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应酬36计-构建自己的人脉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聪明的人善于把“关系”变成社交的资本,他们凭借自己的本领最大限度地打通各种环节,以便为自己办事制造人脉关系。与他人建立“关系”,其目的就是相互帮助,别人有急事、难事的时候,你鼎力相助,你有难办的事的时候,朋友也才会两肋插刀。但一定要记住不要等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

    把“关系”变成资本

    《三国演义》中,个人能力最差的刘备之所以成功,与他的善于利用“关系”的本领密不可分,可以讲刘备正是凭借其这一强大的本领而成就了一生的,即以一方霸主的身份,三分天下。

    15岁那年,他母亲让他出去读书,老师是曾当过九江太守的卢植,同学中有刘德然、公孙瓒等。刘备到了新的地方,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刘德然的父亲常给刘备以帮助。公孙瓒与刘备关系很好,刘备拜他为兄。通过与同学良好的关系,刘备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为以后的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备不太喜欢读书,他所喜好的是犬马、音乐,他还喜欢好看的衣服。他对比他地位更低的人很和善,喜好结交豪侠这类人物,所以不少年轻人都和他结交,刘备也就有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圈,渐渐地有了名气。

    中山(今河北定州)的富商张世平和苏双,这两人是做贩马生意的,他们见了刘备,都感觉他气质不凡,于是给了他很多金钱。这样,刘备才有了经济条件,用来广招徒众,形成自己的一个团体。从此以后,刘备才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东汉王朝气息奄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震动天下的黄巾军大起义。依靠老同学、老朋友公孙瓒(此时已经当了中郎将)的帮助,刘备做了平原(平原,郡名,治所在平原,即今山东平原县)相。凭借着这种同学关系,刘备就官居要职,如果没有他在求学时所付出的努力打造的良好关系,刘备也当不了官。这只是刘备初次运用“关系”,其显现的力量就可见一斑。可见,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没有关系也是不能成事的。

    谈到刘备,自然也就要说到曹操。曹操在三国里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对于刘备的成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刘备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因为曹操位高权重,因此刘备就刻意地去逢迎他,巴结他,与曹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期得到曹操的提拔和重用。事实证明,刘备充分地利用了这种“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年,曹操采取了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举措,即把无家可归的汉献帝迎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曹操名为汉相,实为太上皇。这一年,曹操上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刘备从此成为天下群雄中的一员。

    刘备所占据的徐州在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吕布、袁术等都向这里派兵,刘备受到严重威胁。吕布是一员虎将,刘备被吕布打败后,逃到曹操那里,曹操让他当了豫州牧(牧是州的最高长官)。

    曹操亲自出征,和刘备一起打败了吕布。之后,刘备随曹操回到许都,仍然受到曹操的厚待。

    建立好“关系”以后,还要牢记一点,利用“关系”要审时度势,切不可盲目跟从,以免适得其反。有的人常常以为“关系”建立好以后就可以随时为自己所用,却往往忽略了这种“关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你不能损害到别人的根本利益,一旦触及到别人的根本利益,“关系”再好,别人也不会再买你的账了。

    汉献帝在曹操的控制之下,并不甘心,他的舅舅(实际上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儿,汉献帝称呼为舅)董承以他受了汉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设法杀掉曹操为由,暗中进行联络,刘备也知道此事,但他没有向曹操揭发。一天,曹操宴请刘备,对他说:“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曹操两个,像袁本初(袁绍字本初)这种人,都是不足道的。”心中有鬼的刘备闻此大惊,以为曹操知道了什么,一时过于紧张,连手上的筷子都掉了,幸好当时打了一个响雷,刘备才借机掩饰过去。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这样一来,刘备知道曹操并未小看自己,早晚会有危险,反倒更积极地参与了董承一伙的密谋,但当他们准备动手时,刘备正好到外地“出差”。结果,董承一伙未能成功,反倒被曹操发觉,曹操将他们一网打尽,只有刘备幸得不死。

    建安五年(21年),曹操亲自出征,打败刘备,俘获了他的妻子,连刘备的猛将关羽也当了曹操的俘虏。刘备无奈,只好归附袁绍,袁绍亲自从邺城跑出20里地迎接他,他那些失散的部下也逐渐归集。这时,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在今河南中牟),关羽也乘机逃脱,回到了刘备身边。曹操打败袁绍,又攻刘备,刘备招架不住,只好逃到荆州刘表那里。

    好在刘备以前就与刘表的“关系”好,平时做好了人情,在关键的时候,刘表收留了他,并给了刘备一定的发展空间,倘若刘备平时没有建立与刘表的人际关系,恐怕他连立足之地都难以找到。

    看看在你的周围,为什么有的人办事顺利,一帆风顺?为什么你办事就处处受卡,麻烦不断呢?从刘备的为人处世来看,一个人的交际力量与办事能力密切相关。这一点切不可忽视!如果在人际交往方面下工夫,可以解决许多难题!

