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彩的谜语故事-讽喻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拆字互嘲令

    江南无锡县令卜大有,善于戏谑,听说新任宜兴县县令姓方,年纪不大而有口才,便与同僚武进县令商议,那天有公宴,预先拟好一套酒令,要以此难为姓方的。

    入席后,卜大有首先开口,说:“我有一酒令,不能续对的要罚饮一大杯。”于是接着说:

    两火为炎,此非盐酱之盐,既非盐酱之盐,如何添水便淡?

    武进县令接着说:

    两日为昌,此非娼妓之娼,既非娼妓之娼,如何开口便唱?

    方县令道:“令不难遵,只是冒犯卜老先生了。”

    众人道:“你且说出来无妨。”方县令道:

    两土为圭,此非乌龟之龟,既非乌龟之龟,如何添卜成卦?

    众人大笑,都佩服他思维敏捷。三人同用拆字法和谐音法。而方县令之令,直指卜大有,以“龟”相嘲,是双关法。

    李调元写斗方

    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绵州才子李调元高中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江南才子张立德与之同榜登科,因阿谀权相和珅,经常被李调元当面奚落,张立德为此怀恨在心。

    这年除夕,同僚们各写对联斗方,互相赠送。张立德送了一纸斗方给李调元,上书一个“独”字。

    他人见了奇怪地问道:“斗方上的字,不外乎福、禄、寿、喜这些吉字,为何写个独呢?”张立德嬉皮笑脸地说道:“此乃谜也。”

    李调元想了一会儿,明白过来,这个“独”,暗含四川人李调元是犬之意。他也不动声色,回送了张立德一纸斗方,上书一个“鸿”字。

    旁人见了更是奇怪,张立德心里明白,这个“鸿”,专射江南人张立德是鸟(南方骂人的话)。这是自取其辱,张立德只好闷在肚子里。

    李时珍开药方

    相传,明代有个县令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县令奢想延年益寿,特叫李时珍为他开药补养。李时珍想捉弄这个狗官一番,便挥笔写道:

    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李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三钱。

    写罢药方,李时珍拂袖离去。

    县令欣喜异常,忙派人去按方抓药。药房先生颇通文墨,把药秤完,方琢磨出来这药方里有文章,便把单方的奥秘告诉县令,说:“这药方是咒你快死……”

    原来这副药方用的是谐音双关法,读来便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那贪官一听,气得七窍生烟,连呼上当。

    孔明作谜激张飞

    三国时,张飞虽是个粗人,但也有细心的时候。有一次,孔明与张飞在帐中闲聊,孔明说张飞头脑简单,张飞听着很不服气。

    孔明说:“我这有一个谜,你猜一猜。”

    一物生得怪,有身没脑袋。

    从来不穿衣,常把高冠戴。

    孔明说罢,张飞苦苦思索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孔明见状,便将谜底告诉他,并向他说明,应该怎样猜破这个谜。

    接着又说道:“猜谜有猜谜法,打仗也一样讲究打法,不能见着敌人就打,要先想一想,应该怎样打法,才能克敌制胜。”

    听孔明说完,张飞心想,军师说的在理呀,看来,我以后做什么事,要三思而后行了。

    果然,从此以后,张飞爱动脑筋了,他在军中也开始有了“张将军粗中有细”的传言了。

    原来,孔明给张飞出的谜的谜底是帽筒。

    猜灯谜的来历

    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他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

    春节将临,胡家门前来了两个人,一个叫李财,一个叫王少。李财衣帽整齐秀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财,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李财说要借银10两,笑面虎连忙取来银锭。李财接过银锭,扬长而去。

    这时,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他衣着破烂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穷小子,快给我滚!”

    王少受了笑面虎的凌辱,又恨又气,决定想个法子斗斗这个老贼。转眼间,元宵节到了,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只花灯上了街。

    只见这花灯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故意把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观。

    正在门前观灯的笑面虎挤到王少的灯前,瞅着灯上的题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账房先生念给他听,账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听后,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立刻命家丁上前来抢花灯。

    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怎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余怒未息,恶狠狠地说:“什么光认衣裳不认人,这不是骂我是骂谁?”

    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呢,谜底是一样物品,不信你猜猜看!”

