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愚昧距邪恶不过是一步之遥
本节导读:寻找更有效率的刺激同类痛觉神经的方法,是从愚昧开始,但是大概没有人能够想到,如果愚昧与罪恶的心理相掺杂,便很容易堕为邪恶。
【1】斯大林流放史
流放是俄国沙皇曾经使用过的手段,而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则是首选的流放之地。但当时对流放者的看管比较松懈,对逃跑者的惩罚也不很严厉。俄国十月革命前,斯大林就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3年7月9日,斯大林未经审判就被流放到离家1.12万千米的西伯利亚,七个月后,他很容易地逃走了。1908年3月斯大林再度被捕,并于当年9月29日被再度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第三次被捕是1910年3月23日。此后,他又经历了几段流放和坐牢的日子。1916年,他在北极附近一个营地获释,此后再未被捕。
心理学感悟:正是这种艰辛的历程,培养了斯大林坚忍不拔的性格,苦难多磨的环境,铸就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2】血腥之塔
一位少年国王和他的弟弟一起在伦敦塔被杀,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引人关注的谋杀谜案。那位少年国王便是爱德华四世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
爱德华四世去世时,王子的叔父,即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被指定为王子的保护人。年少的爱德华只当政了77天,就被叔父关进了伦敦塔。诡诈的理查德借口小国王太寂寞,说服六神无主的太后把另一个幼子送去伦敦塔陪他。这是1483年6月的事情,从那以后,再没有人见过这兄弟俩。
理查德随后以策划阴谋的罪名把爱德华五世的主要支持者全部处死,然后自己戴上了皇冠。王子兄弟的命运不得而知,人们进行了广泛的猜测。人们曾多次要求见王子,但他们从未出现。于是,人们认为一定是理查德谋害了他们。1484年,法国国家议会的发言人指控理查德为杀害王子的凶手。杀死儿童是极其恶劣的罪行,大多数民众都开始反对理查德。
按托马斯·莫尔爵士的说法,是伦敦塔看守迈尔斯·弗特和一个叫代顿的人把王子兄弟闷死在床上。1674年对伦敦塔进行修缮时,人们在一堵墙中发现了两具遗骨,经检测是两个男孩的遗体,多数人相信这就是遇害的王子兄弟。
但案件仍有疑问,理查德真的会冒着触犯众怒的危险去杀死侄儿吗?这是否是亨利七世为赶理查德下台而设计的骗局?这起不幸的事件给英国留下了一个洗刷不掉的印迹,那就是伦敦塔的别名--血腥之塔。
伦敦塔的囚犯还包括简·格雷夫人和她的丈夫吉尔福德·杜德立,他们在波弗塔墙上划出“INAE”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探险者沃尔特·拉雷爵士被詹姆斯一世处死前曾在这里关押了13年。
伦敦塔的最后一名囚犯是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鲁道夫·汉斯,1941年希特勒派他做代表出使,英国妄想与纳粹政府和解,结果汉斯却叛逃了。
心理学感悟: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大名鼎鼎的建筑,其中能够在人心理上形成最深刻印象的,毫无例外地都是那些最恐怖、血腥的建筑。
【3】学者的评论
英国学者约翰·霍华德曾说:“据我个人1771年到1774年间的观察,我完全确信,在监狱中死于斑疹伤寒的犯人比全国各项死刑中处决的犯人要多得多。他们消沉、堕落,对于疾病毫无抵抗能力。”
心理学感悟:古时监狱里恶劣的生存条件,在摧残身体的同时,还击垮了罪犯的意志,让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疾病抵抗力。
【4】最后的示意
当国王面对行刑人时,国王请求他们,直到他做出伸展双臂的示意手势时再给他致命的一击。
