班族也非常后悔,他年轻时曾立志要做一个音乐家,但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因为他考大学时曾报考音乐学校,但落榜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愿望,此后几乎没有再产生过要当音乐家的念头。而当年和他一起学习音乐的同学高考落榜后,又下苦功复读了一年,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音乐学校,如今也事业小成。

    如果上述例子中的两位主人公当初能坚守自己的信念,真正持续不断的坚持抱有同一个愿望,持之以恒的学习,而是稍有挫折就马上放弃了,那他们的人生很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

    现实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像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人一样,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持续的拥有自己的愿望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般人都无法持续下去,所以也就很难实现。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以下身边的一些朋友,就会发现许多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想象的结果。人如果持续的在他心中怀有一个殷切的愿望,他的未来就将得到同愿望一样的人生。也有一些人反对过这个结论,因为他们年轻时有很多的愿望但最终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但是不管人怎样后悔,生命都无法重来,因此做人不应该轻易地忘掉自己的初心。

    暮色降临,某寺院送走了最后一批游客,寺院又归于宁静。恒慧法师遣弟子们回房歇息,他体谅弟子们白天劳累,每天都是自己亲自用软帚沾了水,躬身将寺内尘埃一一拂尽,那白日的喧嚣留下的热气,似乎也随着这软帚,一一散尽了。

    这一天恒慧法师扫到后殿佛祖铜像边时,扫帚忽然碰到了一个蜷缩于地的人,将那人惊醒。

    恒慧诧异道:“这位游客为何这么晚了还不离寺?”

    “我因见这铜佛生动亲切,神态超凡,所以反复摹画不舍。闭目凝思其精妙,不料竟然沉沉睡去,惊扰了大师,还望谅解。”游客忙起身,彬彬有礼地说道。

    恒慧法师见他衣着简朴,体单形瘦,戴着一副眼镜,还握着画板,便微笑道:“能让我看看你的画吗?”

    游客连说:“见笑。”于是递过画板,法师看画板上的画果然栩栩如生,流动着几个侧面的铜像的逼真神态,问道“这寺中佛像近百,你为何独钟爱此像?”

    “也许是我愚钝。我看这寺中其他神佛都是凡俗之物,只有此像独有几分仙气。”游客欠身答道。

    恒慧法师心头一热,一把抓住游客的手腕:“你跟我来。”便一直将他领入自己的房中。

    恒慧法师向游客请座敬茶,说道:“凭你刚才的见解,便应为我上宾。正如你所见,这寺中佛像,除了你临摹的那一尊,其余全是假的。”

    不等游客询问,恒慧法师便向他详细解释了起来。原来寺里承前人传下的佛像那十年里全被砸了,现在这些都是最近几年重塑的。法师不无感慨地说:“前人塑像,心中有佛,所以能虔诚而心手合一,塑出上品;如今工匠心中无佛,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所以只能骗骗俗人。”

    游客点点头:“法师说得有理。虽有这些假,似乎并不妨碍香客们的真心。贵寺近年来不是游客如云,香火日盛吗?”

    恒慧叹道:“因此我就更不忍心用这假来骗他们的真了!只是来者如云,能辨真假者有几人?”说到这里恒慧忽然立起身道:“像你这样能辨真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便再给你看一样‘真’”。

    不一会儿,恒慧从内房出来,双手捧出一个锦盒,打开来,再揭开一层绒布,竟是一尊玉佛,枕手侧卧,书本大小,却如初生婴儿般光洁无瑕,艳丽动人。

    游客惊得站起来,目光闪亮地盯着玉佛,两手张开,却又不敢去碰它。法师笑道:“你看这尊玉佛如何?”

    游客兴奋地赞叹道:“此玉佛真乃绝品!它非但脱了尘俗,而且超了神异之气,又复归自然。”

    恒慧法师见他说的真切,又说:“你可知这玉佛有一对?另一只更在这只之上?”