    原来,王少诗谜的谜底是针。

    谜联刺贪官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县官叫柳儒卿。此人十分贪婪,想尽法子鱼肉百姓,搜刮民财,人们背地里叫他“柳剥皮”。他没有才学,是个草包,却又好假充斯文,附庸风雅,还愿意出头露面,显示自己。

    这一年,县里大制灯谜,柳县官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了。可他不会猜,更不会制,于是就请了个人代他作一个谜。那人也没有客气,代他制了一副谜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掼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各打一字。

    柳剥皮不知其中奥妙,说:“很好,很好。”叫人贴了出去。猜谜的人很多,人们很快猜出谜底,个个捧腹大笑,齐声称赞:“这个谜作得好!”

    谜底是什么呢?“非正人”是“亻”,“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是“需”(需与雷相近,“面”少三横为“而”),上联合而为“儒”字。

    “掼开私卯”,即将“卯”分在两边,“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为“艮”,下联合而为“卿”字。这样,上下联所猜字为“儒卿”,是“柳剥皮”的名字,人们当然要笑!

    梁上君子

    清朝时,湖北汉阳有位姓梁的太守,巧取豪夺,鱼肉百姓,老百姓无不痛恨他。

    当地有位才子见此十分气愤,于是,他想出一副拆字联讽刺太守。那才子先借其姓套用成语写了个横额“梁上君子”,直斥那太守是个盗贼,然后用其名字制成上下联骂之。上联是: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下联为: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真可谓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原来,这位贪官姓“梁”,名“鼎芬”。

    生剥张璁

    明朝皇帝朱厚照膝下无子,皇位由其族弟朱厚熄继承。朱厚熄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群臣均认为不合礼仪,要求他追尊朱厚照为皇考,由此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有一个名叫张璁的人,尚未正式授予官衔,为了迎合皇帝,力斥众臣,因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赐名“孚敬”,并予越级提拔,升为渊阁大学士。

    有一个对他很不满的人,用他的本名和赐名为底,做了一首谜诗云:

    这长弓,心勿一,佐王不正,除非撇了头,夷三族,火绝子孙,方泄万民之怨,亏了这篇歪文字,苟就了功名。

    这首诗很快传遍京师。张璁闻后,想报复这个出谜的人,但查不出是谁写的。

    唐伯虎扇面隐语

    明朝时,唐伯虎到宁王府去救南昌才女崔素玉。宁王手下一帮人依仗宁王的权势,成天无恶不作,鱼肉百姓,唐伯虎对此十分痛恨。

    一天,一个名叫李自然的人,带着他的兄弟李日芳来到阳春书院来找唐伯虎。这两个家伙闲扯了半天,才从袖筒里摸出一把白面扇说:“久仰大名,今日有劳大笔,画张扇面吧。”

    唐伯虎很不喜欢这两个人,可想到自己身在宁王府,不好得罪他们,只得强忍着和他们敷衍一番。

    只见唐伯虎调好丹青,落笔画了家中的一枝丹桂。这时,李自然冒充斯文赶紧奉承:“唐先生真神笔也,吾辈好像闻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

    一旁李日芳也说:“好香啊!”

    唐伯虎看着两人的丑态,灵机一动,心安理得地想,待我借画来骂骂这两个无耻之徒。于是,提笔在桂花旁又画上了两只张牙舞爪的青壳蟹。画毕,拂袖而去。

    原来,唐伯虎在这幅扇面画上隐藏了一句话:横行乡(香)里。

    秀才迷联疯贪官

    清代有个名叫吴省钦的学台,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次,某地举行乡试,他前去主持,他按行贿的多少来确定考生的名次,这样,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全都榜上有名,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清贫人家子弟却名落孙山,此事一传开,顿时闹得沸沸扬扬。

    参加这次乡试的有一位穷秀才饱读经书,很有才华。对于这次考试,他本来是稳操胜券,可是因家境贫穷,没有钱来贿赂吴省钦,结果榜上无名,这令他十分气愤,晚上他在学台府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额是:

    口大吞天。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这副对联,大家争相来看,顿时学台府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原来,这副对联采用的是谜语的离合法,“少目”为“省”,“欠金”为“钦”。暗隐“省钦”名字,横额四个字暗隐“吴”字,整个对合起来就是学台大人的名字——吴省钦,上联讥讽学台不学无术,下联讥讽学台贪赃枉法。真是构思精巧,妙语双关!

