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不同,社会分工也不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书,不同角色承载着不同的义务。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转型期,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对现代人的生存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能够适应多变的社会角色,还应对自身有一分清醒的认识。如果你对信息方面的知识欠缺,最好不要到高科技地区一试身手;如果你对股市缺乏足够的了解,你还是别因一时的冲动而摇身变为股民;如果你没有掌握一定的推销技能,最好不要去当什么推销员……
现实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与亲戚办事,一般来说辈分高的人出面比辈分低的容易一些;在社会上办事,求有社会地位的人出面帮忙,就比地位不高的人出面顺畅。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就在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如常言所说,人微言轻,权高位重,就是这样的道理。
迈克是一家美国大公司的初级会计,在公司工作几年以后,他觉得各方面的业务都应付自如了,因此希望从中西部调到东部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于是迈克决定通过关系网来办这件事,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列出了分类表。从表格中,他选出了可能帮得上忙的一些关系,然后,记下这些人。他们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他想去的东部有联系。最后,他更进一步分析,他们中间的哪些人同公司的会计事务联系得更紧密。他选中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老板,一个是玛丽。
迈克的下一步就是找到这些能够帮助自己的对象,以换取他们的帮助。而一旦这个能帮助他的对象需要得到帮助,他就去以报答的方式使其愿望得到实现。
迈克知道,玛丽很想参加一个女大学生的联谊晚会,于是,迈克找到了一个联谊会的委员,通过这个委员的帮助,玛丽参加了一个晚会。在晚会上,玛丽把迈克介绍给了自己的父亲,一位很有声望的注册会计师,尽管这位会计师在东部没什么业务,但是由于在那个圈子里有着极大的声望,因而通过他一位朋友的帮助,给迈克在东部找到了满意的职位。
所以,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我们都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办多大的事,能跟什么样的人办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才合适。心里有了这个谱,办事才会更有针对性、分寸感,自然地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障碍,就更容易达到办事目的。依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还应有更强的灵活性,依据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办事思想与方法,特别是在日常办事以职位优势取胜的官场中人,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在官场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当权者在位时,被其下属众星捧月,前簇后拥。而他一旦下台,没有了权力,人生状况便一落千丈。所谓“人走茶凉”,便是地位跌落后,世态炎凉的形象写照。原来在位时一句话就能够圆满办到的事情,现在说破了嘴皮子,也难以办周全了。这就是一个人的地位变化给办事能力所带来的变化。这时你才会明白,原来能办成事的并不是能力,而是权力。
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你的办事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清楚了哪些事不该办,哪些事该办,应办到什么程度,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样你的办事素质就会明显提高。
找人办事除了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依靠性格办事。性格是指人对现实中客观事物经常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比如说,有的人小心谨慎,有的人敢拼敢闯。小心谨慎与敢拼敢闯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们根据他们这些外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特征来区别这两种人的性格差别。
明白了这一点,就要依据自己的性格去办自己能办的事,回避不适合自己办的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成功率。
除根据性格办事之外,还要根据你的人缘来提高办事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下面这样的对话。
A:“小王这人挺不错的,你看他每天满面春风的,好像从来没什么烦心事,而且他办事人家都愿意帮忙,大家都喜欢他。”
B:“这有什么奇怪的,人家人缘好嘛!”
