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应酬36计-巧妙地与人拉近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能直言,要拐弯抹角地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为的就是要巧妙地与人拉近关系。

    人缘就是谈出来的

    找人办事的关键取决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许多事就是在双方不经意的交谈中找到共同点的,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共鸣,达成一种共识,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把一些事轻而易举就办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从交谈开始的,交谈是拉近距离、沟通思想、引发共鸣、形成友谊的最好方法。

    富兰克林·罗斯福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竞选。因为他是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堂弟,又是一位有名的律师,知名度自然很高。在一次宴会上,大家都认识他,但罗斯福却不认识在场的来宾。这时,他看出虽然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很冷漠,似乎看不出对他有好感的样子。

    罗斯福想出一个接近自己不认识的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主意。于是,他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陆思瓦特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了解大致情况后,罗斯福在交谈中随口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知道他们曾从事过什么事业,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闲谈的资料,并引起他们交谈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新朋友。闲谈会变不认识为认识,从而广交天下朋友。

    在与人闲谈中,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要只谈自己得意的事。因为你的得意会衬托出别人的倒霉,甚至认为你讲述自己的得意便是嘲笑他的无能。这样,对方肯定不会喜欢你,也不会认同你了。如果你在闲谈中只顾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还会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一次,有人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悉的。主人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一家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迫,他实在痛苦极了。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日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主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前离开了。主人送他出去,在巷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主人非常了解他当时的心情,因为在多年前他也遇过低潮,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根根插在心上,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因此要提醒你,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如果你只顾谈自己最得意的事,对方就会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和朋友闲谈的话题是很多的,可以多谈对方关心和得意之事,这样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

    很多人在交谈中,往往忘记了这条根本原则,只知一味谈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而对于对方的感受根本不去理会,这样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林一达在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工作,他刚到人事局的时候,几乎在同事中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闲谈中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比如,每天有多少人找他帮忙,昨天又有人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同事们听了以后不仅没有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

    后来还是当了多年领导的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在哪里。从此很少谈自己,而是多听同事说话。因为同事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共同分享,而只有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绩。

    成功的谈话应当是:少谈自己,多谈对方所关心的事,这样言语才会投机,办事才会顺利。

    交谈好比一把钥匙,可以轻易地打开办事之门。人们的兴趣爱好往往牵连着头脑中的兴奋点。我们如果在交谈中根据不同人的兴趣爱好,从不同的话题入手,常常可以比较容易地开启对方的心扉,步入对方的心灵深处,有效地激发对方的情感共鸣,顺利办成所求之事。

    一次,一个年轻人去找一位着名的书法家办事,在沙发上落座后,年轻人随手从茶几上拿过一份刊有整版这位老人书法作品的《晚霞报》,再看看墙上老人的几幅书法作品,年轻人说:“就是拿不准先学行书好,还是楷书好?”这位书法家回答道:“嗬,年轻人是应该学点书法,现在呀……”于是老先生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书法的可忧现状,祖国书法的灿烂历史以及学习书法的正确途径、合理步骤等等。老先生与年轻人“一见如故”,年轻人不仅把事办成了,还从老人那里了解了许多书法知识,他的成功正是交谈的结果。

    交友办事,利用交谈的机会,在交谈中找到共同点,这样可以增加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通过交谈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让对方通过交谈认识你。另外,在交谈中不要显得胆小害羞,要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对方承认你、认可你,在某种程度上对你给予一定的信任。这样,即使一件再难办的事,通过交谈这样的方式,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获得好感的简单方法

