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川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旱灾,穷苦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饥饿和困苦中哀号、挣扎。朱德的家庭也面临着灾荒的威胁。然而,更使朱家陷入绝境的还不仅仅是天灾。就在朱家老小疲于奔命,终于熬过这大灾之年的时刻,地主丁邱川在大年三十派来狗腿子通知朱家,佃给朱家的田地要加租加押,如不应允的话,就退佃、搬家。这一消息犹如雪上加霜,无疑是对朱家的一个沉重打击。
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朱家被迫搬家,分居两处:朱德的父母带着兄弟们去陈家湾,祖父母、伯父母和两个叔叔回到大湾朱家老屋。
大年初二的早晨,朱德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父母,随着伯父母(伯父母无子,朱德2岁时过继承嗣)踏上了通往大湾的小路……
搬到大湾一年以后,具有远见的伯父又送朱德进入距大湾7里地的席家□私塾继续读书。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这时已年近50。席先生年轻时,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榜,从此,也就打消了入仕的念头,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薄地,聊以为生。
朱德入塾后,勤奋好学,又乐于助人,深得席先生喜爱,每逢遇到朱德的伯父时,他总要把朱德夸奖一番。
在朱德的心目中,席先生是一个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好老师。他从席先生那里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情,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马鞍场,更是一个古老、衰败的中国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懂得了席先生为什么情绪激昂地抨击清政府腐败无能、热烈赞颂那些变法革新的仁人志士的道理,以至40多年之后,他仍然一往情深地谈到,席先生对他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上的启蒙老师。
朱德入塾的1896年,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消息传到了闭塞的山村。席先生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了1894年发生的中日海战,清朝北洋海军失败,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赔偿白银两亿两,把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他激愤地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案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凭洋人宰割。朝廷的赔款,都是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去的,苛捐杂税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得穷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啊!”他还对那些敢于反抗官府、反抗洋人的英雄好汉们倍加称赞。席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中国人民不甘忍受洋人的欺侮,从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浪潮。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也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为国家的完整、民族的尊严呐喊、奋争。正在北京赶考的康有为联络千余名在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请求皇帝下诏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此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开设讲馆和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从此,新政诏书、谕令不断传往各地,这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黑暗年代,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席先生想方设法把变法诏令的内容抄录下来,向学生们反复讲解、诵读。朱德把席先生的话记在心里,一回到家,便津津乐道地向家人宣传变法运动。茫然无知的家人虽然弄不清朱德讲的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不再受到地主和官府的压榨,但是,他们却为朱德能知道那么多的天下大事感到骄傲。
维新变法的运动很快就失败了。席家私塾里充满了忧愤的气氛。席先生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等人杀身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将来要立志救国救民。
在席先生的影响下,朱德不仅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而且还受到了信仰科学、追求进步的启迪。席先生虽然痛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他从“科学使西方国家成为强国”这一事实出发,告诫学生们要学习西洋科学,这是使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不再受人凌辱的一条出路。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够强盛,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有一年夏季,朱德的学友吴绍伯从成都度夏回来,带回来一本北京译学馆出版的数学书,大家看了感到很新奇,就连席先生看了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他把吴绍伯、朱德找来,加上自己的儿子,4个人接连琢磨了几个晚上,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朱德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而起,我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
在席家私塾的9年间,朱德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些史籍,以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然而,对他来讲,更主要的收获不仅仅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是在席先生的影响下,使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思索要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魏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