    一伙滑吏

    明朝翰林丰坊,号南禺,有口才。有一次,宁波县令派遣小吏向丰坊讨取药方,丰坊随手写药方云:

    大枫子去了仁,无苎果多半边,地骨皮用三粒,史君子加一颗。

    小吏带回去交给了县令,县令笑道:“丰公嘲笑你呢。”小吏不明其意,县令打开“药方”给小吏看,说:“以上四句,是说‘一伙滑吏’啊。”

    此药方用的也是拆字法。“大”去了“人”(仁)是“一”,“果”加上“多”是“伙”(“伙”的繁写为“夥”),“骨”加三粒(三点水)是“滑”,“史”加上“一”是“吏”,合为“一伙滑吏”。

    王八脖子

    1930年,韩复榘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一次外出巡视,先到行署、市,最后到县。

    晚上,孙县长设家宴招待韩复榘及陪同的赵专员、钱市长。县长太太也出席相陪,两个丫环立旁侍候。此时此刻,韩复榘兴致极浓,席间“妙语”连篇,好不热闹!

    酒过三巡,丫环端上一个蓝瓷大碗,热气腾腾的清汤里,一个大鳖浮在正中,这是有名的大补元气王八汤。

    韩复榘端起酒杯发话:“三位地方长官,现在猜谜助兴,以这碗汤为题,我给你们每人出一道谜,猜得出赏酒一盅,猜不出,罚酒一盅!”

    专员、市长、县长齐声应诺,静候省长出谜。

    韩复榘开始腔了:“孙县长,王八脖子伸出来叫什么?”

    孙县长沉思了一阵,笑道:“卑职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猜出,情愿罚酒!”

    韩复榘一听,哈哈大笑,然后说:“告诉你,王八脖子伸出来,现往外长,不就叫县长吗?”

    接着,又问其他两位:“赵专员,你猜王八脖子缩回去叫什么?钱市长,你猜王八脖子缩回去再伸出来,这又叫什么?”

    赵专员、钱市长认真猜了一会儿,抱歉地说:“在下愚木,实在猜不出,甘愿罚酒!”

    韩复榘又是一阵大笑:“真是木得可以。王八脖子缩回去,不就是钻圆(专员)吗?缩回去再伸出来,自然就是试长(市长)啦!”

    全桌齐声大笑,丫环想笑却又不敢笑,只得偷偷地用手捂着嘴。三人只得喝了罚酒。

    县长夫人孙太太见此,她端起酒盅,恭恭敬敬地站起来道:“韩主席,在下也有一谜,请您猜猜,猜中了敬酒一盅,猜不中罚酒一盅,可好?”

    “中!”韩复榘击掌豪应,十分干脆。

    “恕我大胆,请您听着:王八脖子剁下来叫什么?”孙太太抿嘴笑着问。

    韩复榘思索良久,也猜不出,只得说:“俺韩某猜不出,让各位见笑了,也罚酒一盅。孙太太,你说谜底吧!”

    孙太太细声慢语,一字一字地说道:“王八脖子剁下来叫省长,省得再长了!”

    话音刚落,赵、钱、孙大惊失色。韩复榘一听,笑容顿失,嘴角抖了抖,随即又恢复了常容,夸道:“好!好!孙太太机智过人,可算女中英才,俺韩某佩服!”说罢,端起一盅酒,一饮而尽。

    面对此景,两丫环附耳细语:“闹了半天,省长、专员、市长、县长,原来就是一碗王八汤。”

    纪晓岚戏王孙

    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能诗善文,博学多才,深受皇帝的宠信。他常以奇言妙笔戏谑公子王孙。

    有一次,尚书和珅在后花园建了一座书亭,邀请纪学士前去题匾。纪晓岚素闻和珅的几个儿子,都是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于是想故意作弄他一下。于是,提笔写下“竹苞”二字,拂袖而去。

    和珅以为纪学士是取“竹苞李茂”之意,赞美书亭四周翠竹的美景。忙说:“妙!妙!妙!”继而叫工匠将这“竹苞”两字镶在竹匾中挂于书亭之上。

    没过多久,乾隆皇帝御驾光临,看到书亭匾额,大笑道:“爱卿,这是纪学士在讽刺你的儿子们呢!”接着,向和珅道出了二字的真正含义,和珅听后哭笑不得。

    原来,这是一则拆字谜,谜底是:个个草包。

    懒汉寻找摇钱树

    古时有个懒汉,身强力壮,整天无所事事。有一天,他听人家说,世上有一种树,一摇就有钱,只要找到它,就不用愁吃愁穿了。

    懒汉听后十分高兴,到处去找摇钱树,每看到一个人就问摇钱树。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但他仍不死心。

    最后,他问一个农夫:“摇钱树到底在什么地方?”

