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袁世凯(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个时候,行动相对迟缓的李鸿章还沉湎在自己“以夷制夷”的思路中,一直试图通过俄国与英国的施压,避免战争的发生。李鸿章知道清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弱点,如果要打这一场战争,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但在西方列强眼中,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古老帝国,日本则是一个向西方学习颇有成效的新锐国家,这两者之间的争斗,应该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就心理上来说,列强们还稍稍同情日本。对于两国之间的争斗,列强们都隔岸观火。当李鸿章一直迟迟下不了增兵决心时,日本军队源源不断地开到了朝鲜。6月24日,袁世凯在十万火急之下,连发四份电报向李鸿章要求增加军队。李鸿章仍是想通过外交努力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袁世凯知道朝鲜不可能保住了。到了7月5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乌向朝鲜政府提出照会,要求朝鲜在制度、财政、律法、兵务、学政五方面进行改革,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朝鲜遵从日本旨意。同一天,袁世凯在电报中向李鸿章提出,要么进兵朝鲜,要么撤出在朝鲜的军队,以免日军挑衅,引发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一直犹豫,撤兵吧,似乎有损大国的体面;增兵吧,似乎又易引发冲突。就这样,在犹豫中,李鸿章丧失了很多机会。

    李鸿章一直不发布增兵的命令,袁世凯意识到事态的紧急了。袁世凯当然知道日本人对自己的仇恨,如果自己再待在这个地方的话,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因此得赶快离开朝鲜。袁世凯赶忙给李鸿章打报告,以自己生病发烧周身疼痛为由,让李鸿章速调自己回国内。同时,袁世凯又致电好友盛宣怀,让他劝说李鸿章调自己回国。在给盛宣怀的电报中,袁世凯打了个比方,妻子被人蹂躏,急呼丈夫,丈夫却无力相争,只有坐视,情何以堪!他请求调任自己回国,让别人来代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完全可以想象袁世凯心情的忐忑。到了7月中旬,鉴于俄、英调停的失败,光绪皇帝决定迎战。可能李鸿章还是想保留袁世凯这个人才吧,宣战的同一天,致电驻朝公署,将袁世凯调回国内,将其经手之事,交给唐绍仪。这个时候,汉城已战云密布,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有人告知袁世凯,日本方面正在布置一个刺杀他的计划,得先走为上。于是,在英国驻朝领事朱尔典的帮助下,袁世凯先逃到英国驻朝领事馆,然后易装从后门骑马离开。唐绍仪手持双枪,腰佩双刀,护送着袁世凯一直来到江边,登上英国船只返回国内。

    在此之后的朝鲜形势风云突变:日军以朝鲜方面只承诺改革内政,不允诺与清政府断绝藩属关系为理由,攻入王宫,掳获朝鲜国王李熙和闵氏。之后,又将闵氏活活烧死。名义上以大院君李应为监国,实际上日本全权控制了朝鲜一切政治和军事,下令废除朝中一切条约,驱逐中国军队。同时,对清政府驻朝鲜总理公署进行了围攻。

    紧接着,黄海大战爆发,日本海军突袭了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中国运兵商船,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中国官兵两千人罹难。日本陆军又向牙山中国驻军发动进攻。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练兵还是抓权

    甲午战争的溃不成军,对年轻气盛的袁世凯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清朝的军队由早期的八旗和绿营,到晚清时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建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装备和作战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摧城拔寨,攻无不克,没想到遇到小小的日本,竟如此不堪一击。这一点,让清军上下感到震惊。熟读兵书的袁世凯感到怎么都不能理解,也咽不下这口气。

