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化腐朽为神奇,训练自己拥有黄金思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思维的本能不等于思维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反复的技能性训练的结果。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该如何思维,这些能力都是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而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思维视为一种技能反复训练。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是何种行业、何种领域,都需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智能的时代,提高思维能力不再是对某类职业、某类人的要求,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对所有职业、所有人的要求,这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竞争游戏规则决定的,要想参赛就必须遵守这种规则,否则只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我们的思维也需要一点训练

    思维训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智力开发方法,不过它并不是现代独有的专利,目前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维科学成果和古代的头脑训练术基础上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创造了有名的“头脑助产术”。

    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不修边幅,整日在市场上闲逛。古希腊的市场上不仅卖物品,也卖思想。经常有人站在市场中面对观众发表演讲。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轻人,正在宣讲“美德”。

    苏格拉底装成无知的模样,向年轻人请教:“请问,什么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不屑地答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告诉你吧,不偷盗、不欺骗之类的品行都是美德。”

    苏格拉底仍然假装不解地问:“不偷盗就是美德吗?”

    年轻人肯定地答道:“那当然啦!偷盗肯定是一种恶德。”

    苏格拉底不紧不慢地说:“我记得在军队当兵的时候,有一次接到指挥官的命令,我深夜潜入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出来了。请问,我这种行为是美德,还是恶德?”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辩解道:“偷盗敌人的东西当然是美德。我刚才说不偷盗,是指不偷盗朋友的东西,偷盗朋友的东西肯定是恶德。”

    苏格拉底依然不紧不慢地说:“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他对生活绝望了,于是买来一把尖刀藏在枕头底下,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它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在傍晚时分偷偷溜进了他的卧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来,使他得免一死。请问我这种行为究竟是美德,还是恶德?”

    那位年轻人终于惶惶然地承认自己无知,拱手向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这种思维训练法称为“头脑助产术”。意思是说,正确的观念本来就在你自己的头脑中,但是你在挖掘的时候不得要领。苏格拉底不过采用了一些正确方法,使它们得以顺利地“分娩”。

    思维教育的核心或思维训练的核心是把大脑的思维当作一种技能来进行训练,就像是训练绘画技能、口才技能、运动技能一样。思维的本能不等于思维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反复的技能性训练的结果。没有人生来就会说话?尽管人有说话的本能。也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该如何思维,这些能力都是在后天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而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思维视为一种技能反复训练。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军事决策、广告策划、企业经营,还是读书学习、人际沟通、自我规划、事业发展,都需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智能的时代,提高思维能力不再是对某类职业、某类人的要求,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对所有职业、所有人的要求,这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竞争游戏规则决定的,要想参赛就必须遵守这种规则,否则只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把思维当作一种技能来训练是对智力的一种专业化要求。在过去,虽然没有人觉得还需要有人专门教给他如何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需要。在远古时代人类不识字不是照样可以生活得悠闲自在吗?但现在你试试看,不要说不识字,现代的各种基本技能缺少哪一样都会让你活得很“难看”。

    联想思维法

    知识的获得、经验的积累、对事物理解的生成都是一种联想的过程。而联想能力不是天生的,作为一种创造能力,它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人的联想力越强,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容易出创造性成果;反之亦然,人的创造性能力越强,其联想力就越丰富,就越能把意义上差距很大的两个事物或概念联结起来,生成新知识、新见解。

    联想作为探索未知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关于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没有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联想就很难发生,离开了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联想只是幻想。所以,要想提高联想能力,获取丰富的联想,就要广泛地参加实践,接触并了解事物;然后,把许多实际经验、知识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使大脑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一旦需要联想时,大脑就会把各种信息调动起来,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联想思维法就是按想法之间的联系引导思维,使概念或形象接近或相连的思维方法。联想可以很快地从记忆里追索出需要的信息构成一条链,通过事物的接近、对比、同化等条件,把许多事物联系起来思考,它能开阔思路,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

    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能力及表现形式。联想和类比有相似的地方,但它又高于类比,是类比的进一步扩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两个事物和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通过联想便能得到克服,把它联系起来。

