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购买任何东西都必须排队的年代里,有一个人,为了招待来访的外国友人,正兴致勃勃地卖力打扫自己的房子。正当他很认真地在扫地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啪”的一声,竟然将唯一的一柄扫把给弄断了。苏联人愣了一秒钟,马上反应过来,登时跌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他的几个外国朋友这时正好赶到,见到苏联人望着断掉的扫把痛哭不已,便纷纷上前来安慰他。
经济强盛的日本人道:“唉,一柄扫把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知法守法的美国人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柄劣质扫把的厂商,请求赔偿,反正官司打输了,也不用你付钱啊!”
浪漫成性的法国人道:“你能够将这柄扫把给弄断,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实事求是的德国人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东西可以将扫把黏合得像新的一样好用,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最后,可怜的苏联人哭着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哭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队才可以买到一柄新的扫把,不能搭你们的便车一起出去玩了……”
故事解读
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一向是人际沟通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缺乏同理心的人际互动,将会产生什么荒谬可笑的后果。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固执的一面。所以,在作任何决定之前,试着先将自己的想法放下,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为别人想一想,你将会发现,许多事情的沟通竟会变得出乎想象的容易。或许你会说,这样的道理早在八百年前就知道了,不就是“将心比心”吗?也没什么新鲜的。是的,许多又好又简单的成功法则,包括同理心的哲学,早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很久,只不过,我们一直未能将之真正做到最好罢了。
◎ 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故事解读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了他说的意思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1.听话不要听一半。
2.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去。
◎ 惠普的办公室
美国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鼓励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员工。
为此,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开式大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彼此之间不称头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沟通,创造无拘束和轻松和谐的合作氛围。
故事解读
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分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就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
◎ 置身事外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
韩、赵两国力量相当,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强国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但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而是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战争变成了和平,这样既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又获得了另外两国的感激和尊敬,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故事解读
当双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重要,当他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学会保持中立,你的管理水平自然就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无敌大律师
美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律师——格里·斯潘赛(Gerry Spence)。他不但因为打赢了“斯伍德(Karen Silkwood)核电厂案”并担任NBC电视台“辛普森(0.J.Simpson)案”的法律特派员而闻名,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当律师的几十年来,居然没有输过一场刑事官司。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时,心想:美国的刑事案件都有陪审团,他担任辩护律师一定得说服陪审团,如果我是陪审团的一员,知道他有这样的纪录,一定会想跟他挑战一下,他说的,我就不听。
可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他居然能场场都赢呢?难道就没有陪审团存心跟他过不去吗?
后来,我读了他写的书《怎样辩论而且每次都赢(How To Argue And Win Every Time)》之后,我懂了。书上说,有一次,他遇到的正是比较有个性的陪审团,就在陪审团要作出最后决定,宣布被告有罪或无罪之前,格里·斯潘赛对他们说了个故事。从前有一老一少,老人很聪明,年轻人总想胜过他。有一天,年轻人想出个点子,他去抓了一只小鸟,藏在两只手之间,走到老人面前说:“你猜,我手上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老人猜是死的,年轻人会把手张开,让小鸟飞走,表示老人猜错了。相反,如果老人猜是活的,年轻人会偷偷双手用力,把小鸟捏死。那么,老人也猜错了。你们想,老人怎么说?老人笑笑,说:“朋友!现在可怜的小鸟在你手里,它是活是死,全由你决定了!”故事说完,陪审团进去开会,结果出来,格里·斯潘赛又赢了。
请问,他用了什么技巧?他没有在整个辩护过程中表现出滔滔不绝的辩才,而是在最后把姿态放低,将陪审团高高举起,仿佛告诉大家:不错!我是个很有名的律师,我的辩护也很有力。但最后的决定,也就是这个被告的生与死,仍然握在各位的手里啊!
