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解放军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纠集了数百万军队,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消灭我人民解放军。从新疆回到延安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形势。朱德同志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在欢迎我们时,风趣地说:“现在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连我这个当总司令的也不知道解放军已发展到多少了!”接着又说:“你们当中还有航空队的,你们回来就好了,我们在东北缴获了许多飞机,没有驾驶员,飞不起来,有了你们,飞机就可以飞起来啦!”听了总司令短短的几句话语,同志们无比振奋。朱德同志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当时的形势,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和坚定的意志,鼓舞着我们投身解放战争,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由于监狱生活的长期折磨,同志们回到延安时,身体都很虚弱。为了尽快地恢复健康,重新走上战斗岗位,党中央决定让我们在中央党校休养3个月。这段时间,中央对我们关怀备至,生活安排得比较好,大家都感到内心不安。总司令经常在百忙中抽时间来看望我们。每当总司令到来时,同志们总是亲切地把他围在中间,问长问短。他丝毫没有总司令的架子,对同志总是那样慈祥,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记得一次正在吃午饭的时候,总司令又来到饭厅检查我们的伙食情况。同志们提出要求降低伙食标准,把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前方。总司令满面笑容地说:“你们要好好地吃饭,快些恢复健康,这是同志们的任务,伙食标准不要降低。”同志们听了十分感动。总司令接着又风趣地说:“大家放心,延安人民还养得起你们!”
3个月的时间说起来不算长,可我们都感到时间太长了,日子过得太慢了。经许多同志的一再要求,组织批准同意,大家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我留在中央组织部工作。不久,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军队大举向解放区进攻,胡宗南开始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进犯。党中央作出了英明而又果断的决定:撤离延安,把敌人放进解放区来,然后利用解放区的有利条件把敌人消灭掉。1947年春,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有秩序地从延安撤离,到达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党中央工委即驻在该县的西柏坡村。我也随中央组织部机关,住在工委所在地的南庄,与总司令见面的机会也逐渐多了。当我们到达平山县时,这里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由于缺乏经验,对运动的要求急了一些,提出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错误口号,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土地改革。结果运动出了点偏差。朱德同志知道后,立即制止了那种过急的行为,边区中央局立即予以纠正。
这时,组织上决定让我负责一个土改工作组的工作。由于我在新疆过了3年多监狱生活,回延安后又没有接触过土地改革方面的情况,加之年轻,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要求组织上另外派比我强的老同志来担任这一职务。朱德同志指出:“什么叫经验?碰的钉子多了,碰破了头,流了血,感到疼了,记着了,以后不再碰这种钉子了。这就是经验。”他批评得很形象,使我打消了顾虑,增强了搞好工作的勇气。
朱德同志对工作抓得很紧,可在生活上又非常简朴。记得有一次,我们向刘少奇同志和朱总司令汇报工作,等汇报完已经到了开饭时间。总司令热情地留下我们吃午饭。那天,食堂吃包子。在我们的餐桌上又加上了四盘菜和一碗鸡蛋汤。大家正在吃着饭,总司令让勤务员把伙食管理员叫了来,指着饭桌上的饭菜问道:
“今天是什么饭?”
答:“包子。”
又指着菜和汤问:“这些又是什么呢?”
答:“四盘菜,一碗汤。”
朱德同志耐心地问:“包子里面既有菜又有肉,为啥还做四菜一汤?”
答:“因为今天总司令有客人呀!”
“噢!客饭就没有标准啦!”
答:“有。但总司令的客饭是实报实销的。”
这时总司令十分严肃而激动地说:“噢,原来你们是以我的名义搞特殊化呀!以后,你们都要按政府的标准行事,谁也不准搞特殊化。”
我们一道去汇报工作的3位同志,边吃饭,边听着朱总司令的教导,深深地感到,总司令是一位威震中外,久经战争考验的我军统帅,可是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却时刻注意节约,注意按规定办事,不搞特殊化。这种作风,只有我们党的干部才有。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方面,朱德同志始终如一地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记得1948年在解放了的石家庄时,我军缴获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和军用物资。中央机关也分了一些生活物资。那时实行的是供给制,不分干部战士,一人一份。朱德同志身上穿的那套灰布旧军装,是在延安时发的。管理员想给总司令发一套新装,可是朱德同志却婉言谢绝了。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好,党中央决定迁往北京。那时北方的气候还相当的冷。起程前,供给部门给一些同志补发了棉军鞋,给朱德同志也补发了一双。可是总司令拒绝了。他说:“我的这双棉鞋虽说破了一点,可补一补仍然可以穿嘛!把这双鞋拿到前方去吧,前方的战士比我更需要。”朱总司令就是穿着康克清大姐缝补的那双棉鞋走进北京城的!
朱德同志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当中央机关迁至北京后,用房非常紧张。马列学院是随中央机关进京的单位之一,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校址,就暂住香山。这时我在马列学院边工作边学习,我们又和朱德同志住在一起。这里自然环境很好,但房舍奇缺,教学用房根本没有,无法开课。这件事被总司令知道了,他来到学院,学院负责同志向他汇报了不能开课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校舍。他当即指出:“这里不是很好吗?把碧云寺的那些破房子维修一下,就开课嘛,还等什么呢?”这两句话,把学院领导的思想问题和办学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在朱德同志的关怀下,中央马列学院很快就在碧云寺开学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延安精神。朱德同志短短几句话,击中了当时有些同志思想上的毛病,认为进了北京,办学就应当讲究一点了。朱总司令的一席话,给我们敲了警钟,使我们能够永远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
1958年,朱总司令来新疆视察工作。在百忙中,他老人家也视察了新疆大学的前身——新疆学院。当时我向他老人家汇报了学院的情况后,他指出:“办学也和搞生产一样,办学要向前看,生活要向后看。”直到今天,朱总司令的亲切教诲仍时刻铭记在我心上,并身体力行。教学上向前看,就是要培养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合格人才;生活上向后看,就是教育我们不要忘本,不要忘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啃树皮的艰苦岁月,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办学精神!
朱德同志的光辉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慈父般的心田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永远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1976年朱总司令不幸去世时,我正在北京治病。噩耗传来,我悲痛欲绝!可那时正是“四人帮”得意之时,他们不让人们佩戴黑纱和白花,不让人们怀念我们的朱老总!我在愤然之中,独自一人,默默地从紫禁城的东华门走到太庙后面的御河岸上,向朱德同志伫立、凭吊、默哀并默吟挽诗《威震一世》一首:
威震一世丧敌胆,东渡黄河战明天。
南征北战扫群蟒,雪山草地踏冥顽。
寡言善行德望重,举手抬足步履坚。
英灵永远放光辉,鼓舞来者勇向前。
(张东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