    收敛思维法

    新的想法是你最好的老师,沿着新思维之路奋勇前进,成功之神必在那儿等着你的到来。

    收敛型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轴思维。收敛型思维是指某一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正确答案要求每一个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其着眼点是由现有信息产生直接的、独有的、为已有信息和习俗所接受的最好结果。其思维过程始终受所给信息和线索决定,是深化思想和挑选设计方案的常用的思维方法和形式。收敛思维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从而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收敛思维具有集中性和最佳性特点,即收敛思维的过程是集中指向的,目标单一,就像瞄准靶心。其结果是寻求最佳,或者说,是在一定条件下最佳的。思维在这个阶段,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往往与发散思维相辅相成。

    收敛思维又包括目标识别法、间接注意法和层层剥笋法。

    目标识别法,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发现事实和提出看法,并从中找出关键的现象,对其加以关注和定向思维。学者德波诺认为,这个方法就是要求“搜寻思维的某些现象和模式”,其要点是,确定搜寻目标(注意目标),进行观察并作出判断。通过不断训练,促进思维识别能力的提高。

    间接注意法,即用一种拐了弯的间接手段,去寻找“关键”技术或目标,达到另一个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要求你把东西分成类别,分类的过程导致另一个结果;对被分类的东西进行仔细考察,去评估每一种有关的价值,这才是使用间接注意法的真实意图。

    层层剥笋法是指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最初认识的仅仅是问题的表层(表面),因此,也是很肤浅的东西,然后,层层分析,向问题的核心一步一步地靠近,抛弃那些非本质的、繁杂的特征,以便揭示出隐蔽在事物表面现象内的深层本质。

    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法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推测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

    运用类比法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能确保正确无误。为了使结论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运用类比法时,进行类比的两个对象应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它们的共同属性与被推断的属性之间应有较密切的联系。

    类比法可广泛运用于日常认识和科学研究。它对于探求新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曾借助于类比法。类比法也可运用于论证,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类比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被运用到的。比如,为了买一样称心如意的商品,常要跑几个商店,从商品的价格、功能状况、使用价值和经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是否买下。但这不是类比发明,因为它没有创造,只是在同类产品中挑选好一点的,与我们讲的类比发明法是不同的,这里要求的是在类比中有新的创造。

    瑞士著名的科学家阿·皮卡尔就运用类比发明法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只自由行动的深潜器。皮卡尔是位研究大气平流层的专家,他设计的平流层气球飞到过15690米的高空。后来他又把兴趣转到了海洋,研究海洋深潜器。尽管海和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但水和空气都是流体,因此,阿·皮卡尔在研究海洋深潜器时,首先就想到利用平流层气球的原理来改进深潜器。

    在这以前的深潜器,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面,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动,而且还要靠钢缆吊入水中。这样,潜水深度将受钢缆强度的限制——钢缆越长,自身重量就越大,也就越容易断裂,所以过去的深潜器一直无法突破2000米大关。

    皮卡尔由平流层气球联想到海洋深潜器。平流层气球由两部分组成: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球和吊在气球下面的载人舱。利用气球的浮力,使载人舱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潜器上加一只浮筒,不也就像“气球”一样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吗?皮卡尔和他的儿子小皮卡尔设计了一只由钢制潜水球和外形像船一样的浮筒组成的深潜器,在浮筒中装满密度比海水轻的汽油,为深潜器提供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中放入铁砂作为压舱物,使深潜器沉入海底。如果深潜器要浮上来,只要将压舱的铁砂抛入海中,就可借助浮筒的浮力升至海上,再配上动力,深潜器就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洋中自由行动。这样就不需要拖上一根钢缆了。第一次试验,就下潜到1380米深的海底,后来又下潜到4042米深的海底。皮卡尔父子设计的另一艘深潜器“理雅斯特号”下潜到世界上最深的洋底,成为世界上潜得最深的深潜器,皮卡尔父子也因此获得了“上天入海的科学家”的美名。

    逆向思维法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复杂的思维方法,常常表现为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背叛,它要求在运用该方法时一定要对思维对象有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还要求具有敢于离经叛道、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框框,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常见的方法有: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等。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十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代表。

    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系统思维法

    将所面对的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思维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进行系统思维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损失,而善于着眼于系统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

