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朱德一生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1927年北伐战争后期,郭沫若发表了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篇檄文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3月31日,地点就是在江西南昌进贤门内花园角二号朱德寓所内。同年8月南昌起义失败,两人在战斗途中分别。11年之后的1938年10月22日,为进行神圣的抗日战争,从日本只身归国而后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与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而到汉口来出席国防军事会议的朱德重逢,并在鄱阳街一号郭的寓所,同住了一夜,第二天朱德飞回晋东南抗日前线。郭沫若曾写了一首白话诗赠朱德以作纪念,朱德也写了一首白话诗《重逢》回赠郭沫若。朱德的诗是这样的:
别后十有一年,大革命失败,东江握别。
抗日战酣,又在汉皋重见。
你自敌国归来,敌情详细贡献。
我自敌后归来,胜利也说不完。
敌深入我腹地,
我还须支持华北抗战,并须收复中原;
你去支持南天。
重逢又别,相见——必期在鸭绿江边。
这次匆匆的重逢和分别后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武汉便沦陷了。郭沫若辗转到了战时陪都重庆。1939年9月初,郭沫若趁第二次从重庆返回故乡乐山料理父亲丧事的机会,重游了阔别26年的乌尤寺——这是他少年时代在乐山城中读书时经常登览之处。据连任40多年乌尤寺住持、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年逾80的遍能和尚回忆说:“那天陪同郭沫若一道来乌尤寺参观的,有他的夫人于立群。我在方丈室用茶点款待他们。我还向郭沫若询问了日本佛教的情况。他们在寺里游览了一通,特别在尔雅台前盘桓了相当时间,前后在寺里耽搁了约两个小时。因郭沫若是突然造访,事先未准备纸墨,所以当时没有留下任何墨迹。”
游览乌尤寺后,郭沫若夫妇回到与乌尤寺一江之隔的金灯村七妹夫家,写下了《登尔雅台怀人》一诗:
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
归来我独怀三楚,叱咤谁当冠九军。
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
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燕云苦忆君。
诗前小序说:“1939年秋返嘉州,登尔雅台怀玉阶先生。”玉阶即朱德的字。这首寄怀诗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辗转送到朱德手里。1944年朱德在戎马倥偬中写出了《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一诗:
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
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
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殒越可先闻。
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贯穿在两位革命战友诗中的,除互相深沉的怀念外,就是对河山破碎的愤慨以及对抗日战争的必胜信念。全国解放后的1963年4月23日,朱德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身份曾到乐山视察,游览了乌尤寺,在尔雅台前欣赏古碑,流连不忍去。他对同行的人说:“可惜沫若没有一道来!”
郭沫若当年重游尔雅台时虽未曾留下半点墨宝,但他应乐山文物管理部门之请,于1965年10月20日将《登尔雅台怀人》一诗写成条幅,赠送给故乡人民。这一真迹现珍藏在乐山市文物管理单位,并已刻成诗碑,嵌在1984年竣工开放的凌云栈道崖壁上,供成千上万的游人观赏。在朱德生前,曾有人建议乐山有关部门函请朱德委员长书写《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一诗,为乐山古迹增色,而终未能实现,实在是一大憾事。
站在幽雅旷渺的尔雅台前,诵读着中国历史上这一文一武奇才的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不能不令人感慨、赞佩!
(毛西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