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会怎么应对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谁都可能误会他人,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误会就是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有可能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也可能只是对方的主观臆猜。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可能带来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出现误会后,不必急于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友善的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了彼此间的交流。此时,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你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
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故意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应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怪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变成冤家了。
误会出现后,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另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来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工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任凭你费多少口舌也解释不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有的误会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那就用行动去证实。如朋友误解你同某一异性有暧昧行为,你又说不清楚,那么,你只要与自己的爱人相依相伴、亲密无间,双双出入社交场合,令他人找不到破绽,谣言便会不攻自破,误解也就自然消失了。
再比如知名度高的人,一般要求得到他人格外的尊重和赞扬。如果你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评、指责,便会被人误认为怀有嫉妒之心。尽管你尽力辩白,声称没有此意,人家也不会相信。此时,你的唯一对策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向其求教,注意肯定人家的长处,更不与他争荣誉、争地位,在他被人攻击诽谤时,站出来讲几句公道话,这时你们以前的误会便可烟消云散。
解除误会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如果实在张不开嘴,也可以选择其他委婉的方式,如写信、发短信息、发E-mail等,效果可能比当面交涉更佳。
如果你觉得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有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以往的不快便会自然地消失。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提干、涨工资、定职称或参加婚宴等喜庆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个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使双方重归于好。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否则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被人批评怎么应付
我们应该养成虚心接纳别人批评的习惯,因为对方批评我们或许根本毫无所得,甚至还会失去某些东西,不管他们说得对不对——也许他们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另一面——但他们的用意可能都是好的,他们只想防止错误发生罢了。这种指责的确是你该接受的,因此即使对方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提出的批评是错的,但你也不要跟他作对,下次他或许就能告诉你一件被你忽视的重要事情。但有些人批评你只是为了发泄他的嫉妒等心理,你大可不必默默隐忍。
其实,你只要把别人的批评合理化,或视为对你的行为有益的指示,不就行了吗?何况如果你愿意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你也是有权利反问一些话的。
首先要认定别人对你的批评跟你所做的事有关,而与你无法控制的事实无关,你不必屈从自己接受与你同地位或同年龄的人的批评。你一方面要学着忍受他人的批评,同时也必须忘掉被批评摧毁的恐惧感。下次试着向批评你的人建议,要求他每次只对某一件事提出异议,而不要一下子就把你过去做错的事统统列出来大加抨击。因为我们较会接受他人针对某一个行为的批评,对于一大串毫无希望改变的错误行为,往往谁说了都起不了作用。
虽说你的请求是很合理的,但你很可能会有碰壁的时候,比如你的老板偏偏要在办公室里反复指责你搞坏了他的计划,对于这种事你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自我解嘲说他并不是有意在攻击你,只是发泄他的闷气罢了!他那么做,即使第一次是对的,但做了三次那就是他的错了。因为批评的本质不该是这样的,他这样做已变成老板对员工的虐待了,所以要是他经常这样对你的话,你就该考虑是不是要换个新工作了。
最微妙的是:你越排斥批评,越会出问题;反而,越能泰然处之,它就越能给你助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家庭或学校教育中学习到积极给予批评或接受批评的方法。事实上,生活周围充满的尽是批评与被批评双方皆以怒目相视、各自满怀伤心与不满的恶例。
要能面对别人的批评,甚至于鼓励别人对你进行批评。只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会好好接受批评还不够,必须改掉你以前养成的不听别人批评的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不要对批评你的人咆哮,或愤愤地离开。
对方话还没说完时,不要中途打断,替自己辩护。
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对他吹毛求疵,或像个法官似的贬低他,也不要修正他的语病。
不要表现得仿佛发生过天大的不幸,也不要哭丧着脸说:“我是一文不值的东西!”或“我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不要推说自己心理上无法承受别人的批评,不要让对方以为他在毁灭你的精神,不要表现得那般脆弱。
不要责怪别人让你做出某些行为,例如说:“如果不是你找我一起参加舞会,我才不会花那么多钱买衣服。”
别人批评你时,不要借故改变话题,或装着没听见他的话。
在还没有听懂对方的指责前,不要一再地用道歉的话搪塞。用这种技巧可说有点狡猾,因为对方虽知道你不在听他的话,但是由于你一再地抱歉,他又不便说什么。
不要把话题转移到解释你做出那些事的原因上。这点也足以看出你的精明,因为当时对方可能会以为你在接受批评,但事后他就会感觉出你在回避问题。
不要反过来批评对方对你行为的反应。例如,不要数说他太敏感了,或难以取悦。其实他的反应并不是关键所在。
不要暗示对方,说他对你的批评是基于某种不为人知、含有敌意的动机。如果你一再追问对方何以要反对你的行为,那你根本不是在接受他的批评。若有必要的话,你可以留待以后再问,或许对方也不知其动机为何,不过他还是有权对你的某些行为提出异议。
不要对别人的批评冷嘲热讽。如果有人说你凡事不经大脑,你就不应该凭空说他曾骂你是个笨蛋,或引用其他对方根本没说过的话去大加指责。如果对方夸大了你的缺点,你也别在意,因为他对你夸大不实的指控,反而会失去控诉的意义。
面对冲突如何应对
无论一个人为协调人际关系作出多少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同别人之间发生冲突。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同别人发生冲突呢?
