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运筹时间的关键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就是通过提高利用时间的质量以赢得时间,从而以质量胜过数量,这是时间运筹艺术中的精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都想方设法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并创造了许多合理组织时间利用过程的方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集束思维法:“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管什么事情,只有集中精力,才能做好。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1746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1780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30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样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三千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最适点法: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两小时,就能学得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20个小时,那么你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中国科技大学年轻的副教授温元凯在介绍运筹时间经验时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硬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间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
一箭双雕法: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也有了显着提高。他24岁就开始写作脍灸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着有《哲学与生活》等书。
按质用能法:俄国着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他把自己的每个工作日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6点,在这段时间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做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6点到夜里12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奥勃鲁契夫的“按质用能法”启示我们,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应顾此失彼,而应以珍惜全部时间为前提。在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低效的时候。怎么度过它?任它消耗或者坐等高效时间的到来都不可取,而是要像奥勃鲁契夫那样按质用能,合理组织时间能量利用过程,做到既提高了单位时间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时间能源。
欲得必失法: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我看,业余教育是这样,8并不如2+6。如果每天有两个小时学习,来改变不懂科学、生产效率低的状况,企业领导者就会很快发现,这正是一种投资,决不是浪费。”在这个问题,茅以升是有发言权的。1916年,他考上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年后获硕士学位。然后他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做工人,工作了一年半,但同时天天晚上去加利基理工学院上夜校。1919年,他从夜校毕业,成为这个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工学博士。茅老关于“8并不如2+6”的公式告诉我们运筹时间的这样一个哲理:学习莫忘工作实践,工作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风帆;工作实践中莫忘学习,学习又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翅膀。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方法还很多,诸如掌握自己的生物钟,利用最佳时间法;转换工作学习内容,争取最佳效果法;掌握科学方法,取得最佳效率法;进行积极休息,赢得时间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优势法等。但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即使你手里掌握着运筹时间、提高时间效率的尖端技术,也会使时间付之东流。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幸或不幸,主要在于这十个或十二个小时使用是否巧妙。”让我们学会巧妙运筹时间,向效率要时间吧!
教育家蔡元培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讲到:“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
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效率高者,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
在学习中,怎样提高效率?蔡元培讲到,唯有专心致志,心力集中。宋代着名学者朱熹也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能不到者乎?”朱熹的所谓心到和蔡元培讲的心力集中,都是讲注意力问题。按照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解释,注意力这种心理现象,是由大脑皮质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神经过程的诱导律”所支配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就会发生一种兴奋过程,其他相邻的区域则相应发生一种抑制过程。这样,一个兴奋,一个抑制,就构成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个人在读书时,如果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书的内容居于他的意识中心,兴奋区域高度兴奋,它就会抑制各种外界干扰。反之,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书的内容只居于他的意识边缘,那他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苏联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的一切都要经过它进来”。
历史上凡是事业有成的人,工作和学习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着名的物理学和化学家居里夫人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很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为了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造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由于在认真看书,一点也没有发现头顶上的危险。突然,“木塔”轰然倒塌,引起周围的孩子们的哄笑。至于大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入了迷,把一张价值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笺丢掉了等类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业上成功的宝贵经验。