在行刑人和一名服务主教的帮助下,国王把他歪斜状的锁掖到白色缎帽下面,然后朝垫头毡躺去,作为一个虔诚的人,他开始祷告。行刑人已准备好了,但查理一世还没有准备好。“等着手势呢!等着手势呢!”行刑人喊道。片刻后,国王伸出他的手臂示意可以砍头了。随着斧子的下落,此刻的英国没有了国王。
数千人挤在现场,但是气氛一点也不快乐,大多数人觉得他们看到了一场国家的灾难。一名17岁的旁观者亨利·菲利普写道:“我看到那一击,老实地说当时心情很难受。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到场的数千人都发出了一声哀叹声,那是我从未听过的,并且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听到。”
心理学感悟:惩罚公众人物,特别是那些曾身居高位的公众人物,对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有极为强大的震慑力。
【5】一个绞刑吏的想法
“我是代表国家来对犯人执行绞刑的,我所考虑的是怎样让一个罪犯最不痛苦、最有尊严地死去--不管死亡的命运对你是否公平--但我必须从人道主义出发,去培训其他国家的绞刑吏,让他们也采用英国的绞刑方法……我的试验成果事后品味起来是带着丝丝苦涩的。现在,我认为死在我绞刑下的成百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阻碍光明的凶手。死刑,在我看来,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只能激起人们的仇恨。”这段话出于阿尔伯特·皮埃尔庞特的口中。他是一个专职的英国绞刑吏,于1956年辞职。在自传《刽子手皮埃庞特》里,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死刑的质疑。
心理学感悟:随着文明的逐渐进步,即便是刽子手也开始认识到死刑带给民众心理上的负面效应。
【6】好人不怕火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相信,如果一个人没有罪,他就不怕火烧,因为神灵会保佑他。中世纪,在基督教控制下的英国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考验开始前,先进行持续三天的宗教仪式,被告要经历斋戒、祈祷、用圣餐饼、驱邪和祝福,然后就到了接受火烧的时刻。有的做法是让被告拿着一块烧红的铁走一段规定的距离,大约3米远。被告受指控的罪名较轻时,用约450克重的铁块;罪名较重时,用1.5千克重的铁块。另一种做法是让被告蒙着眼晴从火红的煤块上走过,然后把火烧的伤口包起来。三天之后验看伤口,愈合了的无罪,否则有罪。公平地讲,这种考验的结果注定对被告不利。除非是执行的神职人员贪图贿赂,行过贿的犯人所用的铁块和煤块都不太烫,能够忍受。
心理学感悟:人们存在着庇护心理,即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宽容,却对其他人实施双重标准。
【7】侥幸逃生
1777年5月,一个因减低铸币成色被判死刑的14岁英国女孩,侥幸逃脱了在火堆上痛苦死去的命运。当时,她已经被行刑者绑在了火刑柱上,下面的干草捆也放好了。这时,正巧威茅斯勋爵路过。他看到一个如此年少的孩子要接受这么残酷的刑罚,很是吃惊,于是出面干预,救了那女孩一命。
心理学感悟:我们应当对一些处境较差的人抱有同情的怜悯心态,这不仅仅是道德高尚者的良好品质,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怜悯之心。
【8】诺福克岛上的叛乱
同诺福克岛前任长官弗维奥克斯一样,詹姆斯之所以恣意妄为,是因为他发现诺福克岛上除了毫无权利的犯人之外,再没有人能证明他的暴行。只有从澳大陆来访的人才会怀疑这里有公然的虐待,并提出一些批评。岛上的行政状况难以得到监督,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诺福克岛的苛政严刑使犯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但他们绝对无路可逃,犯人们只好把时间花在构思诡计上,并借此缓解一点痛苦。有人用锄头凿伤自己的脚趾,以便能在医院里躺上几天。有人用浆果毒害自己。这个岛只有8千米长,48千米宽,确实没有任何可藏身的地方。
