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养生智慧-皮肤是身体病灶的体检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排毒系统,由人体的淋巴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肤等器官来共同完成。而皮肤的暗沉倦怠、缺乏神采、粗糙、细纹、毛孔粗大等现象则是身体病灶的预告。因此,关注皮肤健康,即是关注身体健康,保护皮肤不仅是为了美容,更重要的是保护机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内脏体检表,就在皮肤上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皮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对内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对外可以阻挡污物、病菌、毒素、化学品及辐射线等侵入体内,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

    皮肤覆盖了我们的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

    皮肤有触觉、冷觉、热觉、痒觉及痛觉。一般说来,某些疾病和许多皮肤病,在患病之前及病变的过程中,皮肤常会随时向我们发出各种疾病的信号,除了痒痛等可轻易自觉生病的症状外,皮疹更是常被大家忽略的疾病征兆。

    皮疹是皮肤疾病或全身疾病的重要征兆之一。皮疹常通过其特有的不同形式、生长部位、出疹时间,传递出身体健康与疾病的信息。

    比如,皮肤上出现蜘蛛痣的色素疹,多见于脸、颈、胸部,这种细小蜘蛛张爪般的红色斑点,称为蜘蛛状血管肿,多发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肝功能障碍患者。其特点是痣的中央有一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红丝,痣的直径约0.2—2厘米,用坚硬物压迫痣的中央,蜘蛛网状即消失,待尖硬物移去又可重新出现,蜘蛛痣的数目各人不同,少的只有几个,多的可达数百个不等。

    皮肤和黏膜的表面有出血点、瘀斑(按压其上面不褪色),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 皮肤上出现玫瑰色的斑疹(按压后可褪色),严重者皮疹可为出血性,并会波及手心和脚底,多见于伤寒病。

    皮肤出现紫色斑疹,可见于血小板减少。

    皮肤出现鲜红或略带水肿的红斑,多位于面颊两侧,常称分布如蝴蝶或蝙蝠状,即是红斑性狼疮。此病以年轻女性居多。

    皮肤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的固定性红斑,多为药物过敏所致,是药物性皮炎中最多见的一种,可重复出现在口唇、包皮、阴唇等部位。

    皮肤皱褶处出现瘙痒丘疹,常见于疥疮感染。

    皮肤有黄色的斑点或结节,出现在眼睛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表示体内胆固醇过高或脂质代谢异常,易患心脏血管疾病。

    皮肤出现变硬且隆起,特别是后脑及颈部,提示有糖尿病的可能,这类病人常伴有肩部酸痛、肛门及阴部发痒,且有手脚知觉变麻,较迟钝,甚至脚趾尖端变紫等现象。

    头发部位皮肤发红,且会生出油性发痒的皮肤,大半是染患了脂溢性湿疹。肩胛、胸口和腋窝出现红褐色斑,可能是帕金森氏病(hoogkin"s disease)的征兆,这是一种淋巴结癌,约30%常合并出现泛发性瘙痒症,病情愈严重,皮肤就会愈糟,有些持续数年后,真正的帕金森氏病才出现。

    块状皮疹往往先在一处出现,继而在别处也出现同样皮疹,提示胰脏可能有问题。脸上突然长出细细淡淡的汗毛,显示有肺癌、结肠癌或消化道癌症的可能。

    女性在30岁以后,甚至更大年纪,经常出现青春痘,严重同时背部青春痘易化脓者,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若是短时间内突然出现严重的青春痘,还是卵巢癌的警讯:因为卵巢肿痛引起的荷尔蒙变化,可激发青春痘的“大爆发”。

    腋下长结节性皮疹,是结肠下段有增殖性病变的信号。

    散布于躯干的色素疹超过25个,提示身体潜伏有发生肿瘤的危险。色素痣型的皮疹迅速增大、变色,疹旁出现较小的卫星痣,常是恶性病变的信号。

    其实皮肤的问题,并非只是皱纹、干裂、美容等“肤浅”的东西,皮肤是内脏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健康情形如何,从皮肤即可循得有价值的线索,只要多留意皮肤透露的信号,并将可疑的变化告诉医生,或可在其他更为严重病症出现之前,及早发现,及早诊治。

    疾病来袭,美人也会“变脸”

    俗语说“一白遮百丑”,女孩子如果天生丽质、皮肤白皙,会引来众人的爱慕之心。但是,白也要白得健康,白的美丽,如果脸色失去原有的白里透红和光泽,而呈现失去血色的白蜡时,即要警惕体内疾病存在的可能。

    造成脸色苍白的原因很多,多见于贫血患者,由于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红蛋白量减少,除皮肤发白外,牙床、口唇及眼睑结膜也会同时变白。

