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黄庭坚与洞庭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哲宗元祐初年,黄庭坚曾因司马光推荐,校定过《资治通鉴》,又参加过《神宗(哲宗之父)实录》的编修工作。过了八九年,新党的章惇、蔡卞等人抨击《实录》多诬词,因为黄庭坚在《实录》中写过“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第一个被审问的就是他。他在回答时却坚持说:“庭坚时官北都,曾亲见之,真儿戏耳。”所谓铁龙爪,最初由一个候补官员李公义献计,用铁数斤铸为爪形,缚在船尾沉到河中,又使船工疾驶急流,反复而过,以此疏浚河水。黄庭坚认为这办法如同儿戏,还记入《实录》中,结果被流放到黔州、戎州(皆在今四川境)达六年之久。李公义献计的动机虽然主观些,但原来还是为治河着想;黄庭坚也可能对新党有成见,但就此而遭到流放的处分,也是过分了。

    徽宗即位,他被赦免,可以回到故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经湖南岳阳,登岳阳楼而望君山,便写下了两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君山一名洞庭山,它其实非山而为一座平岛,四望皆如一玉界尺横在水面,所以南宋郑震(即郑起)的《荆江口望见君山》就这样说:“荆江江口望漫漫,一白无边夕照寒。只是青云浮水上,教人错认作山看。”

    这两首诗都是黄氏七绝中的代表作,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云:“山谷七言绝句皆学杜,少学龙标(指王昌龄)、供奉(指李白)者,有之,《岳阳楼》、《鄂州南楼》近之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九也以这两首为“宋人绝句可追踪唐贤者”之例,也使人想起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

    第一句的“投荒万死鬓毛斑”,用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万死投荒十二年”句意。这时作者已经五十八岁,可能以为一谪之后,再也难以生还父母之邦的故乡。分宁宋代属江南西路,所以第三句这样说。两诗的重心,是描写摆脱灾难之后的喜悦的快感,快感中又含有伤感,而这种灾难的摆脱,毋宁说,是出于诗人的意外,因而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在抒情作品中,一点小小的偶然性因素,常常会激发读者更大的想象力。诗人从满川风雨中的变幻景色,联想到变化不测的尘世万缘,使他对人的命运发生了兴趣。他从荒僻的黔州、戎州蒙赦回来,固然有绝处逢生之感,可是就当时交通条件来说,能够平安地通过瞿塘、滟滪那样的危险地带,也是很不容易。他从荆州入蜀时作的《竹枝词二首》,就连续用了两次“鬼门关外莫言远”那种富于紧张情绪的句子。所以诗中的“生入”云云,多少带有侥幸的意味。大自然本身并不存在情绪和意志,但瞿塘和滟滪的结构却赋予人以恐惧的情绪和冒险的意志力量。这两首诗所以能为历来读者所爱赏,也因为这种对不稳定的人的命运的描写,容易引起共鸣的缘故。

    但这一次诗人只是在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所以第二首的三、四两句,就是惋惜不能身临湖面,只在白浪中遥望君山的意思。不想命运还是要捉弄他。在写这两首诗的两年后,他又被人告发了,说他在流寓荆州时写的《承天院塔记》里有“幸灾谤国”的话,于是被除名流放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又从鄂州出发,经过岳阳,这一回可真的渡过洞庭湖了: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161]。

    (黄庭坚:《过洞庭青草湖》)

    青草湖也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涨时则与洞庭相接,故又称重湖,也即古云梦泽。诗中的乙丑和丙寅都指日期,即崇宁三年(1104)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两年前他是在风雨中眺望洞庭湖,这次是雪后渡过洞庭和青草两湖,也是他最后一次和洞庭的因缘了。

    到了宜州,当地的居民、僧人、房主都先后邀他去住过,都为此被地方官责罚。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说,黄庭坚到宜州后,只有一座僧寺可以安身,不料因为寺名叫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最后就住在上雨旁风的戍楼上。到崇宁四年九月底,他就死在那里。上次他回乡时,总算和家人见了面,到临死时,却只有一个蜀人范寥在身边。这位范寥和黄氏本不相识,他在闽中时,听说黄氏谪居宜州,便远道赶往,从此就同住一起,照护黄氏。(见《宜州家乘序》)范寥字信中,没有名气,所以徐俯从“信中”两字看,还以为是一个僧人。

    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诗中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可是最后还是为了写一篇寺院的记文而获谴,虽然这只是一种借口。

    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说,黄庭坚谪宜州,途中船泊零陵。这时王明清的外祖曾纡[162]也因党祸谪零陵,两人晤见后极为高兴,后又同游浯溪,庭坚乃赋诗作七古名篇《书磨崖碑后》,想把曾纡等姓名写在诗左,曾纡赶快劝阻说:“公诗文一出,即日传播。某(曾纡自称)方为流人,岂可出郊,公又远徙。蔡元长(蔡京)当轴,岂可不过为之防邪?”庭坚只得依从他,诗中说的“亦有文士相追随”就是指曾纡。可见他们当时在蔡京等人压力下的处境,吓得曾纡连名字也不让黄氏在诗中提到。岳珂《桯史》卷十一,又记黄庭坚在黔州时,有人送他一幅屏图,图上画着一双舞蝶被蛛网绕住,一群蚂蚁往来其间,庭坚便题六言诗于上云:“胡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意思是说,双蝶的偶然灾难,却成为群蚁的授功运气,可是群蚁其实也是南柯一梦。后来黄庭坚谪宜州,这幅图被人拿至汴京卖给相国寺的店肆,蔡京的门客得到后,便给蔡京看,蔡京自然大怒,准备对庭坚加重处分,后因庭坚的讣告至而罢休。就诗而论,确不失为讽刺诗中的杰作,但蔡京看后不放过他,也是意料中的事(一说黄诗是咏二苏获罪事)。

    黄庭坚除诗词外,还擅长书法,有苏黄米蔡之称。但自徽宗崇宁、大观以后,他的片文只字,都遭严禁,到南宋初,连高宗写的字都想仿效其笔法。事见周必大《平园续稿》卷十一,周氏又感慨地说:“盖一弛一张,人事也;或抑或举,有天道焉。”他的所谓人事天道,似也可作为命运解,虽然黄庭坚这时已去世了。

    黄庭坚在政治上其实没有什么大成就,诗的社会内容也并不深刻。他是崇拜杜甫的,在反映现实上远不能和杜甫相比。在语言艺术上,他确实下过一番功夫,但蚌病成珠,缺点也很显著,苏轼就说过:“鲁直诗文如蝤蛑[163]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飧[164]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东坡题跋》卷二)也是第一个批评他诗文的人。可是死后却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而且声势浩大,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仁智之见,距离很大。在宋代诗人中,人们的评价如此分歧,黄庭坚是最突出的一个。他身前的结局这样惨,身后的享名这样高,并给后来的文坛以热烈论争,这种种,都是他生前料想不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