    游客听法师这样说,更加激动,求法师让他亲眼看看另外一只玉佛。

    法师看着游客眼中热切的眼光,便转身回内屋去取另外一只玉佛。可是等他出来,茶在桌上仍袅袅冒着热气,游客却不见了,玉佛也不见了,锦盒歪倒在桌上。

    恒慧法师颓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难道这世上就无一人可守住自己的初心吗?这已经是被偷走的第九尊高仿假玉佛了,看来这真玉佛是无人有缘欣赏了。”

    而那游客,原本是一位颇有潜力的画家,如果他能潜心作画,将来肯定会有所成就。可是他没守住自己的“初心”,被物质迷了眼,最终被警察抓住,因为“盗窃罪”而锒铛入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看似简单,要真的做到却是那么不容易。当我们做事或创业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不要抱怨他人没有给予积极的配合,而是要牢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收拾心情,重新整装出发。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

    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爱物,于是就小心照顾,兰花也一直生长得很好。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花摔到地上,兰花被摔坏了他非常惊恐,不知道。

    禅师回来以后得知喜欢的兰花被摔坏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他只是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的。”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解读出一个道理,这位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因此我们遇到坏事情时要尽量选择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如果别人做了让自己烦恼的事情,与其生气,不如原谅别人,就像这位禅师一样,不因资金心爱的兰花摔坏了就惩罚徒弟,也没有大发雷霆,他善待了徒弟,实际上是善待了自己。

    古时候,有一位员外和一位仆人一起去收田租,收完田租天色已晚,主仆两人就在面馆吃碗面。吃完面,这个员外看看仆人没有付钱的意思,所以心不甘、情不愿地付了钱。

    主仆上路回家时,天已经黑了,仆人赶紧点着油灯走在主人前面带路,主人很不高兴的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走在我前面?”仆人赶紧退到主人身边,把马路照光亮,主人又不高兴地说:“喔!你是什么身份?跟我并驾齐驱!”于是仆人又退到主人后边,主人仍然不高兴地说:“你走在我后边,我怎么看得到马路,你准备让我摔死?”

    仆人开口问主人:“我走在前面、后面、你身边都不是,到底你要我走哪里?”主人终于说出心里话:“你把刚才吃面的钱还给我,你高兴走哪里都可以。”

    这个员外因为仆人一时疏忽忘了付面钱而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这样的胸怀,他的生活怎么可能会过得开心?不善待别人,最终苦的是自己。

    一个女孩子因为家里穷,小时候总觉得低别人一等,养成了木纳寡言的性格,在伙伴中是典型的丑小鸭形象;就连身边的叔叔伯伯,也把她当成参照物,作为炫耀自己孩子的资本。

    在她读初中时,同族的另一家的孩子早早地戴上了眼镜,而她那时还没近视。族人在一块说话的时候,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孩子的父亲在轻蔑地贬低她:“她家那么穷,能买得起眼镜吗?一个眼睛值好多钱呢!”

    这个伯伯的话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这句无意中听到的话成了她刻骨铭心的恨。

    再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有了工作,嫁给了一个城里人;而那家的孩子,却在外地打工,过着并不怎么如意的生活。此时此刻,她觉得舒坦、解恨。

    风水轮流转,那家的老人得了一场病,在医院治疗需要花很多钱,否则朝不保夕。那家的孩子,也是她小时的玩伴,找到她,希望能在经济上帮他们一把,让老人多活几年。

    此时的她经济还算比较宽裕,但小时候受到的伤害让她张口就托辞回绝了。

    她这么做在族里激起众怒,她父亲拄着拐棍找上门来,指责她太不近人情,丈夫也劝她别断了人缘。经过大家一番劝说,她凑了两万元钱送过去,并委婉诉说了自己的不是。丈夫还和她在那家老人住院期间专程探望了两次。

    那个曾经刺痛她自尊心的伯伯最终还是去世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家儿子把钱还给了她。而此时的她,是对是错,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总感到心里很麻木、很茫然。

    过了半年,她到外地出差,刚到目的地就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父母同时煤气中毒了,让她抓紧时间回去。她心急如焚,犹如天塌下来一般,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万一失去父母,她想都不敢想……

    而当她搭最近的一趟航班回到市里,又转了几趟车赶到县城医院的时候,父母早已经苏醒过来,看样子并无大碍了。问了家人,才知道是那家的儿子首先发现他的父母出了事,不仅筹钱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一直在医院里照顾着他的父母。那一刻,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自责、惭愧、悔恨让她不能自己。