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与人也各不相同。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观点与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
宽容别人的过错,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对别人不要一味责备,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记住“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没有人愿意同我们共事。
除非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你是我非,那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化解矛盾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
在生活中与别人发生分歧在所难免。处理矛盾和冲突必须有理、有力、有节。面对冲突,成熟的人强调“忍”,多说好话,避免争吵,但是,也要用一定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多说好话,避免争吵
容易与人争吵者往往有三个毛病:一是说话含混,不坦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措辞激烈,口气生硬,没有回旋的余地;三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所以,我们在和同事的交往中,要好话好说,而不能个性太强,应表现出温和的态度。
①对于同事间的不同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气指出来。商量的口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容易被对方采纳;在语气上是平和的,对方听了舒服;在人格上是尊重对方的,对方感到有面子。
②心胸开阔,能体谅对方在过激情绪下的言辞,不刺激或抓住对方不放。一些生性敏感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火就不打一处来,而你再寸步不让,势必形成冲突的态势。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原谅对方的过失才能成为朋友。只要能互谅互让,有些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③听取对方的意见要耐心,不要自以为是地进行反驳。你要留心对方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及时地给予称赞,使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遇到对方持不合作的态度时,自己要冷静,要为合作创造条件。
(2)能忍就忍,不可由着性子来
要缓解和避免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古训就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历史上的孙膑能忍,甘愿装疯卖傻;韩信能忍,甘受“胯下之辱”。结果孙膑则留下了传世兵法,韩信终成大业。
(3)壮起你的胆子
面对冲突,你首先要有胆量,用自己的胆量灭掉对方的威风,让他对你从心里产生怯意,这样,你就已经胜了三分。下面是一些壮胆的具体方法:
①先在心里打倒对手。感到对方对自己形成威胁时,不妨想想他的弱点。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他的毛病,用以消除你的紧张和胆怯。
②用你的眼睛盯视对方,给对方施加压力。“此时无声胜有声”,用这种方法可以给对方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样做,不但不会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且还会使对方不得不注意被你盯视的部位,使他心理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以此达到对你有利的效果。
③提高声音,用高声武装自己,制造压倒对方的气势。宏大响亮的声音,能够使自己产生坚强的信心,同时给对手施加压力。“嗓音增强信心”,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声音是天生的武器,发挥得好,会使你勇气十足、信心百倍。
④参与竞争时,摆好身体架势,震慑对方。在进入竞争状态时,人的形体动作也可作为增强自信心的武器。比如在体育竞赛中,有的运动员有意识地昂头挺胸,摆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架势,以增强自己战胜对手的信心。