    农夫沉思了一会儿,对他说:

    摇钱树,两枝杈,

    两枝杈上十个芽,

    摇一摇,开金花,

    创造幸福全靠它。

    懒汉听后,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于是高兴地跑回家干活去了。

    原来,农夫说的摇钱树就是人的“双手”。

    刘智灵哑谜戏富豪

    相传,陕西安康有个名叫刘智灵的人,此人心地灵犀,才思敏捷。

    一年春天,刘智灵在一个姓赵的财主那当长工,不巧,财主的三个女婿到此踏青,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三人只好到刘智灵的茅屋内避雨,一住就是五宿,到走的时候,连一声谢谢也没说。

    刘智灵心想:财主家的人也太不近人情了,三个人打扰了五天,如今屁股一拍就要走,连句客气话都没有,我非得挖苦他们几句不可。

    想到这儿,就拦着他们要食宿钱。三人听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不想掏腰包,刘智灵见状便说:“你们谁要能猜中我的哑谜,我分文不取。”

    听罢,三个女婿心想:“一个穷长工,能出个啥了不得的难题。”便齐声说:“行,你出谜吧。”

    刘智灵用手指在上、下、前、后、左、右各一指,又伸出三个指头,再伸出五指,然后一巴掌拍在胸口,“唉”的一声叹口气说:“你们照我的动作,说说是啥意思。”

    大女婿是个阴阳先生,他先答道:

    天干、地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三个指头掌罗盘,能知金、木、水、火、土五行。”

    将胸口一指:

    唉!生地不如心地。

    刘智灵说:“错了。”

    二女婿是个郎中,接着便猜:

    天花粉、地骨皮、前仁、厚(后)朴、左为男、右为女,三个指头诊脉,能知心、肝、脾、肺、肾五脏。”

    胸口一拍:

    唉!身病好治,心病难医。

    刘智灵说:“也不对。”

    三女婿是个教书先生,他急忙说:

    天文、地理、前唐、后汉、左传、幼(右)学,三载寒窗苦读书,学就琴、棋、书、画、算五科。”

    胸口一拍:

    唉!只要心底明白。

    刘智灵说:“还是不对!”

    这三个女婿猜不出来,连忙问正确答案是什么,刘智灵不慌不慌地说:

    天上下雨、地上滑、前无一村、后无一店、左无邻,右无舍,你们三人在此住了五天,走时分文不给,连句客气话也没有。

    说着伸手将胸口一拍,“唉”地叹口气说:

    你们良心何在?

    高爽讥讽孙抱

    南朝广陵有个叫高爽的人,他博学多才,和一个名叫孙抱的人很要好。后来,孙抱当了县令,高爽去拜访他,可是做了官的孙抱对高爽十分冷淡,没有一点老朋友的情意。

    高爽很生气,出来之后正好在县衙经过,就顺手拿起笔来,在县太爷的堂鼓上题写了四句诗: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

    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央。

    这是四句诗谜,谜底为“鼓”,但是人们一看就可以猜出来是写孙抱。原来,孔抱是东莞人,形体肥壮,腰带十围,脸顸皮厚,待人无情。所以高爽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写鼓,而实际上是讥讽孙抱。

    戒赌诗

    曾有一位教师嗜赌成性,亲友屡劝不戒。其妻无奈,便作一首《戒赌诗》相劝,诗曰:

    贝者是鬼不是人,只因今贝起祸根。

    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此诗中,“贝”加“者”是“赌”,“今”加“贝”乃“贪”,“分”加“贝”为“贫”,“贝”加“戎”成“贼”。由“赌”到“贪”到“贫”到“贼”,是赌鬼共同的生活写照。

    过日子的诀窍

    古时,有兄弟二人成家后分开过日子,哥哥为人勤劳、踏实,而且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日子越过越好。弟弟由于大吃大喝,有钱就花,到青黄不接时竟无米下锅,日子越过越差。

    有一天,弟弟登门向哥哥求教过日子的诀窍,哥哥听后笑了笑,出了个字谜让弟弟猜:

    一人站立一人卧,床底两人并排坐。

    中间还有人两口,这个日子怎么过?