    父母出院后,她一直在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帮助他家,那么自己的父母出事了不就没人管了?她反思了自己走过的这些年,发现自己心中一直压抑着仇恨,性格逐渐扭曲,要不是这次父母出事,她还意识不到这些,父母得以生还,让她明白:善待别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微笑面对别人,别人才会对你微笑,善待别人,最后善待的是自己。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如果不是在年轻的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在自己的人生中时时践行,那么他很可能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洛克菲勒年轻时像当时许多年少无知的人一样,得过且过,一无所有。不过,洛克菲勒怀有十分远大的理想,他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有一笔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财富。于是,他去了距离家乡很远的一个偏僻小镇。在这个小镇上,洛克菲勒结识了镇长杰克逊先生。

    杰克逊先生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而且平易近人,心地十分善良。对于这个初来乍到的异乡年轻人,他非常热心地帮助他。当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镇长夫人总是会十分高兴地给予帮助,而且镇长还会时不时地让女儿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点心。

    一次雨后,洛克菲勒看到镇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已经把镇长家门前的花圃践踏得不成样子了。洛克菲勒为此感到气愤不已,他真为镇长和这些花朵感到惋惜,于是他站在那里指责那些路人的行为。可是第二天,路人依旧踩踏镇长家门前的那片可怜的花朵。第三天,镇长拿着一袋煤渣和一把铁锹来到了泥泞的道路上,他用铁锹把袋子里的煤渣一点一点地铺到了路上。一开始洛克菲勒对镇长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镇长为什么要替这些践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铺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镇长的苦心,原来有了铺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着花圃走过泥泞的道路了。

    不久之后,洛克菲勒离开了这个小镇,不过他知道,他不是一无所获的离开,他带着镇长杰克逊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那句话就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直到成为闻名于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将这句话铭记在心中。

    性格自私的人不愿意对别人付出任何关爱,所以他们永远都体会不到来自他人的友情和温暖,面对别人给自己制造的麻烦,他们也不愿意原谅别人,但这样最终苦的是自己。而若我们胸襟开阔,善待别人,就是在善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幸福和关爱之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朝著名词人纳兰容若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多少恋人在刚刚开始相爱的时候,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但时间久了,却失去了最开始时的甜言蜜语,原本相亲相爱的两个人最终却相离相弃,分道扬镳,最后只得感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雅晴从未想到会用“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几个字来总结自己的爱情,当她在自己的QQ签名上敲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泪,无声爬满了脸庞。

    雅晴和凌霄是大学同学,凌霄是她的学长。在学生会招新时,凌霄一眼看到了清纯的雅晴,而雅晴也被这个帅气潇洒的学生会副主席吸引,两人自然而然成了全校学生羡慕的一对璧人。

    和所有的大学情侣一样,雅晴和她的“王子”每天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出去玩,凌霄每天早上都会打电话叫她起床,晚上打电话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幸福和甜蜜洋溢在两人的脸上。和其他情侣不一样的是,雅晴和凌霄摆脱了“毕业就分手”的“魔咒”,凌霄毕业后去了另一个城市,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距离的增加而变淡,反而更好了。自然的,雅晴毕业后也去了凌霄所在的城市,两人开始为未来奋斗和努力,雅晴开心地以为,再过一两年,等彼此的工作都稳定了,也该谈婚论嫁了。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雅晴的想象发展,她和凌霄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吵架越来越频繁,后来甚至开始了冷战。当每天回到租住的房子,只能看到一言不发的凌霄时,雅晴知道,她和凌霄的感情该画上句号了。

    没有吵闹,没有纠缠,雅晴辞掉工作,收拾好自己的行李,离开了这座城市,她选择去西藏旅行。西去的列车上,她回想起和凌霄这六年来的点点滴滴,曾经那么甜蜜的两个人如今却各奔东西,她未料到会是这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能永远停留在当初的美好时刻该多好!”雅晴闭上眼睛,陷入回忆,“当初他对我说我们的爱情可以一直这样美好下去,我也以为我们能做到,但最终还是分开了。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让那种自然,那种回忆,那种真诚,一直弥漫在生命之中,该多好!可是这世上不管是人,还是物,迟早都会变的,又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保持当初的样子呢?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自己这样痛不欲生?只留下当初那些美好的回忆给自己,岂不是更好?”