    一个高明的谈话者,不仅能体察别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体谅别人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获得别人的好感。比如,他会以饶有兴趣、欣赏、友善的目光看着对方,观察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对方看到他那种友善的目光时,就会像春风解冻一样,浑身上下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法利先生是一个知道如何让人喜欢自己的专家。有一次,费拉德菲尔城举办“读书和读者”联谊会。当法利先生和其他演讲者到宾馆去吃午饭的时候,在走廊遇到了推着餐车的女服务员。他们绕过餐车走了进去,这位服务员丝毫没有注意到他们。这时,法利先生却向她走了过去,并且伸出手说:“嗨,你好,我是詹姆士·法利。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很高兴认识你。”当这群人走过大厅回头看时,她嘴巴仍然张得大大的,显得十分惊讶,随即,她的脸上绽开了甜美的微笑。这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社交场合中平易近人,善于营造舒适、自然、轻松的气氛,从而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绝妙例子。

    在开口交谈之前,不要冷不防地与人搭讪,这样无法获得自然的沟通。此外,如果一开口便说些讨好的话,对方反而会感到紧张。在坐席上安定下来之前,趁着忙乱时说些不经意的话,能使对方以轻松的心情回应攀谈。总而言之,你最初开口寒暄的目的,是为了向对方表明自己没有敌意。

    美国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种既简单但又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住别人的姓名,并且在下一次见面时喊出他的姓名。”

    姓名是人的标志,人们出于自尊,总是最珍爱它,同时也希望别人能尊重它。如果你与曾打过交道的人再次见面,能一下叫出对方的名字,对方一定会感到非常亲切,对你的好感也油然而生;而如果只是觉得“眼熟”,再次向对方请教“贵姓”,双方一定觉得非常尴尬。

    向人们表示你对他们的尊重,是获得人们的好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关键。

    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去喜欢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美国着名学者威尔罗杰斯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从没遇到过一个我不喜欢的人。”这句话或许有一点夸张,但对威尔罗杰斯来说并不为过。

    当然,有时也会因为彼此意见不同,使得你喜欢某个人格外的困难。但是,每一个人确实都有他值得尊重的、甚至可爱的品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忽视“礼貌”在沟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它却是表述友好不可缺少的。在日常生活里,一个简单的“请”字,一个热情的“谢谢”,一个亲切的“招呼”,即使在熟人中间,也不是多余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对人尊重、诚挚的一种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愉快。这小小的细节,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品德的优劣和文化修养的高低。

    “套近乎”的三个技巧

    在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为难: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过纸和笔,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热烈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绕圈子的确运用恰当,可圈可点。请求题词时,她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绕好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的“套子”,另外语气曲折委婉,表述又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也深谙此道。她以其对采访对象挑战性的提问和尖锐、泼辣的言辞而着称于新闻界,有人将她这种风格独特、富有进攻性的采访方式称为“海盗式”的采访。其中迂回曲折的提问方式,是她取胜的法宝之一。

    技巧一:先抛出“套子”的一部分。

    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取他对外界评论“他是越南最腐败的人”的意见。若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矢口否认。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读者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技巧二:给“套子”换个说法。

    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总统,西方评论界认为他专横、残暴。法拉奇在采访中,不是直接问他“总统先生,据说您是个法西斯分子”,而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总统先生,据说您是有关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仑的书籍的忠实读者。”从实质上讲,这个问题同“您是个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转化了角度和说法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它看上去无足轻重,但却尖锐、深刻。

    技巧三:给“套子”涂上感情色彩。

    访问邓小平,法拉奇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她从邓小平传记得知他的生日是8月22日,而邓小平自己却忘记了。

    邓:“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

    法:“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你传记中知道的。”

    邓:“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祝贺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老的年龄啦!”

    法:“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老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呢!”

    邓:“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你父亲说的,是吗?”

    访问气氛就这样十分融洽而轻松地形成了。

    看来当记者的人,最擅迂回,最会委婉。遇到“记者”型人物,我们得对他们兜圈子、做“套子”有一定的警惕,考虑一下自己是否乐意被套住,再去回答问题。

    初次见面如何缩短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交谈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对与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因而,在交谈中将这类关系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地位在你之上或你之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防线”。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备感亲切。

    以感谢的方式来加强感情

    有一位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高年级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新来的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做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闪着惊喜的眼神。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