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以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从一解放进北京到1971年我生病离开中南海,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四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只是相当一般中层干部的水平。
说起来可能有些人不相信,多年来我给老总做的每顿饭都是一小碗米饭,三小盘菜,一个汤。三小盘菜中,一盘是带点鱼和肉的荤菜,其余两盘都是普通的素菜,汤就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更简单一些,天天如此,从来没有超出过这个标准。
平时在家里吃特灶的只是老总,康大姐都是在普通食堂吃饭。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孩子们回来,人多了。饭也都是我来做,每顿饭吃的也都是最普通的家常便饭。
有时来了客人,老总留吃饭也只是嘱咐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不够就上点泡菜、咸菜等小菜,老总最反对的就是铺张浪费,摆谱比阔气。
一点也不能倒掉
刚开始给老总做饭,我总想多做一些,好让老总多吃点,吃不完倒掉就算了。可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这样不行。老总每次吃饭都是尽力把饭菜都吃掉,连一点菜汤,一颗饭粒也不愿剩下。有时剩下了饭菜,到下顿吃饭的时候老总总要问剩下的菜哪里去了,要我拿出来吃,一听说倒掉了,马上就严肃地批评我:“这是浪费人民的血汗。”并且一再嘱咐,剩菜剩饭一点不能倒,一定要留给他下顿吃。
知道了老总的这个脾气,我做饭就格外注意,逐步摸清老总的饮食规律,争取每顿饭、菜都做得恰到好处,既让老总吃饱、吃好,又争取一点不剩,免得让老总吃剩菜。每当我看着老总把碗里的饭莱都吃得干干净净,心里总是又高兴又感动。
国家领导人更要想着国家
50年代中期,有一天,供应站来了又大又鲜的对虾。我知道朱老总最爱吃鲜对虾,就买了几个,精心烹好,中午吃饭时送到老总的饭桌上。
老总吃饭,见菜里有一盘对虾,就问是从哪儿弄来的,多少钱一斤。我如实回答了。老总说:“老邓,对虾是好吃,可你知道吗,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出口换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我说:“您是国家领导人,就是顿顿吃对虾能吃多少。”老总说:“国家领导人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吃对虾就是了。”我知道老总说话算数,在以后几年,老总在家里再没有吃过对虾。
带去好影响好作风比什么都重要
到了60年代初期,保健医生根据朱老总的健康需要通知我,老总吃鸡蛋时,只能吃蛋清,不要吃蛋黄了。于是我每次给老总做菜用鸡蛋,都有意把蛋黄分出来给别人吃。
不久,老总要到广东农村视察工作。临行前,老总在吃饭时对我说:“你要跟我到农村去视察工作了,要记住,在下面给我做饭,一定要坚持原则,按最低标准。做鸡蛋时,蛋清蛋黄都要做,都要吃。不然老乡看见我只吃蛋清,以为我们当领导干部的娇贵得吃鸡蛋都不吃蛋黄。我的身体不要紧,多吃几个蛋黄也死不了人,领导机关的人给下面带去好影响好作风比什么都重要。”
20多年中,我随老总几乎跑遍了全国。老总每次下去视察工作,都是谢绝大吃大喝的招待。我也是当地有什么就给老总做什么,只是尽力做得可口些。老总是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挑剔。
冬笋送到供应站
下面的同志出于对老总的敬爱,有时就捎些地方上的土特产到北京送给朱老总。老总每次都是坚决拒绝,实在拒绝不了,就分给其他同志吃,自己掏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江西来的同志给老总送来几大筐冬笋。老总知道了,就说:“下边的同志往中央送东西,这个风不好,不能提倡。咱们更不能白吃下面同志送来的东西。这些冬笋都要送到供应站去,让大家按市价买,谁吃谁掏钱。我们要吃也拿钱去买,把收的钱带给江西的同志。”
这样,几筐冬笋老总一个也没白吃白拿。
把这些梨都送回去
有一年秋天,我随老总去山东视察工作。当时正是水果丰收季节,当地领导知道老总喜欢吃莱阳梨,就想让老总带走一些回北京吃。可又怕当面给老总老总不收,就装了两筐,在老总坐火车离开时抬到火车上。火车开后,两筐梨让老总发现了。老总马上把周围的工作人员和我叫过来,批评说:“我们下来是工作的,不是来搜刮的,怎么能随便收下边的礼呢?今后订下一条,下来工作,不许接受礼物,谁接受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接着他又吩咐,这两筐梨一个都不能动。到下一站火车停住,就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果然,车停到一个小站时,两筐梨一个不少地送回去了。
(晓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