    车窗外,是深邃的夜空,雅晴的心也开始变得像夜空那样安静。

    有多少人失恋后会想着当初的美好而把现在的自己折磨得痛不欲生?又有多少人能像雅晴一样想得开?

    每个人都会有初遇的情结,初遇像一朵刚刚盛放的水莲花,圣洁的花瓣,鲜嫩的花蕊,青青荷叶衬托着出水面,美好亦如初升得月亮,九州照同,不染纤尘;初遇又像一杯清水那般清纯透明,透明中包含着一种叫做永不会再来的幸福,稍纵即逝,有的人拼命的想抓住,拼命的追寻,可他还是如烟随风,轻轻流逝再也不见了。初遇的情怀,是一场淡淡的清风,太过执著了,便迷失了自己,惹一世的忧伤。让他自由吧,只留一丝在梦里,安慰曾经渴望的心。

    初见,温暖。蓦然回首,曾经沧海,风再起,换了人间。人生如同漫天飘零的雪花,怎样的浪漫纯洁,却无法敌过手心的温度,无奈绚烂的开头,却注定悲壮的结局。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冥冥中注定的惊鸿一瞥,定格一瞬间,却又转瞬即逝,带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好记忆。不必担心它如樱花般灿烂易逝,不必纠结于失去后的落寞忧伤,不必害怕它如华丽舞台般黯然谢幕。

    多情自古伤离别,舍弃三千繁华,只为固守那一份初见的美好。曾经沧海,只为了圆一个梦,求个结果。何不退到原点,选择放手?宋丹丹说: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人性贪婪,我等庸人,总是无法放下世俗的种种诱惑,患得患失,终究逃不过自寻烦恼。

    时光荏苒,岁月迷离。蹒跚于满目琳琅的人生旅途上,或许我们都苍老了容颜,或许我们都经历了成长,或许我们都忘却了过往……将所有的烦恼忧怨都化嘴边轻然一笑,人间便少了仇恨感伤,只留下初见时的一泓柔情。忘却三生石畔籖画的未了情缘,超然于红尘之外,凛然于正气之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世上有太多的事变幻莫测,难以琢磨,可是那份美丽的开端足以令人动容。过程、结局,又能有多荡气回肠?

    人生若只如初见,只要带着那份初见的美好,各自回到各自的世界里,完成一场快乐的联想之后忘记彼此,也许在下一个路口相见的时候,我们还能带着欣喜和欢乐对彼此述说初见的美好。

    说走就走

    最近几年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生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间的都市人对旅行的渴望越来越浓,一次又一次地盘算着假期,安排着旅行,却又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为了某件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将旅行往后推迟,每次都这样安慰自己:“下个假期吧,下个假期一定去旅行。”可是,下个假期,还是在这样安慰自己,旅行,成了一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行的事情。

    “老段啊,我们今年夏天去西藏吧!”王雨收拾完家务,对正在阳台上侍弄花草的老伴说道。

    清晨的阳光照在王雨花白的头发上,段鑫望着陪伴了自己半辈子的妻子,轻轻点了点头。

    段鑫是一名公司职员,患有高血压,2007年退休。王雨,退休前在医院做行政工作,患有心脏病。虽然两人身体不算特别硬朗,但对去西藏一直都非常坚定。王雨说:“年轻时候,我俩就一直想去西藏,不过一直没去成,这次就算是圆年轻时候的一个梦吧。”

    说这话的时候刚刚过了端午节,段鑫联系到自己的初中同学老凌,两对年过六旬的夫妻开始为去西藏做准备。段鑫上网查资料并参照地图,设计了自驾游的行车路线,还给开了8年的捷达车做了保养。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两对夫妻,四位老人,每人一只行李箱,冲锋衣、棉衣、睡袋、常用药品以及方便面、水、八宝粥、牛肉干、巧克力等大量食物,还有一辆捷达车,在山海关清凉的海风中,踏上了去西藏的旅途。