但自由的强烈诱惑占据了犯人的头脑,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叛乱。1834年1月15日早晨暴乱开始了。犯人们攻击卫兵,并为同伴打开铁链。但因叛乱的计划不周密,最终失败。打斗开始的几声枪响惊动了全岛卫兵。全副武装、怒气冲冲的卫兵捕获了叛乱者,平息了骚乱。
叛乱的结果适得其反,犯人们完全被当做奴隶对待了,卫兵们进行了报复性的惩罚,叛乱者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五个月后,威廉·伯顿法官来到诺福岛,岛上的管理制度没有什么特别,但犯人的惨状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岛上的问题引起了悉尼方面的关注。
最初有35个犯人被判死刑,但伯顿法官立即改判他们缓刑。他与总督磋商后,最后只有14人被绞死。当这些人得知要上绞架时,他们都感谢上帝让他们脱离苦海。而被判缓刑的人却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心理学感悟:对于长期遭受肉体和心灵双重折磨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逃避痛苦的解脱。
【9】刽子手传奇
早期的许多刽子手,本身就是一些无赖或恶棍。阿特维尔是亨利八世时期的刽子手,他的工作比较忙。他是凯奇之前的刽子手,在职约半个世纪。在刚开始工作的四年里,一直都是他亲自给那些抢劫犯实行绞刑。
1611年,乔治·布兰顿成了伦敦的刽子手。他认为自己有皇室的血统,因为他的父亲是萨克福公爵的私生子,而萨克福公爵是国王亨利八世的姐夫。
给瓦尔特利奇先生行刑的是老格雷戈里,1640年死后,他的儿子理查德接手他的工作。可以说,理查德是以小格雷戈里而出名的。当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十分想当刽子手,并常拿猫和狗来练习他的砍头技术。
心理学感悟: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人格的塑造,往往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
【10】宗教改革与密探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存在着心肠歹毒的私人侦探。他们的谋生手段就是告发那些据说批评了教会或者对教义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就人为地制造一些,然后用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那些不想被诬告的人,就只好用钱贿赂他们。
那些专门负责处理宗教事物的托钵僧侣也在差不多两个世纪里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他们披着虔诚的法衣,闯入受人尊重的公民家里,吃最好的饭菜,睡最好的床,还唠叨不休地跟主人说这些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他们有力的武器是恐吓施主不许去宗教法庭告发他们。
这样,不满情绪逐渐开始在民间积累,直到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心理学感悟:任何人都存在着求安稳度日的心理,为了能保持自己优裕稳定的生活状态,便愿意作一些小的牺牲,这就给密探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文明脚下的无辜冤灵
本节导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对人的摧残,究其原因,不外乎打击人心理中最薄弱的环节。
【1】弗雷德利希大帝的试验
弗雷德利希大帝要作一个试验,如果男孩子从小无人与之交谈,那么他们长大将会采用哪种语言和说话方式。因此他命令乳母和女性看护者,当孩子们想吃奶时,就应该给他们奶喝,也应该帮他们洗澡,但不能用任何方式打扮他们或与他们交谈。他是想研究,孩子们是把希伯来语作为最初的发音,还是以希腊语作为最初的发音,或者是阿拉伯语,抑或是生下他们的父母的语言。但是他白忙了一场,孩子们全死了,他们不能生存,因为没有女抚养者鼓励的拍手、欢快的微笑和爱抚的话语。弗里德利希想知道的另外一件事也很疯狂:他某次让两个男人大吃了一顿,然后让其中一人睡觉,另一人去打猎。第二天晚上,他让人当着他的面把两人的肚子剖开并掏空,以辨认谁消化得最好。医生们判断,睡觉那人消化得最好。