    战争期间,袁世凯的差事是:前往山海关外处理前线军务,协助周馥向前线转送军需物资。因为不在前线,袁世凯有力使不上,只好给有关部门不停上书,谈及自己军事上的一些想法和策略。袁世凯的这些建议,大都石沉大海。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因为被朝廷认定为消极作战,同时又作为替罪羊签订了《马关条约》,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全国上下一片声讨。袁世凯也朝议不佳,有不少人将中日战争的爆发怪罪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肆意妄为。重压之下,李鸿章只好躲进北京的贤良寺避风头,袁世凯也灰溜溜地告假回河南省亲。

    甲午风云的硝烟散去之后,袁世凯一方面招集了一帮幕友,静居于京城的河南会馆,参考一些现代军事著作,尝试撰写现代兵书;另一方面,袁世凯还有意拜访了不少富有名望的大臣。湘军名将刘坤一,就是在与袁世凯的交谈中,发现这个年轻的河南人是个人才。刘坤一很快向光绪皇帝力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堪用。很快,光绪正式召见了袁世凯,以示鼓励。袁世凯在见到光绪之后很激动,写了洋洋万言上书,想通过翁同递交给光绪。在万言书当中,袁世凯首先表明甲午战败并不可怕,只要能破除积习,因时变通,便是一个大的转机;袁世凯陈述了改革军制、采取西法的重要性;围绕着向西方学习的中心,对清廷用人、理财、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在文中,袁世凯无论对国际局势的分析,还是对改革方案的设想,都显出远见卓识,思路清晰,翔实具体。从这一部万言书可以看出,袁世凯当时对于西方政治、法律、军事和经济的了解,并不在康有为之下;而且袁世凯的措施和手段,远比康有为的想法更切实可行。遗憾的是,袁世凯的上书,并没有引起习惯于传统思维的翁同的重视,上书仍是石沉大海。

    因为竭力主张变法,袁世凯对于甲午战争之后兴起的各种力量极其关注。

    袁世凯上书后不久,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第一个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袁世凯积极参与其中,并为强学会捐纳了五百金。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此可见袁世凯对于维新的热衷。当然,袁世凯对于康有为等的做派稍稍有点看不上,认为他们毕竟是书生意气,很难成大事。很快,天赐良机,袁世凯的钻研有了用武之地,清廷此时打算组建一支现代化部队,让各大臣推荐人才。在李鸿藻、翁同、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联合举荐下,光绪帝下旨,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大臣。

    关于袁世凯的升迁,后来长期驻中国的日本记者佐藤铁治郎在他1909年出版的《袁世凯》一书中,曾经记述过这样一段轶闻:马关谈判时,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谈判之余闲聊,说到中国人才难得的话题。伊藤博文就问李鸿章:“袁世凯现任何事?”李鸿章说:“小差事无足轻重。”伊藤博文就说:“以袁世凯之才,仅任无足轻重小事,无怪无人才也。”如果这段谈话属实的话,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界对袁世凯还是有敬畏之感,知道袁乃难得人才,清之能臣。

    1895年底,袁世凯奉旨前往距天津六十余里、离北京三百里左右,素有京津南大门之称的潦水套,这里是天津与大沽口之间的一个小站,所以也称小站。后来,这个地方被正式命名为新农镇。在这里,袁世凯接管了旧式定武军,按照朝廷的旨意,督练清廷的第一支新建陆军。小站练兵的重任,让时年三十六岁的袁世凯意气风发。从少年起,袁世凯的志向就是带兵打仗,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袁世凯内心的激荡就可想而知了。当年编练朝鲜亲军,袁世凯主要以淮军操练法为主,吸纳了一些英美和德式操练法。此番小站练兵,袁世凯的目标是打造全新的现代军队,自然不能采取训练淮军的旧办法,而是全盘更新,以西方和日本现代陆军的方式,对这支军队进行改造。

    一是编制上:新建陆军以过去4750名定武军为基础,又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奉天等地招募2250人,共计7000人,编为一军。聘请了十多名德国、日本、美国军事教官教学;成立了陆军督练处,下设参谋、执法、督操三个营务处及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教习处等,订立各种章程,完善军队的组织制度;建制以德国和日本军队为准,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五个兵种。各兵种内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基本战术单位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彼此协同;既能充分发挥机动性、灵活性,又能集中、统一应付大规模、复杂的战斗局面。