    系统思维,是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是现今最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宋代符详年间,皇宫中发生火灾,要进行皇宫修复工程。当时需要解决“取土”、“外地材料的运送”、“被烧坏皇宫的瓦砾处理”等三大问题。主管该工程的是大臣丁渭。他便在皇宫前的大街上挖沟取土,免去到很远的地方取土;很快,路就挖成了大沟,又让汴河决口,将水引进壕沟。于是各地运来的竹木都被编成筏子,连同船运来的各种材料,都通过这条水路运进来;皇宫修复后,他又让大家将拆下来的碎砖瓦连同火烧过的灰,都填进沟里,重新修成大路。经过这一处理,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节省了大量的经费。丁渭智修皇宫,就是充分把握要素之间的相生关系,使系统往有序和互相促进的方向发展,同时又把握了系统要素的相克性质,促使其向反面演化,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演绎思维法

    演绎思维法既可作为探求新知识的工具,使人们能从已有的认识推出新的认识,又可作为论证的手段,使人们能借以证明某个命题或反驳某个命题。演绎思维法是按照命题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进行推导的。

    演绎思维方法就是从若干已知命题出发,按照命题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推导出新命题的思维方法。运用演绎思维法时,必须使结论与其前提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断定结论应是断定其前提的必然结果,否则,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伽利略是先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后用实验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的“定理”。他的演绎推理是:假设物体A比B重得多,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正确的话,A就应该比B先落地。现在把A与B捆在一起成为物体A+B,一方面因A+B比A重,它应比A先落地;另一方面,由于A比B落得快,B会拖A的“后腿”,因而大大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A+B又应比A后落地。这样便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结论:A+B既应比A先落地,又应比A后落地。

    有一个工厂的存煤发生自燃,引起火灾。煤为什么会自燃呢?

    想想吧,一堆煤自燃起来是怎么回事?先查查资料:……煤是由地质时期的植物被埋在地下受细菌作用而形成泥炭,再在水分减少、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煤是由有机物组成的。……燃烧时要有温度和氧气,如果煤慢慢氧化、积累热量、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自燃!那么,怎么预防呢?可以从产生自燃的因果关系出发来考虑预防措施:

    1.煤应分开储存,每堆不宜过大;

    2.严格区分煤种存放,根据不同产地、煤种,分别采取措施;

    3.清除煤堆中诸如草包、草席、油棉纱等易燃杂物;

    4.压实煤堆,在煤堆中部设置通风洞,防止温度升高;

    5.加强对煤堆温度的检查;

    6.堆放时间不宜过久。

    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是从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从原因到结果;二是从结果到原因。

    从以上的介绍,无论是关于煤发生自燃的原因的推理,或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诞生,都说明演绎思维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理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它,掌握它,并正确地运用它。

    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D是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可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预测推理和统计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之外,其余的全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的或然性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2+3+…+98+99+100=?

    这道题如果用普通加法算得用好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高斯发现,从1到100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两头对称的数,在1到100中共有50对。于是他把101×50便得出5050这一答案。在这里,高斯就是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的。

    完全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进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结论。

    2.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亦称“不完全归纳法”、“简单归纳法”。这是一种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简单枚举的特点是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做全体对象的一般属性做出判断,而且又未通过理论证明,因此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是非确定性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虽然如此,但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概括,提出尚待进一步证实的假设,为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指明了一定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促使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或者充实初步的假设或者推翻它,这对每一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重要方法就是要搜集大量能够证实这一结论的事实材料。事实越多、根据越充分,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19世纪,人们注意到铜、铁、锡、铅等一些金属能导电,而在实践中又未发现不导电的金属,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结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一结论就是用简单枚举法推出的。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因此,在应用简单枚举法时要注意寻找反面事例。如果发现有与所得结论相矛盾的事例,结论就要被推翻。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鱼是用鳃呼吸的,金属是沉于水的,于是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鱼都是用鳃呼吸的”,“金属都沉于水”。后来,人们在澳洲发现了黑色的天鹅,在南美发现了不用鳃呼吸的肺鱼,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不沉于水的金属(钠、锂),因而,上述结论就被否定了。

    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叫科学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当年在厄瓜多尔居住的印第安人中流行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觉一阵冷、一阵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当时无药可用。有一天,一位患者在路上发病,因为口渴难捱,便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病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他把经历告诉别人,其他患者也都去那里喝水,病也纷纷好了。后来经科学家考察发现,那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原来在那水坑边上长有金鸡纳树,有的树倾覆在水坑里,树皮里含的奎宁溶解在水中了。正是这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治好了他们的病。明白了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科学家们便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将其命名为金鸡纳霜。

