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芦沟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心皇

    你在人心里幻化一首多姿的长虹,

    永远照耀灵魂的天空。

    见过你的,现在格外的亲切,

    没见过的,在想象里更热烈。

    从此,把人分开了:

    一是屈辱的生,一是英勇的活。

    四亿人心所想的,在你身边发生,

    不屈的血肉积聚成你永久的名。

    历史不可磨灭的痕迹

    与某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地点或人物,常常成为诗人歌唱的经久不息的主题。《芦沟桥》这首诗便属于此类诗篇。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因此它的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诗人歌唱这一历史事件不同于历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种种分析评价。他所看到的一幅幻象:“你在人心里幻化一首多姿的长虹,/永远照耀灵魂的天空。”诗歌的这种语言取决于它的想象的性质。“芦沟桥事变”在实际生活中是炮火轰鸣血肉纷飞的惨烈景观,但是在诗人笔下却是“多姿的长虹”,并且“永远照耀灵魂的天空”。他并不是不知:道这一事件的残酷性,却更着眼于它对人心的鼓舞和振奋,因为它是促使全民觉醒的催化剂,是指引全民抗战的一次总动员。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一历史事件可以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薄,但是那“永远照耀灵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

    诗人正是从这样一种感受和体验出发,才写下了“见过你的”或“没见过的”人们对芦沟桥的感情。亲切或者热烈,当然不是仅仅给予这座桥梁,而是寄托着对那些以血肉之躯来保卫祖国领土和维护民族尊严的抗日战士们的尊敬与爱戴。“芦沟桥事变”不但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觉醒,它更区分出“苟活者“与“战斗者”的人生价值。“屈辱的生”保存的仅仅是一具行尸走肉,而“英勇的活”却成为千秋传颂的风范楷模。所谓“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就是说的“屈辱的生”不如“英勇的死”,而诗人更强调了“英勇的活”,其意显然是在鼓舞更多的人要在战斗中求生存,也只有坚持同凶恶的敌人作斗争,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当年只有四亿人的中国,如今已是三倍于此的泱泱大国,然而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我们仍需要寻求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芦沟桥”作为一种象征,它以“不屈的血肉积聚成”的“永久的名”,应该融化到我们民族的血肉之中,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