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宾夕法尼亚的石油

    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经营的项目主要是农产品,公司的生意非常兴隆,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到这时,约翰的胃口也大了,认为农产品的利润太少了,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其他行业。他要找到一个能够快速致富的暴利行业。

    1859年8月27日,星期六,这是人类史上不平常的一天,一个在世界工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成功地钻探了第一口油井。它对克利夫兰及整个美国工业的震撼,绝不亚于两年后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而这也标志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在这一天之后,石油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在美国兴起了,同时掀起了采油的热潮。

    石油,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具有发热量高、储藏和运输都很方便、用途广泛等优点,是汽车、飞机等现代化机械运行的理想能源,还是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石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因为有了石油,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个多世纪以来,石油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也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柴草是人类所能利用的各种能源中最早出现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取暖和做饭所用的能源主要就是柴草。1769年,英国工程师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突飞猛进,从手工操作进入大机器作业,煤炭的使用领域逐渐扩大,并取代了柴草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也会有枯竭的那一天,在煤炭之外是不是还有一种比煤炭更优良的能源呢?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北部,有一个叫泰特斯维尔的荒凉的小村庄。一些法国和爱尔兰的移民居住在这里,以耕种和伐木为生。

    这个小村庄的旁边有一条产油河,河水携带着黑色的原油流向南方,与亚利加尼河汇合后再穿过匹兹堡归入俄亥俄河。1755年,在这里居住的印第安人就懂得石油的用处:他们用毛毡将河水中的油吸出来,然后把它当做药品或打仗时的化妆品。

    1818年,印第安人将这块地方以212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白人进行开拓,从此,大量的石油被开采出来。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不清楚石油是一种什么东西,能用来做什么,所以,石油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农民把它当做治疗关节炎的药剂,有的药剂师用它来治淋巴腺病。约翰的父亲大比尔就曾卖过被装进瓶子的这种黑色的东西。

    直到1859年,一个名叫埃德温·L.德雷克的中年人来到了这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历史从此被改写了。他是康涅狄格州的哈芬铁路的车长,因为患有疾病,又遭受妻子去世的打击,才辞职来到这里过清闲的日子。当时,德雷克对石油也是很陌生的。

    一天,一个叫汤恩善的商人来到了德雷克的住处,想和他一起合作勘探石油,德雷克对此很感兴趣。这个汤恩善刚刚成立了一个宾州石油公司,想利用石油发一笔大财,但没有人购买公司的股票。于是他请求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对油质进行分析。教授分析之后告诉他,这种油的质量极好,可以用来照明。汤恩善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德雷克并劝他募股。他大谈石油的前途,并向德雷克保证第一年就可拿到1000美元的利润。德雷克动心了,他买下了10股股票,并踏上了去宾州的火车。

    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德雷克到达了泰特斯维尔村。他找了一个旅店住下后,就开始忙着招工人,找挖掘工具。所有的准备做好了,他便开始了工作。德雷克有一种紧迫感,他想尽快钻出石油。

    经过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和德雷克的不懈努力,终于,石油被挖了出来。这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此,“黑色黄金热”在美国盛行起来。

    泰特斯维尔这个偏僻的村庄富起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这个地区勘探石油,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相应的产业也发展起来,舞厅、饭店等到处都是,人口急剧增多了。

    但是,为这里带来巨大财富的、第一个钻探出石油的德雷克并没有发财。当初汤恩善对他许下的承诺并没有兑现。这位伟大的开拓者的后半生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最终在长岛的养老院中去世。

    后来,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花费10万美元,在这个小村庄为德雷克建造了一尊铜像,以此来纪念他开发石油的功劳。在铜像上,有这样的字样:

    他无心追求名誉和利益,仅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国家的产业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奉献出自己的精力和技术的结晶,而后在这座城市里安眠了。

    “繁荣”背后的危机

    石油开采出来后,很多美国的年轻人都将自己的发财梦想寄托到了新兴的石油业上。那么,有着灵敏的商业嗅觉的约翰在做什么呢?其实从德雷克开发出石油的那一刻起,他就一边经营着农产品生意,一边密切地关注着这个行业,时刻注意着石油行情的变化。