    弟弟一听,便知道了谜底。他说:“哥哥说的是,往后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办。”

    不久,弟弟改正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俭俭。“俭”是“俭”的繁体字。

    妙评戏吴才

    古时有个名叫吴栋的人,很喜欢文学,稍懂文墨,却总是自以为了不起来。一次,他将一篇作品寄给着名诗人指教,并附言道:“如果这篇佳作万一有点不当之处,请您改正。”

    诗人看完他的作品和附言,提笔批道:“无一非议,如何改正?”吴栋见此批语,以为是赞扬自己的文章,扬扬得意。

    又一日,一位书法家正好路过此地。吴栋想趁机炫耀一下自己的作品。书法家看完他的作品后,感慨地说:“为了表示我对你作品的评价,我还是送你两个字吧!”

    说完,书法家挥毫写就“长城”二字,便急忙上路了。望着书法家远去的背影,吴才如坠云里雾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作家和书法家的评语都是谜语,谜底才是对作品真正的评价。作家的评价是:一无可取。“无一非议”系成语“无可非议”之误,“如何改正”过来呢,“一”字无,“可”字取也;书法家的评价是:离题万里。离题,在这里别解作“离别时题写”之意。

    高天三尺

    清朝时,江西南昌有一知县,巧取豪夺,搜刮民财,喜欢受人奉承巴结。

    有一年,贪官过五十大寿,传出话来要开宴庆贺,摆酒款待乡绅名流。百姓闻后,着急万分。

    一位私塾老先生对乡民们说:“父老乡亲们,不要焦急犯愁,你们只要各凑十几枚铜钱买一块横匾,待老朽在上面题上四个大字,管叫那假装清廉的狗官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这天,乡民们敲锣打鼓,扛着写有“高天三尺”的大匾送到县衙门时,那贪官果然拍手叫好,连连捋须谦称:“过奖了!过奖了!”

    老学究和乡亲们见其丑态,无不相视而笑,高高兴兴地吃了一桌酒。

    在回村的路上,乡民们一个个跷起大拇指夸赞老学究:“先生学问高深,骂了贪官,他还感谢我们呢!”

    原来,老学究在大横匾上所题的“高天三尺”四个大字,暗里骂那贪婪县令“挖地三尺”。

    王多年灯联发迹

    国民党统治时期,黄埔军校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培养军事人才的院校。一次,学校举行校庆,有人出了一则灯谜让大家猜,这则谜语是:“总统万岁——打一同学名。”谜底便是“王多年”。这则灯谜恰好被蒋介石看见了,他当即召见了王多年。

    后来,蒋介石在挑选金门防卫司令时,在“国防部”的报告上批了这样几个字:“王多年如何?”

    但是,防卫司令需少将军衔,而王多年不是少将军衔,“国防部”表示不同意。蒋介石又在报告上批了几个字:“提为少将如何?”

    “国防部”再次上书,申明原委:“王资历浅,不能授予少将军衔。”

    蒋介石再次批了几个字:“破例一次如何?”

    这三个“如何”,使王多年平步青云,直升至二级陆军上将。

    施耐庵茶馆相面

    晚年的施耐庵常出门会友,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一日,他受几个友人的邀请,在茶馆讲述他潜心编着《水浒》的经历和书中有关故事。这时,一个赴京赶考的举子走了进来,见到此情此景,就认定施耐庵是个占卜先生,心想图个吉兆,便高声唤道:“诸位且退,让我先相能否金榜题名?说得好,本公子重重有赏。”

    施耐庵见此举子这般高傲,便想奚落他一下。便问:“请问这位公子,是文举还是武举?”

    举子问:“文举怎样,武举又如何?”

