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天然仙草益养生,《本草》教你巧辩明星药材之功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草纲目》这部奇书中介绍了数不清的食材和药材,从天上到地上,从陆地到水里,从植物到动物,可以应有尽有。那么,在这些药材中,有哪些是最著名的呢,用当代的话说,哪些是可以成为明星药材的呢?说它们是明星,是因此它们在养生和治病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为此,特为大家介绍柴胡、人参、桂圆、鹿茸、地黄、红枣等几种明星食材。

    柴胡——感冒发烧之克星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柴胡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2 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是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要药。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等),脂肪油(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和多糖等。此外,尚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山萘苷、葡萄糖、氨基酸等。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柴胡名称的由来有个民间传说:

    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发热后又发冷。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他扶了姓胡的逃荒,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待姓柴的回来,便以实告。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2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本草图经》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的竹叶柴胡图,《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对照以上本草所载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主要种类应为柴胡和狭叶柴胡。柴胡原产我国。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

    关于柴胡的功效,《本草纲目》有详细的介绍:

    柴胡,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经。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伤寒门中必须之药,不独疟症、郁症之要剂也。妇人胎产前后,亦宜用之。目病用之亦良,但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盖柴胡入于表里之间,自能通达经络,故可为佐使,而性又轻清微寒,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纷,所以用之,无不宜也。然世人正因其用无不宜,无论可用不可用,动即用之。

    综合《本草纲目》的功效介绍,再结合现代医学,柴胡在现实生活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种:

    1.解热作用:柴胡中含有柴胡皂甙和挥发油,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具有毒性低、退热迅速的特点。

    2.抗菌抗病毒作用:据研究证实,柴胡除具有抑制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外,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柴胡不仅能够用于治疗感冒,对感冒引起的各种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3.镇咳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甙有很强的镇咳作用,其镇咳作用与西药相当,但却没有西药所具有的胃肠道反应和成瘾性。

    4.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同时又能预防和治疗由感冒引起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它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如果你得了病,对于不同的病症,你知道该如何服用柴胡吗?吃药就要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病症,柴胡的配方为:

    1、伤寒余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2、小儿骨热。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3、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

    4、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5、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为末,人乳调匀,敷眼上。

    6、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即可。

    前面提到了小柴胡汤,除了上面提到的功效,它还有何重要奇效呢?专家建议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咳嗽,效果奇佳。

    《医学实在易》注小柴胡汤时谓:“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莫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效优优”。而小柴胡汤所治之症中原有“或咳”一症,可见咳嗽有属少阳病者,感冒后久咳当属此类。

    首先,二者都是外感病的一个病理阶段。此时邪气已不太亢盛,正气也显不足,所以《伤寒论》中指出少阳病的主症是“往来寒热”。其病机是“正邪分争”,即邪气不能长驱直入,正气也不能一鼓祛邪外出,相持不下。其脉象弦细,细脉为不足之象。感冒后久咳,此时外邪已除,病位已离表,以咳嗽为主,显然也未至阳明之里。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久咳不愈也表示正邪相持不下。

    其次,少阳的病机主要是枢机不利和三焦阻隔。因为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可通行元气和津液,三焦阻隔则可致气机和津液运行障碍,而见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所以,《伤寒论》第96条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七个或然证,有咳、悸、小便不利、渴等;第230条指出“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白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显然,感冒后久咳其病机与此相似,若按照咳嗽的常规辨治方法,因没有抓住病机关键,所以无效。

    若患者表证已除,久咳不愈,多白痰,易咳出,胸肋疼痛、舌淡、苔薄白腻。脉不浮或见细而无力,可用小柴胡汤加细辛、干姜、马蔸铃、陈皮、苏子等;若见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若病人还有明显的表证,或复感外邪,可随其风寒、风热而用柴胡桂枝汤、柴胡麻黄汤、柴胡银翘散、柴胡桑菊饮之类。

    人参——补气之圣药

    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地精、神草。如今,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人参主要产于东北三省,那里以黑土地而闻名于世,所以,人参得坤土之气,主入脾土。另外,从本质上来说,人是倮虫,属于坤土,人参之所以像人形,正是得了较多的坤土之气。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人参都可以补益人体元气,更是补脾的大药。

    此外,关于人参还有一段传说:

    深秋的一天,有两兄弟要进山去打猎。进山后,兄弟俩打了不少野物。正当他们继续追捕猎物时,天开始下雪,很快就大雪封山了。没办法,两人只好躲进一个山洞,他们除了在山洞里烧吃野物,还到洞旁边挖些野生植物来充饥。一天,他们发现一种外形很像人形的东西味道很甜,便挖了许多,当水果吃。不久,他们发觉,这种东西虽然吃了浑身长劲儿,但是多吃会出鼻血。为此,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转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兄弟俩扛着许多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村里的人见他们还活着,而且长得又白又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在山里吃了些什么。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并把带回来的几枝植物根块给大家看。村民们一看,这东西很像人,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个长者笑着说:“它长得像人,你们两兄弟又亏它相助才得以生还,就叫它‘人生’吧!”后来,人们又把“人生”改叫“人参”了。