    其他如痔疮、妇女月经过多、出血性疾病,包括有些肺病患者,都会呈现脸色苍白,甚至还伴有眩晕、心悸、浮肿等症状。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的病患,脸色往往也较正常人白,但是单纯的皮肤苍白,如寒冷刺激、长期不见阳光或工作在夜间导致的脸色发白,则不算是疾病,必须加以分辨。

    还有些人因脸部血液循环受阻或剧烈疼痛,脸色会突然发白,甚至还会出现冷汗、神智不清等症状,表示身体微循环灌流急遽减少,以休克病人最为常见。其他的如低血压、低血糖、醉酒、晕车晕船等情形也可发生。

    脸色变白且发灰的人,则有铅中毒的可能,医学上即称为“铅容”,这种面色同样可见于长期室内工作或营养不良、白血病、寄生虫病等患者。一些患有肠道寄生虫的人,甚至还会在脸部出现色素不均,且有白点或白斑,应当提高警觉。

    生活中,我们会见到一些白化病患者,是因为皮肤、毛发和眼色素缺乏一种常染色体,劣性遗传所导致的先天性色素异常,而呈现全身皮肤,甚至毛发、眼睛都变成白色。它是许多会使皮肤呈现全部或部分的变白的皮肤疾病之一。

    比白化病更为常见的是白癜风,一般皮肤会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楚的白色斑片,又叫白斑症或白吊。白斑的形成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医界尚不清楚,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因而破坏黑色素细胞所致。

    白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又以脸部、颈部及手指最为常见,少部分病人还合并有秃发、糖尿病、恶性贫血或甲状腺疾病。

    至于老年人躯干、四肢皮肤上出现圆形,约蚕豆大,边界明显的脱色白斑,属于皮肤退化性病变,只是提醒您皮肤正逐步衰老,应注意保养,对身体健康方面并没大的影响。

    另有一种皮肤疾病除可见白斑外,还会出现细细的鳞屑,医学上称为白色糠疹,也就是俗称的“白癣”。由于惯称为癣,就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真菌感染,而错误选用癣药治疗,以致加重病情。其实白癣是湿疹的一种,多发于孩童脸部,治疗只要采用弱性类固醇涂抹于患部,很快便可痊愈。

    小孩子脸上出现的白色斑点,还需考虑汗斑的可能。汗斑是在流汗季节才易感染的皮肤病。这种病是由一种真菌感染,在成人多发于躯干,然因在孩童多发于脸部,常与白色糠疹混淆,须多加留意。

    你的肤色与胃肠有关

    皮肤的颜色、光泽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如同内脏的一面镜子,与内脏密切关系,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借着观察皮肤,及早发现许多内在器官的毛病。

    中医素有“肺白、肾黑、肝清黄、脾黄、心红”之类的诊断方法,大致的意思是说皮肤的颜色往往与内脏健康有关联。

    比如患有爱迪生氏病的患者,因副肾皮质功能不全引起的广泛性皮肤及黏膜色素沉着,所以皮肤会呈现黑褐色或青铜色。

    而患有肝硬化、肝癌、肝胆疾病末期、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衰竭,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造成的尿毒症等患者,也常出现脸色黑暗,无光泽,且病情愈重,颜色就愈深。

    有时,长期使用某些药品,如砷剂、抗癌药,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脸色变黑,只要一经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生活中很多劣质的化妆品,特别是口红、粉底、粉饼等,因含有多种对皮肤有刺激性的红色颜料,则会引起皮肤炎,继而导致色素沉着,使整个脸部变成茶褐色,甚至紫灰色。由于患者大多是女性,故名“女性脸部黑皮症”。肝脏及副肾皮质功能不良,或对阳光过敏的人,最易患此病,应小心防范。

    有一种能够使皮肤变黑变粗的、医学上称之为“黑色棘皮症”的疾病,常是胃癌的危险信号。据统计,恶性黑色棘皮症患者,89%合并有胃癌存在,其中约有1/3的人,在没有胃癌的任何症状前,就会因癌细胞释放出的一种物质,而使皮肤变黑变粗,常见于颈部、腋窝、肘窝、脐窝及外阴等曲折部位,有时颜面、口唇、足手背等处偶亦可见。

    临床上,尽管有些疾病,如垂体异常、糖尿病患,往往皮肤也会变黑变粗,当然,皮肤颜色只是中医诊断时的一个参考而已,不能仅凭颜色,就断定病情。当发现自己的皮肤有逐渐变黑趋势,应去医院做全面的体检。