    但此时的他并不打算在石油业刚刚兴起时就投身到这个行业。因为他的商业嗅觉告诉他,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未经过市场的洗礼之前,它只存在风险而没有财富。

    约翰认为,自己必须亲自考察一下,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决定。于是,1860年秋的一天,约翰骑着马一个人来到了泰特斯维尔南部的一个油城。他发现有很多马车不停地运送着原油,看到这种情况,他想:与其用马车,还不如用船呢。这里的水路运输更加方便,也更加便宜。

    之后,约翰又来到泰特斯维尔村,这里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处都是竖立的井架,空气中充满了石油味。山上的大片树林已经被砍光了,光秃秃的一片。井架旁边简易的小屋到处都是,凌乱不堪,挖井的设备也极其简单。约翰唯一的感觉就是这里乌烟瘴气,他摇着头在随身所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油井72座,日出油1165桶。

    约翰住进了当年德雷克曾住过的那家饭店——美利坚饭店,他打算再在这里观察两天。这时的他,已经21岁了,身体看起来不是很结实,脸色有些苍白,但神情温柔,梳着非常整齐的红头发,嘴边有些胡子。每天早晨,他都会对女侍者说一句“帮我买一份报纸”,之后,总是不会忘记给小费。他的这些举动在想要大发横财的商人中太少见了,老板娘觉得这小伙子看上去很像一个绅士。

    约翰坐在饭店的一个角落,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阅读报纸。旁边的喧闹声他丝毫不在意。他必须时刻了解粮食的行情,而石油的涨落也是他需要关注的。他根据当时局势的发展判断,石油价格一定会下跌的,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不考虑在宾州的石油业上投资。

    12天后,约翰回到了克利夫兰,并立即赶到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因为他的伙伴克拉克还在焦急地等待着。

    克拉克发疯般地想进入石油业,在这个行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捞一桶金,每天看到报纸上登的那些消息,他就仿佛闻到了40多公里之外飘来的闪着金光的石油味儿。他早就坐不住了,他甚至建议约翰立即将公司账目上的资金都投资到石油业上。

    但是,约翰回来后,却在克拉克的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他告诉克拉克,现在还不是投资石油业的时候。克拉克手中拿着报纸,不服气地问他为什么。约翰说,因为现在挖出的石油太多了,而需求是有限的,行情一定会下跌的,而且还会不停地跌下去。那些挖油的人根本就不顾行情,只是拼命地挖油。

    克拉克再次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石油业非常有潜力吗?”

    “是很有前途,但现在石油的价格只是下跌而不是上涨,所以我才说现在还不到时候。”约翰说完就出去了,克拉克无奈地耸了耸肩。

    事实证明,约翰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那时,石油的用途还不是很广,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大大小于石油的开采量,因此,石油的价格开始下跌了。到这一年的年底,石油的价格已经跌到了1加仑0.22美元。

    到第二年春天时,宾州的石油钻井还在继续快速地发展,已经达到了200多座,更多的商人涌入其中。克拉克再次坐不住了。他急切地催促约翰,让他投资石油业,他认为,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但约翰依旧很沉静,他又去考察了几次,还是认为没到时候,现在还不能投资。克拉克因为信赖约翰,认为他确实比自己精明,眼光独到,所以也就没有再坚持。

    事情果然如约翰预料的那样,这一年的后半年,宾州的石油开采公司就仅仅剩下了不到20家,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如前面所说,新兴的行业如果没有经过市场的洗礼,只存在风险,而没有财富。那些刚刚兴建的石油开采公司在开采的最初就抱有投机的心态,想抓住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后就走人。而他们在开采出大量的石油后面对的只是石油需求量很小的市场。当石油不能变成金钱而被储存在石油罐中时,这些石油开采公司不得不选择破产拍卖来解决他们陷入的资金短缺的困境。