    那么,人参在医学上都有什么功效呢?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明代著名中医学者龚居中在《四百味歌扩》中列为第一条:“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成为无数中医入门的第一句背诵歌诀。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人参:

    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五脏之中,尤专入肺、入脾。其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肾者十之三耳。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运头痛,反胃吐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人参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它增强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并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减少疲劳,增加体力,改善睡眠状态。小剂量人参还有类似强心甙的作用,能促进男女性腺机能,并有降血糖、降胆固醇、抗利尿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某科研单位研究了某种以人参为主药的保健品,它使小鼠平均寿命延长了18.3%,最长寿命延长53.3%;使果蝇寿命平均延长10.8%。这些都足以表明,乾隆、慈禧常用人参,对于健身延年,确实颇有道理。

    因此,老年人经常少量地服用人参对于推迟衰老、益寿延年,是大有裨益的,但应根据各种人参性味偏颇适当运用。一般来说,气虚兼见四肢逆冷者,则宜服红参、高丽参;阴虚火旺、喘咳痰血者,宜用西洋参;暑热天气,以服生晒参和皮尾参为好。

    人参除了药用和养生价值外,还有美容的功效。人参自古以来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更被东方医学界誉为“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人参的主要成份是人参皂、人参活素、少量挥发油、各种氨基酸和肽类、葡萄糖、果糖、果胶以及维生素B1、B2、烟酸、泛酸等。

    人参的浸出液可被皮肤缓慢吸收、对皮肤没有任何的不良刺激,能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营养,调节皮肤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肤脱水、硬化、起皱,长期坚持使用含人参的产品,能增强皮肤弹性,使细胞获得新生。同时人参活性物质还具有抑制黑色素的还原性能,使皮肤洁白光滑。它的美容效用数不胜数,是护肤美容的极品。

    人参加在洗发剂中能使头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可增加头发的营养,提高头发的韧性,减少脱发、断发、对损伤的头发具有保护作用。人参内服不仅强身也会起到抗老及护肤美容作用。将人参直接浸入50%甘油,10日用甘油搓脸,或将人参煎成浓汁,每日往洗脸水倒一点,用含人参的甘油搓脸或人参水洗脸,能让皮肤相当滋润。

    人参有这么多的功效,那它到底该怎么食用呢?其实,人参有很多种食用方法,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

    1.炖服。将人参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锅内蒸炖4~5小时即可服用。

    2.嚼食。以2~3片人参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3.磨粉。将人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4.冲茶。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5.泡酒。将整根人参可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6.炖煮食品。人参在食用时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将人参和瘦肉、小鸡、鱼等一起烹炖,可消除苦味,滋补强身。下面就介绍两道人参炖煮菜肴,如果你有条件,也可试着做做。

    桂圆——补心健脾之佳品

    桂圆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龙眼。新鲜的桂圆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它果品所不及。鲜桂圆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

    桂圆原产于中国南方,是亚热带的珍果之一,是无患子科植物桂圆的假种皮,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此外台湾、云南和贵州南部也有出产,其中福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

    桂圆又称龙眼,主要功能是安神,治失眠、健忘、惊悸。古人很推崇桂圆的营养价值,《神农本草经》记载:桂圆肉有治疗“五脏邪气,安志厌食”的功效,称“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桂圆有着很高的药物价值。其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及气血两虚证患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与神志,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提供全身的营养。如果人们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可导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桂圆肉甘温滋补,入心脾两经,功善补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腻,不壅气,实为补心健脾之佳品。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者,常有气血不足之证,而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桂圆肉既补心脾,又益气血,甘甜平和,有较好疗效。

    现代医学还研究证实,桂圆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桂圆肉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其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桂圆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强机体素质等作用。

    研究发现,桂圆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更年期是妇科肿瘤好发的阶段,适当吃些桂圆有利健康;桂圆有补益作用,对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

    此外,桂圆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园干肉等。桂圆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以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

    桂圆可入药,能加工罐头,更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桂圆的菜单:

    桂圆红枣粥

    此粥适宜夜眠不稳、精神不宁、意志不集中、多汗等,可调和经络回圈、和颜润色。红枣对促进血液循环,畅通乳腺很有帮助,而且它和桂圆还具有极佳的补血养气效果!