    “脸红”不只意味着羞怯

    很多发烧的病人,满脸通红,主要是由于循环血量充足,血液流动加快,致使体温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致使“满面红光”。可见,一般人认为的面色红润并非就代表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很容易出现脸红,如外界气温升高、情绪激动、饮酒等常使人两颊泛红,这是面部暂时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病态的脸红多见于热症,尤其是发生高热时;许多高血压病人所呈现的红光满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赤为心”;又说:“黄赤为热”。可见面色红与发热关系密切。如有一种类型的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低热,两面颧部可呈绯红色,其原因为体内血容量减少,甲状腺分泌增加,颧部皮肤由上颔动脉的分支眶下动脉所支配,而上颔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则共同起源于颈外动脉。又甲状腺素的分泌高峰多在午后,因此,结核病人,两颧发红,多见于午后。此时,甲状腺和颧部皮肤血流量增大。

    其他如煤气中毒时,脸部会泛出樱桃红色;如皮肤呈现赤红,显示体内的红血球含量偏高,或可能心脏、肝脏出了问题,特别是红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时,更要提防心脏病的发生;如果是面色通红,且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则以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最为常见。

    此外,造成皮肤发红的皮肤疾病,也非常普遍。如患有红皮病人,全身的皮肤会变红,且会有鳞屑脱落;若感染荨麻疹,皮肤会突然发痒,且有形状和大小不定的红色扁平肿块;若是感染药疹、风疹、中毒疹、猩红热等疾病,则会产生红色小颗粒。

    在发红的皮肤上,若长出一粒粒小疙瘩,而且会痒,则是感染汗疹的症状;若是感染急性湿疹或接触性皮肤炎,也会有同样症状,疙瘩最后会变成小水泡,用手抓后容易糜烂,流出分泌物。

    头发的部位,如果染患脂溢性湿疹,除了皮肤会变红外,且会生出油性发痒的头皮;若是位于面颊两侧,出现对称的蝶形红斑,即是红斑性狼疮;至于在手的拇指或小指根部膨胀部位,若出现斑点状的发红现象,则要怀疑罹患肝硬化的可能。

    有些人先天即产生有红痣的血管瘤;也有人出生后一两周发生了草莓状血管肿。其实在婴儿时期,要以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最为常见,先天性过敏的小孩,除了有易发痒和易感染的皮肤外,也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和气喘,而且这种体质会遗传,值得重视。

    婴幼儿患此病时因为不会说话,只能以哭闹来表示不舒服。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婴幼儿有不正常哭闹行为,并发觉常有搔抓皮肤的动作,也许就是感染了异位性皮肤炎,家长切勿掉以轻心。

    突变“黄皮肤”,小心肝胆生病

    正常人的面色应微黄,略带红润,并稍有光泽,如果面色发黄,尤其是突发性面色发黄,多为肝胆出现了问题。在医学上称之为黄疸,是由于肝脏细胞受损或胆道阻塞,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渗入组织和黏膜,致使面色和皮肤变黄。

    若发现脸色发黄,包含巩膜,甚至全身都变黄时,首先要考虑黄疸症的可能,本症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含乙型、丙型肝炎)、胆囊炎、胆囊癌、胆道结石和胰头癌等疾病,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加,即会出现黄疸。

    按中医的学理,黄疸可分成阳黄和阴黄两种类型,其中肝脏对胆红素处理障碍,造成的黄疸性肝炎是肝功能障碍所引起,或肝外胆汁排泄障碍造成的肝后黄疸,是肝外胆道系统阻塞所引起,这两种黄疸,由于血液中的红血球不减少,因而在皮肤会呈现黄色鲜明,即称为“阳黄”;若黄疸是来自胆红素生成过多造成的肝前性黄疸,多为溶血所引起,因而皮肤会呈现黄色晦暗,面色萎黄,即称为“阴黄”。

    值得注意的是,发黄若是新鲜浅色黄染或时消时退的黄色者,表示病症较轻,治疗及愈后皆较佳,若是黄色晦暗且无光泽,并逐渐加重,则为肝胆病末期或是末期性肝、胆、胰脏的癌瘤,必须警惕。

    有的时候,食用过多胡萝卜素食物,如木瓜、南瓜、胡萝卜或吃橘子后引起的“柑皮病”,会使皮肤变黄,特别是手掌或脚底尤为明显。有些小孩,还会在鼻旁发黄,这些都是因胡萝卜素沉淀在表皮所致,但眼睛巩膜(即眼白)部分不会变黄,且停食后即可自然消退。

    造成皮肤发黄的原因,还包括贫血、营养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因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脾脏舒张,灭血加快,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清中胆红素浓度稍增,所以皮肤发黄。由于能量代谢率低,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水潴留的现象。有一种俗称“黄胖病”的钩虫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也会造成面色枯黄。

    至于有些人,部分皮肤会成为黄色鼓起的硬块,即俗称的“黄色肿”,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肝障碍及动脉硬化,是脂肪的新陈代谢障碍所引起,有时会发生于老人脸部内侧,若发现有上述现象,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大意。

    “青面”需找“心病”

