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诗人王安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人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曾说:“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在宋人中,王安石的七绝,确是数一数二,要说缺点,就是议论多些。我翻了翻《宋诗别裁集》,王安石名下,他的各体中,选得最多的是七绝,共十三首。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王诗共选十首,七绝却占六首。这些七绝,大都是他退居江宁时所作。前人论王诗,也以为晚作尤为深婉精绝。他那首《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名句,除了东南的江村水乡,还有什么地方绿得这样活呢?另外还有一首《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143]送青来。”

    湖阴先生即杨德逢,与王安石为邻居。这位湖阴先生很落拓,他的家却是一开门就可以瞥见青翠的山峰,王安石用诗的语言说出来,使绿和青都有了鲜明的性格:绿好像小心地弯弯曲曲绕着田野而去,青却大胆地闯进门来。

    这首七绝,下半首用对句,对得又绝工,却有些故事需要说一说。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云:“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护田将绿去,两山排闼送青来’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唯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这里所谓“汉人语”,是指“护田”与“排闼”两词。“护田”据李璧说是出于《汉书·西域传序》及颜师古注——统领保护营田之事也。“排闼”则出《史记·樊哙传》。叶梦得说是王安石自己说的,是否可靠颇可怀疑。从叶氏末两句话看,他也觉得倘非出于安石之手,那样“精严”用法,就会陷于“拘窘卑凡”。

    约后于叶氏一百年的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二中,也谈到此诗,却不同意叶说,并说有人称赞王安石的“自喜田园安五柳,但嫌尸祝扰庚桑”为对[144],安石笑道:“伊但知‘柳’对‘桑’为的对,然‘庚’亦是数。盖以十日数之也。”意思是“庚”在干支中是第七位的数字,故能对“五柳”之“五”。接下来葛氏又判断道:“余谓荆公未必有此意,使果如好事者之说,则作诗步骤,亦太拘窘矣。”葛氏解寇准袭用韦应物诗有强作解人处(参见本书《滁州西涧》篇),此说却颇为平允,可谓安石知己。安石高才,何至如此“精严”入骨,徒成自缚之茧。如同葛氏所说,天下或许自有一些“好事者”。我们只要看一看王安石诗中的对句,到底有几首不参以“异代语”?诗能够这样作吗?总之,“护田”怎么说也和《西域传序》水米无干,“排闼”则确用《史记》原文,倒果真用得推陈出新,也不能改为“排户”(“排户”也可硬找《晋书·光逸传》的出处),且此处音节上也以用入声字为胜。樊哙的排闼原是一种激动性的动作,诗人将它抽象出来,然后又回复到形象,于是这两座静止的山峰也开始行动起来。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云:“荆公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虽用‘排闼’字,读之不觉其诡异。山谷云‘青州从事斩关来’,又云‘残暑已促装’,此与‘排闼’等耳,便令人骇愕。”对“排闼”与“斩关”的评比很中肯,但“残暑”句其实没有什么可以骇愕,也因为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本身原来就有不满意地方。

    绿是诗的信号。在大自然中,恐怕也以绿的比重占的最大。没有绿,就没有群山万壑,没有苍松翠柏,因而也没有诗。诗人的可贵劳绩,就在于凭借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将自己积累的美感经验,通过形象,获得表现,从而让大家得到审美上的满足。诗人把握的对象,虽然总是局部的、有限的,但一首发光的小诗,却使人像进入了大自然的整体中。

    下面还可举出《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和甫是安石弟弟安礼之字,吴氏女子是嫁给吴家(吴安持)的安石长女。第三句象征时令上的差异,意思是说,除了东风沙际绿这一点不同外,心理上的感伤全然和送女儿时一样。就是这个“绿”字,使全诗的感情上分量立即占有支配性地位,而这种感情,也只有用在家人骨肉间才最贴切。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说王安石上述一水、两山一联,“盖本五代沈彬诗‘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彬又本唐许浑‘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之句”。这是附会之谈。沈彬的诗《全唐诗》录有十九首,这两句却是断句。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说:“此亦句法偶同耳,未必有意效之也。”这种句法上意境上的近似之处,古人诗中常常有之,袁枚《随园诗话》卷五有云:“扬州转运使朱子颖,工画能诗,王梦楼(文治)为诵其佳句云:‘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朱诗自非沿袭安石诗,恍惚间却令人有曲径通幽之感。

    这里还可举出另一种例子,元人乃贤(即纳新)《悯忠阁》中有“青山排闼见,紫气隔城迷”句(见《元诗选·金台集》),前一句显然袭用王诗,但意义却含糊:是指游人排闼(也即开门)而见青山,还是青山排闼来相见呢?应当是指后者。这句诗如果不是从王诗来,原可存而不论,既用王诗,未免点金成铁:王诗妙处在“送青”,乃贤诗却直说“青山”,一与王诗比较,便落言筌。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光照临川之笔”的话,他写时当是指王羲之曾任临川内史。到了宋代,临川出了晏殊、晏几道父子,又出了王安石,明代还出了汤显祖。暂且撇开王安石的“相业”不谈,单单作为诗人看,诗人王安石之笔,也将永远光照临川。

    清蒋士铨《忠雅堂集》卷十三《题荆公集后》之三云:“千钧笔力气嶙峋,一代文章侍从臣。却怪当时枚卜错,从来相业恕庸人。”末两句尤感慨深切,意谓安石不当拜相,如果换了一个庸庸碌碌、无所建树的人来执政,人家倒反而宽容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