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林语堂作品典藏版-中国的智慧(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颍川[441]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妊,数月,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舍。弟妇生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丞相黄霸[442]出坐殿前,令卒抱儿,去两妇各十余步,叱妇曰:“自往取之。”长妇抱持甚急,儿大啼叫。弟妇恐伤害之,因乃放与,而心甚自凄怆,长妇甚喜。霸曰:“此弟子也。”责问大妇,乃伏。

    [《风俗通》,二世纪]

    缣之讼

    临淮有一人,持一匹缣到市卖之,道遇雨而披戴,后人求共庇荫,因与一头之地;雨霁,当别,因共争斗,各云:“我缣。”诣府自言,太守丞相薛宣劾实,两人莫肯首服,宣曰:“缣直数百钱耳,何足纷纷,自致县。”呼骑吏中断缣,各与半;使追听之。后人曰:“受恩。”前撮之。缣主称怨不已。宣曰:“然,固知当尔也。”因结责之,具服,俾悉还本主。

    [《风俗通》,二世纪]

    中国的灰姑娘

    这是世上最早为人所知的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是世界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学者们收集了数百个版本,并进行了研究和对比。[443]但是,R.D.杰姆逊教授——远东地区这一话题的权威,关于这一话题,他友善地与我进行了通信——认为,“它(指这儿的版本)把德佩勒斯的西方最早版本[444]提前了约七百年。”原文出自《酉阳杂俎》,该书是一本志怪小说,作者段成式卒于公元863年。故事是他家中的老仆人讲给他听的,老仆人老家在广西的邕州(现在的南宁),是那个地区的穴居人。作者身为宰相之子,又是学者。书中有好几处,他把中国民间故事追溯到佛经经典中,因为九世纪时,佛教超自然故事在中国已经非常著名和流行。但是,据说这个故事最早来自口头传说。有非常有名的暹罗版灰姑娘故事,南宁与东南亚距离非常近。询问杰姆逊教授这本书是否来自印度时,他说:“就我手头的证据而言,最古老的印刷版本是中文版。我们对于人类想象的过程知之太少了,在亚洲民间故事地图上尚有太多地方完全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在我看来,还需要太多的思考。”这个中文版本最令人注目之处是,其中既有斯拉夫传统的内容,也有德国传统的内容,前者中动物朋友是一个重要特点,而后者在舞会上丢掉水晶鞋是一个重要特点。凶狠的继母和异父母妹妹在两个传统中都是一样的。

    南人祖传,秦[445]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赤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褥。”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名曰“懊女冢”。

    [《酉阳杂俎》,九世纪]

    倩娘的故事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其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察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抑郁,宙亦深恚恨,诧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后遣之。

    宙阴恨悲痛,诀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步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今向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无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至镒家,首谢其事。镒大惊曰:“倩娘疾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

    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舟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赴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装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其家以事不常,秘之,唯亲戚间有潜知之者。

    后四十年间,夫妻偕老,二男并孝廉第,至丞尉。[446]

    [《离魂记》,唐代传奇]

    卖鬼者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是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选自《搜神记》,四世纪]

    醉酒快哉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

    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问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以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开目张口,引声而言曰:“快哉,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

    [选自《搜神记》,四世纪]

    无头好看

    汉武帝时,贾勇乃余昌都尉。一日出征与匪战,受伤而失头。策马返营,众人皆观之。乃曰:“吾战败而匪砍吾头。汝觉有头好看,亦无头好看?”众士泣曰:“有头好看。”他曰:“无头一样好看。”

    [九世纪]

    两孝子千里寻父

    “余姚两孝子千里寻父”是吴江闻广平创作的真实故事,附在浙江余姚闻氏家谱中。风格采用的是通常的祖先传记风格,中国文学中此类内容非常丰富,尽管很少会有像这个故事那样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把这个故事收录在此,是想表明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它可能使一些有思想的基督教传教士犹豫是否要打破中国的祖宗崇拜,是否要打碎中国社会制度的基石以及中国人与过去的那种活生生的具体联系感。儒家学说认为,孝为德之基础。在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到,良好的道德习惯首先从童年时期在家庭里形成。

    两孝子千里寻父,讲述的是我们闻氏家族的曾叔公季山和路业寻找其父的故事。季山名运怀,字纪山。路业名运彪,字进孔。他们祖辈居住在浙东的余姚,有好多代了。其父为老祖先大桓,名英,为儒家学人,专注于书,性情恬淡。他常常整日坐而不语,每每路过青山美景,思绪便飘到了诗意超凡的地方。老祖先大桓撰写的东西都是阐发宋朝儒家理学,并不涉及佛教或道家的思想。他被村里人尊奉为纯粹的儒家学者。