弗里德利希还曾把一个人活活地闷在桶里,直到那人死在里面,以便查看死者灵魂是否从桶里出来。由于没有看见任何东西,皇帝满意地断定,这证明了灵魂并不存在。然而一位廷臣当时说,人们能够听见从桶里传出来的叫声,却不能看见它。听了这一说法,皇帝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然后他下令,改变他以前的判断,没有证实灵魂确实不存在。
心理学感悟:任何人都存在猎奇心理,即渴望探求未知事物原理的愿望。但当这种愿望需要用血的代价来作为交换的话,就失去了追求的意义。
【2】吉卜赛人
许多世纪以来,吉卜赛人长期遭到迫害并常被流放。尽管“gypsies【吉卜赛人】”这个名字是从“Egyptian【埃及人】”这个词中分离出来的,但吉卜赛人并非出自埃及。对吉卜赛人的偏见是广泛存在的,本地人如果加入吉卜赛人的群体,就可能被法律追究。这种偏见一直持续到20世纪,希特勒曾采取行动清洗吉卜赛人,约50万吉卜赛人葬身于死亡集中营。
心理学感悟:在同一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还表现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上,这种排斥的行为往往令人发指。
【3】教皇镇压新教派
11世纪末,在普罗旺斯和阿尔比等地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新教派。终于有一天,一个胡作非为的教皇代表在普罗旺斯被杀。教皇英诺森特三世遂号召全欧洲一起讨伐普罗旺斯和阿尔比等地的教徒。
攻打富裕的普罗旺斯等地显然可以获得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好处,这样远自北欧的海盗、波兰的达官贵人,近自英国和法国等地的贵族和坏分子统统集合起来,纷纷赶往欧洲的南端。数目不详的大量人口被施以各种刑罚处死,当贝齐尔斯城被占领后,士兵们分不清谁是异教徒,教皇代表就说:“把他们全都杀死吧,上帝知道谁是他的信徒。”
心理学感悟:许多人在处理繁杂事务的时候,都因为过于繁重而不胜其扰,陷入恶性心理状态中,从而采取一刀切的极端措施。
【4】最早的入教典礼
早期的西方邪教徒入教的神秘象征是,把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浑身裹着面粉,捧到一个手持匕首的新入会的教徒面前,由他闭着眼在这个代他赎罪的牺牲品身上胡乱砍杀;而在这一残酷行动完成以后,教徒们便大口大口喝干那婴儿的血,把那还在颤动的小肢体大块撕来吞食,同时通过这共同的犯罪意识以保证彼此永守秘密。更有人煞有介事地证明说,“在这种惨无人道的献祭仪式之后,紧接着是大家一起吃喝,这时全都以狂饮来刺激各自的兽欲;然后,到了某个预定时刻,灯火突然全部熄灭,于是羞耻之心全被抛弃,人的天性也全被遗忘;大家在黑暗之中全都不顾伦常,姊妹和兄弟、儿子和母亲也可以胡乱交配。”
心理学感悟:邪教通过共同犯罪的心理来控制入教的人,并使其本性显露无疑。
【5】烧死吃人者
在马孔地区,有一个类似吃人妖魔的“野人”。他把他的住所建在一座偏僻的教堂旁边,但表面上看上去经常有人出入。凡是那些走进他家歇息的客人,或仅仅是从他门口路过的人,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失踪,他就这样接连吃掉了48个人。这些无辜牺牲者的头被砍下来,丢在屋后的草棚里腐烂发臭,只有一位体魄强壮的游客幸运地逃脱了他的魔掌。秘密被这位死里逃生的人发现之后,奥托伯爵立即带领了一大批精干的人员前去抓捕。这位残忍的食人者被抓起来,带到了马孔,捆绑在一个仓库的柱子上,克吕尼修道院及其邻居亲眼看到了此人被放在一堆劈柴上烧烤。
心理学感悟:人们容易对残忍的行为也采取极端的手段,这种以暴治暴表面上看来是勇敢的,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对残暴感到恐惧。
【6】儿童犯
1833年,一位作家说过:“再没有什么比把不满14岁的小有过错的男孩判处死刑更荒谬的了。据我所知,某一次庭审时五个孩子面临这种可怕的情形,其中一个偷了一把几乎一文不值的梳子,两个偷了别人家孩子的一本价值六便士的书,还有一个偷了一个人的手杖,第五个是把母亲的披肩拿去典当了。”