    科学归纳推理是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而,科学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大一些。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发现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在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时,常常要通过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来实现。

    因为归纳推理法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此方法,而且一定要熟练掌握它。

    正向思维法

    所谓正向思维法,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进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只限于对一种事物的思考。

    正向思维法是依据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都是从过去走到现在、由现在进入未来。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特性,了解其过去和现在,就可以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预测其未来。例如,硝烟弥漫了几年的前南斯拉夫内战,多方参战,涉及领土和民族独立等诸多问题,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但尽管如此,它必有产生的缘由,必有双方共同感兴趣也是相互斗争的地方,各方之间的军事力量也是可以估算的。正是在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战争的原因和现时状况之后,经过联合国的调解员及西方一些国家的首脑人物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后,提出了解决这场战争的和平方案,最后前南斯拉夫各方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以正向思维法为主的方法。所谓“正向思维法为主”是因为任何一个方法,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都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只不过某一种方法占主导地位罢了。

    正向思维方法虽然一次只限于对某一种事物的思考,但它都是在对事物的过去、现在作了充分分析、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提出解决方案,因而它又是一种较深刻的方法,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领导工作、科学研究等的方法。例如,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想了解某一具体问题,对其作出合理解决时,此方法较为有效。大家知道汽车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灾祸,大量的汽车阻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困惑着发达国家,尤其是1994年法国农民罢工,不再以传统的示威游行方式进行,而是开车游行,并把车停放在交通要道,让车“静坐”。而要解决此问题,领导者可以增加警力,进行疏通;也可以增修高速公路或立交桥,以保畅通;还可以限制车辆上路时间等。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解决就得思考从汽车引入家庭至今,它给人民生活、环境、社会发展、安全等带来了哪些方便与不便,还将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即从家庭拥有汽车这件事情本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入手,寻求解决办法。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发展公交事业,提倡公民出入乘公共交通车,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要坚持正向思维法,我们就应充分估计自己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就应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环境条件、性能等。这是我们获得预见能力和保证预测正确的条件,也是正向思维法的基本要求。

    创新思维法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适者生存,只有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修炼创造性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能力主要是由创造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是不可能有发明成果的。创造性观察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观察,从普遍存在的事物中发现奇异的东西。正如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所言:“大家望着的东西,大师是用了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常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大师能窥见它的美。”“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这里所说的大师是指像米开朗其罗这些欧洲雕刻史上的巨匠们,他们之所以窥见常人看不到的美,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性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的视觉器官的功能。尽管人们无时无刻不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但是大多数都是自发的行为,除了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外,绝大多数的人是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为了学会观察使之成为自觉的创造力活动,必须认识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以提高我们应用创造性观察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法、扩散思维法、辐射思维法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同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要求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所以,一个人发散思维的多少标志着他的创造能力的强弱。

    许多发明创造者都是借助于发散思维获得成功的。可以说,多数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十分注意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许多优秀的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视发散思维的学习运用,因此获得了较佳的学习效果。

    有的心理学家说:“创造力是人类最普通的工具,关键是我们能否学会使用这一工具。”实际上,与掌握运用其他技术一样,通过学习和训练,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使用创造力这一工具。研究表明,经过传授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够大幅度地提高。

    纵向思维法

    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它是从事物自身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对比中,发现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前后联系,从而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纵向思维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实践之中。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纵向思维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从无中产生,它本身有一个萌芽、成长、壮大、发展、衰死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捕捉到事物本身的规律性。纵向思维就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反映。所以,纵向思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形势分析、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对某一问题的哲学研究,既要考察过去、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和进展以及所达到的水平,也要考虑该问题的研究对哲学理论将来的发展起何种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有新意,才能有所突破,这就是历时性纵向思维在科研中的应用。对形势的分析同样需要纵向思维,如分析国际经济格局的走向问题,就要考虑它的过去分布情况、现在分布情况和将来趋势。唯有如此,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国际经济变动的规律性,对其格局作出正确分析。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纵向思维的实际运用情况,也提出了一个普遍的纵向思维的模式,即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将来。这就是说,纵向思维是把同一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进而从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中推断出将来,从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纵向思维不同于横向思维,它有自身的特点:

    历时性。所谓历时性,如前所述就是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考察事物,即时间的箭头,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将来。历时性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在考察事物的起源和发生时具有重要作用。历时性思维方法被现代众多学科所运用,如各类发生学理论:人类发生学、认识发生学、思维发生学等。对那些周期性重复的事物,历时性考察尤为重要。

    同一性。纵向思维是在事物的历史发展中考察事物,同一性即指历时性所考察的事物必须是同一的,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而不可将被考察对象在某一阶段,如现在或将来阶段进行“调包”,如果这样,违反纵向思维的同一性,那思维的结果就会失真。

    预测性。既然纵向思维是由过去到现在,再由过去和现在推断将来,并把对将来的推断作为指导现在行为的因素,那么它就具有预测性。纵向思维的预测是一种可能性和可然性,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按照预测的趋势前进,也可能脱离了预测趋势。但这并不是说纵向思维不重要,相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变化速度加快,周期时间缩短,事物的未来发展通过可能性很快便可转化为现实性,对事物可能性的预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进行决策、规划未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也是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功能之一。

    纵向思维是关于历史、时间和过程的考察法,它从历史来考察事物,找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它遵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是考察事物、社会和人以及概念的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

    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有别于纵向思维,是一种共时性的横断性思维。横向思维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同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就是说,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一层面上的“关系”和“作用”的展开,去考察事物运动特点和它的本身。

    横向思维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20世纪之后,“种子科学”——独立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产生的可能性已大大缩小。但在这些已有的“种子科学”的交叉中,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却产生了大量的新科学,如地球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美学、地质数学、环境伦理学等。因而科学之间的交叉性、横向性成为各种新的关系、学说的发源地,事物之间的横向交流成为大量思维成果的产地。控制论的产生就是如此,控制论的始创人、美国数学家维纳在创立该理论之前,以其科学家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预感到在各门科学的交叉地段必将产生出一大批新的科学。因此,他团结了一批专业各异但志趣相同的学者,在一次“沙龙”上,互相发表意见,互相启发,产生了许多新思想,诞生了一门门交叉的新学科。此例表明横向思维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科学上作出较大成就的科学家天生具有横向思维的特点,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样,获得重大成就的政治家、企业家也都具有横向思维的特点。如马克思,他不仅对政治、军事、经济学、文学、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众多学科相当精通,而且对他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也有相当的研究,他在业余时间写成的《数学手稿》,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只要是事业有成者,他们都千方百计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各种联系中使自己获得一种生机和活力。

    横向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同时性。和纵向思维的历时性不同,横向思维是同时性的。所谓同时性,也就是把时间概念的范围确定下来,然后再研究在这同时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的研究就体现出同时性。它的时间概念的范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研究的内容是美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只有从时间上作了限定之后,才可以展开横向的比较和研究。

    横断性。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即把研究的客体放到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间去,放到“关系”中间去考察,即横向思维的横断性。横断性可以充分展开事物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能揭示出纵向思维过程中不易觉察的问题。比如,我们买东西时,如果只去一个商店,就无法知道此地区某一商品的价格是否较合理、质量是否上乘;如果我们多去几家商店,通过比较,就能发现此商品的真正卖点了,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横向比较。横向思维是发现自己的弱点,不满足于现状,激励自己奋发前进的刺激剂。

    开放性。纵向思维是自己同自己比,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这是一种局限于自身的比较封闭的思维过程,它缺乏眼观八方的眼光,往往因自己比以往有所进步而满足,甚至沾沾自喜,就此止步不前。而横向思维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横向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要求把自己置于越来越多的事物、关系的比较中来思考问题,参与比较的关系、方面越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就越多,所以横向思维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总希望不断扩大自己同外界的联系,不断地输入、输出和转换,使自己增强活力,得到提高。

    横向思维方法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就是运用横向思维,我们可以在同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发现自己和他者的优与劣,吸收他者的长处充实自己,并在不断向他者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自己的功能更加健全。所以,任何人、任何组织者及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都应重视横向思维,运用横向思维,尤其是在决策工作中更应如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