怎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呢?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使刺激引起的兴奋强烈起来。爱迪生在实验室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可是一听音乐便会呼呼大睡;苍蝇是四害之魁,瘟神之首,可是在仿生学家眼里,苍蝇竟成了“彩页”。可见,注意力与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兴趣大的事情,对人的刺激就大,兴奋程度就高,注意力就容易集中。
排除外界干扰,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两条办法可供选择,一种是闹中取静,像李政道那样。李政道小时候常到茶馆去读书,形成习惯之后,无论多吵的环境,他也能定心读书。一种是闭门谢客,像诗人普希金那样,把自己关进书房,闭门苦读。小说家契诃夫则既能在喧哗的环境里写作,又能在宁静的书屋挥笔。英国科学家培根指出,演算数学题可以使人专心,因为做数学题稍一分心,就会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如果你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抄书吧!几张纸抄下来,注意力也就慢慢集中了。法国伟大科学家居里则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这里,高尚的志趣,顽强的意志,完全可以对注意力的集中发生巨大的作用。
古语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注意力的聚集所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点燃了科学史的引擎,又推动着事业的前进。学会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实在是提高时间利用率,使自己学有所长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或学习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面不可能,那就需要把注意力恰当地分配,同时注意几个方面。这样可能吗?当然可能。爱迪生从1869到1901年中,正式登记的发明有1328种之多,有许多发明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各个项目在进行中又是互相交叉、互相启发的。有的人认为,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平行进行的项目,最多为7项,怎样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呢?一种是“阶段性突击式”的分配方法,即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从事一个项目。另一种是“课程表式”的分配方法,它是一种每天有节奏地在不同时间里进行不同的工作方法。前苏联有一个着名的科学院院士,每天严格规定上午从事严肃的着作,下午写科学普及等较轻松的作品,晚上进行学习。这样,积年累月使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可观的成果。
重视你的学习方法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亚里斯多德说过,时间是“运动的数学”。时间的数学是那么的简单,又是那么的复杂,千变万化。有的时候,单位时间效率高,整体时间效率也高,表现为加法或乘法;有时候,单位时间效率高,整体时间效率却低,表现为减法或除法,一加一减,一乘一除,相差十万八千里。其中的关键是学习方法要对头。
古今中外谈论学习方法的人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根据人的知识结构,读书可分为“纵”向深入和“横”向发展,所谓“纵”,就是由浅入深,专攻一个方面;所谓“横”,就是在有了一定基础知识或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以它为中心点,用自己的思维触角渗入其他领域,恰似“滚雪球”一样,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逐步到达“博”的程度。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采取窄化专业,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耗费掉。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在《又答王气书》中写:“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马克思也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无论苏轼讲的“作一意求之”也好,歌德讲的人不能骑两匹也好,还是鲁迅讲的专搞一门也好,都和法布尔讲的“聚焦”是一个意思。
横观中外,纵览古今,凡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工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数学家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数学离不开“聚焦”,作画也是这样。清代着名画家郑板桥,作画五十余年,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专画兰竹,不画他物,终于成为擅画兰竹的高手。还有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擅画虾,黄胄擅画驴,而古人唐伯虎拿手的则是仕女画。画猫专家曹今奇,现年五十多岁,他从八岁起学画,专画猫,他画的猫曾在中国大陆首屈一指,连许多国外商人也向他高价订购“猫画”。如果他们想行行拿状元,恐怕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无数事实说明,精读窄化专业,纵向深入,这是最经济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合理运筹时间,求取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
“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这是宋代着名改革家王安石的观点。意思是人的才能,要专门培养才会有所成就,否则,才能就会毁弃。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谈到习惯的力量时说:
科学史上,常常写道某某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地抓紧时间工作、学习,完成某项科研任务等等。如果一个人锻炼到不需要特别对自己加以克制,就能自觉地抓紧时间,爱惜时间,这就是说他养成了一种爱惜时间的习惯了。这个时候,任何困难对于他来说都不可怕了,耐心地、持久地工作,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卓越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着作中,曾专门就习惯问题作了长达三章的论述。对于优良习惯在人一生中的意义,他写道:“良好的习惯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有感触地说过:“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都有一个爱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每日起床,写作讲课,与师生谈话,以至吃饭和散步都准确地遵守时间。他每天晚上10点上床,早上5点起床,接连30年,从没有改变过。他早上七点钟外出散步,当地的一些居民还以他的行动来校对时间。德国大诗人海涅说:“我已经不相信城里大教堂的自鸣钟能胜过它的市民康德”。康德每天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从来不多睡。在他看来“床是病窝”。他说:“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极为有害的。”“近代化学家之父”约翰?道尔顿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也是很有规律的。每天回家,他都会在一定的时间从他邻居家的门前走过,大家一见他,便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列宁不仅自己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也养成了珍惜别人时间的习惯,他总是准时出席会议,约定到一个地方去也从不迟到。他接见别的同志,不仅把预定的时间(几点几分)准确地记载在日历上,有时还与对方核对时间。
