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交往纪实-“蒙以养正,圣之功也”——朱德和张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旧社会,老师的地位列于至尊,与天地君亲分享祀典。其所以至此,按照韩愈的解释,则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愚夫之成为智者,凡夫之成为英才,或谓收功于老师的教育,并不过分。古书不是就有这样的说法吗:“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1905年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时,青年朱德并未入与他的故乡仪陇县毗邻的保宁府中学堂,却舍近求远,到顺庆府中学堂就读。这是由于张澜锐意整顿该校,一洗迂儒们传播的封建、保守、委靡、颓废的学风,主张既办“洋”学堂,就得开新风尚,从而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了该校,致使学风丕变,名噪川北。自幼追求进步的朱德,于同年秋季,慕名来校求学。那时朱德年方19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华。

    既要办“洋”学堂,就要从实质上洋化,以促进封建社会的开化。张澜亲自讲授“格致”课(包含生物、物理)时,将他留学日本所学得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国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深入浅出地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他经常对学生宣讲:“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做事难,做人尤难。学生求学,旨在学好做人、做事的本领。要做好事,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安心向学,勤奋不懈,以便经世致用。要做好人,成为志士仁人,就要正心修身,行端表正,以便担负天将降的大任。这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为使学生具备做人的基础,他将教“修身”课的守旧的教师换掉,自己不厌校务和课程的繁重,亲自兼授“修身”课,课程内容也改为爱国爱民、勤政亲民的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和志士仁人的丰功伟业。由于张澜的循循善诱,缓缓熏陶,既教书,又教人,使朱德的品德和学业,都大为长进。

    张澜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弟子,经常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当时学校虽不兴“家访”,可他对学生们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这就有利于他对学生“因材施教”。他知道朱德的家境清贫,对他勉励有加。他尤其高兴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时,他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应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去加强锻炼。他给朱德讲述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立志洗雪“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

    当时清廷腐败,帝国主义列强谋我日亟。张澜经常给学生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严肃地提醒学生们:“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张澜的谆谆教诲,像阳光一样沐浴着朱德同志,他吸收着,追求着,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求学的时间虽仅1年,但张澜的言传身教,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曾长期认为张澜“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也就是说,他将张澜当作清末从事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党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张澜固然在组织上不曾参加同盟会,可他的思想意识和具体活动,业已革命化,所以不久便有他领导四川保路运动的全川人民大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这连孙中山先生都加以肯定地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1906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朱德,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随即去成都投考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又远走昆明,进了云南讲武堂。虽然他与张澜天各一方,但他仍深深地怀念与老师在一起的情景。

    后来朱德担任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凡是有机会向张澜致意之时,他总是要托人代致问候。例如抗战时期,四川的军政首脑刘湘于1937年10月赴南京出席国防最高会议时,朱德也出席该会。他便在会后亲去刘湘下榻处拜访,同时托刘湘向张澜问好。1938年春,在山西前线抗日的邓锡侯,返回四川任川康绥靖主任去八路军总部辞行时,朱德又托邓锡侯带信慰问张澜。自从朱德由山西前线回到延安主持抗日军机以后,由于延安与重庆的往来增多,而董必武、林伯渠两老每去重庆,总要捎去他对张澜的问候。特别是1944年9月林老由延安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朱德托林老代致张澜一信,信中写道:“你的事业,我坚决支持。”因为张澜已是国民党统治区致力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了。与此同时,他还请林老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出产的一床蓝色方格呢毯,带给张澜,表达了对师尊的敬意。

    1945年8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主席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第3天,亲自去张澜寄居的特园拜访,首先转告张澜:“你的学生朱德同志向你致以亲切的问候!”而且赞扬张澜:“曾经教育过朱总司令这样的抗日报国的当代英雄!”

    张澜同朱德再次重逢的时间是1949年6月14日下午,地点在解放后的北平前门火车站。张澜是同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劫持、后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应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等电邀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的。当朱德、周恩来前往车站迎接时,朱德见到阔别44年的张澜,立即举手敬礼,表示崇高的敬意。当时军务倥偬,未及畅谈,朱德便彬彬有礼地告辞。

    过了几天,朱德设宴招待张澜,并邀请张澜的另一位学生罗瑞卿同志作陪。席间,朱德详细询问了张澜的健康情况,说他将派遣保健医生傅连暲同志给老师彻底检查身体,并负责老师的保健任务。他又指着罗瑞卿对张澜说:“老师,瑞卿同志可是一位好同志呀!难得的是他早年也受到你的教育,你对他的影响很深,勉励很大!”罗瑞卿连连点头,感谢张澜对他的教育。宴后,朱德、罗瑞卿又陪同张澜泛舟中南海,畅游畅叙,尽欢而散。

    不久,周恩来安排张澜去颐和园听鹂馆侧近休养,朱德多次前往该处看望张澜。有一次他还将自己珍贵的保健药物针剂,分赠一些给张澜。经注射后,张澜的健康情况颇有起色。

    差不多形成这样的规律:每当朱德外出视察回京,总是要去看望张澜,将他视察所见的新气象、新问题,给张澜摆谈。所谈的新气象,大都是祖国经济建设、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文化教育发展,等等。所谈的新问题,不外干部执行政策的偏差,铺张浪费的现象,强迫命令的作风,等等。张澜倾听得如亲历其境,感同身受。

    又差不多形成这样的规律:每当张澜因病住进北京医院,朱德总是第一个去探视他的病情。这时摆谈的多为叙旧:在病情较轻时,朱德多叙述求学时的敬业乐群,军旅中的赏心乐事,以博得张澜掀髯一粲;在病情较重时,朱德则叙述扶病长征、抱病抗日的同志们与疾病作斗争的事例,以鼓舞张澜精神一振。

    张澜在1951年4月2日度过80岁生日时,远在南方休养的朱德,便在3月27日驰函祝寿。函云:“张副主席:兹值你八秩大寿之辰,我以欣慰的心情,庆祝你的健康长寿。适在休养,未能面祝,特致贺忱。”

    1955年2月9日张澜病逝时的治丧委员会,由朱德担任主任。朱德对张澜做到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礼仪。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朱德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曲张澜同朱德的弦歌,长此奏出师生之间山高水长的清韵!

    (吕光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