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杜运燮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时代转机的传达

    诗歌史上有一些产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诗篇,往往会因为特殊的原因而受到瞩目。这首《秋》就属于此类。

    《秋》的本意也许只是表现诗人在一个季节中产生的感慨,从中透露出他对某个历史阶段中一些荒诞的事物的感受。由于诗人采用了某些人不习惯或不理解的艺术表现方法,因而被批评为“令人气闷的朦胧”,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有关“朦胧诗”的讨论。“朦胧诗”也因此而得以命名。

    其实,“朦胧诗”一词并无科学定义,但“朦胧美”却是一种公认的诗歌现象。《秋》就是一首具有“朦胧美”特征的诗。

    诗的开头一节,是对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顾。“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成熟的音调”是对现实变化的肯定,“阵雨喧闹的夏季”则是对一场动乱的回顾。抓住了这首诗的主脉,其后的许多细节描述就基本上迎刃而解了。像“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诸如此类的诗句,只要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中种种风波的人,都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除了对历史风雨的回顾,更有诗人对现实的期望和赞美。这在全诗的三、四两节中表现得非常明朗而坚定。诗人笔下的秋意并非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而是“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是“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这正是一位正直的诗人在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明智的判断。直到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以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他对巨大变革的深厚寄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首诗其实一点也不难懂。像“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之类的诗句,当年居然被指责为“令人气闷的朦胧”,这在现在看来几近“天方夜潭”。

    从《秋》的遭遇及其后引发的讨论来看,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历史毕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年一些人对此诗的误解,并不一定是怀有什么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只不过是对诗的语言表现方式的不理解和不认同而已。

    由《秋》而引发出的讨论,可以说是对诗歌语言的审美品格如何认知的问题。《秋》通篇没有政治话语,但却处处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沉痛回顾和对现实的充分肯定。这只能证明诗歌语言同一般的政治话语,是处在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之中的。这个事实只向我们证明,阅读诗歌绝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