故事解读
人都要面子,也都要情。你先把对方的面子做足,再狠的人,也会为你留点面子。
◎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中迷路了,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方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牧童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能从日常生活得来的道理中,领悟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故事解读
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受教育却没有终止。在公司,别总是摆出倚老卖老的样子,处处否定新人的创见。
◎ 北风和南风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吹来一阵冷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反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解读
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丢掉包袱,迸发出工作的激情。
◎ 善意的谎言
足球队的教练求胜心切。在一次比赛中,他的球队眼看就要输了,他要求暂停,召集球员们激励一番,同时使出最后一个绝招,他拿出了一封自己六岁大的儿子写的信:“我要爸爸的球队赢。”
教练含泪说:“你们知道吗?那是我最小的孩子,他现在正生重病躺在一家医院,而我也答应我的孩子,要把赢得的这个奖杯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他。你们这些大男生愿意看这小家伙失望地躺在那里吗?”
球员们深受感动,拼了命地踢球,终于赢了这场球赛。当他们疲惫地离开球场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六岁孩子,他挥着旗子高喊:“好棒喔!爸爸的球队赢了!”
故事解读
教练的举动真可谓用心良苦,虽然他说谎话欺骗了球员们,但没有一个球员因教练的谎言而大动肝火。有时候善意的欺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 善听弦外之音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故事解读
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能直说,也无法直说,于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就成为人们惯常所采用的方法。
◎ 恐惧
在一次政府会议上,赫鲁晓夫声色俱厉地指责斯大林的错误。突然听众席上有人打断了他的讲话。
“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提问者大声喊道,“为什么你当时不阻止他呢?”
“谁在这样问?”赫鲁晓夫怒吼道。
会议厅里一片极度不安的寂静,没有人敢动弹一下,更没有人敢站出来。最后赫鲁晓夫轻声说:“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故事解读
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不身临其境,是理解不了恐惧的含义的。
◎ 敬人者人恒敬之
现在,人们大都对商店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感到不满,认为这些售货员不是冷淡,就是粗暴。
可有一位老太太却说:“我不抱怨那些可怜的售货员,他们有时也碰到很糟的顾客。可是,我总能得到很好的服务,他们对我都很友好。”
接着,她谈到了自己的方法:“我走到一位售货员面前,微笑着说:‘您能帮助我吗?’从来没人拒绝过我。”她脸上闪出顽皮的微笑。
她接下去解释自己的第二步骤:“接着我马上说我对要买的商品一窍不通,我很需要售货员的帮助。无论我买一只纽扣还是一台冰箱我都这样说。每个售货员都很乐于帮助我,并且我挑多久都没关系。”
故事解读
这位老太太处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尊重他人,使人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有分量的,你既然尊重我,我也就不能怠慢你。同样,管理者与下属相处的过程中,尊重是第一要义。
◎ 杨布打狗
《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白衣服外出会友,回家时,天开始下雨,他就脱掉白衣服,穿着里面的黑衣服回家。
一进门,狗没认出他,前扑后咬,大叫不止。杨布很生气,持杖打狗。杨朱马上拦阻,说:“你不要打狗,如果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是黑狗,你也会以为它是别人家的狗,把它赶出去的。”
故事解读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时有发生,如果不能换位思考,彼此很容易使误会演变成矛盾,久而久之有了成见,再解扣儿就难了。须知,人间很多“是非”之争,皆源自“人我”之别。
◎ 巧用放大镜与望远镜
有一次某位公关谈到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举了一个实例。他说,无论多么漂亮的小姐,如果美容师以500倍的放大镜看她美丽的脸庞,看到的一定是坑坑洞洞,凹凸不平,令人大失所望。同样的,当我们拿望远镜看青山时,入目的尽是如画的风景,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然后他进一步分析道,在人际关系上,有人是永远拿着放大镜,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自己无法相信他人,交到朋友。相反的,有的人是拿着望远镜,永远都欣赏别人美好的一面,就是这不拘小节的特性,使宾主尽欢,无往不利。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同时也告诉在座的每一位听众,这并不是说放大镜没有用,不过放大镜的焦点应该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地请教他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放大镜便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应。
故事解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对使用放大镜与望远镜方法的最好阐释。与人交往时,放大镜或望远镜,哪一种会使你更受欢迎?
