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袁世凯(2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就中国当时的现状来说,在构成民主政治的上述四个条件中,相对而言,只是第二条状况比较好。当时的新闻媒体相对独立,言论相对自由,报刊杂志不仅可以发出独立的声音,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攻击政府。袁世凯及其下属官员,孙中山和其他政治家或政客,无一不在媒体监督的范围内;结社也是自由的,民众对事关国计民生和自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并且依理陈述依法抗争。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政治制度的设计,还是官智、民智的水平,都远没有达到实现民主政治的阶段,整个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法律基础等等,都决定了当时的民主政治羸弱无比。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最先进的民主思想所设计的共和体制的运作,对于新生的中华民国来说,无异于生吞活剥,勉为其难,那种运转之中的艰涩和生硬,就完全可以想象了。

    从袁世凯临时政府的组成结构来看,这个政府本来就是几派政治势力,也即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北洋军事强人妥协的产物。从执政官员的素质来看,那些身居高位号称开明的官员,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只是通过逐步积累经验而提高的。这类人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很不全面,知识基础仍旧是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是当中的佼佼者袁世凯,也是落第秀才出身,虽然思想比较开化清明,但无论对军事还是现代政治、经济,都是一知半解零敲碎打,缺乏整体上的认识,因而在关键时刻,总是缺乏明晰的判断力。并且,对于袁世凯等人来说,即使拥有新思想,在实现新思想的路径上,也是通过旧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在革命党一方,总体上也跳不出武力解决问题的造反逻辑,不懂得现代政治就是法治和选票政治。各种政治力量都没有形成对民主规则的敬畏和信仰,没有学会以妥协、折中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只把民主看成是工具,希望民主只为己所用。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得这个政府,以及同时存在的参政两院,在面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以及民主、法治时,缺乏应有的认识。这也决定了在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之间,自觉不自觉地,要运用一些非正常和极端手段。双方之间,是很难真正合作的。

    袁世凯政府才启动,革命党人针对袁世凯所制定的《临时约法》就起到作用了。《临时约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但由于限制太严,很多时候几乎是人为地制造袁世凯与唐绍仪之间的矛盾,也使国民政府的运转出现了很大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内阁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适时地缓和转型时期涌现出的复杂矛盾——可以用内阁的更替缓解矛盾,以及总统的压力。但袁世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旧式权臣,从一开始,无论是《临时约法》,还是内阁国会,都是他在那一场交易中被迫和无奈接受的附属品,对于这些外国制度和观念,袁世凯是极为模糊淡薄的。袁世凯所熟悉的,仍旧是长期以来旧的专制政体下形成的长官意志和集权操作。因此,当袁世凯接手民国新政权之后,他肯定会和旧时代的君主一样,相信只有自己,而不是国会和内阁,才能带领这个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这样的心态,使得袁世凯当然不允许权力游离于自己之外。从一开始,由他的理解力和习惯所赋予的行动造成他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的挺身而出,将自己直接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从而使自己成为公众的一个靶子,也使这种政体没有了障碍物。

    最初,袁世凯对唐绍仪维护《临时约法》,坚持责任内阁制度的行为,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并且,小心翼翼地按照革命党设计的政治体系行事。但不久袁世凯就发现了,这样的体制安排,似乎潜伏着某种别有用心,有意在跟自己过不去。一直习惯于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在此后的行动中,不断地感受到《约法》和议会的约束,这样的约束让他感觉异常不爽。虽然《约法》

    看起来赋予总统相当大的行政权,理论上总统是全国海陆军的统帅,拥有广泛任用官吏的权力;并且,弹劾总统是不容易的。但同时,这个《约法》又有一个同总统共同承担责任的内阁总理和内阁,责任内阁直接代替总统对国会负责。这样的矛盾,使得实际操作上就变得相当不易,势必使总统和内阁总理为事情的决策产生纠纷。究竟谁来行使行动权力,就变成了一个问题。袁世凯这时候才意识到,革命党人之所以邀他出山,只是在利用他的威信和声望来降服人心,并不打算真正地听命于自己。对于如此形式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然不满,这个旧时代以军事势力起家的一方诸侯,在骨子里都能觉察到权力的重要性,他当然不肯让出自己的权力,想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世凯与唐绍仪首先发生冲突,是由于向“六国银行”借款一事。