    老祖先大桓妻兄姓吴,为广西孔城的都尉。赴任之际,把土地抵押给了老祖先大桓的家族亲戚。但受押之人却嫌其地贫瘠,而索要老祖先大桓之地。老祖先大桓非常慷慨,与之交换了地契,把自己的土地抵押给了那人,一年的抵押利息为1500担。1690年至1691年间,闹了旱灾,那个亲戚逼要本钱和利息,逼得非常厉害。老祖先大桓不知如何是好,那人便逼迫他前去广西。他要是不去呢,好像是不想尽力还账的样子。最后,没办法,他还是上路了。在途中,他一路还敲打着小舟吟唱。1692年11月5日,行船到了湖南永州的齐阳县,他人却突然不见了。当时,其妻兄之子跟他待在同一艘船上,把此事告诉了父亲。接连五天,都尉派人四处寻找,然而,老祖先大桓却踪影全无。于是,派人赶快前往他家送信,吴夫人[447]闻信咬破手指,流血不止,昏厥过去。苏醒过来后,她抬头长叹说,“唉!夫君唤我矣。他起初未走。要走时,还要了一盏灯,掀起床帘看看两个儿子。两小儿睡得正香甜,他又转过身来,瞅了瞅,嘴里叹着气,眼里含着泪,离开了房子。我看着他走到门口,对我说:‘别管我了。你把孩子拉扯大吧。’现在想起这些话,都是些不祥的征兆。”

    闻夫人派一位老仆人去了广西。1693年,都尉去世,其子扶柩归乡,顺便把老仆人也带回来了。途中路过老祖先大桓失踪之地,到处张贴布告,详细描述他的长相、家乡、姓名和失踪日期。连找了好几天,无果而还。老仆人回来,把消息告之闻夫人,她又哭得昏厥过去。醒过来,她说:“没指望了。”于是,她把丈夫的衣冠放在祭坛上,亲戚也都穿上孝服,从早到晚在祭坛前痛哭,抛洒祭酒。在关公庙里作了预卜,下面是神谕:

    一叶小舟风雨中停泊在河岸。

    兄弟梦中瞅着对方。

    已被生死分离,

    却传来了生还的消息。

    做了三次预卜,每次神谕都是一样,这让一家人吃惊不小。父亲失踪时,季山八岁,路业才三岁。因为这个神谕确证了三次,他们的母亲常常在院子里抱着路业,哭着说,“儿子,你长大了去找父亲吗?”路业点点头,母亲就心满意足了。

    三年后,母亲带着这一遗憾去世了。去世前,她把两个女儿叫到跟前,指着两个儿子对她们说,“那年,我听到那个消息后,还能活下去,是因为我希望等兄弟俩长大后,我带着他们去永州和衡州,四处去打探你们父亲的消息。即使我找不到他的活人,我也要跟他葬在一起。如今没有这个指望了。”四个孩子趴在她的床边大哭,聆听了她的遗嘱。此后,两兄弟常常抱在一起哭泣,好像活不下去的样子。他们还向人打听谁跟父亲一起去了广西,却无人透出一丝半星的线索。他们的堂姐还记得老祖先大桓在船停泊时写的诗句,最后两行是这样的:

    此处可以看到冷霜中的古寺钟,

    佛寺灯里闪出忽明忽暗的灯光。

    全家人因而揣测,既然他晚上还在船上作诗,那就不可能是在岸上失踪的。他们又向人打听谁又去了孔城,但是这些人连发生不幸的地名都记不得了。两个儿子非常悲哀,说:“难道我们兄弟俩还不如曹娥[448]吗?”

    1697年,季山已经13岁了,他带着那位老仆去了广西。在柳州,主仆二人都染上了疾病,不久老仆人撒手归西。季山自己扛着行李,过了湘江,到了湖南,差点在这场颠沛流离之中丧命。他心里感到孤单,在途中常常流泪不已。碰巧家乡的一位商贾遇见了他,把他带回了老家。他堂姐在家里迎着他,眼里含着泪说:“我晓得你去广西是为了你母亲的愿望。但你想想,这是你母亲对你兄弟俩的期望吗?你忘了你母亲讲的你父亲离去时说的话了吗?你忘了你母亲活着的时候说的话了吗?你父母希望你俩长大成人。现在你们长大了吗?你这小小年纪却行了千里路程,也不想想你父母的真正愿望。你是要一事无成,将来不在祖庙里祭祀他们吗?不在他们的坟前哭他们吗?”两兄弟抱头痛哭,把堂姐的话记在了心头,不再想着去外寻父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