    施耐庵答道:“观你气色人品,这次赴考,我看会是:文如智多星下凡,武似玉麒麟降生。”

    举子闻之大喜。谁知众人哄堂大笑起来,举子一愣,细细琢磨了半天,顿时垂头丧气,悻悻而去。

    原来,施耐庵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落地(第)。

    大义骂亲

    古代,金圣叹有个舅父名叫钱谦益,为人奸诈狡猾,老百姓都不喜欢他。

    一年,金圣叹来到常德,当是正逢钱谦益寿诞之日,他得知后,多次打发人去请,金圣叹听说老母也在舅舅家中,为了不担不孝之名,还是到钱府走了一遭。

    只见钱府上下一片忙碌,大堂之内挤满了阿谀奉承之徒。人们见金圣叹到,急忙请他入席。并请他为今日寿宴赋诗助兴。

    金圣叹见以舅舅为首的贪官污吏如此卑微,不禁随口题诗四句:

    大将军披头散发,二将军黄袍花甲,

    三将军肥头胖脑,四将军瘦瘦刮刮。

    说完就扬长而去,到后堂拜见老母去了。

    原来,这是一首骂人的诗谜,其谜底分别是:狮、虎、熊、狼。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有一位后生,写了一篇文章,前去向纪晓岚请教,纪晓岚阅读后,在文末批曰: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后生满以为纪老先生借用杜甫的诗句夸其文章写得好,十分得意。有人却笑他受了奚落,后生不解,便前去向纪晓岚请教。

    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你的文章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你的文章不知所往。”

    后生听后,无地自容。

    酒令互嘲

    从前,南宋奸相秦桧因济公治好了他儿子的病,特意设宴答谢。席间,秦桧出酒令说: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

    李太白怀抱酒缸山上躺,

    不晓他是醉,不晓他是睡?

    意思在于嘲笑济公好喝酒,爱睡觉。济公知道是借酒令相嘲,也说一令道: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

    秦妇人怀抱大肚满庭逛,

    不知她是胀,不知她是胖?

    两人均用拆字法互嘲,济公之语直说秦桧之妻,更有讽刺力。

    牛不出头

    有个叫李安义的去拜访富人郑生,郑生推说外出不肯迎客,李安义便在他家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午”字,就离去了。

    别人问这是为何,李安义答道:“牛不出头罢了。”

    这里以“午”字寓“牛不出头”,来嘲讽富人不肯出面迎客,拆字竟如此巧妙!

    徐夫人的“贺寿诗”

    明朝时期,绍兴府有一寺院的住持和尚跟徐文长很要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有一年,老和尚要过六十大寿,特地来到徐文长家中邀请他届时前去做客。徐文长听了很高兴,说:“我有一有趣的上联,您想听吗?”

    老和尚忙说:“要听,要听。”

    “算了,还是不说的好,听了怕你火冒三丈。”

    老和尚说:“不,不,随你说,我保证不生气。”

    徐文长说:“好,我说,这上联是:敬菩萨,拜菩萨,庙里无柴烧菩萨。”

    老和尚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边喝茶,一边在思索下联,不一会儿,便对上了:

    爱老婆,亲老婆,家中无钱卖老婆。

    两人哈哈大笑。徐文长说:“一报还一报,来得好快呀。”

    谁知徐文长的夫人在内室听得一清二楚,马上走出来说:“好啊,你们两个打趣,却拿我来开玩笑。”

    老和尚知道徐夫人生了气,忙赔不是,闲聊了几句便告辞了。

    过了几天,老和尚的六十寿辰到了,徐夫人托徐文长带去一首诗相赠:

    一夕灵光太透虚,化身人去复何如?

    愁来不用心头火,修得凡心半点无。

    老和尚接过诗连声道谢,徐文长却说:“这不是诗,而是我老婆作的一组字谜,每两句猜一个字,共猜两个字。”

    老和尚对着诗句一琢磨,知道这两个字是骂他的,但也无可奈何。

    原来这首“贺寿诗”的第一句隐一“歹”字,第二句隐一“匕”字,两句合成“死”字;第三句隐一“禾”字,第四句隐一“几”字,两句合成“秃”字。故谜底为“死秃”两个字。

    秀才拆字戏财主

    有个穷秀才以摆拆字摊为生,有一次,他在所有的纸卷上都写了个“林”字,请人来猜。

    第一个来的是个农夫,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秀才知道他定是为生活而来的,于是说:“这‘林’字拆开成两个‘木’字,东边木长柴,西边木长米。”

    说着,他在一个“木”字上加了一个“此”字,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了两点,便成了“柴”字和“米”字。那农夫听后,笑嘻嘻地走了。