    做法:洗净红枣,桂圆,白米1杯,洗净晾干一刻钟;白米入煮锅,加水熬粥,煮至约四成熟时,放入红枣、桂圆续煮,最后放红糖调味。

    山药桂圆粥

    原料:生山药100克,桂圆肉15克,荔枝肉三个,五味子3克。白糖、水适量。做法:将生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将山药片、桂圆肉、荔枝肉(鲜肉更佳)、五味子、水同煮,高火30分钟,煮好后加白糖搅匀即可。

    桂圆红枣茶

    原料:桂圆肉20克、红枣10颗、红糖10克。做法:1.将红枣洗净,切开后去籽。2.将切好的红枣及桂圆肉加入500ml的水,先用大火烧开,再以小火煮至汤汁 入味。3.将桂圆及红枣捞出,加入红糖,放凉后即可饮用。

    适用年龄:8个月以上婴幼儿

    好处:桂圆本身就具有甜味,使用时可以减少用糖量。

    鹿茸——补养精血有奇效

    鹿茸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鹿茸能生津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益气强志”。近代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鹿茸具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促进各种生理机能活动的作用。

    鹿茸是关东三宝之一。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鹿茸,取自梅花鹿新生的没有长成硬骨时的嫩角,因其营养丰富,药效显著,历史上列为贡品。其中以梅花鹿茸品质最优。

    鹿茸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它列为上品。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鹿茸可以“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虑损,耳聋目暗,眩晕虑痢。”

    现代中医学以鹿茸治疗阳痿、遗精、肢冷、腰酸、膝软,以及虚寒血崩、小儿发育不良等症。鹿茸对慢性溃疡不敛及阴性疮肿内陷不起等症,有补养精血、内托升举的功效。坚持服用鹿茸,可延年益寿。

    为此,我们从多个方面总结了鹿茸的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鹿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和改善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同时对交感神经亦有兴奋作。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大剂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压,使心脏收缩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引起心脏收缩显著增强,收缩幅度变大,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鹿茸特别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

    3.对性功能的影响

    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鹿茸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强壮作用

    鹿茸经制作提取的一种结晶体,就是鹿茸精,它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剂,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降低肌肉的疲劳度,对全身衰弱、久病后和疲劳者,该品均有一定的强壮作用。并对长期不能愈合的溃疡和创口有很好的促进愈合作用。还可改善跌打损伤引起的头痛、腰痛、关节痛、麻木等症状。鹿茸还能使血中的红细胞、血色素和网状红细胞增多,促进红细胞的再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和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当了解鹿茸的功效后,有些人可能就想到市场上去购买一点。但由于鹿茸价格比较贵,一不小就会买到假货,如何识别真假鹿茸呢?对此,我们总结了识别鹿茸的方法。

    1.真鹿茸体轻,质硬而脆,气微腥,味咸。通常有一或两个分枝,外皮红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不易剥离。鹿茸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 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鹿茸片呈圆形或 椭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外皮红棕色。鹿茸以体轻,断面蜂 窝状,组织致密者为佳。

    2.假鹿茸则是用动物毛皮包裹动物骨胶等仿造的。假鹿茸片 也类似圆形,但厚薄不均,直径1.5~3.5厘米,外皮呈灰褐色, 毛短。切断面棕紫色,无蜂窝状细孔,偶有圆点。外毛皮可剥 离。另外,假鹿茸体重,质坚韧,不易切断,气淡,能溶于水, 溶液呈混浊状。

    把鹿茸买来后,也会有人会问了,这样的药材怎么吃呢?其实,鹿茸也可以与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来,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

    鹿茸枸杞鲍鱼汤

    功效:益精明目 强身健体。

    适用:此炖品补血强身、益精明目。日常用此炖品佐膳,可补益身体,且补而不燥,可以防止视力早衰。如患血气不足,肝肾亏损,头晕眼花,精神疲乏,妇女月经不调,都可用此炖品作食疗、男女适用。

    原料:鹿茸片20克,杞子40克,新鲜鲍鱼1只,红枣4枚。

    做法:大鲍鱼1只去壳,去掉污秽,用水洗净;切成片状。鹿茸片和杞子用水漂洗。生姜和红枣用水洗净。生姜去皮切2片;红枣去核。将全部材料放入炖盅内,加入凉开水,盖上盖,放入锅内,隔水炖4小时,加入细盐调味,就可以饮用。

    鹿茸鸡汤

    功效:强身健脑,对一般老人病神经衰弱和自律神经失调均有疗效。

    原料:鹿茸1钱,鸡肉1块,油盐酌量。

    做法:将嫩鸡肉的翅膀肉洗净用四杯水用慢火煮,水滚后去掉泡沫,煎至一半分量盛出清汤。鹿茸用一杯水煎至分量减半然后,倒入鸡汤中再煮片刻,调味后饮用。

    鹿茸水鸭汤

    原料:水鸭1只,鹿茸4--5片,姜3片,油盐酌量。

    功用:凡老年人阳气尽失,手脚冰冷,气虚血弱,头昏脚软都适宜服用。

    做法:将水鸭剖开洗净,去内脏。用适量的清水加姜片,水鸭与鹿茸同煮约3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地黄——养血安神治阴虚

    地黄在古代就被医学家所推崇,分生地与熟地。干燥后的地黄称为生地,而加工蒸制后的称为熟地。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轻身不老。”