    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办事的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人缘好,受人欢迎,办什么事都有人帮忙。这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关系,有门路。不要把“关系”想象成庸俗的幕后交易,实际上“关系”是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撑点。若想成为一个办事能手,就必须学聪明人练就一双巧手,织起自己的人际交往的关系网。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基于他的专业技术能力,85%则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可以说一座让人终生受用的富矿,编织关系网,就像开发矿藏,开发得越多,你就越富有;又如播种,你撒下的种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因此会办事的人,不仅重视和某个人建立关系,更重视和多数人搞好关系。只有搞好了人际关系,并善于利用人际关系,事情才能办成、办对。

    平时就要多烧香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办某件事的时候,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却突然想起来: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没有去,本来可以关心一下的,却没有表示。现在有求于人家就去找,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对它们的话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有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注意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未免太迟了。

    中国人讽刺临事用人的做法,最简练的话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利用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你在危急时刻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如果“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帮助时才“临时抱佛脚”,尽管你很急迫,下的工夫很大,人家也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平时关系搞好了,到需要时才会有求必应。

    因此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不要与朋友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获得别人帮助时才想到别人。有时候,半年以上不与某个朋友联系,就有可能失去这位朋友。

    因此,主动与朋友联系十分重要。试着每天打5~10个电话,这样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打通10个电话,一星期就有50个,一个月下来,便可达到200个。这样一来,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多十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关节。

    法国有一本《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当起总理来,自然会为你的仕途铺开一条坦途。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交上某个朋友,就不再去培育和发展双方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就淡薄了,最后甚至变成陌路人了。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要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将来才能用得着、靠得上。

    朋友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礼尚往来”、“交流”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坐坐。

    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努力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融洽。

    我们中国有许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就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常年关闭门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就孤立了自己。

    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要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如果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比如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遇到困难时要鼎力相助,才能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常常与朋友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什么难事,他就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朋友之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上门去,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忙的。

    要多交朋友,建立一张人际关系网,就要积极主动和别人联系。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必须将它化为行动。朋友间频繁的交往和走动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很多有价值和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的。

    在这个世界上,各个行业都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可利用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你的前途至关重要。不要等待,一味地等待只能使你错失良机,你应该积极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如果你想多结交一些朋友,你就需要主动地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他们这些方面的信息。比如:平时相处时多观察了解,向他的朋友打听、询问,或者查阅他的个人资料等。

    有一个人,当他要结交新朋友时,总是想方设法知道对方的生日。于是,他四处请教一些人,问他们是否认为生日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前途,并借机叫他们把生日告诉他,然后他悄悄地把他们的生日都记下来,并在日历上一一圈出,以防忘记。这些人生日的那天,他就送点小礼物或亲自去祝贺。很快,那些人就对他印象深刻,并把他当做好朋友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多交往。人与人交往中会出现一些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多一些有益的朋友,会有机会改变你的一生。

    “独木难支大厦”,朋友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可能会直接促成你事业的成功。所以,要时刻注意能结交朋友的好机会。结交朋友不仅要把握机遇,同时还要创造机遇。

    比如,朋友请你去参加一个生日聚会、舞会或者其他活动,你不要因为自己手头事忙,一时懒得动身而拒绝。这些场合都是你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又如,新同事约你出去逛逛商店或者看场电影什么的,你最好也不要随便拒绝。因为这是发展关系的好机会。

    如果你想和刚认识的朋友进一步发展关系,你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做客,你可以花费心思寻找机会跟他多接触。人与人之间接触越多,彼此间的距离就可能越近。这跟我们平时看东西一样,看的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好感,就像我们在广播或电视中反复听、反复看到的广告,久而久之也会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印象一样。所以,交际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找机会多和别人接触。

    一旦和别人建立初步联系之后,要设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交际往往会有两种目的:直接的无非就是想达到某项交易或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或想得到别人某些方面的指导。如果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关系,只是为了和对方加深关系,增进了解,以使你们的朋友关系长期保存下来,这可以被看做是间接目的,这种间接目的可以使你的人生更丰富,更有价值。

    如果能保持无事相求时也能轻松地相互联络的关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真正可以亲密往来的朋友,越是无事相求时越能尽情地交往。反之,遇上有事相托时,即便三言两语,彼此也能明白对方想说的话。此时,对方会尽己所能来帮助你。

    多建立有用处的关系

    现今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程度不同的压力感。试想,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者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你只能“有事”才“有人”,如果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有事”当然包含许多内容。“有事”时才“有人”是当前普遍的现象。“求人”办事也就是“有人”,为求发展、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办事时甜言蜜语,否则也是办不成事的,如果“有事”时又“无人”,那只能说明你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处世办事的能力,缺乏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条件。你不通过“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办成几件漂亮的事情,那你的“友谊”只能是虚设。

    没有用处的人,你给他帮忙,只能让他空添内疚。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话又说回来,做人要知恩图报,别人帮了你,而你不图回报,岂非“不够朋友”吗?