    第二个来的是个商人,满脸不悦。秀才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不开心的事。于是便说:“这‘林’字拆开是两个‘木’,东边木转平,西边木变和。”

    说着,他将一个“木”字倒过来,在上面加了一横,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了一撇,又在右旁加了个“口”字,便成了“平”、“和”两字。那商人听后,怒气顿消,也乐呵呵地走了。

    第三个来的是个财主,这家伙作恶多端,人人痛恨。他知道这人来一定希望做官,希望有才气。于是便说:“这‘林’字拆开是两个‘木’,东边木升官,西边木出才。”

    说完,他看也不看一眼,就在一个“木”字旁加了个“官”字,在另一个“木”字旁加了个“才”字。财主听后,气得当场昏死过去了。

    清和桥上对诗

    从前,大清和河上有一座桥,叫“清和桥”。这年春天,一位身材苗条、头戴芙蓉花的少妇正在河边洗衣裳。庙里的一个和尚和当地的一个秀才到清和桥上来游玩。

    二人在桥上走着,见桥下洗衣的少妇长得漂亮,便不怀好意,站在桥上对起诗来。和尚先念道:

    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

    去了清边水,添争变成静。

    静养性,僧人爱,

    满腹经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和尚端上来。

    和尚念罢,秀才接着吟道:

    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

    去了和边口,添斗变成科。

    科为贵,秀才爱,

    满腹诗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秀才端上来。

    他们二人的对诗,桥下的少妇听得真真切切,顿时怒火满胸,立即甩甩手上的水说:“这桥叫清和桥,你们只说了‘清和’二字,听我以‘桥’字作诗一首。”少妇于是怒声念道:

    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添女变成骄。

    娇娘美,人人爱,

    生儿育女随身带。

    有朝一日生双胎,

    一个当和尚,

    一个当秀才!

    和尚、秀才挨了少妇的一顿臭骂,灰溜溜地走了。

    索画讨骂

    苏州城有个叫李汉周的人,依仗舅舅在朝中的势力,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虽然胸无点墨,却总爱附庸风雅。

    一天,李汉周听说唐伯虎的画绝世无双,不可不存,但又怕唐伯虎不肯相让。于是,李汉周想了一个好办法——美人计,他从府中选了一个名叫秋菊的丫环,让她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粉黛来化妆,坐最好的花轿,并且自己亲自押送。

    唐伯虎并没有拒绝,很谦虚地说:“相公大名,久仰久仰。不才当场作画,以免相公日后劳神。”

    唐伯虎下笔如神,不一会工夫就在纸上画了日、月、牛、桥四物,并题了十二个字:

    日头下,月亮旁;

    有头牛,站桥上。

    李汉周连忙恭敬地用双手接过来,并连声道谢,要走的时候,扔下丫环秋菊,送给唐伯虎做酬金。

    唐伯虎愉快地接纳了,待李汉周走后,唐伯虎问明秋菊身世,然后给了她一些钱让她回乡孝敬父母去了。

    李汉周回到家中,高兴地将唐伯虎的书画裱于中堂上。大凡读书人见到唐伯虎所题四句,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不告诉李汉周。

    原来,唐伯虎说的是一个“腥”字,表示了对李汉周的厌恶之情。

    秀才辱公子

    明代有一富家子弟非常想做官,但由于目不识丁,只得三日一小饮,七日一大宴地巴结官府,终于弄了个七品官衔,整天乐不思蜀。

    一日,他对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说:“你看我弄个一官半职简直易如反掌,何须寒窗苦读?”

    秀才听后,不禁怒火中烧,想顶他几句,又恐得罪不起,只得苦笑道:“可不是吗?像你这么有能耐的人,想求取功名,哪里用得着赴考费笔墨呢?”

    言毕,又吟出一句:

    烈火何须风助,快马不用鞭催。

    公子听罢,很是得意,拍了拍秀才的肩膀说道:“好句,好句!”顿时兴致大增,邀请秀才进酒馆一叙。

    秀才大笑拂袖而去。公子感到很奇怪,但是又不明白秀才说的那两句话,于是,就去询问他人,方知上当,原来秀才是在骂自己呢!