    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国家秩序被破坏,骚动不断;财政陷入困境,税收异常困难,国家和民族已陷入崩溃的边缘。国民政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拥有充足的经费以保证运转。1912年初,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民政府得遣散南京附近的数万官兵,光这一项,最低限度的遣散费,就得二百五十万两银子。面对捉襟见肘的局面,唐绍仪无奈何之下,准备向外国银行借钱。他先在参议院发表演说,寻找各方面的支持,阐述国家财政困难,需要举借外债,需要一笔二亿一千五百万两的款项,才能满足年度各项事业的开支。然后,唐绍仪正式向英、法、德、日、意、俄、美六国银行提出了借款要求。六国的条件很苛刻,并且,以唐绍仪曾经与比利时银行借钱用途不明为理由,提出要对借款进行严格监控,还表示,不愿跟唐绍仪打交道。唐绍仪一气之下,准备拒绝借款。但不借款又该怎么度过呢?这时候,袁世凯插手了——袁世凯见唐绍仪出面不便,便让财长熊希龄直接跟六国银行商洽。不明事理的同盟会员们,见唐绍仪被摒出大借款之外,纷纷通电,打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旗号,强烈反对借款,并对熊希龄口诛笔伐。而熊希龄所在的另一大党共和党,见本党部长无端遭到攻击,转而迁怒唐绍仪,也对唐绍仪进行攻击。一时间,双方通过报章、游行等手段,吵成一片。六国银行代表见中国政府为借款一事,弄得如此大动静,也不想趟这个浑水,立即宣布贷款谈判无限期推迟。借款不成又遭攻击,个性倔强的唐绍仪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好言相慰,唐绍仪暂时收回了辞呈。

    借款不成,最受打击的,莫过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了。中央财政已无力支付各省自辛亥革命以来迅速扩充的军队开支,只好下令各地军费开支完全由地方政府支筹。这时候,全国共有九十五万军队,南京附近也有近十万隶属革命党人的军队。由于经济负担过重,到了6月,黄兴从减轻人民负担的角度出发,自请解除南京留守之职,同时将所属的十万军队,三分之一撤回各省,三分之一编成了三个师,交江苏地方财政负担,三分之一就地遣散。革命党军队的改组,自然遭到同盟会会员以及其他革命党人的反对。与此同时,矛头也对准了唐绍仪为首的内阁。唐绍仪顿感无颜见人。这个时候,恰好王芝祥上任直隶,又被袁世凯否决。这样的结果,激化了唐绍仪与袁世凯的矛盾,也使唐绍仪一气之下,辞职走人了。

    专制还是民主(2)

    王芝祥就职直隶,是唐绍仪在南京组建内阁时,与革命党人谈判时承诺的。革命党人的意图是想通过唐绍仪,将王芝祥安插在邻近京城的地方。唐绍仪回到北京后,兑现诺言,电令直隶以省议会的名义,召王芝祥北上就职。而直隶警察厅长杨以德等人,向中央政府发出抗议电,以直隶五路军人的名义,反对王芝祥出任直隶都督。这些人的主张,暗合袁世凯的心理,袁世凯以总统的名义,一方面斥责军人干预政治,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各地都督统辖文武责任重大,任免之权理宜操自中央。于是,袁世凯任命直督爱将冯国璋任直隶总督,改派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抚使。任命书发布时,要求唐绍仪共同签字。唐绍仪不同意袁世凯的做法,坚决不签字。唐绍仪强调王芝祥任直隶总督,是自己定下的,应该执行。袁世凯则以直隶那么多人反对,势必会引起矛盾来反驳。最后,双方都强调《临时约法》赋予自己的权力——袁世凯说,你发布任命书我不盖印;唐绍仪则声称,你盖印,我不签字。

    在这种对峙之中,袁世凯当然不肯退缩,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王芝祥,将未经过唐署名的委任状交给王芝祥,派王芝祥赴南京遣散军队。同时,又给了王芝祥一笔不小的经费。王芝祥接受了命令,很快去南京上任了。王芝祥这一走,让唐绍仪颜面顿失,威信扫地。《临时约法》的副署制度是内阁特权,也是责任内阁的主要标志,副署制度遭到破坏,关系到内阁的职权和信誉,也关系到民国法制。唐绍仪气愤难平,不辞而别去了天津称病不出。袁世凯看这下事闹大了,只好派段祺瑞、梁士诒赶至天津,好言劝慰唐绍仪复出。