心理学感悟:惩罚对于孩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在心智尚不健全的幼年,严酷的生活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也难以走出的阴影。
【7】狱中少儿
有一些儿童进入监狱不是因为父母,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有的少年犯甚至上了绞刑架。1833年,还发生过一个九岁男孩在老伯雷被判死刑的事情。这个男孩偷了价值两便士的东西。等到缓刑令下达时,关在纽盖特死牢里的他已奄奄一息。
少年犯像成年人一样忍受监狱里的各种痛苦。除此之外,他们还更多地遭受到看守和其他犯人的欺压和奴役。据估计,少年犯受罪的次数比成年犯人多一倍,监狱里的这段时间决定了这些少年的未来。因为在这里学到的种种犯罪技巧足够他们一生与法律作对。
心理学感悟:那个时代,不健全的监狱体制成了摧残罪犯的地狱,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8】为头颅而狂欢
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
一个年轻卫兵立即抓住了被砍下的头颅,并带着头颅在平台上绕行一周。亨利·艾塞克斯描述这个场景:“起初,到处都是可怕的沉默,最后终于听到有一些人在喊:‘共和国万岁!’不论年少的,还是年老的,所有的喊声交织一起,一直持续了10多分钟。上千次地重复着,后来变成了全体民众的呼喊声,帽子都被抛到了空中。”
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在1793年10月16日尾随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缺乏对贫困的认识。玛丽·安托瓦内特曾就农民没有面包吃的问题发表议论说:“他们怎么不吃蛋糕呢?”所以当反叛分子取得控制权时,她一点也没有赢得人们的同情。当她走向断头台时,由于过度忧虑,头发全变白了,身体也极度虚弱。
心理学感悟:当人处于等待死亡的日子里时,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在执行死刑之前,这个人的意志就可能完全崩溃了。
【9】犹太教徒与旋风
公元1012年,在罗马教皇本尼狄克八世在职期间,在耶稣受难日这一天,罗马城遭到了一场地震和可怕的旋风的浩劫。大家从教皇那里得知,就在同一时间,犹太教徒们正集中在犹太教堂嘲笑耶稣基督像。经过审讯,传言得到了确认,罗马大祭祀将犯罪分子处以死刑,当他们被押赴刑场斩首之后,狂怒的旋风平息了。
心理学感悟:巧合更能坚定人们固有的迷信心理。因为一些巧合现象的出现,最能迎合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
第三、人类终极的痛苦倾诉
本节导读:死亡代表了肉体与意志的双重毁灭,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人们都表达着对于死亡的恐惧。当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人类就会陷入迷乱的叙述中,甚至连最聪慧的智者,也无法帮助人类、教导人类该怎样了解死亡。
【1】斯巴达克
奴隶起义是很少见的,奴隶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镇压。最著名的奴隶起义是斯巴达克领导的。他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一名角斗士,像其他奴隶一样受主人的奴役。公元前73年,他聚集起一支起义军,五次击败了罗马军队,最后在与马库斯·利西尼斯·克拉苏的军队交战时失败。在通往罗马的道路沿线,起义者们被钉死在十字架或吊死在绞架上。
心理学感悟:死亡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其巨大威力体现在带给活人心理的威慑力上。
【2】身体的忍耐力
英国的爱德华三世曾经法外开恩,宽恕杀人嫌疑犯凯西丽娅·雷格西,人们认为她谋杀了丈夫约翰。没有认罪的她在诺丁汉监狱熬过了40天的重压后得到了这一宽恕。在接受重压期间她甚至被剥夺了通常给予的面包和水。国王在做出宽恕的决定时说:“她的幸存不符合人类的特点,实在应该理解为神力创造的奇迹。”