    地黄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如果把地黄加工蒸制后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地。

    生地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长6至12厘米,直径3至6厘米,有的细小长条状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地黄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地黄产地很多,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

    地黄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了解地黄的知识后,也会有人会问了,这样的药材怎么吃呢?其实,地黄也可以与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最好不要搭配。

    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地黄食单:

    生地黄粥

    生地黄汁约50g(或用干地黄60g),粳米100g,生姜2片。用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g,或用干地黄60g,煎取浓汁。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然后加入地黄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本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生地黄粥属清热性药粥,不宜长期食用。另外,服用生地粥时,忌与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同食。

    地黄枣仁粥

    生地黄30g,酸枣仁30g,白米50g。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此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凡因虚劳体弱而致骨蒸烦热,羸瘦乏力,失眠多梦等症,即可辅食此粥。

    生地甘寒,滋阴清热,枣仁甘酸养血安神,惟因其偏于滋补,故兼气虚大便溏软者不宜食。此方可作晚夜宵食之。

    地黄酒

    干地黄60g,白酒500g。先将地黄洗净,泡入白酒内封固,浸至7天以上。该酒舒筋络、养血脉,适用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地黄味苦甘,性寒,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功效。可治阴虚发热、烦躁消渴、骨蒸劳热、血热性出血等症。此方每次饮1小盅,以晚临睡前饮之为佳。

    地黄饴糖炖鸡

    原料:母鸡一只(约重1000~1500克),生地黄40克,饴糖110克,葱、姜、盐适量。

    做法:

    (1)母鸡宰杀后,去净毛,除内脏,洗净。生地黄切薄片,葱切段,姜切小块拍松。

    (2)将生地黄、葱、姜、盐放入鸡的腹腔内,再将饴糖灌入,然后用线、针缝合切口。

    (3)锅洗清,把鸡胸脯朝上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熬,慢慢炖至鸡酥烂。

    此菜具有补虚劳蠃瘦、养阴润肺、清热凉血作用,可防治潮热盗汗、心烦消渴、体弱消瘦等症 .

    茯苓——健脾补中安心神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

    说起茯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特产茯苓饼那香甜的味道,其次还会想起茯苓酸奶、茯苓酒。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慢慢地变成好吃的保健食品了,但是茯苓究竟有什么药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其实,茯苓是一种名贵真菌,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益胃、利水祛湿,宁心安神,可治脾虚、泄泻、咳嗽、糖尿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还可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常服茯苓还能养颜抗衰老。由于其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历来为人们所喜食。医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双重性,在设计药物处方或制成中成药时,很多都将茯苓选入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十全大补膏、七宝美髯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全身都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病症,茯苓的用法如下:

    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2.虚滑遗精。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盐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酒送下。

    3.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猪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4.小便频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小便淋沥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7.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茯苓虽然是一种药,但它也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来,用它做菜,味道不但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茯苓能做的菜如下:

    当归茯苓炖鸡汤

    当归50克,茯苓20克,乌鸡一只,生姜一块,水适量,文火共炖,至肉烂汤浓时,调味装盘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

    栗子茯苓粥

    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将茯苓洗净入锅,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弃渣留汤,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功效: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

    山药茯苓肚

    猪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药100克 ,将猪肚洗净,茯苓、淮山药装入猪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将猪肚捞出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后食用。功效:补肾益胃,健脾渗湿,适宜于糖尿病患者。

    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涨、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疗效。

    此外,茯苓除了药用价值和食疗外,还能美容。茯苓一向被认为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养颜,去除皮肤的黑斑和色素。《经验后方》中记载,食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颜”。《东坡杂记》亦记有服茯苓法,说食用茯苓有“颜如处子”的美容效果。《红楼梦》第60回中还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美容滋补的效力最好。《本草品汇精要》上记载,“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可见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能牢牙、乌发,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

    茯苓蜂蜜面膜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白蜂蜜30克。做法:将蜂蜜与茯苓粉调成糊状,晚上睡前敷脸,翌晨用清水洗去。

    功效:茯苓能化解黑斑瘢痕,与蜂蜜搭配使用,既能营养肌肤又能淡化色素。

    杏仁茯苓敷

    原料:杏仁粉30g,茯苓粉10g,莲子10g,面粉适量。做法:将中药材研为细末,再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温水调至稀稠适度,均匀敷于面部,20-30分钟后用清水将脸冼净。

    功效:光洁皮肤,延缓皮肤衰老。

    银玉面膜

    原料:白芷粉5克,白茯苓粉5克,银耳粉5克。

    做法:将白芷粉和白茯苓粉、银耳粉调成糊状即成。晚睡时用此面膜敷脸,次日清晨洗去。连用1个月以上。

    功效:营养皮肤,淡化黑斑和疤痕。

    杏仁——补肺润肠止咳快

    杏的营养价值很高,而杏仁的营养价值更丰富。杏仁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心脏健康,还含有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能预防疾病和早衰,在补肺润肠止咳方面有奇效。