    唐绍仪坚持要求辞职。袁世凯无奈,只好同意唐绍仪辞去总理一职,聘请他出任高级政治顾问,并在其辞职书上颇动感情地写道:

    该总理于共和宣布以前,南京奔驰,为民国效劳甚至。及就任总理,经营擘画,错节盘根,困苦艰难,非可言喻。民国草创,正赖长才,岂容听其退休,失慈臂助。特以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不得不谅其苦衷?免国务总理本官,任为高级政治顾问。仍望趁此宽闲,勉自调护,以养疴之余暇,备政治之谘询,将来倚重正多,当有以副国民之望。

    从文中可以看出,袁世凯似乎对唐绍仪的退出,无限眷念,表之切切。当然,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样的批文是否是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就发生了总统与总理冲突导致总理称病辞职事件,可想而知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了。唐绍仪辞职之后,袁世凯考虑再三,他先是想让宋教仁出任总理,但宋教仁不为所动,一心想着组成政党内阁。同盟会很快作出决议,要求全体盟员退出内阁;张耀曾、李肇甫等人代表同盟会面见袁世凯,提出不参加混合内阁,建议组织一党内阁或者无党派内阁。袁世凯不同意。于是,宋教仁辞去了农林总长职务,蔡元培也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至于另一个总长陈其美,因为一直未来北京就职,也谈不上辞职了,代替他执行职务的次长也辞职。宋教仁辞职后,移居在京郊农林实验场,全身心致力于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在此期间,袁世凯派人给宋送去五十万元。宋教仁写了一封感谢信,拒绝了袁世凯的好意。

    在随后的《政府公告》中,袁世凯通电全国,重复了他的政治观点:以现在中国的情况,两种内阁都不适合,如专取共和党或同盟会或超然无党派之人组织内阁,任何一方均不能得许多人才,所以,以我之见,不联合数党及无党派人士共同组织,就不能成完美的内阁。袁世凯声称:余的主义在于得人,但问其才不才,不论其党不党,余之主旨在于建设民国,诸君如热心建设者,余皆引为同志,否则,余不能强人所难。余奉告诸君,当放大眼光,从中国全局着眼,从世界大势着眼,断不可沾于一党之关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时代政党更代清长之成例,适用于今日危急存亡之中国。总须大家破除成见,协力同心,共同建设。

    袁世凯的这一篇谈话,看起来光明磊落,言之凿凿,大公无私,掷地有声。通电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片赞叹,也得到了共和党和进步党的声援。一些人纷纷在报刊上发表谈话和文章,指责国民党的内阁成员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搞小集团,耽误国家大事。

    接着,袁世凯提议在新内阁中,由外交总长陆祥出任第二任总理。陆祥187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基督徒家庭中,精通外文,曾担任过清廷驻俄国和荷兰的参赞和公使,辛亥革命后曾发动外交使节联衔通电,要求清帝退位。从派别上来说,陆祥既不算同盟会的人,也不算袁世凯的死党。因此,袁世凯推举陆祥当总理,估计参议院会更容易接受一些。事情果然如袁世凯所料,虽然陆祥遭到了同盟会议员的反对,但由于共和党及进步党等大多数议员还是能够接受他,陆获得参议院通过。当日,袁世凯任命陆祥为中华民国政府第二届总理。

    陆祥顺利地当选为总理,袁世凯总算是暂时松了口气。与此同时,新一届国会议员的选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直被各种事务弄得焦头烂额且不谙现代政治的袁世凯,对于议员的选举没有太放在心上。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疏忽之中造就的国会局面,在此之后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一点也不比《临时约法》小。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十三条:“在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之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因为急于做正式大总统,自然对这事紧锣密鼓。很快,《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公布:国会分为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二十二行省,每省各十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设选举会,分别选出二十七名、十名、三名;另由中央学会选出八名;各地华侨选出六名。各省参议员由该省的省参议员,依法做选举人。另外,还有专法规定选举方式。按法定名额,参议员共有二百七十四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