    黑金子带给那些投机商的是黑色的命运,克拉克这回不再吵闹了,报纸上现在整版都在报道石油滞销,以及石油价格下跌的消息。

    1加仑的原油连10美分都卖不上,还不如水的价格。这种情况在全世界的石油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类似的消息不断地传到克利夫兰,克拉克再一次对约翰表示感谢,因为没有约翰,他可能也会陷入深渊了。

    约翰对此计算过,如果一桶油的运费是30美分,再去掉其他的成本,就是一桶油能卖上4美元,还是赚不了多少钱。这就是约翰一直没有投资这个新兴行业的原因之一。另外,他还觉得石油的生产秩序太过混乱了,钻井设备也不够先进,所以是很难获取高额利润的。

    经过这件事,我们再次发现约翰·D.洛克菲勒的确是一个商业天才。他非常善于把握时机,而且判断准确。在他的一生中,有几个关键的时刻,正是因为他的准确判断,才使得他的事业能够顺利发展。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他会比别人更快地抓住它;但如果时机不成熟,他就会耐心地等待,丝毫不被金钱所诱惑。这可以说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

    南北战争中掘到第一桶金

    在坚持观望石油业成长的过程中,约翰·D.洛克菲勒对石油的热情渐渐地淡化了,因为他看到一批又一批石油开采公司倒闭。但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使得约翰再一次与石油结缘。

    这个人是克拉克的老乡,是一个英国工程师,名叫吉拉德·安德鲁斯。当时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轮船设计公司上班。1860年后,安德鲁斯开始从石油中提炼煤油。他是一个聪明而又有远见的人。在石油刚被开采出来的时候,他就认定这种东西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为此,他求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朋友帮忙,买回来一些石油,就此投入到对石油的研究工作中。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安德鲁斯从石油中提炼出了煤油,还发现用煤油照明比用油脂照明好很多。他立即把他的这一发现向轮船设计公司作了报告,可惜的是,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这个项目没有什么投资价值,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安德鲁斯的建议。

    无奈之下,安德鲁斯向轮船设计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自己在佛罗里达州开了一家煤油炼制厂。但是,因为研究花去了他大量的资金,现在他几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工厂的效益也一直不好。这时,他找到克拉克,劝说他和自己一起从事精炼石油的事业。

    但此时的克拉克早已对石油失去了信心,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但看在老乡的面子上,他还是对安德鲁斯说:“现在市场的行情很不好,我们做这个有什么用呢?但我和我的合伙人可以借给你500美元以资助你研究。”

    安德鲁斯看到克拉克的态度后,非常失望。

    事有凑巧,1860年9月,约翰到佛罗里达州做一笔生意,谈完之后,他的一个朋友问他是否有兴趣收购一家炼油厂。约翰不好直接回绝,只是答应考察一下再说。就这样,约翰跟着朋友考察了安德鲁斯的炼油厂,结果发现,煤油具有比油脂更好的前景。在当时的社会,石油肯定会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食粮”。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次佛罗里达州之行,才使得洛克菲勒家族真正地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1860年,在美国历史上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约翰·D.

    洛克菲勒开始进入了石油这个新兴行业,也可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在这一年,美国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顶峰,双方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如果发生战争,就一定会出现某些物资的大量消耗和奇缺。而在这个时候,敢于冒险的商人,总是会抓住机会,大发横财。虽然这是发战争财,好像不怎么光彩,但是财富就是财富,它的魅力是没有人能够抵挡的。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约翰的初恋女友罗拉,高中一毕业就去了马萨诸塞州的亲戚家中,在那里读大学。因为离家很远,罗拉回家的时候极少,有时,即使是圣诞节也不能和家人一起度过。罗拉走后,约翰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不是一个只喜欢沉浸在儿女之情中的人。

    除此之外,他认为做生意赚大钱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只要一有空闲,约翰就会和罗拉的父亲斯皮尔曼先生坐在一起聊天。此时的斯皮尔曼先生已经是俄亥俄州的议员了,他非常赞成彻底废除奴隶制。斯皮尔曼的家中经常聚集很多人,倾听他的高谈阔论。约翰通过他,也了解了许许多多发生在全国的事件。