    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我国南方产的杏仁属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细腻,多用于食用,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方产的杏仁则属于苦杏仁(又名北杏仁),带苦味,多作药用。

    杏仁是中医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药,2000多年来历用不衰,正如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说:“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凡肺经感受风寒,无不可以调治。”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方中用到它,大有“止咳必用”之势。现代曾有人单用杏仁与冰糖制成杏仁糖浆,用于慢性气管炎,对咳、痰、喘均有治疗作用。古时《杨氏家藏方》中有张名方——杏仁煎,或称“蜜饯双仁”,是一保健药膳名方:炒甜杏仁与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先将两仁研细放在一锅中,加入蜂蜜,拌匀至沸即可,有补肾益肺、止咳作用,经常食用,可治肺肾两虚型久咳气喘之证。寓治于食,确有独到之处。

    到了明朝,《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杏仁内服具有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

    近年来,随着杏子防癌抗癌作用的发现,杏仁身价倍增。调查发现,喜食杏干、杏仁的喜马拉雅山南部及裴济人,其不仅长寿,而且从末患过癌症。日本人也将杏子作为防治癌症的食疗方法之一。杏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在水果中仅次于芒果,位居第二,维生素A有修复上皮细胞及防癌作用已为大家共识,而杏子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B17,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抗癌药之一,此外,杏中含有的扁桃甙也有抗癌活性。

    虽然杏仁有许多的药用、食用价值,但不可以大量食用。杏仁含有毒物质氢氰酸(100克苦杏仁分解释放氢氰酸100~250毫克。氢氰酸致死剂量为60毫克。甜杏仁的氢氰酸含量约为苦杏仁的三分之一),过量服用可致中毒。所以,食用前必须先在水中浸泡多次,并加热煮沸,减少以至消除其中的有毒物质;产妇、幼儿、实热体质的人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杏及其制品。

    除了药用外,杏仁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下面是几种杏仁的菜谱:

    杏仁蒸肉

    功效:补肺润肠止咳定喘。原料:五花肉(带皮)500克,甜杏仁18克。

    做法:将猪肉切成小方块;杏仁泡透,去外皮,用纱布包好。炒锅放在旺火上,倒入猪油,加冰糖15克,炒成深红色,再放人肉块一起翻炒,当肉块呈红色时,即下葱段、姜块、酱油、清水(要浸没肉块)和包好的杏仁。待汤开后,倒入砂锅内,放微火上炖,并随时翻动,勿使糊底。待肉块炖至六七成烂时,再放入冰糖15克,炖到九成烂时将杏仁取出;去掉纱布,将杏仁平铺在碗底,把炖好的肉块(皮朝下)摆在杏仁上,倒入少量原汤,上蒸笼蒸烂后取出。

    金橘鲜姜杏仁

    原料:杏仁100,橙皮10克,橙汁125毫升,金橘干25克,糖50毫升,鲜姜或者加工好的生姜片10克。

    做法:将橙皮切碎、生姜切片以备用。然后将橙汁和糖放入炒锅中炒一分钟,直到汤汁减少至一半,呈粘稠状。接着加入刚刚切碎备用的橙皮和生姜片烹制30秒钟,最后加入杏仁烹制1~2分钟至杏仁被汤汁完全包裹、入味收汁。装盘时,将杏仁出锅冷却,趁热将杏仁一粒粒分开防止结块儿。待杏仁冷却后,将其与金橘干拌匀即可,同时撒上细橙皮丝和切好的角状姜块作点缀。这道菜中,杏仁有香橙口味,最适合家庭聚会或招待酒会,若是同时饮用绿茶或乌龙茶,味道更佳。

    美国大杏仁芝麻煎猪肉

    原料:猪肉400克,韭葱15克,玉米淀粉15克,酱油15克,盐2克,红椒75克,鸡蛋(只要蛋清)1个,醋5克,芝麻30克(熟芝麻),杏仁片80克,食用油500克。

    做法:

    1.将猪肉切成1厘米大小的小块,用15克玉米淀粉、1克盐和蛋清腌制;2.将红椒切成1厘米宽的薄片;

    3.将锅中的油加热至5成热,放入杏仁片炸;将油倒出备用;

    4.在锅中大火炸猪肉块至熟透,取出备用;

    5.再次大火将锅加热;在锅中加红椒片和盐翻炒;加入杏仁片、猪肉块、酱油、醋、韭葱,继续翻炒;

    6.装盘,以芝麻装点。

    红枣——健脾益气悦颜色

    红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补品,具有健脾、益气、和中功效,脾虚、久泻、体弱的人,以及肝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病人食用均有益处。同时,红枣营养丰富,既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糖类、有机酸、粘液质和钙、磷、铁等,又含有多种维生素,故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

    红枣,又名大枣、大红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而枣树则是一种生长在温带地区的小乔木,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花小多蜜,是一种蜜源植物;花色为淡黄色,有芳香气息。

