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谨慎,凡事应三思而后行。要多想一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将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瞄准再放枪,打中目标的机会会更大;先想好再着手做,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正所谓善谋事者,谋全局。凡事从全局着手,使局部的战术服从于整体的战略,方可取胜。

    善谋事者谋全局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经常与齐王及王公贵族们押赌赛马。每次比赛都押下黄金百两的赌注。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功显赫,但是在赌场上他却屡遭失败。

    一天傍晚,田忌家来了位风尘尘仆仆的客人,此人虽着一身布衣,但气度不凡。他名叫孙膑,刚从魏国逃到此地。酒席上,两人谈起关于两军交战的战略战术。一谈到打仗,田忌就神采飞扬,特别是孙膑那睿智的谈吐和惊人的韬略,更使他兴致勃勃。不觉酒过三巡,田忌不由自主地想起赛马的事,脸上愁云密布。

    孙膑觉得纳闷,赶忙问道:“老兄,可有什么烦恼之事?”田忌沉吟了半天,最后不好意思地吐露了一直郁积在心头的苦恼。孙膑听他说完后,沉思片刻道:“此事并不难,下次你不妨把赌注下大三倍,我保证你能赢!”田忌半信半疑地问:“老兄有什么妙计?”孙膑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是的,到时候你自会明白,老兄你就不必多虑啦!”

    到了那天,田忌当众押了1000两黄金。齐王和那些王公贵族们以为他输急了,笑道:“这次他会输得更惨,看着吧!”

    当时的赛马方法是:参赛者都要将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而后依次轮赛,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比赛完毕,只要你的马能两次名列前茅,你就算赢了。

    那天田忌虽然干脆爽快地押上了赌,但心里仍不免犯嘀咕:“这次要是再输,那可……”这时,孙膑走近田忌,悄声道:“老兄,别担心了,来吧。先把你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再用你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你的中等马最后才用,这样,他们只剩下等马了。明白了吗?”“哎呀!”田忌一听,连连拍着大腿,“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这一着呢?”连忙吩咐手下的人,如此这般地做了安排。比赛结果,不出所料,田忌胜了两场,顿时满面红光,稳稳地从齐王手中拿走了1000两黄金。

    不久,田忌禁不住把他赛马上取胜的秘密告诉了齐王。齐王赶忙叫他召来孙膑。从此,孙膑当上了齐国的军师,在战场上屡屡挫败对手,声名显赫,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善谋事者,谋全局。凡事从全局着手,使局部的战术服从于整体的战略,方可取胜。关键时候的丢卒保车并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弃卒保车是一种智慧

    春秋末年,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了齐国大权。由于田成子上台的名分不正,所以国内怨气很大,外部诸侯也不服。

    终于有一天,越国借口田成子谋逆篡权,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一听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幕僚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说:“越国来犯,实属欺人太甚。我国虽兵力尚弱,但可以全民动员,共同抗敌。”有的说:“时下国内人心浮动,如果倾城出动,恐怕难得民心,难以服众。”有的说:“大王何不效仿他国,割让几个城池给越国,或可免动干戈。”田成子觉得上述建议都非破敌良策,因此陷入苦恼之中。

    正在这时,他的哥哥完子献计说:“我请求大王准许我率领一批贤良之士出城迎敌,迎敌一定要真打,打一定要战败,不仅战败而且一定要全部战死。唯有如此,才能退越兵,保齐国。”

    此语一出,满座皆惊。田成子也感到迷惑不解,问道:“你为什么要带一批贤良之士出城迎敌?”完子回答说:“王弟刚刚拥有齐国,老百姓还不知道你的治国本领,甚至有人说你是窃国大盗、无能之辈,所以老百姓不一定为你卖力气。只有那些认为齐国蒙受了耻辱的贤良之士,才愿意冒死迎敌。”田成子又问:“为什么要战必败,败必死呢?”完子答道:“越国出兵无非是在诸侯面前抖抖威风,捞个‘正义’的名声。他们知道现在就吞并齐国是不可能的。我带贤良之士出兵迎敌,战而败,败而死,这叫‘以身殉国’。越国见杀死了大王的兄长,‘教训’齐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况且,越国知道齐国尚有这样一批视死如归的勇士,必然有畏惧之心。所以,越国军队在我们死后定会班师回国。”