    他关注这些事件,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有可能与他的生意有关。在斯皮尔曼先生家中的聚会高潮迭起的时候,约翰虽然也在其中,但他总是一言不发,沉默地坐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斯皮尔曼以其特有的政治家的敏感预言以奴隶制为代表的南方和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北方一定会打起来。一天,他对约翰说:“不管怎样,南方和北方总有一天是要打起来的,到时候,你也要加入战争的队伍。”说着,还用暗淡的目光看了一下约翰。

    “我?加入战争的队伍?”约翰眉心紧锁,心想,“我才不会笨得去送死呢。”对于战争和政治,他丝毫不感兴趣,他的爱好与兴趣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一年来,因为中西部地区持续严寒,导致北部各州经济的不景气,约翰公司的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现在已经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如何才能偿还银行贷款这个问题上。

    “如果爆发了战争,北方的农场主和南方的大地主,谁会更赚钱呢?”约翰突然问了这样一句。这位较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不由得重新打量了约翰一番。他以前的确很欣赏约翰在商业上的精明与远见,可在眼下这个特殊时刻,大家都在关心着国家大事,而他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赚钱,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我的女儿怎么能嫁给这种只认钱的人呢?斯皮尔曼有些犹豫了,但实际上,不管他对眼前这个小伙子的看法如何,他的宝贝女儿都一直深爱着他,以至几年后到底还是嫁给他了。

    从斯皮尔曼先生家回到办公室,约翰就告诉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南北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他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向银行借更多的钱。

    克拉克一时还不明白,这几年的严寒灾害已经让他们损失不少了,勉强能还上贷款就算不错了。现在还要借钱,约翰到底想干什么呀!

    约翰告诉克拉克,他要借很多钱,要购买大量的食盐、火腿,还有西部的种子、谷物,以及南方的棉花、密歇根的铁矿石、宾夕法尼亚州的煤,囤积起来。一旦战争打响了,食品和日用品就会大量短缺,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这时候,公司再将这些物品抛出去,一定能大赚一笔。

    克拉克再次被约翰所折服了,这个年轻人的先见之明让他由衷地敬佩。约翰很快就顺利地借到了一笔钱,公司很快就囤积了大量物品。

    不久,斯皮尔曼先生预言的战争终于爆发了。1861年3月4日,亚伯拉罕·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一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16任总统。林肯就职的一个月零八天后南方的庄园主们便对林肯政府不宣而战。美国南北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这时欧洲又发生了寒灾,庄稼歉收,农产品价格直线上升,约翰获得了难得的发财机会。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进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他们将囤积的物品及时地抛了出去,结果赚到了比他们预计的还多出好多的钱。

    南北战争的爆发,给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是也有一些人依靠战争而大发一笔,如J.P.摩根、阿穆尔、范德比尔特、约翰·D.洛克菲勒、安德鲁·卡耐基等。这些人形成了美国一个新兴的商人阶层,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美国的历史舞台。这批人依靠有利的时机,在激烈的竞争中,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约翰·D.洛克菲勒不像当时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将自己的同情心付诸行动,去参军打仗,去解放南部处境悲惨的黑人呢?对于这个问题,约翰·D.洛克菲勒是这样回答的:

    “我倒是想去参军尽义务,但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生意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不留下来,生意肯定会做不下去的。那么多人指望着靠我生活呢!”他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的父亲大比尔又一次离开了家,将供养家人的重担又一次交给了约翰。

    战争爆发后,美国很多年满18岁的热血青年都报名加入了战斗的队伍。按照规定,约翰的年龄也应该到前线去。但为了逃避兵役,他花了300美元雇了一个人替他入伍。最后,这个可怜的男人牺牲在了战场中。如果约翰当初也去前线杀敌了,那后果会怎样呢?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在此,我们顺便提一下约翰的同胞弟弟富兰克林,他在此时的表现和约翰截然不同。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争强,可能更多地继承了大比尔的性格基因。南北战争爆发时,他刚刚16岁,却积极应征入伍,当征兵的人问他有多大时,他昂起胸膛大声地回答:“先生,我18岁。”