心理学感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人的内心会促使身体中埋藏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创造奇迹。
【3】金钱的作用
在近代英国,犯人可以把妻子、孩子甚至宠物带来居住。在英国,1872年之前犯人一直可以养狗。直到1814年,监狱里犯人养猪和家禽才被禁止。
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能够拿得出钱的人就可以逃脱可怕的命运。早在中世纪时,富有的英国罪犯就可以花钱从国王那里买来赦免,而不用再接受刑罚。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有钱人犯罪虽然也要受监禁,但可以花钱换取舒适的居住条件。
心理学感悟:金钱可以帮助罪犯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情况只会引导人们为了金钱去铤而走险,让人们在心理上更加堕落,从而导致更多犯罪的发生。
【4】雨果的评论
约瑟夫·伊格内斯·吉勒汀是多数人公认的断头台创造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堂弟--另一位约瑟夫·吉勒汀医生是主要的提议者。后者是一位监狱医生,曾经到英格兰和苏格兰考察监狱政体。无疑,他曾见到过哈利法克斯断头台,还见到过著名的“苏格兰少女”。
他曾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直到他目睹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斩首为止。从那以后他就秘密地帮助保皇党人,甚至在革命已经平息后依然如此。1824年,他被当做叛徒受到审判,踏上了断头台的阶梯。如果断头台真的是他创造的话,那么他真的成了自己可怕发明的牺牲品。
维克多·雨果对此发表评论道:“有些人真是不幸!哥伦布无法将他的地理发现冠以自己的名字,而吉勒汀医生也无法阻止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断头台。”
心理学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以某种方式强加于人的时候,你也必须要承担同样的后果。
【5】对修道者的优待
中世纪刑罚的核心是痛苦,而且是让人看得见的强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犯人痛苦。一方面表示出社会的义愤,一方面是对其他人的震慑。上法庭的人面临着如此可怕的命运,难怪他们要设法钻法律程序的空子。如果你有钱,那么只要找个贪财的法官或证人就行了。贿赂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如果你想用更谨慎的办法或者没钱行贿,那你的最佳选择就是通过阅读测试。
假如你识字,或者你的记忆力超常,那么,即使你犯下滔天大罪,也有机会逃脱绞刑吏的套索。哪怕只受过一点教育,情况也大不一样。识字的人被指控某些罪名时,可以要求“对修道者的优待”。这个过程很简单,如果被告把第五十一首赞美诗背诵下来,就能得到赦免。那首赞美诗被称为“脖颈赞美诗”,因为它保住了很多人的脖颈上的头颅。为严密起见,被告的拇指要被烙上印记,以保证一个人不能第二次用背诵的方法求得赦免。
“对修道者的优待”是法律规定的例外条件,因为在中世纪,神职人员要按照世俗和宗教两种社会规范行事,这太不容易了。于是修道士得到特权免受世俗政府的约束,只有教廷有权处罚他们。当时,宗教人士几乎是社会上唯一能读会写的人,阅读测试似乎是区分修道者和窃贼的理想方法。
后来随着教育的推广,这种测试变得过时了。脑子灵的坏人能把赞美诗记在心里,即使不认识书中的字,也能把它背出来。
随着时间推移,后来的法律条例中废除了对教士的优待。但这种阅读测验的方法直至1706年才被废止。
心理学感悟:有些宽容行为,是当权者考虑到自己的安危而设定的,一旦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
【6】再洗礼教派的裁缝约翰