    《本草纲目》述:“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红枣多作药用,且能治病延年,如据古书记载,有一病人骨瘦如柴,饮食不下,日日腹泻,遍请名医治疗,虽吃尽补药,但病情终无起色,后经一无名和尚指点,同其家人每日用红枣粥喂食,月后果然痊愈。《本草》盛赞红枣有润心肺、止咳定喘、补五脏、治虚损、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除肠胃邪气之功用。

    红枣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g大枣含蛋白质3.3g,脂肪0.4g,糖类72.8g,含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B1、B2、C、P等。鲜枣中所含的维生素C为百果之冠,故有人称大枣是“天然的维生素丸”。

    另外,医学研究成果证实,大枣含有多种抗肿瘤的活性因子,如山楂酸、环磷酸腺苷,具有很强的防治效果。

    “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红枣中的高维生素含量,对人体毛细血管有健全的作用。用红枣20枚,鸡蛋1个,红糖30克,水炖服,每日1次,适用于产后调养,有益气补血之功效。

    红枣富含三萜类化合物(如山楂酸)和二磷酸腺苷。三萜类化合物大都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功能,其中尤以山楂酸的能力最强,超过了常用的抗癌药氟脲嘧啶。二磷酸腺苷虽不具有抑制癌细胞的能力,但却有调节细胞分裂的作用。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异常增生的癌细胞分裂超向正常。动物试验也证明,在同样饲喂致癌物的情况下,加服红枣的动物出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百分比,只有未服红枣动物的一半。因此肿瘤病人在应用其它抗肿瘤措施的同时,可以每日服红枣制成的食品,即有抗肿瘤作用,又有益气养血,增强体质,缓解放疗、化疗副作用的功效。

    英国科学家在163个虚弱患者中做过试验,凡是连续吃枣的人,健康恢复的速度比单纯服用维生素的人快3倍以上。红枣有抗疲劳的作用,能增强人的耐力。此外,用红枣猪骨煮糯米粥常食,是一种很好的膳食补品,可滋养精血,特别对血液病、老年体弱更有助益。

    中医常用红枣养胃健脾。如在处方中遇有药力较猛或有刺激性药物时,常配用红枣,以保护脾胃,红枣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对大脑有补益作用。用红枣与面粉制成枣糕,能养胃补脑。

    红枣虽好,也不宜一次食用太多。孙思邈指出:(枣)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故脘腹胀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以及痰热、咳嗽均忌服。而消化不良者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可服用太多。根据前人经验,大枣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则令人腰腹作痛,因此忌与葱和鱼同食。

    最后为大家介绍两款红枣的食用方法:

    红枣蜂蜜茶

    红枣(去核)150克,冰糖50克,加水350毫升煮熟,收干水分,捣成枣泥。再加入蜂蜜250毫升拌匀,盛在干净的玻璃瓶中,饮用时取1茶匙加入温开水即可。大枣、蜂蜜都是温性食材,在寒冷的冬季,喝一杯这样的茶可以补充元气,增加热量。

    木耳红枣汤

    黑木耳10克,红枣50克,白糖适量,用适量的水,把黑木耳和红枣煮熟后,加入白糖即可。黑木耳可以清肺、益气,红枣补血、养颜。从经前1周到月经结束后,隔天食用可以缓解经期贫血,使面色红润可爱。

    山药——补脾养胃益肾肺

    山药,既是食用的蔬菜,又是常用的药材。人工种植的山药,肉色洁白,味甘粉足,个大质坚,多供食用。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遗精、遗尿、带下等症。

    山药又名山芋。性甘,平,无毒。山药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此外,还含有皂苷、胆碱、黏液质、淀粉酶、碘、精氨酸等。春季食用,可防止肝气过旺伤脾,亦能补肾益精,使人体元阳之气充沛,增强免疫力。

    山药因含有较多的淀粉,煮熟后可代替粮食食用。现在民间流传有许多以山药为主的验方,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山药粥,即用大米煮成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捣烂的山药泥搅匀。

    最重要的是,山药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是培补脾胃而性质平和的药物。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皂甙、粘液质、胆碱、淀粉酶及糖蛋白等,所含的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山药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可预防动脉硬化和肥胖症,能防止肺肾等脏器中结缔组织萎缩,预防胶原病的发生。所含的“脱氢表雄酮”被国内外营养学家称之为“激素之母”,可降压降脂,美容护肤,有预防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肥胖病之效,并可使肌肤细腻,光滑娇嫩。

    需要提醒的是,山药中的淀粉含量较高,大便干燥、便秘者最好少吃。此外,山药是偏补的药,甘平且偏热,因此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也要慎食。另外,山药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拌、炝、炒,又可以炖、焖、烤,是营养配餐、食疗的上好原料。如果喜欢长期食用山药,还是煮粥为好,既简单易做,又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其次,山药本身就是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食品,可以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会有发胖的后顾之忧。

