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阶段,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是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冠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个原因是空穴来风,但也许真的是有意而为之,想想有点不寒而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