    4岁的女孩丽丽是个脾气古怪的孩子,经常是自己不满意时就大吵大闹以示抗议。有一次,丽丽因为生气哭闹得很厉害,于是脸色乌青,手脚僵直,于是父母赶快将丽丽送到了医院。经查才知道,原来丽丽的心脏有问题。

    其实通常脸色发青、发紫是缺氧的表现。因体内缺氧,氧气摄入不足,引起血氧饱和度过低会导致面色和嘴唇青紫,多发于先天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这类人的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均分泌减少代谢率及产热量亦降低,心脏功能减弱,血液呈浓、黏、凝、聚的状态,静脉回流不易,细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量增加。由于血流迟缓,血液中氧消耗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而使皮肤呈现青紫色,严重的还会因代谢产物积聚过多,刺激到游离神经末梢,因而出现疼痛。

    事实上,如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都可因窒息缺氧造成脸色青紫。而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寄生虫痛、胆道疾病所引起的胆绞痛等,亦可使脸色变青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严重疾病,如肺结核晚期、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炎、重度心力衰竭、肺心病合并肺内感染等,脸色甚至出现特殊的铁青色。

    另外,当幼儿高热时,因耗氧过大,也会导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在脸部出现青紫,以两眉与鼻柱间最为明显,若缺氧过多还会导致惊厥,即惊风。因此,当幼儿脸部青紫时,还可作为惊风发作的预兆,需引起家长的注意。

    并非所有老年斑都意味着长寿

    人的年老主要是由于身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退化造成的,这包括其结构的变化、生理功能上新陈代谢的变化等,而其中又以皮肤的变化最为明显。比如,人老了,皮肤就会失去光泽、出现皱纹,逐渐失去弹性和柔韧性,有时面部、手背和前臂的皮肤表面还会出现白、黑、褐、黄或紫、红等斑点。老年斑就是这些斑点中的一种。

    老年斑又叫“寿斑”,多见于老年人皮肤上,特别是脸部两侧及手背上的一种色素斑点,医学上称之为“脂褐质色素”。

    这种叫做“脂褐质”的色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肌、肝脏、神经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的细胞内出现,是细胞酸氧化后的产物,不仅聚集在体表的细胞膜上,也会侵犯体内各脏器。如果聚集在脑细胞上,就会引起智力障碍、记忆力减退,造成抑郁和痴呆;若是聚集在血管壁时,则会发生血管纤维性病变,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心脏血管疾病。

    由于脂褐质在体内沉积越多,对细胞组织功能活动的妨碍也就愈大,并会使人逐渐衰老,而老年斑也就是这种脂褐质沉积的具体表现。因此,寿斑也就变成了人体衰老的重要信号。

    很多人认为,出现老年斑就是衰老的表现,其实这是不对的。年老和老年斑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因为老年斑的出现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比如,有的是因为先天的遗传,有的则与某种营养缺乏有关,还有的跟紫外线照射有关,甚至吃鱼油过量都会导致过早出现老年斑。因为来源于深海鱼类脂肪提取物的鱼油,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摄入过量,体内多余的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发生过氧化反应,消耗抗氧化物质,出现细胞老化等情况,导致老年斑的出现。

    当然,一些更简单的原因,也会形成老年斑样的斑点,比如油溅到手上,留下的色素沉着斑。另外,一些皮肤损害同样容易和老年斑混淆,如光化性角化病等。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老年斑发生了以下明显改变,应尽早到医院做个检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老年斑类皮疹,且迅速增多、增大;色泽突然变深,伴有瘙痒、疼痛;斑的质地变硬,表面变得粗糙,角化明显,剥脱后有小出血点;表面溃烂出血;周围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红润,基部扩大;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自助健康小贴士】有效减少老年斑

    1、多吃水果。如常见的芹菜、菠菜、洋葱、萝卜、杏仁及枣子等,都有助于清除面部疣斑,延缓皮肤老化。

    2、补充维E。维E可减少“脂褐质”的形成,可延缓老年斑的出现。做菜时可选用豆油、玉米油、芝麻油等,增加维E摄入量。

    3、常喝姜水。姜辣素是一种可对抗脂褐质的物质,存在于生姜中。因此,坚持每天饮用一杯姜水(可适量加点蜂蜜),可有效减少老年斑。

    4.使用大蒜。大蒜也可以减少老年斑的发生,可将大蒜切成薄片,反复摩擦老年斑处,直至皮肤充血发红为止。

    5. 食用黑木耳粉。将适量黑木耳碾为粉末,餐后热汤服用3克,可除面部斑块。

    6.多食茄子。多吃些茄子,可降低血管栓塞的几率,减少脂褐质的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因为茄子富含维生素A、B1、C、D,蛋白质和钙,能使人体血管变得柔软,同时还有散瘀功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