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泉声三百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禹偁[137]一生,虽只活了四十八岁,但他在宋初西昆体风靡时期,却是一个开风气的诗人,林逋在《读王黄州诗集》中就有“纵横吾宋是黄州”之誉。

    他于三十一岁时即出任苏州长洲知县,次年所作《中秋月》有句云:“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颇为世称颂。王诗的意思是,因为再要看到中秋的月亮,又得隔了一年,所以值得通宵赏玩。从末两句的“不禁天唱晓,轻别下天涯”看,这一夜他果然望到破晓。诗只是一种暗示,让人去体味人事之无常,命运之变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说:“古人赋中秋诗,例皆咏月而已,少有着题者”,唯王诗与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作代表:人生又有几次能够尽情地看到中秋的皓月呢?

    王氏前后三遭贬谪:商州、滁州、黄州。贬商州(今陕西商县)在淳化二年(991)九月,职务是团练副使,也即责授官,原因是有个庐州尼姑道安诬陷徐铉与妻甥姜氏通奸,姜氏是道安嫂子,禹偁为徐铉雪诬,却被谪贬。

    他是带着全家去的,七十五岁的老父加上衰弱的妻子。过了秦岭,投宿山店,半夜里听到老虎的怒吼之声,全家都吓了,他把商州比作牢狱都不如。他不禁愤而问道:“逐臣自可死,何必在远恶?”(《酬种放征君一百韵》)到了谪所,长官(团练使)不安排他住所,只得住在古寺中。“知道由自宽,有亲强为乐。”总算能和老父等在一起,还是觉得幸运的。

    在河南的稠桑坡时,车子翻倒了,他写了一首七绝:“稠桑坡险忽摧车,悔戴儒冠出弊庐。已被文章相错误,谪官犹载一车书。”围绕在这种矛盾心情的一个真实核心是:尽管为了儒冠而误,还是要带上一车书去。没有书,那就连灵魂也无处逗留;有了书,哪怕是穷山恶水,还是可以安身立命,还是可以使万物皆备于我。从王氏的全部诗篇看,也以商州那一时期写得多而又好。

    当他初次进入七盘十二䋫[138]的商山时,只听到提壶鸟在向他迎叫。提壶因其鸣声如“提壶芦”而得名,古诗中也用为沽酒的代名,于是就写了一首《初入山闻提壶鸟》:“迁客由来长合醉,不烦幽鸟道提壶。商州未是无人境,一路山村有酒沽。”他对商山发生感情了,因为一路上可以听到提壶的鸣声,因而使他这个迁客像醉汉那样昏昏沉沉穿山而过。

    除了禽声,还有泉声:“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南下阌乡[139]三百里,泉声相送到商州。”(《听泉》)阌乡今并入河南灵宝,在《阌乡旅夜》中,他还为“全家空洒泪,知是几时还”而感伤,可是当他听到不舍昼夜的泉声如此深情地送了他三百里,他觉得谪宦也是一种胜游了。他的《新秋即事》中说的“石挨苦竹旁抽笋,雨打戎葵卧放花”,正象征着这种痛苦和快感、压制和解脱的真诚的结合。

    在商州时,他对当地的风土习俗也很关心,五首《畲田[140]词》便是在商州时写的。“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少年时很艰苦,家里以磨麦制面为生,曾向亲友借贷,所以对民间疾苦也了解得较多。

    王禹偁七律以警秀清隽见称,七律中,在商州作的《寒食》和《村行》都是名篇。《村行》云: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宇宙中到处充满声音。诗人先告诉我们:大地在响了。可是没有风,这声音便无法扩散开来,也让我们想起《庄子·齐物论》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也就是“吹万不同”的天籁。然而尽管万籁有声,数峰却站在斜阳下沉默着。当诗人的听觉应接不暇的时候,却还要调动他的视觉向远处凝视,同样是官能上的运动感。接着,他又闻到荞麦花的香气,这个农家子弟就记起了故乡巨野(今属山东)的景物,自然而然地以乡情做了归宿。

    王禹偁是一个性格倔强、自尊心很重的人。他曾经作过一首《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嘉祐看了末两句与杜甫“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题为《绝句漫兴九首》)语颇相近,因请改换。禹偁欣然说:“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他非但不改,还作诗自贺:“本与乐天为后进,岂期子美是前身。”诗确是袭用杜句的,但王诗加上“和莺”,意境就多了一个转折。陆游《老学庵笔记·续记》中批评说:“语虽极工,然大风折树而莺犹不去,于理未通,当更求之。”王诗并未说“大风折树”,而是说,本来只有很可怜的两株桃杏,数朵鲜花装点着副使之家,黄莺却偏要啄弄它,再经春风一吹,花朵就此折落;如果是大风,被吹折的何止是数朵花,而且诗意倒真的大为逊色了。“何事”犹言“何苦”,原诗本是比喻世情险恶,观第二首“亦同反复小人心”可知。

    然而冷官的滋味毕竟无聊,在《睡十二韵》中,他竭力刻画酣睡的乐趣:“东窗一丈日,且作自由身。”在《五更睡》中又说:“如将闲比贵,此味敌公卿。”这些话又实又虚:他如果不睡大觉,只好离床而起,可是起来又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实。可是他的睡大觉本非出于自愿,是无可奈何的消磨岁月。这是虚。

    淳化四年四月,王禹偁因真宗合祭天地于圆丘,大赦天下的机缘,乃由商州量移解州,在《量移后自嘲》中说:“可怜踪迹转如蓬,随例量移近陕东。便似人家养鹦鹉,旧笼腾倒入新笼。”他在《春日登楼》中也说:“贰车(副职)官职是笼禽。”“量移”是谪官遇赦酌量移至近便处任职的意思,所以只是旧笼换新笼而已。

    王禹偁到商州数日后,骑的马死了,曾为此作《弊帷诗》:“满阶红药曾嘶处,六里青山忽弊时。”弊帷本指埋马之具,这里指死马。红药原指中书省阶前所种红药树,王禹偁曾任知制诰,即中书舍人之职。这时要离开商州了,便在《出商州有感》中作诗悼之:

    圆丘恩例得量移,笑领全家出翠微。

    唯有来时的颅马,商山埋骨不同归。

    王禹偁在商州谪居前后约两年,在这样境遇下,哪怕是一件破棉袄、一支残笔,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舍不得丢弃,何况是为他骑到中书省、又跟随他仆仆长途的一头马、一个生命。

    诗人缓缓地离开商州,他看到全家无恙,脸含笑意,马的影子却在心头紧绕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