爱惜时间的习惯,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下子就会有的,而是培养和锻炼成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时常追赶着时间,这就是:时间是我们的知觉形式,我们要从束缚我们的这一形式里面解放出来”。因此也可以说,时间就在你自己手中,障碍也往往是自己所造成的。要清除自设的障碍,就要求我们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格以至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列宁为了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他首先锻炼自己,使之能扫除学习中所发生的一切障碍。当他还在中学念书时,他最爱滑冰,但是滑冰使他疲倦,使他想睡觉,也妨碍他学习,因此他放弃了滑冰。列宁还爱下棋,但是,他为了同样的原因也放弃了下棋。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信教育儿子说:“要改掉某些坏习惯,我指的是:开始工作以前闲坐15分钟、20分钟;毫无必要地翻阅那些明明知道不要阅读的书;睡醒了,在被窝里躺15分钟;等等”。九岁考上大学,十四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卡尔?威特,小时候父亲就培养他做事不要慢慢腾腾,而应当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威特磨磨蹭蹭地做了一件事,做得再好他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威特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威特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会交往等。由此可见,为了扫除不爱惜时间的障碍,就要从一些小事情上克制自己、养成好习惯。
如果养成了不爱惜时间的习惯怎么办?下决心改,实施根治法。国外“支配时间专家”爱德温?布莱斯说:“浪费时间的活动就像癌细胞,慢慢吞噬掉你的精力,滋生出某些坏习惯。要想消除它们就得采用根治法。要是你已在做着的事情使你厌烦,妨碍你完成计划,又大大消耗着你的精力,浪费着你的时间,那就彻底摒弃它们!这一根治法同样适用于个人习惯、日常事务及一切与你工作有关的琐碎杂务”。在不好的习惯面前,有人怨天尤人,被习惯牵着鼻子走,败在它的脚下;有人以顽强的意志与其抗争,成为我们大千世界上的佼佼者。某人改掉不好习惯的经验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他说,原来多年来的习惯,白天总是上课、开会、办事,晚上比较清闲些,时间也完整些。这样,就逐渐养成了一种惰性,还把它美化,说只有晚上才能写东西,白天是不行的。自己这样想,也这样原谅自己。结果呢,过去这些年,白天也并不总是忙,有些间断的空闲时间,在这种借口之下,就莫名其妙地混过去了。今年想通了,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写,不论白天黑夜,这样,白天也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还不少。这一条经验,充分证明习惯是可以改的,只要下决心便行。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习惯)是一个残酷的主宰,而旧的生活的坚固的网,又完全是由习惯纺织成的……许多人在没有明白必须把网绳撕开以前,一辈子都缠在这面网里”。每一个有志成功者,如果决心撕开旧习惯编织成的“坚固的网”,那么,首先应当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注意你的生活节奏
生活好比一部交响乐曲,有快慢、强弱、张弛等交替出现的旋律。生活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有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是手脚利索,效率极高;有的人则慢慢腾腾,磨磨蹭蹭,效率很差。犹如音乐中的节拍,前边一个八分音符唱半拍,后者一个四分音符唱一拍。前者比后者快一倍。由引推而广之,人们如果能把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走路等全部生活节奏都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那么,人们要多做多少工作呢!
现在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离开了“快”其价值就不免七折八扣,甚至等于零。市场上,一个信息获得的迟早,可能使一些企业财运亨通或倒闭破产。科学技术上一个新发现或发明公布的先后,可能影响到首创权,或者专利的归属。据报道,当年马岛战争中当阿军(阿根廷)“飞鱼式”导弹向英军“谢非尔德”号飞来时,给英军船长的是仅仅够喊一声“隐敝”的时间。快,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据载,曾经在美国最畅销的三本书,有一本为《一分钟经理》。这个“一分钟经理”有两个奥秘,第一个叫“一分钟批评”,第二个是“一分钟表扬”。何谓“一分钟批评”?即如果职员做错了事,经理在核对事实后马上找职员谈话,准确地指出该职员的错误所在,并同他一起感受犯错误的滋味,并期待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整个过程只有一分钟。所谓“一分钟表扬”,也大体如此,即职员做对了,经理马上会给予表扬,精确地指出做对了什么,和职员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然后予以鼓励,一共花一分钟时间。这种“一分钟表扬”和“一分钟批评”都说明了效率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诚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和性格。但是,生活节奏毕竟是一个社会发展效率的剪影,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和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
快节奏工作是成就事业的法宝。培根说过:“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一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所以在做事不敏捷的时候,那事业的代价一定是很昂贵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裳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剩余时间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
控制时间过剩。英国社会学家巴金生在《巴金生定律》一书中指出,如果高级科技人员时间过剩,就会使他们产生不信任感,以致去开拓那些有害的时间消耗来愚弄自己,或者成为一个干什么都慢慢腾腾的慢性子。但时间过剩并不可怕,它的产生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人对于时间的需求决不可能是始终如一的。关键在于控制时间过剩并积极地使它向有利方面转化。
养成习惯,始终不要懈怠。记得一个伟大哲学家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在快节奏生活和工作成为习惯前的时候为止,不要有任何意外。因为人的心理规律是这样的,在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定型”之前,总是不稳定的:而旧的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联系“定型”在彻底瓦解之前,又总具有某种回归的本能。正如鲁姆士所说:“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所以快节奏习惯在形成之前,不能有丝毫懈怠。
常敲警钟,推动工作。国外一些时间研究专家,指导人们常作这样的假设,比如,“如果我现在知道六个月后我会突然失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这之前我该以怎样的速度工作”,或者“每天生活都当它第二天就要死亡那样安排”。美国着名女学者海伦?凯勒,自幼因猩红热瞎了眼睛和聋了耳朵。她在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针对人们认为来日方长就不珍惜今天的光阴,而常常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由于失去了时间的压力,干什么都慢吞吞,心灵麻木了,呆滞了这种情况敲响了警钟,作者机智地设问:“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用这样的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呼唤人们快节奏地工作,把活着的每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以便充分地显示生命的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