    田成子边听边流泪,他为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为挽救齐国,他只好听从了兄长的意见。果然不出完子所料,在越国军队杀死包括完子在内的一批贤良之士之后,立即撤走,齐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在权衡利弊之后,果然作出了以身殉国的决定。完子用李代桃僵的办法,使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在两军对峙时,在政治舞台上,在商业竞争中,获得全胜往往很难,有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作出一定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要恪守“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尽量牺牲局部以保全大局,牺牲眼前以图长远,牺牲小的利益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谋划全局才能笑到最后

    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后,乘胜北进要攻取南郡,忽闻刘备派人送上贺礼。见过来人后,周瑜得知刘备、孔明屯兵油江口,也有夺取南郡的动向,心中大惊,便以回礼为名,与鲁肃率3000名骑兵径奔油江口而来。

    周瑜到达油江口见刘备军容整齐,阵势雄壮,心中不安。刘备、孔明将周瑜接入帐中,设宴招待。谈到军情,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取南郡,特来帮助。如果都督不要,我一定要占领。”

    周瑜笑道:“我东吴一直想吞并汉江,南郡已在我手心之中,为什么不要?”

    刘备说:“胜败可不一定。只怕周都督拿不下吧。”

    周瑜说:“我如果拿不下,那时由您去拿下。”

    刘备说:“鲁肃、孔明两位先生在此作证,都督不要反悔。”

    周瑜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孔明笑道:“都督这话说得十分公正。先让你们东吴去取,如拿不下,主公去取,有什么不可以!”

    周瑜、鲁肃告辞后,刘备埋怨孔明道:“刚才先生教我这么说了,可转念一想,很是不对。目前我们没有立足之地,急切要得到南郡,如果叫周瑜取了,我们岂非一场空?”

    孔明说:“主公不必忧虑,尽管让周瑜去厮杀,早晚我叫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刘备问他有什么妙计,孔明附耳低语:“只要如此……如此……”

    刘备大喜,只在油江口屯兵不动,以待时机。原来孔明对攻取南郡的整个战局发展过程已了然在胸:料定曹操败回许都前,必定对南郡有所安排,求胜心切的周瑜必然中计吃亏。同时也料定,周瑜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吃了败仗一定会想办法报复。好,让他们双方拼杀吧,我在旁边可以乘虚取利。

    果然,战争按照孔明的预见进行着。周瑜先是吃了曹仁的大亏,以后采用诈死之计,引诱曹仁劫寨用伏兵将曹军杀得落花流水,得意扬扬地率部直取南郡。

    不料,当他来到城下时,却见城上布满旌旗,刘备的大将赵云威风凛凛地站立在南郡城头,说:“周都督不要怪罪,我奉诸葛亮军师之命,已占领了此城。”

    周瑜大怒,命部下攻城。城上乱箭射下,周瑜只得气咻咻暂回营寨。谁知探子又来报告:“诸葛亮得了南郡,又拿住陈矫用兵符冒充曹仁专使调荆州曹军来救南郡,却叫张飞乘虚袭取了荆州。”

    一会儿,又一探子来报告:“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派人拿了兵符,假称曹仁求救,引诱夏侯惇率军出城,却叫关云长乘虚偷取了襄阳。”

    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往来厮杀损兵折将之际,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地连夺了南郡、荆州和襄阳。

    周瑜直气得大叫一声,箭疮迸裂。

    从诸葛亮兵不血刃地连夺南郡、荆州和襄阳的计谋中可以看到:笑到最后的人永远是那些谋划全局、对事物的发展有深刻的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盘棋,所采用的布局和规划,决定了棋局是否精彩,决定了结局的胜负。

    先瞄准后开枪,先想好再行动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自《论语》,这句话就是教我们养成做事前要多思考的好习惯,也就是要先瞄准后开枪,想好再行动。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在工作中,这种习惯也会让你受益匪浅,比如有的事情,你与当事人沟通和领导与当事人沟通,会有非常不同的效果。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事情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也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三思,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思:做什么;二思:怎么做;三思:怎么做到最好。拿到老板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让你做的是什么,最终要给老板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去进行相关的准备,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而且自己也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因为你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同样的,做买卖、找女(男)朋友、写文章、写策划方案……好多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先找到方向,发现目标。连目标都没有,还谈什么成功,哪还有成就?