    二是军官的使用与培养上:建军伊始,袁世凯“用人唯贤”,把大批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受过系统西方军事教育的年轻人网罗到小站,比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王怀芝、王英楷、王占元、何宗莲等,都被委以重用。

    这样,新军的高中下级军官全是武备学堂毕业的。袁世凯的“同乡故旧”,只有徐世昌、阮忠枢、刘永庆、雷震春、江朝宗、沈祖宪等十数人,淮军旧人更是屈指可数。大量具有近代专门军事知识和技能的人充当军官,保证了新军指挥体系的科学化、职能化、正规化。袁世凯制定的《新军官制》,明确规定了军官资格、官阶、考核、晋升等条例,以培养和引导新军军官迅速成长。正是从他编练的新军中,走出了四个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六个民国总理、陆军总长(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以及三十四个督军。

    三是士兵的训练和教育上:在提高新建陆军军官素质的同时,袁世凯也着力于士兵素质的提高,对士兵进行系统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袁世凯根据中国国情,将西方操典、军规、条规进行认真筛选,制订和颁布了数十种章程、法规,如《操场暂行章程》、《夜战章程》、《行军暂行章程》等,通过规范化的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技战术和体能水平。为了激励士兵成材,袁世凯分别在炮兵、步兵、骑兵三营及军部开设了炮兵学堂、步兵学堂和德文学堂,选拔优秀的士兵入学,经过两年的学习,考试合格者,除获得相应的军阶职位外,成绩突出者还送国外留学。后来名噪一时的孙传芳就是由此送到日本留学的。针对新军士兵文化偏低的特点,袁世凯继承了前辈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带兵经验,主持编撰了适合新军的《行军歌》、《对兵歌》、《劝兵歌》等,融军规、军令、军纪及教育于一体,通过通俗、易懂、易记的歌词,对士兵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劝兵歌》这样唱道:

    谕尔兵,仔细听:

    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械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帮忙功自成;

    四莫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和女,受人羞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究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切空;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要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己把钱剩,养活家口多光荣。

    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看得出来,这样的《劝兵歌》通俗易懂,也透露出袁世凯的喜好和性格。

    四是武器装备上:袁世凯的做事还是有气魄的,新建陆军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全部从德国进口,清一色的曼利夏步枪、马枪、手枪和格鲁森速射炮;装备了电台、手表、帐篷、雨衣、雨帽、毯子、军乐器、望远镜、指南针等;各营军官除配刀外,还配六发左轮手枪一支。

    五是在新军饷银上:袁世凯认为充裕的军饷,是提高新建陆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此所谓重饷之下方有勇夫。新军的饷银标准很高:一个普通士兵的饷银足以养家糊口,而一个统带(营长)每月可领一百两白银。为了保证不欠饷,袁世凯规定饷银必须由粮饷局发放,严禁营官插手舞弊。每到发饷之日,袁世凯都会亲自抽查,保证让每一分饷银发放到普通士兵手中。新军的不欠饷,很鼓舞官兵的士气。

    如果说袁世凯发迹于朝鲜,那么他真正起家,便是小站练兵。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谁握有军权,谁就能够左右政局,主宰天下。历经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已深谙官场之道的袁世凯自然深晓这个道理,所以,袁世凯十分看重这个机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培植军队对自己的忠心上,袁世凯比曾国藩和李鸿章更进一步——在新军的建立和训练过程中,袁世凯就向部队暗自输送了一套理念,这一支部队的绝对权威,就是他本人。新军各营都供奉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每日上操、下操集合之时,将领都要大声问道:“咱们吃谁的饭?”士兵会回答:“吃袁大人的饭!”问:“咱们穿谁的衣?”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