    原来,秀才那两句话是一则谜语:烈火何须风助——好奴才(好芦柴);快马不用鞭催——拍马屁。

    夏明瀚谜联讽蒋介石

    1927年7月,夏明瀚在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秘书。有一天,讲习所的几个学员到他家里,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不义愤填膺。

    夏明瀚藐视地说:“蒋介石没有什么了不起!”说完,他出了一首诗谜,让学员们猜四个字,诗曰:

    一车只装一斤,好个草包将军。

    两个小孩相助,还有三个大人。

    不一会,学员们就猜出来了,谜底是“斩蒋示众”。

    刘伯温画谏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不久,首先要解决的是封官行赏的问题,对于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封赏比较容易,可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朱元璋却发愁了,因为沾亲带故的人数众多,如果都封个一官半职,岂不成了见者有份,无功受禄;如果不封,势必落个六亲不认的骂名。为此,朱元璋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军师刘伯温观察到了他的矛盾心理,想直言进谏,但又怕惹怒了朱元璋,想来想去,就画了一幅画进献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观赏着这幅画:一个男子头发蓬乱如麻,一束束的头发上顶着一只只小帽子,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朱元璋想来想去,也不懂刘伯温送幅画的意图。很晚了,朱元璋仍在灯下仔细琢磨着,最后终于猜出来了。

    朱元璋当机立断,只封有功之臣,不封亲戚朋友为官。

    原来,刘伯温送此画的意思是:冠(官)多发(法)乱。

    薛综智斗张丰

    三国时,蜀国派张奉出使吴国。在招待宴会上,张奉拿吴国尚书泽的姓名开玩笑,以羞辱吴国。

    吴国大臣薛综为人机敏,善于言辞,任五官郎中。在宴会上他当场气愤地还击,拿起酒壶到张奉面前劝酒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实际上,这是一则“蜀”字谜。薛综从字形上离合了“蜀”字,即“横目苟身,虫入其腹”,而且还把“蜀”字同狗联系在一起,“有犬为独,无犬为蜀”,以嘲讽蜀国使臣。

    张奉听后,知道这是在奚落蜀国,生气地问道:“吴国的‘吴’又该怎么解呢?”

    薛综应声答道:“无口为天,天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他通过增损“吴”字的笔画,将“吴”字解释得完美而堂皇。

    吴国的大臣们听后,不禁哄堂大笑,张奉无言以对,悄悄地回国了。

    绝妙的嘲讽谜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10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反而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抗日军民,当地人民对他们非常不满。

    一位文人写了一副藏字谜联,分别寄给他们两人: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富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这副对联既刻画了程、王二人的丑恶面目,又分别巧妙地隐藏了两人的姓名,堪称嘲讽谜联中的经典之作。

    如果把藏字取出来,对联的含义就是:王啸峰敌寇未来先丧胆,程汝怀人民生死不关心。

    为袁世凯画像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了实现称帝的野心,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竟然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臣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脚下。

    袁世凯的无耻行径,使全国人民非常愤怒。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作为袁世凯的肖像画: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人们看后,起初感到大惑不解,等到猜出了含义后,纷纷大笑,都说画得好,画得妙。

    原来,这副对联有着言外之意,它如同一句歇后语,讥讽袁世凯是“王(忘)八”和“无耻”,非常传神。

    带蝉赴考

    封建社会时盛行科举考试。一次,一个生员入考场时,将一只鸣蝉放在头上,扎在儒巾之中。考试中,巾内蝉鸣,在座考生十分惊奇,都觉得有趣,无不大笑。

    主考官闻笑声而来,问清缘由,把这生员叫到前面,准备按犯规论处,逐出考场。生员大喊冤枉说:“我入场时被父亲叫住,硬将蝉放在巾内,这蝉爬跳鸣叫,令人难忍,只是父命难违,不敢扔掉!”

    主考官大怒道:“考试带一蝉入场,是何道理!”

    生员怯生生地回答:“父亲不过想取个吉利,让我考好。”

    主考官追问是怎么个吉利法,生员说出一个词,主考官听了大笑不止。

    原来,这是说蝉在头上叫,取“头鸣(名)之意。

    嘲笑“蠢猪”

    清朝着名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刻苦勤奋,学识渊博,才华闪烁,但因是汉族儒生而连试不第,只好靠教书为生。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

    蒲松龄回曰:“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想必通了吧?”

    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道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意?

    答案:“高山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