    一路上,他们不选择走高速,也不走城里,“堵车,浪费时间,而且城市都大同小异,没意思。”段鑫说,他们找的都是商业味没那么浓的景点,“我们更注重自然风光。”

    整个行程中,由段鑫和老凌两人轮流开车。每天,他们都是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一般情况下,午饭简单地在车里吃点,晚上就会选择一个地方落脚,四个人也会上饭馆,AA制。“晚上不能开车,不安全。”老段说,“因为行李实在太重,路上常碰到警察让我们下车接受检查,说是后轮胎都压瘪的。其实,很多东西都不用带,路上都能买到,价格也差不多。”

    终于到达拉萨的那天,四个人欢欣雀跃着,身上的疲倦一扫而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整个城市的氛围都会让人变得虔诚起来。

    逗留几天后,他们赶往珠峰大本营一号营地,那里海拔5210米,很多游客都出现高原反应,那几天天气也不好,还下了冰雹。幸运的是,这四位老人都适应得很好。

    在勾心斗角的大城市活了大半辈子,四位老人此次自驾游最大的感受就是民风的淳朴。有好几次,车子因为路况不好,坏在半道上,都是过路人主动上来帮忙。

    虽然那里的生活不算富足,但是幸福指数很高。“我们总能感到,他们过得很快乐,每个造房子的工人会哼歌,县城里只要有广场的地方,就能看到有人在跳舞。”段鑫说,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他们。

    “70岁之前,我和老伴儿不会停下旅游的脚步”王雨说,“我们今年有夏秋冬三个旅游计划,这次西藏之行算是夏之旅,秋天,我们要去内蒙看胡杨林,冬天还要去一趟漠河!明年春天再去云南看油菜花和梯田。”

    原本担心身体状况而不敢出去旅行,通过这次自驾游,王雨发现自己和老伴儿的身体不仅没出问题,还比之前硬朗了很多,于是决定以后还要多出去走走。

    段鑫订阅了《国家地理》,杂志里谈及的每一处风景,他都想亲自去看看。“我老伴身体不好,但是只要她想去,我就陪着她。70岁之前,我们不会停下旅行的脚步!”

    被神奇西藏所吸引的你,有没有这样说走就走的勇气?

    《不去会死》这本书的作者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工作,骑着自行车踏上世界之旅。

    有多少人,也曾有和石田欲辅一样的梦想?可是,最终,又有几个人有他一样的勇气?

    工作太忙,身体不太舒服,还有一单生意,还有一个项目,路程太远,钱不够,对想去的地方了解不足,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家人不同意……我们就这样给自己找了一个又一个推迟旅行的借口,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最终也没能成行。

    说走就走不是一种不加思索的冲动,而是一种不为前路的陌生和未知因素所困扰的释然。顾虑和优柔寡断是众多旅行计划泡汤的一大硬伤,很多时候不是没物质基础和充足的时间精力,而是被这种考虑周全、追求细致的心态所耽搁、拖垮,弄到最后不欢而散。

    其实,最美的风景属于随性的人,这种人敢于打破常规,受限制的因素较少,他们活得洒脱。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他们一心一意担心的是脚下的路和前面可能会出现的危险障碍,这种人只会错过更多的风景。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旅行并不一定是要去多远的地方,只要心中洒脱,哪怕是找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坐上沿海岸线奔驰的公交车去海边散散步也是一场旅行。向城路过的老街巷问个好,沙滩与阳光,热闹与宁静,不同的光线里,有不同的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太多的时候,我们被生活上的烦恼所牵绊,想不开,放不下,被这些无形的“手”牵着鼻子走。而我们如果有这种“说走就走”的勇气,勇敢放下这些烦心事,即使身处闹市,也如置身于世外桃源,哪里都是美丽的风景。

    生死也不过是桩闲事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喃喃低语穿越时空回响在人们的耳畔,“这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如果细想想,其实,这世间事,就连生死,也不过是桩闲事。

    释迦世尊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四十九年,亦不能摆脱于生死。众生愚痴,没看清一生所求何物。

    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是要明了人生,世俗人生,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苦事伴随不去,乐事转瞬即逝,此为空苦。《涅盘经》罗列的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因此世俗人生不值得执著。