    山药可做的菜有:

    土鸡炖山药(煨汤)

    原料:鲜山药2000克,鲜鸡块1000克。辅料:葱2根(切段),姜片3片,芝麻油、盐、胡椒粉各少许。做法:1、将山药切成段。2、用高压锅将鸡快稍压三成熟后倒入山药段并加入辅料再用微火烧20分钟即可。

    大葱板栗烧山药

    原料:山药。辅料:板栗、葱、姜。调料:盐、味精、白糖、料酒、胡椒粉、老抽。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滚刀块,放入平锅中煎至表面金黄备用;锅中加适量油,依次放入姜末、蒜末、葱末、香菜根,炸至水泡变小,颜色发黄后将油过滤出即成葱油;坐锅点火倒油,下葱姜片爆香,加入山药、板栗,调入老抽、料酒、胡椒粉、味精、盐、白糖,加少许清水,烧至汤汁变浓,淋少许葱油出锅后撒香葱末即可。

    山药玉竹鸽肉汤

    原料:乳鸽。辅料:山药、玉竹、葱、姜。调料:盐、味精、料酒、胡椒粉。

    做法:将鸽子洗净切块,入开水中加料酒焯烫片刻取出;将山药切滚刀块,用开水焯烫,玉竹用开水泡软备用;沙锅中倒入适量开水,放入山药、鸽子、玉竹、葱、姜,大火烧开,去掉浮沫,煮4-5分钟后加盖转小火炖10分钟,开盖后加盐、味精、胡椒粉调味即可。

    黑芝麻——滑肠治便秘肤质好

    芝麻与黍、稷、梁、稻、菽、小豆等统称“八谷”,人们多做粮食用,食法也相当讲究,首先要将芝麻洗涤退皮,然后经过九蒸九煮,晒干了再和米做饭,所做饭食称为“仙家食品”。

    黑芝麻古称胡麻,有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既可食用又可作为油料。古代养生学陶弘景对它的评价是“八谷之中,唯此为良”。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多是芝麻制品:芝麻酱和香油。

    黑芝麻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延缓衰老。据营养学家科学分析:每百克芝麻中含蛋白质21.9克,脂肪61.7克,钙564毫克,磷 368毫克,铁50毫克,还含有芝麻素、花生酸、芝麻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甾醇、卵磷脂、维生素A、B、D、E等营养物质。正因为芝麻含有如此丰富的营养,因而在延缓人的衰老及美容方面,才起了极大的作用。

    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致和光滑。有习惯性便秘的人,肠内存留的毒素会伤害人的肝脏,也会造成皮肤的粗糙。芝麻能滑肠治疗便秘,并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利用节食来减肥的人,由于其营养的摄取量不够,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而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黄素、胆碱、肌糖,因此芝麻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在节食减肥的同时,若配合芝麻的食用,粗糙的皮肤可获得改善。人们经常洗澡讲究卫生,但在洗掉皮肤上污垢的同时,也会洗去人体表面上的油脂。因脱去油脂而使皮肤显得较为干燥的人,可吃些芝麻,能使皮肤看起来更为鲜亮。

    黑芝麻还可做成各种美味食品,下面介绍芝麻的三种做法:

    芝麻蜜糕

    原料:用黑芝麻100克,蜂蜜150克,玉米粉200克,白面500克,鸡蛋2个,发酵粉1.5克。做法:先将黑芝麻炒香研碎,和入玉米粉、蜂蜜、面粉、蛋液、发酵粉,加水和成面团,以35℃保温发酵2小时,上屉蒸20分钟即熟。

    有健胃、保肝、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

    芝麻核桃粥

    原料:用黑芝麻50克,核桃仁100克。做法:一齐捣碎,加适量大米和水煮成粥。此粥补肝肾,对继发性脑萎缩症有食疗作用。

    黑芝麻黄面

    原料:白面500克,黑芝麻100克。做法:将黑芝麻炒熟,白面炒至焦黄,每日晨起用滚开水调冲30克食用。亦可加盐或糖少许。

    功效与应用:固肠,美容,乌发。适用于肠胃不固,面黄肌瘦者食用。注:小麦磨成面,炒食黄,其性甘而温,故具健胃肠而固泄之功。

    芭蕉——止痛解毒消暑气

    芭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和香蕉同属一科,外形相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和芭蕉叶都具有解毒的作用。

    芭蕉根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

    1.一切肿毒。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2.流动性红色风疹。治方同上。

    3.风火牙痛及虫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

    4.消渴,骨节烦热。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5.血淋涩痛。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两次。

    6.肿毒初发。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7.心痹痛。用芭蕉花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芭蕉叶性味甘淡,寒。 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关于芭蕉叶的治疗功效在我国的医书中已有记载:

    1.《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2.《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脚气,外用消痈肿。