    在部队中,他害怕有人怀疑他未满18岁,就在鞋底写上“18”的字样。富兰克林作战勇敢,在战场上受过两次伤,退役后跟两个兄弟约翰和威廉性格一直合不来。他是洛克菲勒家族中性格最叛逆的一个。

    逃避兵役的人远不止约翰·D.洛克菲勒一个人,作家马克·吐温、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还有哲学家亨利·詹姆士等这些日后在美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都曾有过和洛克菲勒一样的经历。他们没有牺牲在南北战争的战场上,但美国历史多了一批思想家、实业家。

    虽然约翰没有加入战争的行列,但是他对战况的关注程度却不比那些军事家们低。他花了25美元买来一幅很大的美国地图,挂在自己公司的办公室中。从前线传来的最新战况和政治新闻,他都用图钉在地图上醒目地标出。当然,他这样做,并不是表示他对当前的政治和战争有多么关心,而是想将战局分析清楚,以便决定他做生意的方向。

    此时,斯皮尔曼先生举家从古亚利加溪谷搬迁到克利夫兰城。这对于约翰和罗拉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从此,他们的约会更加方便,也更加频繁了。

    这个时候,约翰又认识了一个名叫亨利·弗拉格勒的青年,比约翰大8岁。因为家庭贫困,14岁的弗拉格勒就不得不辍学回家。为了减轻父母亲的生活压力,小小年纪的他就离开了家,外出自谋生路。

    当时,他的口袋里只有一袋面包和5个法郎。他在俄亥俄州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稳定了下来。他最初给一家食品店当服务员,月薪只有5美元。但他很会做生意,附近大多是移民,他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和他们做生意,经过一段时间,弗拉格勒攒了一些钱,然后就来到克利夫兰闯世界。他被这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了,他决定要在这里开辟一片新天地。这时的他,年纪还小,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和稳健,他留起了小胡子,头上抹了发油。和约翰·D.洛克菲勒一样,他也发现中间商这个行业很有赚头,于是也埋头干了起来。

    南北战争爆发后,弗拉格勒娶到一位有钱人的侄女,他的财运开始了。这个有钱人叫哈克涅斯,在克利夫兰开了一家威士忌酿造厂。南北战争期间,一方面是残酷的流血牺牲,一方面是一些人大发横财,哈克涅斯也是依靠战争,向北军出售威士忌才发了起来。这时,弗拉格勒不仅做中间商,还经营小麦,为哈克涅斯制造酒桶,生意逐渐兴隆起来。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读者会认为,赚钱好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没错,但是,主要的问题是你要在他人还没有发现机会的时候,你已经抓住了机会,比别人快了一步,从而获得成功。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两点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亨利·弗拉格勒具有这两点,因此他成功了。

    在密歇根有一块名叫西古那的盐矿,弗拉格勒和约翰·D.洛克菲勒两个年轻人都注意到了。“盐可以赚大钱!”他们都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一拍即合。就这样,他们联手了。之后,他们四处收购食盐,和北方军进行交易,他们毫不费力地做成了一桩桩大买卖,也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这位年轻的弗拉格勒,后来成为约翰·D.洛克菲勒事业上一个强有力的伙伴。弗拉格勒正是那个后来拥有费城交响乐团、创建佛罗里达铁路、在迈阿密海滩开发观光饭店,在东部财经界赫赫有名的弗拉格勒家族的始祖。

    约翰的公司到这时已经发展成了经营食品、牧草、食盐等多品种的大公司,颇具规模,也有了一定的资金。但约翰·D.洛克菲勒还是不满足,他还想继续开创新的事业。他还在不停地沉思、等待,方兴未艾的石油业一直吸引着他的目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