◎ 土著人看电影
一个土著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儿,他气呼呼地走出来又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还是卖给了他,结果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土著人暴怒地走向售票口:“再卖给我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你不是已经买了两张票吗,干吗还要再买?”土著人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会有一个小姐把我的票抢过去撕掉!”
故事解读
全球化意味着跨文化经营将不可避免,理顺彼此的沟通是当务之急。而沟通,其前提则是意识到并尊重彼此的差异,然后才能化解。
◎ 聪明的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被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琪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琪罗问。“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是吗?”米开朗琪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琪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您看,现在可以了吧?”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的!好极了!这样才对!”送走了官员,米开朗琪罗先去洗手。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过原来的雕刻。
故事解读
请各位想想:如果米开朗琪罗不这样做,而跟那位官员争,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如果双方产生了矛盾,首先认错,然后给别人你按照他的意图去做的感觉,无论你是否真正去做,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 五块钱的误会
有一位台湾影剧界的名人说,有一次拍电影,她打电话叫了无线电计程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180元,她拿出200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表上加15元等于车费,她稍微等了一下,以为司机会找5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她想,算了,才5元嘛,就拉开车门下车了。
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无线电计程车的,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10元,是她还欠司机5元才对。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把5元再递给司机。
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来,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5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但这位名人心里老大不舒服,她说:“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5元呢?”
故事解读
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无声地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而事实上,我们反而误解了那个无辜的人,沉默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
◎ 敏锐的观察力
李晓是一家服装公司的经理,他资质过人、经验丰富,但是公司的员工却一见到他就会心生畏惧。
李晓一进办公室,热闹的房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在李经理面前噤若寒蝉。开会的时候,只有李晓一个人滔滔不绝地演讲,大家都不讲,也没机会插上一句话,但李晓却自我感觉良好。
这样,由于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尽管李晓很优秀,公司的业绩多年来还是一直徘徊不前。
故事解读
一个优秀的主管必须具备通过仔细地观察部下,从部下的反应中发现自己的行为适当与否的能力。提高自己观察力的敏锐度,及时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你就能找出阻碍公司发展的症结所在。
◎ 善记名字的总统
罗斯福总统知道一种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赢得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他人的姓名,使人感到被重视。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罗斯福制造了一辆轿车,当汽车被送到白宫的时候,一位机械师也去了,并被介绍给罗斯福。这位机械师很怕羞,躲在人后不同罗斯福谈话。罗斯福只听到他的名字一次,但他们离开罗斯福的时候,罗斯福特意找到这位机械师,与他握手,叫他的名字,并谢谢他到华盛顿来,相信这一幕会令这位机械师终身难忘。
故事解读
难道我们比总统还忙吗?能不能记住下属的姓名,与忙不忙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是否尊重自己的下属。
◎ 双倍学费
有一个年轻人,去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演讲的技巧。他为了表示自己有好口才,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
末了,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
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缴费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是怎样闭嘴,另外才是怎样演讲。”
故事解读
成功的演讲家,应该是“有张有合”的。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该点则点,点到即止,恰到好处。同样,在与人沟通时也应“有张有合。”
◎ 巧妙的批评
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国总统宝座。这位总统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不错,但工作中却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
这几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也能处理得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扬扬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故事解读
在指导下属的工作时,赞扬比批评更有效。赞扬可以使人心甘情愿地去改正错误和弥补不足!