    3.《中国药植图鉴》:皮及叶:敷蜂、虻刺伤处,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车前子——养肺强阴通尿管

    车前子又名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养肺强阴的功效。

    《本草新编》中对车前子的功效介绍如下:车前,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但性滑,利水可以多用,以其不走气也。泻宜于少用,以其过于滑利也。近人称其力能种子,则误极矣。夫五子衍宗丸用车前子者,因枸杞、覆盆过于动阳,菟丝、五味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以小利之。用通于闭之中,用泻于补之内,始能利水而不耗气。水窍开,而精窍闭,自然精神健旺,入房始可生子,非车前之自能种子也。(〔批〕妙论凿凿。)大约用之补药之中,则同群共济,多有奇功。未可信是种子之药,过于多用也。

    款冬花——润肺止咳治肺虚

    款冬花为菊科款冬的花蕾,简称冬花。性味辛温,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的作用。在《本经》中记载:对“寒束肺经之饮邪喘、嗽最宜”。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

    主 治:治咳逆喘息,喉痹。

    性味辛,温。

    归经:

    ①《本经》: "味辛,温。"

    ②《别录》: "甘,无毒。"

    ③《医学启源》: " 辛苦。"

    ④《药品化义》: "味微苦略辛,性平。"

    入肺经。

    ① 好古: "人手太阴经。"

    ②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二。"

    黄芪—— 补中益气健脾胃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黄芪性味:甘,微温。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黄芪还具有固表敛汗的功效,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黄芪具有托疮排脓的功效,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石南—— 通络益肾利筋骨

    石南的药用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石南祛风补肾,可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石南祛风,通络,益肾。石南可治风痹,腰背酸痛,肾虚脚弱,偏头痛,风疹。石南祛风补肾,可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石南的药用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

    《本草纲目》:“浸酒饮治头风。”

    《本经》:“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别录》:“疗脚弱,五旺邪气,除热。”

    《药性论》:“主除热,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能逐诸风。”

    《医林纂要》:“润肾补肝,壮命门火。”

    《现代实用中药》:“治阳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经不调等症。”

    豆蔻——化湿消痞气畅通

    《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豆蔻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

    豆蔻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豆蔻对湿阻气滞,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嗳气反胃,舌苔厚腻者宜食豆蔻。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豆蔻。

    杜仲—— 补肾益气健腰骨

    杜仲是中国特有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迄今己在地球上发现杜仲属植物多达14种,后来它们在大陆和欧洲相继灭绝。存在于中国的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属仅存的孑遗植物,它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本经》记载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药性论》记载杜仲:“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玉楸药解》记载:“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杜仲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心血管方面的影响:高血压患者服后可降压,低血压患者服后可升压;抗肿瘤作用:日本学者研究了杜仲茶的抗变异作用,发现该作用与绿原酸等抗变异性成分有关,揭示了杜仲对肿瘤预防的重要意义;补肾、增强机体免疫作用;抗氧化、抗衰老、抗肌肉骨骼老化;抗菌、抗病毒;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理想的糖尿病及肥胖病人的食疗用品;骨细胞增殖作用;利尿作用;利胆作用;调血脂作用;保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预防农药急性中毒。

    当归——女科之圣药

    当归性甘、辛,温。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当归性甘、辛,温。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本草经疏》记载: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本草汇言》记载:风寒未消,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

    当归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保肝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辐射操作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抗菌作用。

    熟地——补血养阴治虚证

    熟地性甘,微温。归肝、肾经。熟地的主要功效是: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熟地主要应用于血虚诸证和肝肾阴虚诸证。

    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

    熟地主要用于血虚诸证和肝肾阴虚诸证等。1.血虚诸证。熟地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如四物汤);若心血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下血而致血虚血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血止血、温经散寒药同用,如胶艾汤。 2.肝肾阴虚诸证。熟地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熟地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可补肝肾,益精髓,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治疗阴虚骨蒸潮热,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熟地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品补精益髓、强筋壮骨,也可配龟甲、锁阳、狗脊等,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如虎潜丸(《医方集解》)。 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川芎——活血止痛气息顺

    川芎主要用于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川芎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但其性味辛,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归入肝、胆、心包经。《汤液本草》记载川芎:“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药品化义》记载川芎:“入肝、脾、三焦三经。”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者宜食川芎。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以及阴虚火旺者须忌食川芎。

    川芎可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本经》记载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别录》记载川芎:“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药性论》记载川芎:“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日华子本草》记载:“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医学启源》记载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

    白芍——养血柔肝止疼痛

    白芍性味苦酸,凉。据《吴普本草》记载:"桐君:甘,无毒;《别录》记载:“酸,平微寒,有小毒。”归入肝、脾经。 据《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据《本草经疏》记载:“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白芍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据《本经》记载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据《别录》记载白芍:“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据《药性论》记载白芍:“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据《日华子本草》记载白芍:“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据《医学启源》记载白芍:“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据《滇南本草》记载白芍:“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