1534年,再洗礼教派在明斯特城成功驱逐了天主教的主教,并完全控制了全城。随后就开始按照《圣经》上描述的神权国家建造理想的地上天国。他们的领袖是裁缝约翰,他以现世的大卫王自居,成天坐在位于集市中的宝座上发号施令。
他把明斯特的人民划分成以色列人的12支,又给自己像所罗门一样纳了好几个妃子。
他发布命令把富人的财产在全体人民中平均分配,那些胆敢隐藏财产的人则被砍头处死。
街道被平毁,改成菜地。全体百姓一日三餐都在一起进食。人们充满了各种宗教狂热,当宗教狂热开始消退时,约翰就以血腥的杀戮来鼓舞士气,并不惜杀死自己的一个妃子。
不久,两个绝望的市民打开城门,把天主教的军队放进城中,约翰被抓获关进铁笼沿街示众,最后被酷刑折磨致死。
心理学感悟:任何一个理性的民族,都不会长时期被一种狂热的理论所蛊惑,陷入迷乱的心理状态中。
第四、那些残酷的最终记忆
本节导读:现实中的生命总是遭到无情践踏,而每个人都拥有无穷的欲望,但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一切却都是虚幻的假象。无论是金钱还是权力,没有一样能够带上天堂,留给后人的只是那些残酷的记忆。
【1】林多人
198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林多莫斯灰炭沼泽地,出土了一具距今2000年的尸体。这具特殊尸体连皮肤、头发、指甲等部分都保存得很完整。
尸体在泥炭土中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于刚刚发现时警察还以为这是他们手中某件谋杀案的遇害者。其实,这个想法倒也没有错,这个被称为“林多人”的人当年的确是死于“他杀”。经过仔细检查,科学家们断定,此人头部曾被斧子连击几下,失去了知觉。据推测,这是为了减轻他的痛苦。然后,有人用绷带缠住他的脖子,再用一根棍子绞紧绷带,把他勒死。这种古老的绞刑装置十分有效,连受害人的脖子都给折断了。接着,又有人把他的咽喉切开【尽管他已经完全死了】,最后,尸体被头朝下地抛进了沼泽。
“林多人”无疑是某个宗教仪式的牺牲品,但谁能知道,他究竟是一个被处死刑的犯人还是一个志愿者呢?
在死腹中发现了有毒的懈寄生的残渣,这表明他在接受严峻的死亡考验前,曾经历了最后一餐的仪式,食物上使用懈寄生作了装饰。从经验上看,这种植物经常被德鲁伊德教僧侣用于宗教仪式。
心理学感悟:在许多时候,细节能够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若要发现这些蛛丝马迹般的细微小事,就必须要心思缜密。
【2】稻草人偶
在罗马帝国时代,面对帝国东部出现的危机,已经60岁高龄的瓦勒良皇帝率领7万大军东征,击败了肖普尔一世。但可怕的瘟疫再次包围了罗马人,罗马大军被迫退守幼发拉底河上游的爱德萨,肖普尔乘机进军,全歼罗马军并俘虏了瓦勒良。瓦勒良的随从都被波斯人关押并被当做肖普尔上马时的脚凳。瓦勒良因过度的羞辱和悲哀死去以后,他的皮被填进干草,做成人形,一直保存在波斯最著名的神庙里。皇帝的被俘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这时帝国已无力进行报复了,瓦勒良的孙子加利埃努斯皇帝还未来得及复仇便被谋杀。
心理学感悟:战争是残忍的、非人道的,面对残酷的事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
【3】“苏格兰少女”
苏格兰伯爵默顿看到哈利法克斯断头后指出,应该在爱丁堡建造一个相同的断头台。断头台于1566年投入使用,并且因被命名为“苏格兰少女”而闻名。它的首批受害者是杀害瑞兹欧的策划者,瑞兹欧是苏格兰女王最喜爱的大臣。
总共有120人死于这“少女”之手,包括默顿伯爵。他被指控为谋杀苏格兰女王丈夫的同谋,并在1581年被砍头。另外一个受害者是阿盖尔伯爵,他支持蒙默思公爵詹姆斯成为英国君主。刀刃砍卷了五个才结束他的生命,可伯爵认为他是跪着迎接上帝的,并且这是他吻过的最甜蜜的“少女”。
心理学感悟:当人们在强烈的意志支配下,便会表现出惊人的心理状态,甚至连死亡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恐惧。
【4】绞刑俚语
刽子手:死刑执行人、执法者、近距离的调查员、缰绳卫士、高层人士、绞刑台统治者。
行刑日:绞刑竞赛、行政长官的舞会、绞刑展览会、绞人展览会。
绞架:簇虫树、从未长叶的树、