◎ 总会有另一种观点存在
阿甘死后,升入天堂。在天堂入口,他遇到了圣徒彼得。
彼得对他说:“很高兴见到你,阿甘,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赞扬你的话。但我不得不告诉你,这里已是人满为患,因此每个想进入天堂的人都得接受一次测验,通过测验的人才可以进入天堂。”
阿甘说:“彼得,能来这里我很高兴。不过没有人告诉我要测验,但我还是希望能通过测验。但愿题目不要太难,毕竟生活本身就已经是一次足够难的测验了。”
彼得说:“我知道,阿甘。测验不是很难,只有三个问题:
1.一个星期中有哪几天是以字母T开头的?
2?郾一年有多少秒(Seconds)?
3.上帝的名字是什么?”
阿甘带着这几个问题离开了。第二天,他找到彼得,要回答问题。彼得向他挥了挥手说:“现在你还有机会再想一想,然后回答我。”
阿甘说:“不必了。你的第一个问题太简单了,答案就是今天(Today)和明天(Tomorrow)。”
彼得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喊道:“阿甘,这可不是我意料中的答案。不过你言之有理,我想我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好吧,我同意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下一个问题呢?一年有多少秒(Seconds)?”
“这个有点难,”阿甘说,“我想了又想,觉得答案应该是12。”
彼得惊得目瞪口呆:“天啊,你怎么能说一年只有12秒?”
阿甘说:“是的,是12,它们是1月2日(January Second)、2月2日(February Second)、3月2日(March Second)……”
“好了,好了,”彼得打断阿甘,“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个答案又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我还是算你对了。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你能说出上帝的名字吗?”
“安迪(Andy)!”阿甘回答说。
彼得问:“你怎么知道上帝的名字是安迪?”阿甘说:“你知道的,我们在教堂里唱的那支歌:‘安迪与我散步,与我谈话’(Andy walks with me,Andy talks with me)。”
由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总是会有另一种观点存在。对同一个问题,你与别人的看法不同,这并不证明你是错的。
故事解读
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像数学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从多个角度思考会有更多的正确答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正是如何从正确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答案。
◎ 讨来的讽刺
有这样一位女士,她一心只想讨好领导,并且很爱向别人炫耀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如何如何之好,企图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单位中的地位。
一次,单位组织集体春游。一上车,这位女士就捷足先登,坐在了男经理的身边。一路上,她与领导谈笑风生,显得亲密无间,根本不在乎周围同事的看法。到达目的地后,她更是与领导形影相随,寸步不离。经理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还不时地对经理大献殷勤。于是,春游之后,大家都讽刺地称她为经理的“小蜜”。
故事解读
这位女士刻意在众人面前缩短她与领导之间距离的做法,实在没有任何高明之处。把工作做好了,老板自然会欣赏和器重你。
◎ 礼轻情义重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大。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搜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想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了女王的爱犬图样的领带。于是,在迎接女王那天他特意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了过来和他握手。
故事解读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义。礼轻情义重,正是我们馈赠下属要尽力追求的效果。
◎ 加薪“蜜饯”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很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的。”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故事解读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杀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 记者与总统
在美国,关于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的故事很多,他的个性是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往往使报社的记者失望而去。有位叫安妮·罗亚尔的女记者一直很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问题的看法,可屡次采访都失败了。后来他了解到总统有个习惯,喜欢在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散步、骑马或去河边游泳,于是她心生一计。
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先藏身树后,待亚当斯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
亚当斯满脸通红,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是一名女记者,”她回答道,“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你,就国家银行的问题采访一下。我多次来白宫,他们不让我进,于是我观察你的行踪,今天早上悄悄尾随你从白宫来到这里。现在我正在你的衣服上。你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随便。”
亚当斯本想骗女记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让你采访。请到树丛后面去,等我穿衣服。”
“不,绝对不行,”罗亚尔急忙说,“你若上岸来抱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钓鱼的。”
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待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故事解读
总统的面子大,丢不起,而女记者要的就是这个。逼人就范或者求人,有一个诀窍:对方怕什么,就专门给他来什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