的确,你的“人缘”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时比你的真才实学还要重要!君不见,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鹿鼎记》的主人公)胸无点墨,却在黑白两道左右逢源,备受重用。
原因就在于其招人喜欢,“人缘”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交际的社会,交际活动中,人缘的好坏与办事能力的强弱有很大联系。人缘好的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好,社会评价也高,因而找人办事也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帮助。所以,一个人人缘的好与坏,直接反映着这个人在社会上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在办事过程中,自己的人缘因素一定要考虑。
提高办事素质要建立一张良好的关系网。办事之前,我们应在脑海中先把这张关系网拉出来,清点一下各个网结上的关系户,看看他在哪个阶层上,我们与他的交情有多深,他能为我们帮多大的忙。清楚了这些,我们对办事分寸就有了把握,就能做到量力而行。
要把握分量、火候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拣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样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日本绳索大王岛村芳雄当年到东京一家包装材料店当店员时,薪金只有1.8万日元,还要养活母亲和三个妹妹。
但是他并不甘于满足现状,上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设立了凡芳商会,开始绳索贩卖业务。他深信,虽然他的条件比别人差,但用自己独特的“零利润”法则,一定可以在商界站稳脚跟。
首先,他以每根绳索5角钱大量买进,然后再以原价转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这种零利润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后,“岛村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远扬,成百上千的订单从各地源源而来。
接着,岛村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行动。他拿着购物收据前去客户处诉说他卖的产品没赚1分钱,客户为他的诚实所感动,心甘情愿将交货价格提高为5角5分。同时,岛村又去绳索生产厂,供货的厂商一看他开给客户的收据存根,大吃一惊,像这样不赚钱的商人,他们第一次遇到。于是不加考虑,一口答应供货价降为4角5分。如此一来,每根绳索都可以赚1角钱,每天的利润就有100万日元。
创业两年后,岛村就名满天下,创业13年后,他每天的交货量至少有5000万条,其利润实在难以计算。
我们在找人办事中,事情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愈大,或是身家性命愈危。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处理事情,掌握处理的火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为掌握解决冲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种“百分之十法”,即事情发生后,再等10%的时间,这10%的时间,你的朋友或对方,会因说出的话,办过的事向你道歉;这10%的时间,也使你有更清醒的头脑,而不至于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为你办事的人。
我们要立即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来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后又可依此方法对下面的事进行分类。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来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呢?
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有以下三个判断标准:
我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会比别人干得更高效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会只承认有效劳动,因此,勤奋=效率=成绩/时间。
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了,勤奋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目标。
什么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能获得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如何,总需要分配时间于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唯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注意:人们总有不按重要性顺序办事的倾向),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练习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逐步学习安排整块与零散时间。不要避重就轻。事情肯定会有轻重缓急,先集中时间,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重要的拖拉了自己也不后怕。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烦琐的杂务。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难做的事。
办事要把握进退尺度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会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失。
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审时度势,能洞悉对方意图,能审视自己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挥洒自如,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做人、做事的方式。谁都想事业发达、家庭美满,谁都想受人尊重,办事顺利,但是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善于做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懂得并且善于利用进退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规则,有大规则有小规则,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这些规则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只要用心领悟规则的内涵,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勇于抉择进退的时机,就可以改变不成功的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光武帝时期,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风度、容貌、品德、文才,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要筹划办这件事。”没过多久,光武帝召见宋弘,并且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就对宋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臣子宋弘有妻有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皇帝借用“贵易知,富易妻”来表达,宋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难能可贵的是,宋弘顶住了权势的诱惑,不为世俗观念所动,这种不攀龙附凤、清正无邪的高尚品格,堪称一代楷模。
在找人办事时,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因为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能做到该让就让,绝不冒险,所以他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要想求人办事,请记住:学会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凭借军功升为高官,最初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意无意间得罪了李莲英。
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但苦于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曰:“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他谦恭有礼地邀请李鸿章入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明白其中奥妙,立即送了银子,没有当众受辱。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真可谓吃一堑,长一智。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这样看来: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当然,在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由此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替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就是明帮暗害,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让人头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做出违心的事,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力不从心的事不能办