行刑:绞死、帕丁顿式跳舞、悬空跳舞、爬上梯子休息、去莫里斯、跳纽盖特号笛舞、去西天、乘橡子生的马、叫卖船只、被挤压、被圈死、被吊起。
被吊死的人:绞架上的苹果、杰克·凯奇的高级苹果。
心理学感悟:如此花样缤纷的昵称俚语,恰恰反衬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才通过一些轻松的方式来消除恐惧心理。
【5】罪犯精修学校
流放制度的另一个缺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人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一段时间的海外生活能改造不良的道德观,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亨利·西姆斯原本犯罪较轻,在被流放途中他从同船的犯人那里学到了公路抢劫的技巧。回到英国后,他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在东南部地区袭扰路人,他在1746年被绞死。美洲似乎成了想当公路响马的人的精修学校。18世纪60年代,公路响马威廉·菲尔德和他的同伙一起被流放美洲。回国之后,他们立即重操旧业。1773年,菲尔德被捕并被绞死。
一些英国人犯罪得逞的故事不可避免地在美洲白人中流传。有证据显示,一些人从美洲到英国来,专为从事非法活动。
心理学感悟:18世纪时的监狱生活并不能使人弃恶从善,相反,在恶劣的环境熏陶下,人性只能不断恶化。
【6】墙上示众的头颅
对于罪犯来说,死亡并不是唯一的耻辱。只有某些幸运儿才可以得到全尸安葬的礼遇,以挽回他们的声誉。一般而言,他的头颅将被运到出事地点,煮成半熟后用长钉钉在众所周知的集会点,以警示他人不要做坏事。头颅就这样被挂着,经过几周、几个月或是几年,直到被暴风骤雨吹落或需要为其他受刑者腾出地方,才会从高处取下来。在伦敦,这些头颅被挂在12世纪伦敦的南出口处,以至从南边来的旅行者都能看到那些狰狞的面孔。这些头颅还被用来点缀位于舰队街和阿尔哥特大街中间的寺庙横木。在那个地方居住的富于冒险精神的居民还出租原始的望远镜给观光者,以便能够让他们看到那些有名的或无名的腐烂的头颅。
心理学感悟:这种死后的羞辱对于一些心理脆弱而自尊心较强的人来说,具有不小的震慑力。出于人们为死后名节的考虑,这种刑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收到了不小的成效。
【7】死亡年头的幸存者
法国王室只剩下一名幸存者--皇家动物园的那头狮子。它睁着疲惫无神的双眼看着法国大革命残暴的一切。在1789年反对皇室的热潮中,它被送到巴黎并展示给公众观看。
作为“百兽之王”以及法国王室最后存活下来的残迹之一,它在大革命期间一直被辱骂,被激怒的群众用棍子捅。后来,它染上了皮癣,皮肤上的脓包带来的剧烈疼痛几乎使它瘫痪。
但是对它和饱受革命之苦的法国人民来说,希望还是有的。在1800年,这头狮子来到它的新家--一个动物园,在那儿,它得到了精心的照料。
心理学感悟:当人们处于狂热心理控制下时,便会失去理智,许多无辜者也会成为他们暴行的牺牲品。
【8】“长舌妇”
有些刑罚既让女人皮肉受苦,也让她们蒙受耻辱。长舌妇的笼头有多种式样,但核心结构都一样--一个箍在头上的铁笼子,里面有一个堵嘴的塞子。
有的时候人们给长舌妇挂上铃铛,游街示众,她们自然成了街头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伊普斯威奇,长舌妇坐在“堵嘴椅”里,被放在马车上游街。笼头最先在中世纪的苏格兰得到使用,进入19世纪后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心理学感悟:羞辱往往比肉体上的痛苦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9】骑马游街
被指控通奸或猥亵行为的男女,要一起接受骑马游街的嘲弄。这种惩罚由义愤的社区群众执行。被指控的男女背靠背坐在一匹马或驴的背上游街示众,围观的人们嘲笑并推挤他们。在多塞特郡有个惯例,温和一些的游街方式是用模型或戴面具的演员代替被指控的男女游街。
心理学感悟:在许多时候,心理上的惩罚要比生理上的更为有效,因为这种惩罚给人带来的效力是持久的,甚至是终身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