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10岁时与湘乡县文芝仪之女文七妹订了婚。至15岁时,他与这位比他大3岁的文七妹正式结了婚。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了毛泽东。
毛顺生17岁开始单独理家。虽然家底很薄,但他克勤克俭,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终于积攒了一点钱,还清了债务,家业逐渐发达。毛顺生自己主要是做做生意,田间的耕作和管理则交给一个雇工。有时,他还叫文氏夫人带上毛泽东和两个弟弟一起去田间劳动。
毛顺生一贯信奉“吃不穷,用不穷,划算不好一世穷”这句古话。他治家很严,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能继承祖业的人。毛泽东作为顺生公的长子自然受到父亲的厚爱。毛顺生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毛泽东在15岁以前的生活,是学生兼小长工或小长工兼学生。同时,他还替父亲管理账务。毛泽东8岁时,父亲便把他送进南岸私塾就读。有一次,因山林纠纷与人打官司,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把无理说成有理,毛顺生却有理说不清,眼睁睁地让人家占去了一片山地。他又气又恨,发誓要孩子们多读书,多掌握些知识,以便将来遇到打官司之类的事情便能胜诉。他还亲自教孩子们记账,训练他们双手打算盘的本领,告诉他们如何经商,使他们个个都成为精打细算的好角色。也许,毛顺生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们将来都成为富商巨贾或经济学家。但是,毛泽东兄弟们并未按父亲的善良的愿望去做。
毛顺生还叫毛泽东兄弟从小就参加劳动。待到泽东私塾一停学,就让他整天劳动,学会扶犁、掌耙、抛粮、下种等全套功夫。
一次,父亲吩咐三兄弟去扯“拖泥豆”,两个弟弟挺机灵,很快就扯完一大片。父亲来看时,责怪泽东做长兄的还不如弟弟扯得快。毛泽东平静地告诉父亲:“我扯的面积虽然窄些,但豆苗却多得多。”父亲仔细一看,才明白他是拣豆苗稠密的地方扯。
少年毛泽东最爱看“闲书”。每天,他除了做农活和帮父亲记账外,还挤出时间读书。他找来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及《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晚上,他常常用被单遮挡窗户,不让父亲看见灯光,以免父亲干扰他读书。后来,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反对,断然离家,先后到当地一个学法律的本家家里和一个老秀才的私塾中读了半年书。他除读了一些经史子集外,还学会了做文章。不久,他又认识了一个从外地回来的“激进派教师”,叫李漱清,两人很投机。毛泽东常去李漱清家,或借书看,或请李修改作文,或听李讲述时事。1910年,长沙爆发了几万饥民的“抢米”暴动,使毛泽东心灵受到震动,因而埋下了“反叛”的种子。
少年毛泽东在生活中的直接“反叛”,是反对父亲的专制和刻薄。他在家中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反抗精神的。
毛顺生送长子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发家,一旦发现儿子读书有越“正道”行为,就责骂他“懒惰”和“不孝”,有时甚至加以体罚。毛泽东最早的一次“反叛”,是在他10岁的时候,为抵抗一个经常打骂学生的私塾老师。他独自从私塾逃出,在附近山中迷了路,乱跑了3天,才被家人找回。他原以为要挨父亲打骂,谁知父亲一反常态,不但没责骂他,连态度都变得温和了,就连私塾先生也改变了态度。
对于父亲的责备,毛泽东常以经书为武器,引经据典反驳父亲。父亲说他“不孝”,他就说:“经书上说的‘父慈子孝’,可见‘父慈’在先,‘子孝’在后,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有一回,父亲当着许多客人的面责骂了泽东,说他“懒而无用”,他一气之下,跑出家门。父亲从后面追来,他便以“投塘”相威胁,弄得父亲不知所措。他这种反抗,终于使得父亲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然而,毛泽东最大的“忤逆不孝”是抗婚。父亲按照古老的陋习,为长子娶了一个20岁的媳妇。毛泽东与这位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女性并无感情,因而坚决拒绝,一直不承认这桩“婚姻”。父亲对此也无可奈何。
毛泽东尤其不满意父亲的吝啬。在穷人们“吃大户”的那年,父亲囤积谷子,不肯平粜。毛泽东认为这是非常不仁道的。因而在有一年的旧历年关,父亲要长子去收一笔账,毛泽东去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碰见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便将钱散给了他们……
毛泽东做了两年多田间农活后,父亲决定送他到湘潭城内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对于这件事,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然而,毛泽东并没有按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去走。当时,他外婆家那边的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的高等小学,毛泽东很想到这所学校去读书。他经过同父亲的力争和亲友们的说项,才得到父亲的同意。他的老师王季范、毛禹珠、毛钟楚和李漱清等,也都极力支持他进东山学堂。就这样,1910年秋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临行前,他将赠给父亲的那首“孩儿有志出乡关”的诗,写在一张纸上,再将此纸包上一帧照片夹在一本书里,交给表兄文运昌保存。此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青年时的诗作改写而成。为适应自己的情况,他特地将“男儿”改成了“孩儿”。诗中表达了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毕业后,又希望继续到长沙求学,但仍然受到父亲的阻挠。他请来舅父及以前的老师,劝说父亲再让他读书。父亲终于同意了。1911年春,毛泽东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乘船到达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堂,继而入省立高等中学、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从此,毛泽东离开了父亲,离开了这个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韶山冲,怀着“改革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走上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求学道路和漫长的革命生涯。
在长沙读书的日子里,毛泽东仍经常与父亲和家里通信联系。
1919年冬,毛泽东母亲文氏夫人去世后,他便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特地和父亲合了一个影。随同到长沙的还有他的伯父及弟弟泽覃,也一起参加了合影。这帧珍贵的照片,至今仍悬挂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列室里,供人们瞻仰、缅怀。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在其夫人文氏逝世不到半年,便与世长辞了,终年50岁。毛泽东此时正组织湖南“驱张(敬尧)代表团”到达北京,为成立“平民通信社”、揭露湖南军阀张敬尧的罪行而奔波。他未能回家奔丧。他只好把对父亲的哀悼和丧父的悲痛埋在心间,化作革命的动力,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
(赵志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