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那年的风
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那种玉米是红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饥饿的沉重记忆
痖弦此诗,是一种对记忆的回顾并因而产生联想和思索的诗。它的历史内涵及其同现实的关联,形成一种对“代沟”的描述与审视。所以这是一首极具内涵且发人深思的诗。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诗的开头两句即是一种历史的回顾和进入。它隐隐地暗示着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同时它的某种生活内容却在延续。作为这种延续的标志和象征的,就是那串“红玉米”。
“红玉米”既是实物,又是食物。它的存在并成为此诗的中心意象,是因为它不仅是能够供给人们以营养的食物,它同时又是饥饿与贫困的象征物。为什么痖弦那么倾心地回忆起红玉米的存在,特别是它挂在屋檐下时,“好像整个北方/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他对那些生活细节的回忆,好像都同那串“红玉米”联结在一起。一个人只有在饥饿时,才会把任何生活中的细节都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痖弦才把许多生活情节事无巨细地都同红玉米捆绑在了一起。“就那种玉米是红/挂着,久久地/在屋檐底下/宣统那年的风吹着。”他一再地强调着“宣统那年”,并不是对那个年代的怀念,而是因为那个预示着改朝换代的年代虽已逝去,而那串红玉米却依然如故地挂着。红玉米是食物,却是不能给人们带来温饱的食物。在饥饿的状态下,它更是一种诱惑,是难以企及的对温饱生活的向往。
红玉米作为象征物出现,不仅仅是对饥饿状态昀回忆。从它的身上,更体现出两代人之间难以沟通的一种隔膜。痖弦不无伤感地写道:“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的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仑也不懂得。”他是在有意地勾引起历史的回忆的同时,把红玉米的姿态和颜色特别地突现出来。而这一切,既是他的女儿不懂得的,也是作为诗人的凡尔哈仑所不懂得的。凡尔哈仑是比利时的现代诗人,他笔下的农村和城市也是无法同痖弦的红玉米世界沟通的。这大概也是痖弦作为诗人的一种身份认定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的最后那一句:“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着”,它不仅是同“宣统那年”相对应,为什么事隔数十年之后红玉米却依然“挂着”呢?
(叶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