    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方法,如果做事方法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有的人,会积极思考寻找最优解决方法;有的人,则是走一步,看一步,等碰壁的时候,又回头重新思考,这样不仅效率不高,最终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小王和小张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俩人刚进单位的时候,条件是差不多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小王属于比较急躁的那种人,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老板分配了任务,他总是急于完成,但是每次都会付出很多,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会碰壁,所以不得不重新进行,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而小张属于比较精明的类型,老板分配任务的时候,他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然后再着手进行,所以,他的工作进行起来好像很轻松,并没有像小王看起来那么忙碌。但是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小张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两年后,两个人的差距就拉开了,小王依然在自己的部门忙碌着,小张已经成为了部门经理。其实,事前对工作进行整体思考,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些具体的工作好,但是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能节约资源。

    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身体的成长,使我们的外貌显得亭亭玉立,但是,我们也需要“心灵的成长”。这就是要我们遇事冷静,做事成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也许你会轻蔑地说:这有何难?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三思而后行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打架?为什么还会有人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呢?

    这些人就是做事前没有“三思”,只是图一时之快。正如一幅漫画反映的那样,男孩想要尽快砌好围墙,从而显示自己的技术,却忽略了“三思”的过程。以至于在为满意的成果而高兴时,发现没有为自己砌一个出口。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不计事情的后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当严重的后果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再去后悔,再去懊恼,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其实现实中,有多少足以警醒我们的事情发生啊!

    有一个人总想着挣大钱,对自己挣的死工资很不满足,后来看到大家都在炒股,而且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他就动心了。然而,他对炒股并不熟悉,但是他当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翻本,所以把自己的一大部分积蓄都投进去了,他的投资是盲目的,他并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也没有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就看着别人买什么他就买什么。结果是他买的那支股票,最后成了垃圾股,自己的投资全打了水漂,事后,他的后悔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前一定要谨慎,凡事应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多想一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将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瞄准再放枪,打中目标的机会会更大;先想好再着手做,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想每个人都愿意由衷地说声:无悔!因为那是一种成熟的气息,但是,也要我们将古训“谨于言,慎于行”铭记在心中,让自己的言行和谐于自己的心灵,凡事多想想、不固执、不任性,你能得到“无悔”的洒脱。

    学会全面看问题

    一个成功的人或企业都能从整体出发,把思考对象看作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认识事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并能够看到相互关联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从而对这种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

    美国人民航空公司在营运状况仍然良好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教授约翰·史德门就预言其必然倒闭,果然不出其所料,两年后这家公司倒闭了。史德门教授并没有很多精确的数据,他只是全局的角度对人民航空公司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个公司内部组织一些因果关系还未“搭配”好,而公司的发展又太快了,当系统运作得越有效率、环扣得越紧,就越容易出问题,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史德门之所以能够看出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他运用了整体动态思考方法,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从综合的观点出发,把系统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统一体,以便对思考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既要看到对象的各个方面,又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全面地、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看清问题所在。

    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的解释,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所谓“红崖天书”,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奇怪文字,文体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的遗迹。据说,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也曾经尝试破译,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林国恩是如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的呢?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红崖天书”以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把他的全部的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即背诵古文,熟读四书五经。他于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他业余时间专研文史,学习绘画。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学习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使他掌握了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为他破译“红崖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9年的研究当中,他综合考察了各个因素,查阅了7部字典,把“红崖天书”中五十多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作了数万字的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还三次去贵州实地考察,为破译“红崖天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系统综合的考证,林国恩确认了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向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所颁发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需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红崖天书”的破译就是站在全局角度思索的有力证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