当然,壮起胆子,实际上只是为自己打气,要真正提高自己,还需要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因为社会的竞争,说穿了便是人与人之间勇气的较量、意志的拼搏、才智的争夺。
(4)以后再说
难以接受的问题,不妨先拖一拖。
对方在激动时,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具体解决,往往容易陷入僵局,故对这类问题要加以回避。如是个人的事,可说“这件事太复杂,先喝一杯再说”,这样表明态度,一时就使对方稳定下来,比两人争吵不休要好。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开会时引起争吵的话题,应先承认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说“这个问题太棘手,无法立刻回答”,从而牵制住对方,或说“这个问题,改天再说”,会比明确拒绝要好,可缓和激动情绪,收敛锋芒,避免纠缠不清。
(5)堵住他的嘴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看透,如果你说“你一定会生气的”,对方一般不好意思发怒。
在谈判的场合,给对方提出不利条件,对方一定会强烈反对,拒绝话题内容。因此,在说到不利的正题前,应先说:“我知道你一定会生气的”之类的话。
自己被别人看透后,基于防卫本能,保护自尊心,会脱口而出:“我才不像你所说的!”表示自己没有被看透,自己并不小气。这样,即使谈话内容再不愉快,对方也不好意思轻易发怒。
错怪了别人怎么应对
如果发觉自己误解或错怪了别人的时候,该怎么应对呢?以下两点建议可供你参考:
(1)记住做一个深呼吸
脾气暴躁的人,通常对任何事都是只听得前段而顾不得后段,因此常会发生错怪别人的事。
要想避免这种蠢事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养成确认整个事情原委的习惯。当察觉自己的性子快要暴躁起来时,不妨先做一个深呼吸,这样就可使自己平静下来,恢复理智。
例如,你看到属下的报告杂乱无章时,不妨先深呼吸一下,再问:“文章好像没有头绪,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至少在发怒之前,能先了解部属有无合理理由。
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在质问别人时,语气也会逐渐变得缓和。例如:你作为一名领导即使听到属下不礼貌的电话对答,说不定只会笑着问:“你不觉得自己的语气好像太强硬了一些吗?”
这种和颜悦色的质问,下属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还会觉得不好意思,并把理由说出来。例如:“啊,对不起!其实我也不想这样说,可是甲公司那边的负责人实在太不像话了。”
(2)道歉是最好的方法
一旦知道错在自己时,最好的善后之策就是道歉。最好当场明快地道歉:“原来是这样啊,真是对不起,事情没问清楚就生气。”
知错后马上认错,不但能立刻恢复办公室的明朗气氛,而且部属对领导明理的态度也会充满好感,对无理挨骂的事就不会念念不忘了。
无法启齿的事怎样应对
说一些让对方觉得心花怒放的话,倒也不困难。但是,在现实交往中常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有时候你觉得实在张不开口或者担心话一出口会使对方非常生气。
觉得说不出口而一拖再拖,不但会令你更加开不了口,而且当真相大白时,会被责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这么一来,别人对你的评价就大大地降低了。
许多人都有过胆小、懦弱的时候,对于说不出口的话,总是没办法坦然地说出,因此,吃了不少亏,也给别人带来麻烦。
说话的技巧是要抓住要点,适时地把内容做最有效果的传达。所以,平日叽里呱啦、说得天花乱坠,而在紧要关头却开不了口的人,算不上真正的能言善道者。
那么,如何才能把一件无法启齿的事,巧妙婉转地表达出来呢?
(1)早做决定
“说不出来的话,更要早一点表达”是第一要点。时机一旦错过,就更无法开口了。
(2)缓解对方所承受的压力
直截了当地用“不,不行”向对方表白,会给对方以负面情绪,造成彼此的不快,尤其是对于长辈、领导,更不能用直接的拒绝方式。
如果是充满自信心、人格又相当优秀的人,对于对方毫不留情的言语,会平心静气地接受。但是,这样的人实在不多见。
因此,最好的应答方式是“啊,是这样的啊!”“原来如此”,先正面地接受它,然后再婉转地把自己相反的意见,以“我觉得……不知您觉得如何?”的方式表达出来。
(3)提示方法
有些时候必须委托大忙人代理一些事,这时一般人往往会说:“真抱歉,这么忙的时候又打扰您……”其实,不如提示对方一些处理方法,这样,对方承接工作的意愿就会增加。
另外,纠正别人、斥责别人的时候,总是难以开口。如果换个说法,给对方提一点意见,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开口,相信对方也能够顺从地接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