    所谓“脱死”,是不妄执生,不畏惧死。越妄执于生,越畏惧于死。“了生”“脱死”,是有因果关联的。所以,“脱死”是不再被死所困扰,从死的束缚里解脱。

    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庄子也将生死视为一桩闲事,他认为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受自然界规律支配的,生是依循自然界的运动而生,死是自然界事物转化的结果,生就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死就像是休息在宇宙的怀抱里。生也好,死也罢,不过是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什么值得害怕的。

    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记录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聚在一起说:“谁能够把无当做头,把生当做脊柱,把死当做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说完后,四人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之后成为好友。

    不久之后,子舆生了病,变成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虽然子舆生病如此厉害,但他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还蹒跚地去井边对着井水看自己的样貌。

    子祀前去探望他,问他:“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哈哈大笑说:“我不但不讨厌这副样子,如果造物者把我的左臂变成了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如果造物者把我的右臂变成了弹弓,我就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如果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

    子舆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古人所说的倒悬之苦,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子舆能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所以悲哀和欢乐就不能侵入他的心房,他也不会因为现在的变化而厌恶自己的样子。

    不久之后,子来也生了病,子犁前去探望他时他已经快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让他的妻子儿女走开,说:“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又跟子来说:“造物者又要把你变成什么,是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还是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子来回答说:“子女都只能听从父母的吩咐调遣,自然就是人的父母,它使我靠近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自然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我都能把生存看做是好事,那死亡就是比生存更好的事情了。”于是子来安闲熟睡似地离开了人世。

    庄子用这个故事来阐明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就像是赘瘤一样多余,而死亡在他们看来就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这样的人是不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的。世人皆太在乎生命,不厌其烦地去炮制世俗的礼仪,故意炫耀于众人的耳目之前,最终让自己劳累不堪。我们应该学习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依循自然界的运动而生,追随自然界事物转化的结果而死,将生死看得很轻很轻,这样就能在有生之年过得豁达快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

    武智杰在还是婴儿时就和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住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也是一个天生顶尖的足球运动好手。不过在他刚入中学时,他患上了一种腿病,后来,腿病迅速恶化为癌症。医生告诉他必须动手术,否则癌症会迅速扩散到他的全身,于是他的一条腿便被切掉了。出院后,他拄着拐杖返回学校,高兴地告诉他的同学:“我将会安上一条木头做的腿,到时候,我就能用图钉将袜子钉在腿上,这是你们谁都做不到的。”

    等到足球赛季开始的时候,虽然武智杰已经无法再回到球场上和大家一起踢足球,但是他找到教练问他自己是否可以当球队的管理员。武智杰乐观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迅速感染了全体队员,大家练球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这个乐观的男孩,他的病恶化为肺癌。武智杰的父母希望他能在人生的最后时期过正常的日子,所以决定向他隐瞒病情。

    出院后,武智杰又回到了球场上,他每天都满脸笑容来到训练场地,为其他队员加油鼓劲。由于受武智杰乐观情绪的感染和鼓励,他所在的球队在整个赛季中保持了全胜的纪录。为了庆祝胜利,球队举行了庆功宴,并准备送一个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给武智杰,但是武智杰因为身体太虚弱没能来参加,庆功宴也并不圆满。

    几周后,武智杰又回到了学校,除了脸色更加苍白外,他仍旧是老样子,满脸笑容地和朋友们打招呼。教练轻声责问他:“怎么没有来参加庆功会?”武智杰笑着说:“哦,教练,你不知道我正在节食吗?”一位队员拿出要送他的签满球员名字的胜利足球送给他,武智杰含着眼泪,轻声道谢。散会时,武智杰走到门口的时候回过神来,以坚定冷静的目光看着教练,微笑着说:“再见,教练!”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明天见,对不对?”教练问。武智杰的眼睛亮了起来:“别替我担心,我没事!”

    一周后,武智杰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其实,武智杰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不惧怕死亡,反而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并用自己的勇气和欢笑来感染周围的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没有留下遗憾。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习惯到外面无比惧怕死亡,但死是必然的,它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一步步靠近我们。既然谁都无法避免死亡,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当成一桩闲事,顺其自然,过好现在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