    按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这不是“势利”,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也就是说:

    目的+有相同需求的人=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工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你可以用全部的银行存款打赌,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依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职业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最后,练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随时竖起耳朵,收听精彩的内幕消息或蜚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口吐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荣誉博士。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想着身边的“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双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建立和善用“人际档案”

    “人到用时方恨少”,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朋友遍天下,用时没几人。如果你也经历过这种难堪,请你赶快亡羊补牢。如果没有,也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例如老李的弟弟被人诬告,老李慌乱之中问计于人,别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事,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建议他去找律师。老李说他过去也认识几位律师,但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律师曾经给他的名片也早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他无计可施,长叹了一口气说:“嗨,人到用时方恨少呀!”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交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至交,有的会持续交往,但有的也会中断。交朋友固然不必勉强自己和对方,但不妨采取更有弹性的做法,不投缘的也不必“拒绝往来”,而把他们通通纳入你的“朋友档案”。建立“朋友档案”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

    首先,把你在学校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并做成记录:毕业经过数年后,你的同学可能会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当有需要时,凭着老同学的关系,相信他们会给你某种程度的帮忙。这种老同学关系,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中学、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需要时常参加同学会、校友会,并随时注意他们的动态,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其次,把你周围朋友的资料建立起来,对他们的专长也应有详细的记录。比如,他们的住所、工作有变动时,也要在你的资料上修正,以防到时找不到人。而要准确掌握他们变动的情况,则有赖于你平时和他们的联系。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应疏忽的,你还可以记下他们的生日,如果你不嫌麻烦,在他们生日时写上一张生日贺卡,或请他们吃个便饭,保证会使你们的关系突飞猛进。这些关系若能妥善维持,就算他们一时帮不上你的忙,也会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助你一臂之力。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的,只交换名片,还谈不上有什么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会有,不应该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点,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后,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当然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自然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有人用计算机建立朋友档案,有人用笔记本,有人则用名片册,这些方法各有长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记住:与每个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关系,建立一个“朋友档案”,不要“人到用时方恨少”。

    那些办事顺利的人,除了他们本身优越的条件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身边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些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对他提出高的要求,不让他有丝毫的松懈和半点的放弃。这样的人大都有一个“朋友档案”,并且他还是一个善用“朋友档案”的人。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提出的问题“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关系网”时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输入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这些年来,朋友们给了我不少帮助。”一个当总统的人都在建立“朋友档案”,何况一般人呢?

    很多时候,光建立“朋友档案”还不够,还要善于利用“朋友档案”来帮助自己。

    比如,把他们的生日、兴趣爱好等内容都收集进去,这样,你就会加深对他的了解,再与他谈业务或进行生意交往时,可以找出他关心的话题,谈他最钟爱的事物。当你这样做时,不仅会受到他们的欢迎,而且也会使你的业务得以扩展。

    康德利面包公司是纽约一家高级的面包公司,这家面包公司的老板康德利一直试着要把面包卖给纽约的某家饭店,一连五年,他每天都要打电话给这家饭店的老板,他也去参加那个老板的社交聚会,为了争取到这个客户,与饭店老板成交这笔生意,他还在该饭店订了个房间,以便找机会与老板谈谈。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用尽了一切办法,他都没有成功。康德利开始反省自己,他决定改变策略,便收集了这家饭店老板的个人资料,从他的喜好着手,为他建立了一个“朋友档案”。终于找出这个人最感兴趣、最热衷的东西。这个老板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协会”的旅馆人士组织的一员,由于他的热情,还被选举为副主席以及“国际旅馆协会”的秘书长。不论会议在什么地方举行,他都会出席,即使他必须跋山涉水也决不落下。给他建立一个小档案后,康德利再见到那个饭店老板的时候,就开始谈论他的组织以及他的工作。康德利得到的反应令人吃惊,那个老板跟他说了半个小时,都是有关他的组织的,语调充满热情,并且一直在笑着。在康德利离开他的办公室前,他还把他组织的一张会员证给了康德利。

    在交谈过程中,康德利一点都没有提到卖面包的事,但过了几天,那家饭店的厨师长打电话给他,要他把面包样品和价目表送过去。那位厨师长在见到康德利的时候,说:“我不知道你做了什么手脚,但你真的把老板说动了!”后来,康德利与这位老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说:“想想看吧!我缠了那个老板五年,就是想和他做大生意。如果我不建立他的个人小档案,不去用心找出他的兴趣所在,了解他喜欢的是什么,那么我至今也不能如愿。”

    建立和善用“朋友档案”是一种深刻了解人,并与之保持有效联系的方式。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并善加利用,自然免去了“人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