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你要认真考虑好,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作决定。
作为下级往往在上司提出要求时,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然而你没有考虑到,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一旦失败了,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对你进行评价。
某教师分到某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某教师还没有安排授课,就抽了他一个。起初,他感觉为难,心想自己刚刚走出校门,不仅对本市中学教育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又能知道多少呢?他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一个,由于不谙事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这位教师面子受不了,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这位教师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而且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对他是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如果,你认为上级拜托你的事不好拒绝,或者害怕因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更艰难。所以,办事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撑着答应你,将来误了事儿,那才对不起您呢!”这样,你才是真正会办事的人。否则,将来丢脸的肯定是你。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否办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价自己的办事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否则,虽然平时关系密切,可一旦事情办砸了,反倒得罪了人。
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许多青年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小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
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感到还算满意似的,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接着他又很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摊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教授一次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应来捧场。
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能够拉来的赞助款一到,快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从此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泛起了红晕,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得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了,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对没有把握的事儿许愿,真是害人又害己。因此,找人办事要脚踏实地,要冷静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对于力不从心的事要明确表态,不能盲目应承。一旦草率地给予答复,却没有办成事,就容易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丧失他人对你的信任,以后你需要找别人办事的时候,别人就很有可能对你爱理不理。
别越位,也不错位
越位做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往往出力不讨好。越位一方面会使被越位的同事感到愤怒和嫉妒,一方面很容易使自己做不好本职工作,遭到上司的批评。为了防止越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能范围。对自己所能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有所自律。当然在找人办事中,也同样不要越位,越位找人,越位办事,不但事情办不成,还有可能把事情办糟。
越位与“帮忙而不添乱,尽职而不错位”这一要求大相径庭。看过足球比赛的人都知道,足球场上的11名队员分工明确、站位准确、跑位精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在一场9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比赛中,认真执行教练的意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动一体,使整场比赛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当然,我们有时会看到进攻一方的队员站位靠前,出现越位情况,这时进攻无效;有时还会看到防守方球员把球踢进自家球门,来个“乌龙球”,让人悔之莫及,这大概是错位的一种表现吧!上述现象是在足球赛场上发生的。其实,在平常找人办事时,也会发现一些人“越俎代庖”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导致“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具体表现为:如果一件事能够创造一定利益,许多人都争着要干,即使这项工作本来与自己沾不着边,已经超出职能范围了,但“不争白不争,争到了不白争”。因此,导致文件“打架”现象产生,这样一次办成的需要多次才能办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难”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而如果一件事情让人既费精力,又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则避之唯恐不及,推诿扯皮,结果出现“真空地带”,出了事情,追究起责任来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古时最着名的两个暴君,一个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王,杀了大臣关龙逢,一个是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杀了叔父比干。
这两位贤臣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们都努力修身,尽心治国,以臣僚的身份去安抚君王的百姓,越位了,所以惹得君王动了杀心。
两位贤臣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桀、纣的丑恶,所以非被杀掉不可。古时在官场上,大臣之间进行着权力游戏,企图相互制衡。在职场上,人性同样不会改变。做事时,要为自己定好位。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心中有数。有的人觉得别人的事给他来做才能做好,才能表现一番,便抢别人的路。这样不仅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反而会显示出自己的花花肠子,事事不能专心去做,必定一事无成。
越位做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往往费力不讨好。越位一方会使被越位的人感到愤怒和嫉妒。很容易使自己好心办了错事,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谴责。为了防止越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能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有所自律。要认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找人办事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
我们知道踢球不能把球踢到自己的球门里面去,吃饭不能把饭往鼻子里面送,穿鞋不能把右脚套到左脚的鞋子里去。做事错位了,就和这些看起来傻兮兮的小事一样可笑。
有一个人本来是来做商业记录的,记着记着他突然开始帮商业对手讲话,全然忘却自己的身份,让人哭笑不得。这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沉浸于另外一种状态,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是人们在迷失自己的时候会做出的事:跑道上站错了位置,餐桌上坐错了位子,报告报错了领导……
人们办事的时候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处于哪种状态和位置,周围的人属于哪种角色。
例如,在谈判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必须站在己方的位置上说话。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可是不能弄错自己的位置。并且每个人都不应多说话,以免说的话超出了自己该说的范围,让对方掌握更多的把柄,导致自己的谈判失败。
找人办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对方的位置。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在找人办事的时候就不会越位,也不会错位,这样就可以把事真正地落到实处,把事办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